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王勃:阁中少年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者:黛珂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诗的史,亦是史的诗!

——闻一多

喜欢唐诗的人,对王勃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只要翻开高中语文教材,就能看见那篇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

我们知道,在宋代还有一篇同样有名的《岳阳楼记》,其辞藻文法亦无可挑剔,堪称一绝。且不论王勃和范仲淹的文采孰胜一筹?单从两篇文章命名来看,王勃这位二十出头的青年似乎很是谦虚。

他没敢说“滕王阁记”或者“滕王阁赋”,而是很低调地用一“序”字,让那些所谓的“群公”来完成正文,颇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但其实我们知道,那些人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所以王勃这篇开头“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正文。

而说起王勃所处的时代,身后那是大唐诗歌的鼎盛期,下至平民乞儿,上及皇帝公卿,没有不会写诗的。但在之前,却是六朝宫体诗的腐朽与糜烂。

闻一多说:“这期间没有出过一个第一流的诗人。那是一个以声律的发明与批评的勃兴为人所推重,但论到诗的本身,则为人所诟病的时期。”

任何一场文化改革都离不开几位宗师级人物来引领。所以,当诗歌从这种两百多年的“破败”环境中开始转向时,初唐的第一才子王勃诞生了!

1

公元650年,即高宗永徽元年,王勃出生在今天的山西河津。祖父就是写了一系列专著——《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的大儒王通,号文中子。文中子这个人后来很受王阳明推崇。

徐爱有一次向老师请教:“王通这个人和韩愈比起来怎么样?”

阳明说:“韩愈比王通差远了。世人仅仅从诗词文章上看,所以都推崇韩愈,然而王通却是真正贤达的大儒。”

徐爱接着又问:“那既然王通有这么高的道德,为什么还会伪造经典呢?”(言外之意是说王通写的那些书都是瞎编乱造)

阳明嘿嘿一笑:“那孔子不也伪造过经典吗?王通只是以圣人为榜样罢了。”徐爱顿时无语。

也许阳明的说法有点主观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通此人的能力和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有这么强的祖父,孙子王勃想来也是差不了了。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勃六岁解作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耐、勃,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

无独有偶,一个大家族是不会只出一个天才的,要出就连出三株参天大树。一次,老父亲王福峙在好友面前夸赞:“你看我这几个儿子,个个都了不得,都是少年英才,长大了都要做宰辅的。”

谁知他这朋友不干了,心想,整天说你儿子有才,一群小孩儿经得住这么夸吗?!遂道:“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意思是说:你们家这癖好怎么这么多呢。但这话刚说出去不久,他就感到后悔了。因为看了王勃弟弟王助的文章,于是惊呼:“生子若是,可夸也。”

看来,王氏家族的强大基因当真不是随口一说。六七岁时,王勃就能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此时,那位比他大二十岁的骆宾王,也于二十年前他这般年纪时写出了《咏鹅》。

不过,天才的教育也并非一蹴而就的。王老爷为了教育好这几个儿子,亲自教他们《汉书注》、《文心雕龙•指暇》。其实从这两本书就可以看出,古人教子读书的优先步骤是字的读音、意思。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元素之后,还要注意订正写作时易出现的问题。这样又读又写,才不至于纸上谈兵,述而不作。

2

接下来的几年,王勃可以说是朝读诗卷晚诵经。用李白评价自己的话说就叫: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须知任何一个文人的成功就离不开长期苦读。就拿杜甫来说吧,半生坎壈,居无定所,自然也没有时间好好读书,但是为何能写出那般旷世诗作?离不开幼年时无忧无虑的十多载寒窗。

所以,不光杜甫如此,李白如此,王勃亦是如此。

公元660年,王勃十一岁了,这时也该出去干点正经事了。毕竟那位和他同岁的小朋友——杨炯已经以“神童”的身份及第,待制弘文馆了。弘文馆是一个高级的文史场所,每年招生不多。年轻童子进入里面,其实还是以求学为主。

王勃估计也有这想法,于是开始了长安的游学生涯。也就在这时,他有幸结识了一代名医曹元,并拜其为师。

王勃在文章中写道:勃养于慈父之手,每承过庭之训,日:人子不知古人以为不孝。因窃求良师,阴访其道。可见,他之所以求师,要学的并非医术,而是医道!这点和骆宾王很不相同。

因为拜师的缘故,王勃的名气越来越大,几年后,通过制举对策及第,拜朝散郎。不久入沛王李贤府为修撰。开始写一些刚健豪爽的诗,用以反对萎靡不振的“上官体”。其中最具代表的,当是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要和朋友分别了。王勃没有像王维那样劝道:“吾谋适不足,勿谓知音稀。”也没我像李白那样伤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而是豪爽地说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千万别和那些尘世里小儿女一样,到了离别之际便哭哭啼啼……这样有失我们诗人身份。”王勃这话虽属活跃气氛,但情感却真的不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哪!世上有几人能说出这种话?

这样的“君子之交”你以为到此算完了,那就错了。在送别最好的朋友薛华时,王勃抑郁之中慷慨激昂: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让人想起后来白居易被贬江州,与好友元稹天各一方。他写下了一首《梦元九》: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而元稹在收到诗后说: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唯梦闲人不梦君”,这是何等的哀伤与无奈啊!最亲近之人,却终究成了那遥不可及的梦。

3

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也许不禁想夸:“王勃的诗写的不错啊!”其实,老实说,王勃的诗写得并不怎样。尤其是律诗,很多作品中都有“香菱学诗”的意味儿。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代的禁锢。试想,一个刚从死牢里出来的剑客,是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功力的。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寒夜思友》

看看这首,意思明了,平铺直叙,像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写的诗?最开始时技巧上还欠缺,渐渐地,他开始走向工整。譬如这首五律。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仲春郊外》

虽然是一首“漫游诗”,但在对仗工整上,已经开始刻意为之了。“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这是明显的倒装。因为天亮散步时,才注意到鸟雀叽叽喳喳的歌喉,看见了它们愉快欢飞的样子;春天到来时,也才有闲情逸致去池塘边观鱼,这也属于雨后初晴的自然规律。最后一句和苏轼的“松间沙路净无泥”差不多,寓意明了。

这是王勃诗歌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等到他在写《春日还郊》时,无论技巧还是韵味,都已经大成。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春日还郊》

用词轻巧,不着痕迹,已经带着些陶渊明的滋味儿了。这既是少年王勃的学诗简史,也是诗歌向盛唐的过渡。

4

王勃的诗文有所进益后,认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便是杨炯。这两人的相识虽不敢和之前孔子拜访老子相比,也未能超越后来的李杜相会,但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相遇。

首先,二人同岁,同列“四杰”之中。和骆宾王、卢照邻比起来,这两位当是年轻人了。其次,王勃和杨炯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比如建功立业,戎马沙场,倡导刚健雄壮的诗文。这造就了他们深厚的友谊,也致使杨炯经常爱与王勃抬杠。

这两位青年坐在一块儿促膝长谈,偶有争论之时,杨炯便肆无忌惮地说:“不公平!王勃的诗写的也就那样了。怎么能排在‘四杰’之首呢?我真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啊!”

这话虽然带着嘲讽,但是丝毫不影响两人的感情,王勃没事还去杨炯乡下的宅院小住。可能是王勃这一时期的诗歌的水平的确不咋样。但是过不了多久,纵然是写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神来之句的桀骜少年,也主动为他这位好友的文采呐喊了。

总章二年(669年),王勃因一场“斗鸡事件”被赶出了朝廷。五月,“石榴开遍透帘明”的季节,王勃满怀惆怅地离开了长安,去往四川。一路上写的那些依依不舍的感怀诗就不必提了。最为出名的是一篇文章,即《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自玄禽翦夏,浮宝玉于南巢;白马朝周,载放旗于北面。五迁神器,珠磺高列帝之荣;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杨炯后来整理王勃文集时,在序言中评价:

远游江汉,登降氓峨,观精气之会昌,玩灵奇之肹蚃。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宏伟绝人,稀代为宝,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杨炯也承认,王勃这一时期文章水平的提升,简直是有如神助!

5

几年后,王勃通过行文的方式,再次返回长安。那些写给朝廷官员的书辞,多是裸的求职信。当然,这也是“四杰”皆不掩饰的内心希冀。

王勃回来后,被授虢州参军。这官小的不能再小,后朝都是用来安置流官的。王勃照例给皇帝上表致谢,接着赶去赴任。

咸亨四年(673年)冬天,因为一桩私杀官奴的案件,王勃再一次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烂。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因为罪犯藏匿在自己住所,害怕同僚以此诬陷,所以便把他杀了。这听起来稍微有一点道理。若是不杀其人,而是把他交办官府或是放了呢?聪明的王勃之所以没这么做,肯定第一句:“为僚吏共嫉”,才是关键。既然交了没用,放了也许罪犯出去宣扬自己就是从犯,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了算了。可是这样一来,刚好中了那群人的奸计,于是,王勃再次落马!

所以,当一个人坐拥盛名后,就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别人的陷阱。“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子的智慧,当真是无处不在。

6

就在那群同僚眼看王勃要倒霉时,碰巧天下大赦,王勃幸运地赶上了。

从监狱出来后,因为他的老父亲王福畴受连累,被贬到交趾做县令。王勃一腔愧疚,给父亲写去一封书信。在这封家信中,他说道:

勃言。乡人奉五月一日诲子弟,各陈百里之术,宣于政者。承命惶灼,伏增悲惊。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

在我看来,写得还算有一点儿诚意,虽然中间夹杂了许多“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冬天,先是借钱,等借够了钱,次年春天才正式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去越南的省亲之路。等到南昌时,王勃一生最具影响的大作终于诞生!

这天,刚好赶上了都督阎公邀请众人赴宴,王勃有幸忝列其中。本来只是想着去蹭一顿饭,谁料阎都督说:“诸位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如今滕王阁新修完成,还望大家不吝文墨,施展才华,留赋纪念。在此之前,不知那位年轻学子愿意抛砖引玉,先作一篇序言啊?”说罢望了望自己的女婿。

这女婿也是装模作样地礼让一番,说自己才华粗浅,怎能上得了台面,不如就请旁边这位“王兄”先作吧?!谁知这位“王兄”二话不说,心想:我先来就我先来吧!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位长相清癯的王青年,做好了看笑话的准备。

只见王勃润笔磨墨,众人依旧喝酒谈笑。阎都督时不时使唤人去偷看,回来轻蔑地问:“写了什么鬼?”

仆人正正经经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老生常谈!看来号称‘当世第一才子’的王子安也不过如此,接着去瞧!”

片刻仆人又回:“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沉默不语。半晌,仆人目光璀璨、语气激昂地吟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都督的脸色竟然由之前的不屑转为喜悦,称颂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随后,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唐才子传》)。写完这篇序言,又作诗一首,接着酒足饭饱,挥袖而去!

等到天色已晚,阎都督与嘉宾们细细赏读,却发现诗尾缺了一个字。槛外长自流?

各位才子们开始玩起了填字游戏。有人说是“水”,也有人说是“独”,阎公都说不好,觉得还得作者亲自补上方可,于是连忙让人快马加鞭去追。待追上时,王勃令童子回复:“此一字值千金也,看大人出不出得起了?”阎公不悦地笑道:“我还出不起吗?!”于是派人将金子送去,要来此字。

仆人回来后复命:“答曰:‘空者,空也!’”阎公顿时不悦,心想:好一个王子安,竟然戏弄老夫。但与众才子细细品味,唯此一字,方形容得尽哪!

这个故事的可信度较高。试想你是王勃,借了一大笔路费后,会不想方设法赚点钱去还债?既是文人,又重品德,所以这个方法称得上还算不错。

看罢父亲之后,也得为未来的路筹算。以后该干什么,是回老家,还是回长安?在他的心中应该是已有个定论,只不过后人无法再知道了。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27岁的王勃结束了在交趾的省亲,取道南海,乘船北归。途中遇上风浪,溺水而死。从此,这位少年英才的人生彻底画上了句号。

在后世对王勃的评价,以“少室山人”胡应麟最为贴切:

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也许,他就像一颗彗星,划过之后很快就失去光影,但是却为迷茫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作者-

黛珂,原名孔尧。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老俞闲话丨从“奇才”到“歪才”,《滕王阁序》成就不朽传奇

各位朋友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唐朝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由于这个文章被收录到了中学课本中(现在已经被从新版的统编必修教材中拿掉了,导致有的学生学不到,没有道理),所以大家对它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我们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学通,也并没有全部学会,极少数人在中学的时候能够把全文背出来。

在讲《滕王阁序》前,我们先来讲一下文体。因为《滕王阁序》是用骈文写成的。骈文也叫骈体文,也叫骈俪文。骈是什么意思?就是两匹马平行向前的意思。俪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个人并排在一起,成双成对的意思,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做俪影,俪影就是夫妇或者情人两个人排在一起的意思。

(伉俪携手)

从文字表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骈体文,或者骈俪文,实际上是指文字上成双成对的状态,就是两相对应的状态。比如说在《滕王阁序》里,我们最熟悉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前面那句和后面那句相对应。还有《滕王阁序》开头就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是“豫章故郡”和“洪都新府”进行对应,“星分翼轸”和“地接衡庐”互相对应,两两对应的词句,一般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当然这是一般来说,因为有时候是可以变成七个字或者八个字的,比如在《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中间加了个“而”字,就变成了七个字,但整体来说大部分都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偶尔会有三个字、七个字,但很少有五个字。

不管怎样,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是四个字,后面必须四个字;前面是六个字,后面必须也是六个字,互相对应,有点像对联似的。当然对联是不限字数的。比如我们在云南大观楼所看到的写滇池的长对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是很长很长的。

(昆明大观楼)

在骈体文中,是一句一句相对应,而不是一段一段相对应。也可以四个字加六个字,互相对应,叫骈四俪六。我们在《滕王阁序》中读到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四六,骈四俪六”的结合。不管怎样结合,它的前提条件一定是前后对称,有点像故宫“从中间切开,两边合上,互相对称”一样。文字上的对称性是骈体文(或者骈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如果说不对称,原则上就不能叫骈文。由于形式非常讲究,而且不能够有任何“散漫”。意味着形式和技巧就占了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地位,在内容表达上有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如果你习惯戴上镣铐了,并且镣铐变成了你跳舞的工具,那么也能跳出最优美的舞蹈来。我写过一篇有关滑雪的文章,把两个板往脚上一捆、一卡住,你觉得一下子就没有办法自由行动了。学单板的时候,两个脚全部捆在一个单板上。但一旦熟练后,单板也好,双板也好,就变成了你滑雪优美姿态的工具。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摄)

骈文这种形式,形式上要求非常高,你可以在文字上自由发挥的余地不是那么大,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很多人虽然能够写骈文,但大多都是形式主义。能够把重要的内容、优美的内容写出来的,思想深刻,情感丰富,这样的骈文,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多。历史上看,从东汉开始(骈文起源于东汉),一直到今天(今天依然有人会写骈文玩),很多人用写骈文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成千上万篇的骈文在历史上沉淀了下来,但值得我们去读的,加起来也就几十篇,值得背诵的,不超过十篇。我们今天要讲的《滕王阁序》,还有我们在初中就读到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庾信的《哀江南赋》,都算是名篇。《哀江南赋》,连同它的序,都是以完整的骈文写出来的,是写得最早的骈文之一,但实在太长了,以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最主要的、完整的传世名作,在长度上也刚好的,就是《滕王阁序》。

骈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辞藻和典故的堆砌,书写的文字要比较华丽,而且要用大量的典故,因为只有用典故、词藻华丽,才能显示出写作的功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滕王阁序》中,光用到、提到的人就不下几十个,典故也是几十个,文字上也非常华丽,比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句话一下子就涉及到了四五个典故,背后涉及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这就是写骈文的一个特点,大量运用辞藻,大量运用典故,这样就增加了写作难度,你要对历史知识和人物非常熟悉,写骈文才会得心应手。

(岳阳楼)

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就是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文字表达方式,更加自由地以叙事为主,包括《史记》中的那些文字,用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让我们的思想、表达、写作,被这种骈文僵化的形式所束缚。

由于韩愈和柳宗元有足够的影响力,他们写的文字也足够好,所以骈文在唐朝中期后,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在唐朝后期,骈文又起来了,比如我们熟悉的李商隐、温庭筠,都是写骈文的高手,光李商隐一个人写出来的骈文就有成百篇。李商隐曾经要写东西给皇帝,用这种文体,皇帝会觉得李商隐很有文采、文笔很好。到了宋朝,欧阳修等文人又开始兴起了第二轮古文运动,我们所熟悉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散文形式,不是骈体文的句式,不是两句两句对应出现;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家可以看到,有一点点对称,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表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是一句话,不是两相对应的。这些文字自然优美,引起了大量文人的模仿,到最后的结果是,写骈文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元朝、明朝、清朝,尽管也有人继续写骈文,但实际上,写的人越来越少,骈文变成了一种作秀。优秀的骈文、值得人朗读背诵的,就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

除了骈文,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有另外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叫做“赋”,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赋是个什么概念?赋跟骈文有什么区别?

骈文是一种文体,赋是一种更加古老的文体,它跟骈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赋也是以四个字、六个字的句子为主,也追求互相之间的对称;也追求在语音上和音韵上要有声律上的协调;在文辞上也讲究辞藻和用典。但是赋有另外一个特点,这一点区别非常明显,当你在文字中读到不对称,而且不对称常常出现的时候,那么这个基本上就是“赋”。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一个陈述,这个陈述没有另外一个句子跟它对应,凡是没有这样对应的句子出现在文章中间,基本上就可以把它看作是赋而不是骈,因为骈是两句必须对称的,“潦水尽而寒潭清”对应“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对应“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赋和骈的区别。在内容方面、在表述方面,两者可能共同的方式比较多,以四、六字的句子为主,追求互相间的对称,音律上平仄对应,文字上讲究用典和华丽的辞藻等等,赋和骈的区别就是赋比骈更加自由一点。

另外,赋是要远早于骈而产生的,骈是诞生于赋的,可以说赋的范围更大,可以包含骈,但骈不能包含赋。最早的赋叫“骚赋”,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就已经被当作是赋的一种形式了,后来随着大家更喜欢骈体文,尤其是从东汉开始到南北朝,骈体文的发展变成了一个高潮。大家觉得骈文更加对称,更加的优美。但是依然有人在写赋,赋靠近了骈,就叫骈赋。曹植的《洛神赋》,就有点骈赋的形式。

到了宋朝,因为受到欧阳修等这样写散文大家的影响,就以散文的方式来写赋,所以通常叫做“文赋”,比如欧阳修自己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基本上都算文赋的范围,就是有赋的形式,也带有一点点骈体的色彩,但读上去已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了。这大概就是骈和赋的区别。

除了骈和赋,我们还要讲一下“铭”,就是“铭记在心”的“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铭,它不是一种文体,只是表明这件事情值得铭记,或者值得用来自我激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把写的文字刻在什么上面。“铭”最初的意思,就是把字刻在器物上,尤其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那永远是擦不掉的,所以有了这个“铭”。后来,就用来引申为告诫自己,或者勉励自己的某种语言。我们所学习的最早的铭文, 是《礼记·大学》中汤的《盘铭》。汤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家都非常熟悉了,现在我们写文章还会用这几个“新”字。大家都知道“座右铭”。

那座右铭是怎么来的?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崔瑗,是著名的文人、文学家、书法家。崔瑗有个哥哥叫崔璋,崔璋被人杀了,哥哥被杀之后,崔瑗就去报仇,手刃仇人,把仇人给杀死了,然后逃走。这本来是死罪,刚好遇到了皇帝的大赦,就平安了,平安以后,他做了一个铭文,放在自己的座位右边,时刻铭记自己写的文字,来作为自己做事的标准。这就是“座右铭”的来源。他的座右铭到今天还在,开头四句是:“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座右铭”,全文就有,你可以去读一读。铭不是一种文体,骈体文和赋是一种文体,铭是一种记录方式,就是“深刻地记住”。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现存书法都是临摹本,据说真本在李世民的棺材里。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我们读古文的时候常常还会碰到“序”,比如说我们等会儿要讲的《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序,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两个序。序,也不是一种文体,实际上是指放在文集前面的说明,是引言或者前言。在古代的时候,也有把序放在后面的,现在通常叫跋了。《滕王阁序》是怎么来的?就是当时一帮文人、官员在滕王阁聚会,阎公(“都督阎公之雅望”中提到的阎公)找了一帮文人雅士和官员到滕王阁去聚会。古代聚会,每个人都要写诗,写完诗后就变成了一个文集,这个文集要有一个人来写序。王勃就是写的这个文集的序,所以叫《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一模一样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也是一大帮文人高士,在兰亭聚会。聚会以后,每个人都写诗,写完诗后,变成了一个文集,这个文集,结集之后要写一个序。王羲之在那天晚上喝了酒后,耳热酒酣之际,写下了这么一篇文字。写完以后,他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哇,写的字也好,写的内容也好,怎么会是我写的?酒后文采飞扬带来的结果,他最后一句话也说了写序的缘由:“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就是这样来的。讲完了骈文和赋这两种文体,以及铭和序这两种记叙方式后,我们就进入到《滕王阁序》的讲解。我们先来讲一讲王勃的生平。

说到王勃,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我们一说到王勃,就会想起“初唐四杰”。四杰就是在唐始的时候,写诗的四个著名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人统称“初唐四杰”。

(王勃 图片选自《历代名臣像解》)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我们都知道在唐朝二三百年之间,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诗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诗人?这跟唐朝的风气有关。唐朝写诗的风气,其实开始于唐朝之前。隋炀帝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写诗的皇帝,所以对喜欢写诗的文人和官员尤其看重。杨广最有名的诗是《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已经很有韵味和意境了,对不对?这些传统传到了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喜欢写诗的皇帝,对于会写诗的人也就比较看重。唐太宗比较有名的诗是《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大家都知道,作为皇帝,能写出好诗来的并不多。比如说乾隆皇帝写了四万多首诗,就没有一首诗流传开来,李世民和隋炀帝有那么一两首诗流传下来,但放在隋唐诗歌中也不是那么有名,但他们对诗的重视,就一定会带来一种风气——很多人都去写诗。

中国有句成语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喜欢的东西,下面就会更加过分地去做这件事情,而且唐朝在立国以后,也把会写诗作为选取政府官员的一个标准,把会写诗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以诗赋取士,当然除了写诗,也要求大家会经书,有点像后来的四书五经,当时还没有四书五经的说法,叫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光会写诗也不行。比如杜甫写诗很好,但明经科不行,就一直考不上。但写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会写诗的人求自己的晋升之道,就可以把自己写的诗交给达官贵人,如果达官贵人觉得诗写得好,可以进一步向上举荐,甚至举荐给皇帝。比如王勃写的东西就曾经通过达官贵人,传递到了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手中,王勃还受到了唐高宗的欣赏。

唐朝成立于618年,王勃诞生的日子已经到了650年,其实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出现太多著名的诗人呢?一个文流的兴起,到最后成熟,出现著名人物,是一定要有一个期限的,这个期限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这就是为什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叫“初唐四杰”。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也没有出现李商隐、杜牧等这样的著名诗人。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初唐四杰”,是因为他们写的诗,已经开了风气之先——把过去那种堆砌辞藻,写空洞内容的诗进行了纠正,写出来的东西开始有了唐朝气象,就是非常大气、非常辽阔。

我们从王勃,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两首诗中就能看出来,一首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送自己一个姓杜的朋友去到蜀州当县令,少府差不多相当于县令。大家对这首诗非常熟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即使是我出生在农村,在小学就会用的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另外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山中》。王勃去蜀川游历的时候,到了长江边上,秋色深沉,想到自己仕途艰难,前途未卜:“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我们今天不是来讲诗的,读一下王勃的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到,这两首诗已经有了很壮观的气象和气势,同时又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唐诗真正的开端。

王勃本身是一个神童式的人物,他出生在649年或者650年,这个有些争论,但去世的年份是确定的,676年,相当于他活了二十六岁,或者是二十七岁。我们今天讲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比他的诗还要有名,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写《滕王阁序》的时间是675年,也就是说写完《滕王阁序》之后的一年,他就去世了,非常年轻。

王勃的家学渊源也非常的深厚。他的祖父叫王通,字仲淹,和范仲淹的名相同,是隋朝时期著名的大儒家,而且像孔子一样,收授徒弟讲课。王通去世后,他的徒弟把他的讲话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流传下来编成一个论集,有点像《论语》似的。这本集子叫《文中子说》,文中子就是王通。

王勃的家学渊源深,所以很明显,王勃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据说他六岁就会写诗;九岁在读完颜师古《汉书注》后,自己就撰写了十卷本的文字,来指出颜师古在《汉书注》中的错误,颜师古可是汉书顶级专家;十岁左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就能够倒背如流;十二到十四岁左右,又到长安去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等,非常地厉害!十六岁的时候,科试及第,就是科举考试通过了,当时叫未冠而仕。冠是二十岁戴上帽子,相当于成人礼。他十六岁就出仕开始当官了。

在真正当官之前,王勃就已经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积极入仕。我刚才说过,唐朝的风气就是要通过写文章、写诗歌,来引起达官贵人和皇帝的重视,这样才会有机会。所以王勃大概在刚刚入仕的时候,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乾元殿颂》,洋洋洒洒几千字。乾元殿建在洛阳,是皇帝工作的地方,他将这篇《乾元殿颂》献给了唐高宗。唐高宗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惊喜,连说“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啊!”

王勃十六岁当官,他当的官叫朝散郎,被派去担任沛王府的修撰。修撰也是一个官名。沛王是谁呢?沛王叫李贤,李贤又是谁呢?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个儿子,他的老妈就是有名的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共生了四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叫李弘,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病死了,这是他们俩最看好的一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叫李贤,就是这里所提到的沛王府的沛王,李贤也曾经被立为太子,但后来被武则天废掉了。武则天又立了第三个儿子叫李显,李显就是等会儿我们要提到的英王。李显作为第三个儿子,在李贤被废后,被立为太子,后来唐高宗去世后,被立为皇帝,但当了五十五天皇帝后,就被废掉了,因为武则天想要自己掌权,所以容不得李显去掌权。一直到了二十一年之后,武则天从自己的位置上退下来,才让李显重新复位当上了皇帝。反正武则天就是和自己的儿子过不去,自己一心想掌权,和儿子争权,把儿子一个一个踩在脚下。权力的可怕,在于权力可以让人六亲不认、骨肉相残。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叫李旦,他有个儿子叫李隆基。在李显去世后,李显的皇后韦氏也想学武则天,但纯属乱来,没有金刚钻,乱揽瓷器活,结果被李隆基干掉。李隆基把父亲李旦扶上台,后来李旦退位,让李隆基当皇帝,重演了一次李渊让位李世民的故事。从此,唐朝一脉一直到亡,就都是李旦的后代了。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雷厉风行、雄才大略;后半生自以为功成名就,政务荒废、奸臣当道,又遇到了杨贵妃,沉迷女色,结果国家治理一泻千里,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为什么要讲到李贤和李显呢?因为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这两个人和王勃的命运密切相关。李贤和李显都喜欢斗鸡,其实还都是孩子。王勃少年气盛,站在李贤一边,为了激励李贤,以调侃的方式,就是好玩,不知道轻重,写了一篇赋,叫《斗鸡赋》,全名《檄英王鸡文》。他在《斗鸡赋》中讨伐英王的斗鸡,来为沛王助兴。中间的名句为:“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本来这是一个闹着玩的事情,但这个事情,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知道,是一个政治事件,因为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是兄弟两个,都是王,很容易让人想到从斗鸡变成宫斗。

(唐玄武门旧址 图片来源:西安科普网)

大家都知道,唐朝从唐太宗开始,就是通过宫斗,通过残酷的杀戮得到的皇帝位。唐太宗把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都干掉了,才上位的。兄弟间的打斗,一直在唐朝被认为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当这篇文章传到唐高宗手中时,唐高宗特别不开心,之前唐高宗说王勃“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啊!” 就变成了“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而写檄文来鼓动,很明显是一种挑拨离间的行为,背后暗含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残酷。王勃被从沛王府驱逐了出来,精心打造的一帆风顺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后来,王勃又受到了第二次的打击。王勃被从沛王府驱逐出来后,没法当官,就去四处游历,到了巴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首诗,实际上跟王勃到蜀地是有关系的。他去游历了几年后,大概是在671年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长安。长安有朋友,推荐他去当虢州参军。虢州在今天三门峡市附近的灵宝县。由于他本身学过中草药,虢州的药物非常的丰富,所以他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在虢州当参军的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是因为王勃年轻气盛、思考不周所带来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叫曹达的人来拜访王勃,自称是京城曹姓官员的子嗣,得罪了权贵出来避祸。王勃与这位曹姓官员有旧,就把他留了下来。等看到全国通缉令后才知道,曹达背负要案。这个人是官奴,犯了罪以后要交给政府来处理的,但王勃等于将罪犯藏匿了起来,知道事情原委后,他内心又开始害怕,怕走漏风声,让官方知道了对自己又不利,所以就偷偷把曹达给杀掉了。本来想要人不知鬼不觉,但这件事情后来暴露了出来。杀人,当然就是犯了死罪,本来要被处死,刚好处死前遇到了大赦,留下一条命,蹲了三年牢。从监狱出来,王勃再想要去当官,就更加难了。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可能会想起来韩信的故事,韩信私藏钟离眜这件事情。钟离眜曾经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在楚汉之争的时候,跟汉朝的军队打了无数次仗,很勇武。后来刘邦立国以后,就想要抓钟离眜。韩信和钟离眜的交情很好,就把钟离眜藏了起来,后来刘邦听说了韩信把钟离眜藏起来这件事,非常生气,而韩信这个时候也害怕了,又把钟离眜给杀掉了,带着钟离眜的头去见刘邦。刘邦当然不会买账,就把韩信给抓了起来,把韩信从楚王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刘邦也没有把事情做绝,又让韩信去当了淮阴侯。但两人从此信任就不再有了。刘邦不信任韩信,韩信也不信任刘邦,互相之间猜忌,直接导致韩信命丧黄泉。韩信有一定的谋反迹象,刘邦刚好在外面,吕后吕雉在萧何的策划下,直接就把韩信抓起来处死了。所以有个成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韩信是萧何留下重用的,也是被萧何干掉的,所以官场无友情。

大家可以看到,王勃要么少年不懂事,要么性格太决然,在政治上不能明辨是非,不知深浅,最后带来很多人生的麻烦。

王勃的父亲叫王福畤,王勃因为杀害官奴这件事情,连累到了他的父亲。父亲从雍州的司空参军,一直被贬到交趾县令。交趾,就是现在越南的北部,跑得好远好远,几乎到了荒蛮之外的地方。这件事情对王勃有非常大的打击,王勃本质上是以儒家礼法为标准长大的,他的祖父就是集儒家大成及弘扬儒家理念的一个人,所以王勃内心非常痛苦。王勃曾经写了一篇《上百里昌言疏》,来表达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文字说:“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皆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可以看到,王勃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也正因为这样,他对去朝廷谋职当官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觉得当官的风险也很大。尽管当时朝廷愿意恢复他的旧职,但他拒绝了,没有接受。到了675年的时候,他觉得应该去看看父亲,就从洛阳出发,一路往南走,走着走着,在675年的秋天,就到了今天的南昌,当时叫洪州。《滕王阁序》中开篇就写了“洪都新府”。他到达洪州时,当时的都督阎伯屿,正呼朋唤友,相聚滕王阁,庆祝重修滕王阁落成,王勃被邀请参加。这就是为什么王勃会写《滕王阁序》的原因。

(唐代的滕王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完《滕王阁序》后,王勃继续南行,大概是在676年,写完《滕王阁序》的第二年,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也见到了父亲。王勃看到父亲生活穷困潦倒,内心非常对不起父亲,待了一段时间后,可能觉得交趾的生活也很无聊,就决定回到长安。差不多在夏天的时候,踏上了归途。在归途中坐船时,南海上风高浪急,王勃不幸掉到了海里,溺水后当时捞起来并没死掉,但他已经被吓得不行,文献上所写“惊悸而死”,又惊又怕,最后还是死掉了,死的时候年纪才26岁或者27岁,非常可惜。要是不去世的话,也许随着岁月流逝,生活阅历更加丰富,还能写出更多优秀的文字和优秀的诗歌来。

今晚(2023年2月27日)19:00,我将以讲课的方式介绍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部分,感兴趣的你可以在抖音上搜索“俞敏洪”,进行观看。

《滕王阁序》之“星分翼轸”由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曾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来描述南昌的地理位置,那么,“星分翼轸”又是何意呢?这要从二十八星宿说起。

古代华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由于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公转运动,就像行驶车辆中的人感觉周围物体向后运动一样,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在恒星组成的星空背景上也是在“向后”运动的,运动一圈即为一年,太阳在这一年中的“运行线路”就称为黄道)

附近的星区划分为二十八组,以此作为观测星象的参照物,因为他们视觉上是环列在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的栖息地,因此称为宿,又将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天之四灵,镇守四方”,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而南方七宿分别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星象的分野(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以为对应)最初是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以州来分配,翼、轸的分野属荆州,这里的荆州是指的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而南昌在古代属于九州之扬州,按理不属于翼、轸的分野。

但按列国来说,南昌春秋时原属吴国,后属越国,战国时归楚国,如《越绝书》所说:“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庐江、豫章、长沙,翼、轸也。”因此便有了“星分翼轸”之说。

古文观止113: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jīn)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1、南昌:亦为豫章,豫章为汉时郡名,郡治在南昌,故称“故郡”;唐代宗李豫登基后,为避代宗讳,“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2、洪都:唐改豫章为洪州,故称“洪都新府”; 3、星分翼轸:古人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4、衡庐:指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 5、襟三江:以三江为衣襟, 即居三江之上游;三江,一般谓荆江、淞江、浙江;带五湖:以五湖为衣带;五湖,一般谓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因其都在南昌周围,如衣带束身,故称; 6、蛮荆:荆州,古称南蛮之地;瓯越:指今浙江南部及福建一带;控蛮荆而引瓯越,即控扼荆州而远接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xū);人杰地灵,徐孺(rú)下陈蕃(fān)之榻。

1、物华天宝:物之精华,乃天之宝物。比喻极为珍贵之物; 2、龙光:据《晋书•张华传》,西晋张华看到牛、斗二星间有紫气,便问雷焕,雷焕说此是丰城有宝剑的精气上通于天,后在丰城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龙泉、太阿二剑,丰城属洪州;牛斗:二星宿名;墟:墟落,原指居住的地方,此指斗、牛二星之间;这句是称洪州的事物之奇; 3、人杰地灵:人物俊杰是由于地域有灵气; 4、徐孺: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人,洪州著名的高士;陈蕃:字仲举,任豫章太守时,不接待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句意谓洪州自古才俊之美。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1、雄州:指大郡;雾列:像雾一样浮列于大地之上,形容洪州繁华; 2、俊彩:指人才;星驰:形容人才众多如繁星奔驰于前; 3、台:亭台;隍:没有水的城壕;台隍:指南昌城;枕夷夏之交:处于蛮夷与中原来往要冲;枕:据;夷:指荆楚之地;夏:指中原地区,古称中国为华夏;交:交界处; 4、东南之美:泛指东南各地的英雄才俊。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

1、阎公:指洪州都督阎伯屿;雅望:崇高的名望; 2、棨戟:有丝织品封套的戟,指古时官吏出行作前导的仪仗;谓阎都督远来参加宴会; 3、宇文新州:时宇文钧新任澧(lǐ)州牧,道经于此;懿范:美德的模范; 4、襜帷:车帷,指车马;谓新任澧州太守路经于此也参加此次盛会。

十旬休暇(xiá),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1、休暇:休假,唐代官吏逢十休假,即十天休息一天,称旬休; 2、胜友:良友; 3、千里逢迎:迎接千里之外的客人; 4、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孟学士:宾客中孟姓学士;学士:官名,掌管著述等事;词宗:词章宗师,文章领袖; 5、紫电:《古今注》载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清霜:《西京杂记》载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王将军:宾客中王姓将军;孟学士与王将军句意谓参加宴会的文臣武将,都是非凡人物。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jiàn)。

1、家君:对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王勃父亲;作宰:当时王勃父亲在交趾作县令; 2、路出名区:王勃是到交趾去省亲路过南昌; 3、童子:与会之人,王勃最年少,故自称童子; 4、躬逢盛饯:亲自参加这样的盛大宴会。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1、 序:时序;三秋:指九月,秋季的第三个月; 2、潦水:雨后的积水;烟光凝:雾气凝聚;暮山:傍晚的山色;二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俨:整齐貌。骖騑: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崇阿:高大的丘陵; 4、临、得:到;帝子:指滕王;长洲: 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此句谓来到了滕王阁上。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yǔ)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1、层:重叠;上:上达; 2、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即天桥;流丹:朱红的漆彩鲜艳欲流;此句谓滕王阁依山傍水,气象万千; 3、汀:水边平地;凫:野鸭;渚:小洲;萦回:萦曲回环; 4、桂殿兰宫:以桂木构殿, 以兰木筑宫,形容滕王阁构筑华美;列冈峦之体势:指宫殿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排列如冈峦。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xū)其骇瞩(zhǔ)。闾(lǘ)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

1、披绣闼:打开雕绣着花纹的门屏;俯雕甍:俯视雕饰华美的屋脊; 2、旷:辽阔;盈视:全部映入眼帘;盱:张目;骇瞩:惊奇地注视; 3、闾阎:里巷的门,泛指房屋;扑地:遍地;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指富贵人家; 4、舸:大船;迷津:塞满渡口;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船头作鸟头型、龙头型;舳:船尾,代指船只。

虹销雨霁(jì),彩彻云衢(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1、销:消散;霁:雨雪止,天放晴;彩彻云衢:阳光照彻天空。此谓雨后阳光分外明亮; 2、“落霞”二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映碧天,天水相连,故曰一色。这两句写由滕王阁眺望远景:远天低,鹜飞几与落霞相齐;远水连天,上下一色。这两句是传颂不已的警句;鹜:野鸭; 3、彭蠡:即鄱阳湖;滨:水边;衡阳:湖南衡阳;相传衡阳南有回雁峰,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浦:水边。

遥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lài)发而清风生,纤(xiān)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1、“遥吟”句:放眼远望,胸襟顿时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 2、爽籁发:指箫管齐作;爽:参差不齐;籁:箫的一种;纤歌:轻柔清细的歌声;凝:余音不绝;遏:不动; 3、睢园:指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边建园林,多植竹,常召集文士在睢园饮酒赋诗;彭泽:指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嗜好饮酒;樽:酒器; 4、邺水:三国魏曹氏兴起之地,今河南临章。曹植《公宴诗》中有“朱华冒绿池”句;朱华:荷花;临川: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做过临川内史。

四美具,二难(nán)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xiá)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xìng)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1、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 乐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语;二难:指贤主、嘉宾; 2、睇眄:斜视;中天:天空中; 3、迥:寥远; 4、盈虚:月圆月缺;数:定数。此句指认识事物变化,悲欢离合,皆属自然。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shì)以何年。

1、长安:唐代京都;吴会:指苏州; 2、极:远;南溟:传说中极南的海;天柱:擎天的柱子;北辰:指北极星; 3、关山:关隘山岭;失路:指不得志; 4、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5、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借指皇帝的宫门;阍:宫门; 5、宣室 :汉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舛 :不顺; 2、冯唐:文帝时为中郎署长,主管宫中警卫,景帝时为楚相,后来被免官。武帝时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但年已九十余岁,不能再做官,见《史记•冯唐列传》; 3、李广:西汉时名将,武帝时以勇敢善战出名,先后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称之谓“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终身未封侯。

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nìng)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屈:委屈,贬谪;贾谊: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2、窜:逃匿;梁鸿:东汉扶风人,因不满现实,耻事权贵,与妻子孟光改易姓名过隐居生活;海曲:海边与偏僻之地; 3、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4、宁:怎么能;白首:指年老; 5、青云之志:远大高尚的志向。

酌(zhuó)贪泉而觉爽,处涸(hé)辙(zhé)以犹欢。

1、贪泉:《晋书•吴隐之传》载,广州北二十里有贪泉,廉洁的人喝了也会变贪,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到这里,酌而饮之,并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此指污浊的环境; 2、涸辙:积水干涸了的车辙,比喻困窘的境遇;《庄子•物外》载庄子家贫,向监河侯借米,侯说等他收上租税以后再借给他。庄子说:来的路上看一鲋鱼在涸辙,求他用斗升之水救它,他对鲋鱼说,等他游说吴越王以后再扬起西江之水迎它。鲋鱼说,那样还不如到干鱼市上去找它。

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jí)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赊:远;扶摇:自下而上盘旋的暴风; 2、东隅:日出的地方,此指早晨;桑榆:落日余晖照在桑榆上,此指黄昏; 3、孟尝:东汉会稽人,志行高洁,顺帝时曾任合浦太守,后辞官隐居。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上书推荐,终不被用; 4、阮籍:字嗣宗,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不满司马氏,但又无力反抗,便纵酒自遣,以求自全。常驾车外出,并不走大路,遇到车无路可行(穷途)时,就痛哭而回;猖狂:放纵而不拘礼法;效:效仿。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

1、三尺:衣带下垂部分的长度,士一级的衣带下垂为三尺,参《礼记•玉藻》;微命:官职卑微;介:个; 2、请缨:请求赐予长缨,指投军报国;终军:字子云,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朝廷需要遣使赴匈奴,终军上书自荐,后擢升谏大夫 ,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弱冠:指二十岁的男子。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3、投笔: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来从军,因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 4、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叔父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1、簪笏:指官禄,古时士大夫冠用簪,手持笏;百龄:百岁,指一生; 2、奉晨昏:晨昏定省(xǐng),晚间服侍父母就寝,早晨对父母请安。古时为人子侍奉父母的礼节。这两句是说一生舍官禄富贵,到万里之外侍奉父母; 3、谢家之宝树:比喻子弟佳美;晋朝谢玄为叔父谢安所钟爱,谢安问:“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谢玄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见《世说新语》; 4、孟氏之芳邻:指有贤德的人;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儿子的思想品德,曾三次迁居,只为与有贤德的人为邻。这两句前句是王勃自谦,后句赞美宴中嘉宾。

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晨捧袂(mèi),喜托龙门。

1、叨陪鲤对:孔子立在庭前,其子孔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叨陪:不敢比附。这句谓他日到交趾父亲身边去接受教导; 2、捧袂:捧着衣衿而进,形容恭谨。今晨捧袂,意谓受到名人接见; 3、龙门:东汉李膺(yīng),桓帝时曾任司隶校尉,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即如登龙门身价百倍。这句恭维宴会主人。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杨意:杨得意,西汉人,他曾推荐司马相如于汉武帝,武帝读司马相如《大人赋》后,飘飘然有凌云之感。这句谓叹息无人推荐,怀才不遇; 2、钟期:钟子期,善听琴,当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绝弦不再鼓琴,谓世无知音。这句是说既遇知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xū)。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jiàn);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1、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在兰亭修禊(xì),曲水流觞,饮宴欢畅,王羲之还专门写了记载此会的《兰亭集序》; 2、梓泽:西晋石崇金谷园的别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丘墟:已成为丘墟; 3、赠言:指作序;伟饯:盛宴。

敢竭鄙(bǐ)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

1、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表示区区的诚意,恭谨地写这篇小序; 2、一言:指诗一首;四韵:诗一般两句一韵,四韵即八句。这两句意谓大家都来作诗,我的四韵八句诗已经写成; 3、临:靠近;渚:水中洲; 4、佩玉:古时贵族身上佩戴玉器;鸣銮: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 5、画栋:即雕梁画栋,形容滕王阁建筑华美; 6、物换星移:景物变换,岁月流逝; 7、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8、槛:栏杆。

《滕王阁序》全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jīn)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xū);人杰地灵,徐孺(r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暇(xiá),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jiàn)。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yǔ)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xū)其骇瞩(zhǔ)。闾(lǘ)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虹销雨霁(jì),彩彻云衢(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遥吟俯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lài)发而清风生,纤(xiān)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nán)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xiá)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xìng)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shì)以何年。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nìng)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zhuó)贪泉而觉爽,处涸(hé)辙(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jí)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晨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xū)。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jiàn);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bǐ)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jiàn)外长江空自流。

清 唐德宜《古文翼》评:

此序一起极有力量,而于洪波汹涌中,随结随却,尤为超特。前半曲描婉写,璧缀珠联,奇丽极矣。后半独能别开生路,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今思古,吊往追来。盖前半以景胜,后半以情胜。非情无以显景,非景无以寓情。而前半写景,景中有情;后半写情,情中有景。

1、滕王阁:唐高宗永徽年间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李元婴建造,李元婴为唐高祖的二十二子,曾封滕王,故称其阁为滕王阁;

2、王勃(约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少年时“文章迈捷,下笔则成”,乾封元年(666年),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任沛王李贤府修撰。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作《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怒,被斥出府。后任虢州参军,因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设计构陷。其父王福畴亦受牵连贬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令。王勃前往探视,疲海溺水而死,年仅26岁。王勃短短一生,写下了不少诗文辞赋,有《王子安集》。王勃是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四杰之中,他年纪最轻,文学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