嗨玩手游网

真儒与假儒: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引言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自称是秦淮寓客,为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被称之为是我国清代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用辛辣讽刺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现状,揭露出封建社会下的知识分子那可笑又可悲的人生之路。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本书中鲁迅就曾经说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秉持着公道之心,指出当时的时代弊端,笔触所指的现象仍然存在于学士阶层,用辛辣讽刺的语言描述那个世道的悲惨故事,用曲折委婉的方式来揭露封建制度下的世态炎凉。在明清小说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绝对是人们必读之精品。本文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并且按照人物的特征进行作品形象分析,由此希望使人物形象更加清晰的展现给现代知识分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传承作者所传递的精神要领,由此希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士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画像,出场的三百多个人物当中,儒生大约有百来人。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极力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儒生形象,由此可见,儒生形象在小说故事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吴敬梓通过不同的视角窥视着人物的走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境遇和红尘起伏。在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越来越僵化,不仅固化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腐蚀着人们的心灵,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极具生动又辛辣的语言描绘了读书人对于名利的取舍和生活的深刻写照。

这部小说全篇都离不开“功名富贵”这四个字,它也是整个小说的故事核心,全书上下百来号人物无论你是爱慕它还是怨恨它,都必将围绕着它、牵绊着它而欲罢不能。由此作者也从“功名富贵”为出发点描绘着儒林内外的种种世态。

我们常说的儒生,其实是指的是尊崇儒道之说的知识分子,信奉内外兼修,圣道与王道都是他们所推崇的,更是把《孟子》一书中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然而明清时代下的科举制度里,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随着中榜而衍生出来的功名利禄,更是让更多的读书人趋之若鹜,所以说掺杂了些功名利禄思想的儒生们的行为举止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少已经被世道扭曲的儒生形象便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那么本文就把众多儒生形象分成两大类进行分析。

第一大类:我们称之为假儒。

假儒又可以分成腐儒和陋儒两类。腐儒和陋儒虽然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腐儒和陋儒之中都不能免的了“虚伪”二字,他们将儒生所信奉的儒家思想都弃之不顾,什么“仁、义、礼、智、信”,“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都被他们抛之脑后。所以他们已经与真正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左不过是趋利忘义的时代丑儿,所以腐儒和陋儒都纳入到假儒的行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腐儒的典型,我们以周进、范进为代表。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对书中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描述肯定印象深刻,作者极力塑造的两个年老而醉心于科考的可怜虫。

出身贫寒的周进知道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为自己争脸,其实这也是他“爱面子”,为了维护这可笑的面子,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是他的家常便饭,但是造化弄人,花甲之年也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童生,这对于周进来说是无比羞耻,让自己久久不能释怀的事。也正是因为世道如此,梅玖和王惠总是找着机会便去狠狠羞辱这个连最低科名都无法取到的可怜虫。屋漏偏逢连夜雨,私塾也决定将他辞退。然而峰回路转,当他得知有几个商人想替他捐监生的时候,他说到:“这就是我的再生父母了,就算是我周进以后当牛做马也要好好报答他们对我的恩情。”一朝成名最终中榜摇身一变成了国子监司业,以前挖苦他的梅玖就像鲁迅笔下的小市民形象,见到周进中榜后有极为妥贴的收藏了以前周进作的对联。这种种丑恶的嘴脸也正是印证了科举制度毒害儒生之深,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混乱不堪,更是折射出世态种种炎凉。

另一位典型的腐儒形象便是范进了,长着一副薄命相又荒诞滑稽的他在集市上闹了一出,丑态毕现,若不是老岳父的那记耳光,恐怕是永远要活在自己的美梦当中了。这两个滑稽可笑得像跳梁小丑一样的儒生形象,毫无读书人的脸面,如果说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仅仅是对他们的嘲讽,这是不太全面和准确的。作者想通过对于这两个典型的儒生形象折射出众多的读书人在科考之路上的辛酸与无奈,将读书人的脑袋完全钝化,可叹可悲,这不免让人想起鲁迅笔下那可怜可笑的孔乙己,实际上他们是同一类人,只不过孔乙己的结局更加凄凉和悲惨。

再看陋儒,前面我们说腐儒和陋儒都逃不过一个“假”字,而陋儒的“假”体现在虚情假意,自私自利,我们可以说陋儒甚至是时代的取巧者也不为过。他们进行科举考试仅仅是为了向上延伸,为获得功名利禄而奔波。我们以匡超人、牛浦郎为代表。

匡超人家里条件艰苦,但是不忘寒窗苦读,看似是位人物,但是考取功名之后,有了功名利禄傍身便卸下丑恶嘴脸,学会了趋炎附势那一套,原本以大孝子示人的他,抛妻弃子,迎娶美娇娘,听闻发妻发丧也只会惺惺作态。另一位便是牛浦郎,家境贫寒的他为了更够读书而选择去偷钱,发现他人诗集便动了歪心思改名换作牛布衣,转身一变成了个著名的诗人,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被发现识破之后,那是强词夺理,百般抵赖,好歹恶有恶报,遭了报应。

第二大类,真儒。

当然,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不仅有趋炎附势,丑恶庸俗之人,也有德才兼备,有自己的人生信则,看淡功名,寻求一个“真”字的人。既有对于儒林丑类无情的批判和嘲讽,也有对儒林真士的赞扬和肯定。

作者对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王冕进行了改编。不过虽有改动但是王冕的真性情却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更加的洒脱和纯净。“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正是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刻画。虽然出身于田家,但敏而好学的他可以说得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过却名利却避之不及,追求自己内心的洁净。王冕用自己的作派狠狠给那些丑恶无耻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虞博士也是位真儒,推崇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大道无为”博学多识,光明磊落,古道热肠,中举前担任乡村塾师,过着清苦的逍遥日子,后来家境窘迫时,也是表现出安贫乐道的样子,一句“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他”足可以看出他的洒脱乐观,这倒和苏轼的泰然不谋而合。

再有杜少卿,他可以说得上是吴敬梓本人的化身,豪爽大度,反对歧视妇女和纳妾,仗义疏财,在他身上对于科举制度的厌恶可见一斑,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是众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尽管《儒林外史》中所刻画的真儒形象虽然并非学士们的真实写照,但是正是通过这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假儒们的丑恶嘴脸以及歌颂了真儒们的真性情。

《儒林外史》之所以成为讽刺文学的典范,主要是它用细腻的写实手法来揣度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活动,由表及里地批判和传递着时代讯息,美丑相互映衬,让众人深思。由于《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极具典型意义,我们选择再一次探索它的深层意义,希望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而言,它能在思想深度上给予无限思考。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一生无儿无女,至死不原谅半路出道的李玉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梅兰芳在教育孩子方面,十分开明,子女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的儿子梅葆玖是唯一一个学习京剧的,传承梅派艺术的重任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为了能够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梅葆玖可谓是呕心沥血,他无暇顾及家庭,妻子也未能给生下一儿半女。

半路出道的李玉刚在流行歌曲中融入了京剧元素,有次央视春晚登台更是说出:“我代表梅派,向全国观众问好。”

台下的梅葆玖气愤离场,表示至死不会原谅李玉刚,这是怎么一回事?

发扬梅派,无儿无女

新中国成立后,梅葆玖正式成为梅剧团的演员,他会跟着父亲梅兰芳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

1951年,梅葆玖遇到了此生最爱的女人林丽源。林丽源出身富裕之家,性格温和,并没有大小姐的娇气。

那些年里,梅葆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前前后后踏足了19个城市,哪里都是属于他们的舞台。

梅兰芳快六十岁了,依旧精神抖擞,和儿子轮流演唱,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断地鼓掌叫好。

梅葆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在台上演唱,他在第一排认真聆听,担心漏掉还专门录下来,一有空就跟着练练。

熟能生巧,梅葆玖听得多了,下的苦功夫多了,自然比前面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再次登台亮相会让人眼前一亮。

1959年,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在国庆十周年献礼上演出,他们酣畅淋漓地唱了《穆桂英挂帅》,观众们甚是喜爱。

梅葆玖感受到了舞台的真正魅力,他要像父亲梅兰芳一样,成为一名京剧大家。

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没能亲眼见证儿子功成名就的时刻。

梅葆玖悲痛万分,他失去了敬爱的父亲,不久他振作起来,因为他必须扛起发扬梅派的重任。

梅葆玖一夜之间成长了很多,他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梅派,一心提升自己的唱功和教授弟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梅葆玖寻找散落各地梅派弟子,让他们重新登上舞台演出,将梅派的经典曲目进行推广。

为了能够提升知名度,梅葆玖迫不得已用着父亲的名号,广收有天赋的弟子,梅派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经过梅葆玖的不懈努力,梅派艺术再次有了昔日的荣光,深受大家的喜爱。

为了梅派,梅葆玖一直和妻子聚少离多,但是妻子很是支持他的事业,从来没有抱怨过半句。

等待梅葆玖培养的传承人能够独挑大梁时,他猛地回过神发现自己和妻子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

这是梅葆玖一生的遗憾,晚年他和妻子养了很多可爱的小猫,还有弟子们相伴,也算不孤独。

意外选中,深深热爱

梅葆玖并不是梅兰芳一开始打算培养的孩子,因为梅葆玖打小热爱的机械类,不过命运的齿轮转动后,梅葆玖还是深深热爱上京剧。

梅葆玖出生于1934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上面还有八个哥哥姐姐,那时候医疗条件差,能够长大成人的并不多。

梅葆玖的三哥便是被父亲看中的继承人,三哥长得眉清目秀,样貌像极了梅兰芳。

梅兰芳在教育子女方面就是孩子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几个子女各有所爱,唯有老三对戏曲颇感兴趣,相貌还极其符合唱旦角。

所以,梅兰芳很是高兴后继有人,无论去哪里演出,都要带着老三一起去,让老三多见见世面。

周围人也是一眼都能看出来梅兰芳认定老三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惜造化弄人,这个孩子年仅8岁就被急病带走了。

梅葆玖的出生本身自带光环,他的父亲那时候已经是出了名的角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年少不知愁滋味,梅葆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戏楼上,但是他并不喜欢唱戏。

梅葆玖打小就喜欢研究一些机械类,把闹钟、手表拆了又分,又重新组合起来,觉得十分有意思。

要是长辈们问起梅葆玖长大后想要干什么,梅葆玖的回答绝对很坚定,他要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

梅葆玖一开始的心思就没在戏曲上,若不是三哥去世,他可能已经在机械领域有所建树。

梅兰芳本来有众多的孩子,可是时光流逝,活下来的只有四个,其他孩子大了,他实在不忍心逼迫他们。

梅兰芳忍不住发愁,自己的子女没有一个愿意学戏曲,后面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了年纪最小的梅葆玖。

实际上,梅葆玖并不适合唱旦角,因为他的五官是偏硬朗,很有男子气概,可是旦角需要的不是这种,而是女子的柔媚。

一般被选做接班人的话,就是从小都要培养起,身段什么都要练柔软了才行。

梅葆玖成为接班人时,在此之前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没有一点童子功。

1944年,在父亲的鼓励下,梅葆玖要登台演出第一场戏,叫做《三娘教子》,他很荣幸唱的是父亲启蒙之初的曲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梅葆玖虽然没有扎实的功底,但是他天资聪慧,学戏曲很快,不过首次面对那么多人唱戏还是很紧张。

那天还正好是他的生日,梅兰芳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不要紧张,大胆唱吧。”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梅葆玖大着胆子站上舞台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又不紧张了,顺利地完成了演出。

当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的喝彩声,梅葆玖觉得自己的付出收获了回报,父亲事后的肯定更是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唱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梅葆玖的生活充斥着戏曲,父亲给他请了很多专业的戏曲老师。

梅葆玖也是个能吃苦的人,他觉得自己作为梅家的孩子,一定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除了在学校学功课和在家练戏曲,梅葆玖还能够抽出时间来捣鼓一下自己喜欢的机械。

有次,梅葆玖很喜欢父亲的汽车,他想要上手开一开,便和司机说点好话,司机也当做视而不见。

这件事当然被梅兰芳看在眼里,他觉得儿子只要该练戏曲的时候在认真练,其余时间有点自己的小爱好两者并不冲突。

梅葆玖为自己有这样开明的父亲感到骄傲,他体会到了身在梨园世家的乐趣,更愿意主动去承担梅派的责任。

梅兰芳是个很有爱国情怀的一代艺术家,此前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他留起了胡子,旦角要扮成女性,他这无疑是坚定地拒绝。

可是,日本人和汉奸怎么会轻易罢休,梅兰芳后来在1942年,自愿要求医生给自己打了三针伤寒针,借由卧床不起退拒掉。

当时,梅兰芳已经打了两针了,医生害怕再打下去出事,梅兰芳用劲力气抓住医生的胳膊说道:“你尽管打,出了事是我自愿的,我就算是死,也不会给日本人演出。”

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梅兰芳刮干净自己的胡子,带着儿子登台痛痛快快地唱了一场,台下的观众激动万分。

父亲梅兰芳一直是梅葆玖的榜样,他尊敬父亲,深深热爱着梅派文化。

先天不足,勤学苦练

一代大师梅兰芳一开始也不是老天赏饭吃,能在京剧界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

1902年,在北京的戏园子,老师一遍遍地教导8岁的梅兰芳唱京剧,可是这孩子怎么教都记住唱词,周围的师兄弟们学个两三遍都会唱了。

老师着急了,觉得是梅兰芳没有在认真学,拿起戒尺就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几下,颓废地说:“这可不怪为师,实在是祖师爷不愿意赏你一口饭吃。”

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梨园一般都是父子相继,儿子又去世得早,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身上。

梅兰芳被老师评价祖师爷不赏饭后,一时半会儿还没哪个老师敢来教了。

梅兰芳没有先天的优势,他的嗓音和资质都有所不足,此外他的眼睛无神,反应总是慢半拍。

好在名师出高徒,梅兰芳遇到了吴菱仙,吴菱仙受过梅家大恩,不忍心看着恩人家戏曲事业后继无人。

于是,吴菱仙便主动接过教授梅兰芳的重任,他觉得这孩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成才,他愿意一遍遍教梅兰芳,知道对方学会为止。

吴菱仙不辞辛劳地过目梅兰芳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身段,就连吃饭睡觉出门都要梅兰芳严格遵循。

梅兰芳很是感激吴菱仙愿意教他,他并不会厌烦被管束,每日认真地完成训练,还会适当地加大难度。

1904年,梅兰芳第一次登台亮相,他一点都不怯场,对于舞台盼望已久了。

梅兰芳没有辜负吴菱仙的悉心栽培,后来在京剧表演上创造了不朽的奇迹。

半路出道,结下矛盾

梅葆玖和弟子们为发扬梅派文化呕心沥血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一个李玉刚自称是梅派的代表。

那时候,社会上一时传出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说法,这在大部分人看来无疑是一种炒作。

李玉刚出身普通,他曾经因为生活不顺,一度还想过自杀,幸好有好心人将他拉回。

唱歌是李玉刚的精神支撑,他想要成为一名歌手,最终在2006年,在节目中大方光彩,一战成名。

李玉刚将一些京剧的唱法融入到流行音乐里,收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李玉刚可以自由地进行男女音转换,这种独特的唱法很是新颖,也让节目组看到了李玉刚的价值,趁机炒作一下,吸引更多的流量。

这件事情被梅葆玖知道后,很是气愤,他作为梅派的传人,并不喜欢别人利用梅派作为自己成名的垫脚石。

梅葆玖公开发文表示:“那些打着梅兰芳先生旗号的,我们表示强烈的抗议。男旦是纯粹的艺术,不应该被拿来玷污。”

李玉刚面对前辈的指责,更是很强硬地回怼道:“我知道京剧圈有的人不愿意承认我的艺术,但是目前看来,有哪一个男旦能够像我这么红。”

这次交锋之后,不久便平息了。可是没想到在后来的央视春晚上,两个当事人还迎面撞上了。

李玉刚面对镜头的采访,理了理一修开口说:“我代表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问声好。”

真正的梅派艺术传承人梅葆玖还在台下坐着,他是梅兰芳的儿子,说什么也该是他更有发言权吧。

李玉刚这样不留余地的逼迫,简直是让梅葆玖颜面尽失,一气之下,愤怒地离开了现场。

梅葆玖是一个生性随和的人,不会刻意使用自己的威严去打压后辈,也不是故意把事情闹大。

实在是李玉刚此举过于过分,就算梅葆玖代表不了梅派,那李玉刚并没有拜入梅派门下,又如何能够代表梅派,这难道不是喧宾夺主吗?

梅兰芳是梅葆玖的父亲,在他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的,他用尽一生在奋力追寻着父亲的脚步。

梅葆玖一定要捍卫住梅派的尊严,坚定地说:“誓不原谅李玉刚的所作所为。”

也许,李玉刚意识到了说错话的严重性,还找人从中调节他和梅葆玖的关系,希望能够得到梅葆玖的原谅。

不过,李玉刚从头到尾都没有正式道歉,他只是不想自己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罢了。

2016年,梅葆玖最后一次过生日,看着蛋糕上的蜡烛,他没有吹灭,而是让它多点光亮,就像梅派艺术一直闪闪发光。

《儒林外史》,六十多岁的周进嚎啕大哭,有多少心酸就有多少讽刺

《儒林外史》,六十多岁的周进嚎啕大哭,有多少心酸就有多少讽刺

儒林外史是清朝时期讽刺时政的小说,我们熟知的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进,那个连考20多次,54岁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范进,在考中举人之后高兴的发疯的形象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其实书中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不只一个,他的恩人周进,同样也是一个在窘迫中坚持参加考试的典范。

甚至开始的时候,周进比范进还不如,考到六十多岁,还是个老童生,连秀才也当不上。周进在第二回出场的时候,身份是塾师,整体的感觉是潦倒落魄。只见他 “头戴一顶旧帽,身穿无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古板的塾师形象,同时出场作陪的还有新秀才梅玖。

梅玖和周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少年得志,从年龄上看他是周进的孙辈,从科举等级上,他高周进一等,他头上戴的是新方巾,周进是旧帽。这个方巾是身份的代表,是只有秀才才有资格佩戴的方形软帽,这是周进盼望了几十年,奋斗了几十年都没有得到的。

尤其是梅玖对于周进这个童生的身份还极尽嘲讽,说什么“老友不同小友序齿”,童生哪怕是年到八十的老翁,在秀才面前也只能称“小友”,在酒席上是上不了上席,同梅玖相比,周进是坐冷板凳的。同时梅玖还写了一首诗来讽刺身为童生的周进,只能吃斋,没资格吃肉。

周进苦读几十年诗书,六十多岁连个秀才也不曾中,这怎么说也是他心头的一大痛事,偏偏这个小辈当着众人揭自己的伤疤,在大家的捧腹大笑中,周进羞得老脸一块红,一块白。

面对小自己两辈的小孩的羞辱,周进只能自己咽下去,他不反抗,不辩解,但是从他脸上的红白相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酸甜苦辣。周进对于读书有执着的追求,他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考中,多次考场失利,将他的自尊心已经消磨殆尽,他内心深处有深深的自卑,长期的自卑造成了他这种逆来顺受的麻木,他不是不屑于反驳,而是不敢反驳。读书人特有的面子,让他对这种欺负感到羞耻,但是他无处发泄,只能在心里承受着。

仅仅是个秀才就可以趾高气扬地把他的自尊踩在脚下,那么那些举人就更加飞扬跋扈了。举人王惠,在周进面前神气十足,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碾压周进,自己“鸡鸭鱼肉”大吃大喝,周进的饭菜是老菜叶,白开水,还要将王惠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打扫了一个早晨,才打扫干净。

穷家塾教师和阔举人两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进的内心感受如何,书中此时没有写,后面才有涉及到。是周进是没有才学吗,也不是,他给顾老相公的儿子当老师,不到三年,就考中了。也正因为他教出了秀才,才有后来申祥甫和其他几家再次请他当家塾老师。

然而,就这样的塾师的饭碗也不保,勉强维持了一年,各家嫌他呆头呆脑,就把他辞退了,“在家日食艰难”的他,走到山穷水尽的末路。

姐夫怜惜他,给他找了个在省城记账的工作,周进内心深处不甘心就这样断了自己的考试梦,毕竟前边几十年他是用生命在考试,他将一生的荣辱维系在上面,这样就放弃了,真是不甘。所以他看见贡院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去看看。贡院是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这是他做梦都想通过此举来改变命运的地方。

他来到贡院,见到天字号板,不禁百感交集,““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个号板是供考生们考试的时候休息的地方,白天考试,晚上休息,每个考生都曾经在这里奋笔疾书,周进努力奋斗了几十年没有结果,只能当个账房先生,这是他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所以才会崩溃。被灌醒后,又连续猛撞号板,“满地打滚”嚎啕苦叫,“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他的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和他之前受的屈辱,以及心头的绝望有很大关系,如今回过头来看看前时的路,那种苦楚就像决堤的洪水,他再也无法控制。科举考试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他这时候承认自己的失败,他实在是无能无力了,他的这个不寻常的举动,不仅震撼了读者,也震撼了在场的几个商人。

商人们答应帮他捐了个监生的资格,这样他就有机会和秀才一同参加乡试,这个机会的取得,对于周进来说,简直是老天开眼,他对这几个人感恩戴德。“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于是“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一哭一笑,表明了他的价值观,他生活的重心所在。

从此他就中举人,放榜那天,他果然中了举人。从童生到举人,可以说是跨阶层的改变,他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变了。许多人争着和他攀关系,没有亲戚关系的,也拐弯抹角地攀上关系,从前嫌弃他当家塾老师的家长们也纷纷买了礼品登门拜望,之后他又中了进士,授了部属,升了御史,钦点了广东的学道,成为了国子监的司业,一路攀升,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很有讽刺意义的是,前边他受尽冷眼,后边是春风得意。当初那个欺负他的梅玖秀才,一直还是秀才,停步不前,还登门拜访自称是他的门生。

当初他写过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裱了起来,辞退他的薛家集摆了他的长生禄位,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初的他有多心酸,成功后就有多讽刺,他的遭遇说穿了人性,道尽了生活。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