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2月3日电(杲均丰)有人说,他们是“逆行者”,赞颂其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也有人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
是的,选择踏上这段旅程,他们的生活,注定不平凡。
2月2日,是新疆首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六天,也是医疗队正式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第四天。
当日,记者连线了医疗队联络员黄亮,他说,医疗队142个人,代表的是新疆近2500万各族人民。队里的医护人员,无愧于“儿娃子”称号。
从几件小事说起吧。
关于“孩子”的事
蔡荣,43岁,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护士。1996年参加工作的她是科室的老大姐,平日对年轻的护士们关爱有加。在单位征集首批新疆援鄂医疗队员时她立即响应,没来得及和家里人沟通就报了名。
“我何尝不想平安在家过年,但武汉人民现在更需要我。那年我曾申请加入救援而未实现,这次作为首批新疆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我自豪、我骄傲。”蔡荣到达武汉时在日记中写下这段话,那时距离她接到援助湖北的紧急通知,只过去了不到20小时。
蔡荣想起与家人的离别:母亲泪眼朦胧地叮嘱,要注意防范、要注意身体、要保持联系、要平安回家……走出母亲含泪的目光,这位43岁“孩子”离了家。
“特别放心不下母亲,给她打电话,她却说家里的事不用管,让我安心工作。”
母亲给予了蔡荣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信心。
相比之前的工作,在武汉救治救援难度增加了不少。蔡荣要一直穿戴着护目镜、口罩、面屏、三层隔离服和防护服等一系列防护设备。期间须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长达五六个小时。每每工作结束,头发、衣服全部湿透。不仅如此,护士们还要在对病患给药、打针、抽血等工作之外承担家属工作,如给患者喂饭、打水、处理大小便等。满负荷工作一天,下班之后几乎连吃饭、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几近虚脱。
即便如此,蔡荣每天还是会延后1-2个小时交班,帮助下一班护士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让她们承担的风险更小一些。
“想着能多干一点是一点,能多照顾就照顾一些。我是护士长,得让这些20来岁的孩子少受点苦。”蔡荣说。
关于“牵挂”的事
有一首歌中唱到:“我已剪短我的发,剪断了牵挂。”
对于医疗队的吴亭亭来说,剪掉长发,正是由于心中牵挂。
因为剪短发可以降低传染风险,避免出汗、滋生细菌,吴亭亭和另外两位战友在宿舍相互帮助把头发剪短。她说,在剪去长发那一刻,自己真正有了一定能成功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念。
“其实看到自愿报名通知时有点害怕。小时候的记忆中,消毒水的味道还在,而且妈妈和弟弟都比较担心疫情的发展。说实话,我都没想到最后能鼓起勇气报名,感觉跟做梦一样。”说起最开始的顾虑,吴亭亭很坦诚,27岁的她从事护士工作不到4年,身上还保留着一些学生气。
10年前,吴亭亭从山东考到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新疆。 “其实那天从机场出发的时候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毕竟其他同事都有亲人来送,可我的家人在山东,我见不着。想掉眼泪,但忍住了,我不能那么脆弱。”吴亭亭说。
医疗队员正式进入病房前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吴亭亭听得很认真。下决心剪掉心爱的长发时,吴亭亭也是下手最狠的那个。
“之前一直希望这场疫情没有发生,但事已至此,没法继续逃避。所以不如拼尽自己的力量让疫情结束得快一点,不要让它伤害到更多我牵挂的人。”
关于“礼物”的事
今年的2月2日有些特殊,是千年一见的“对称日”。 刚刚结束科内值班24小时的袁莉在这天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医疗队战友戴着口罩为她在战“疫”一线庆祝生日。
连线袁莉前,记者和她的丈夫做了沟通。丈夫说,自己能把女儿照顾好,请妻子不要担心,在前线照顾好自己。
将丈夫这几句原本平常的话语转述给袁莉时,她潸然泪下:“我们在武汉都挺好的,盼着家里人能够平安。”
袁莉许了生日愿望:“希望全国对疫情的抗击能尽快向好的方向发展,希望我们的战‘疫’能够尽快打赢,希望我们的医护工作者都平平安安!”
在连线中,黄亮说,这些都是援鄂医疗队员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没有什么特别,就像他们的日常工作。大家只是竭尽所能把工作做扎实,让疫情能够早日结束。
但正是因为他们平凡的努力,因为他们披上白衣奋战生死关头,与命运交手、与死神对峙,才让平凡的世上有了“英雄”的模样。
她是天生的“女汉子”,15岁时因骨肉瘤被迫截肢。
为补贴家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16岁时,进入辽宁省女子轮椅篮球队。
21岁,她代表国家队闯入女子轮椅篮球世锦赛,并夺得季军。
22岁,父亲去世,她悲痛欲绝。为了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她放弃了投入7年的篮球,从零开始学射箭。
23岁,她第一次参加射箭比赛,就夺得全国射箭锦标赛混合冠军。
一次次跌入谷底,又一次次地站上巅峰。
什么叫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就是。
她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杨孟。
杨孟生活照
01
15岁因病截肢
“如果我不治了,
我怕父亲可能随着我就走了”
1994年,杨孟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里。她生性好动,从小就跟男生玩在一起,跟男生互称“哥们儿”。
在小升初的军训中,有一个男生瞅着杨孟乐呵。杨孟问他笑什么,男生不说话。军训结束后,她走到那个男生跟前,对他说,你有本事就跟我单挑。结果,两人真的干了起来,甚至还闹到教导处去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女汉子,却在15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改变了一生。
15岁那年,杨孟在一次游戏中崴了脚。当时很疼,但她想着家里条件不好,没钱治病。好强的她,既没告诉父母,也没吃药打针。
等到3月初的时候,杨孟小腿的迎面骨处长了一个包。到了省医院检查,才知道病情已经恶化成骨肉瘤。
医生对父亲说,“现在有两个方案:一是截肢保命,二是保腿换人工关节。如果换人工关节,至少还需要再换四五次,每次的费用大概需要四五万元左右。而且癌症的复发率会达到百分之八十。如果选择截肢,癌症的复发率只有百分之五十。”
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进了病房。殊不知,父亲和医生的对话,杨孟全听到了。父亲将医生的话对着杨孟说了一遍,让她自己选择,唯独没告诉她的是治疗所需的费用。
装了假肢的杨孟近照
“姑娘,你选哪个?爸都听你的。”说完,四十多岁的汉子还是忍不住哭了,这么多年来,杨孟还是第一次见父亲哭。
即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考虑到家中的经济情况,杨孟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告诉父亲:截肢吧!
杨孟心里清楚,只有自己表现得决绝一点,父亲才能接受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
“我不能选择放弃治疗,因为如果我不治了,我爸也有可能随着我就走了,我必须要坚强地活下去。”
当天晚上,杨孟一整宿没睡,满脑袋都在翻来覆去的想,截肢后会怎么样,会不会被人嘲笑?会不会找不到工作?能不能结婚?她一边想,一边流泪,在噩梦中惊醒,醒来看到父亲,又装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的样子。
02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个猴子一样”
父亲对我说,“身残了,心不能残”
2008年5月12日上午11点左右,杨孟进行了截肢手术。
从手术室出来,杨孟身上的麻药劲还没过。她突然哭了起来,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哭了多久,只知道很痛很痛,那是一种钻心窝子的痛。
“你能体会到那种突然自己的下半身再也没有知觉,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吗?”这种感觉,杨孟甚至都不愿意回忆。
麻药消退后,杨孟的意识逐渐清醒。当她打开被子看到自己的残肢时,还是不敢相信,她以为只是截膝盖以下部分,没想到右腿大腿以下全被截了。
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表面上她还得笑嘻嘻地跟母亲开玩笑说,“这医生也太狠了吧,就给我剩这么一点啊。”
住院期间,杨孟实在觉得憋屈。母亲就推着轮椅,带杨孟出去逛。走在街上,总会有人不自觉地盯着杨孟的腿看,还小声地说道:“看,那个人没有腿”。杨孟觉得自己像动物园里被围观的猴子一样。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愿意出门。
手术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杨孟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想见任何人。熬夜、上网、玩游戏,杨孟自甘堕落,还时不时跟家人闹脾气。
因为化疗掉了不少头发,杨孟看着镜子中邋遢的自己。她一边流泪,一边扯自己的头发。
有一天,杨孟心里难过,跟母亲发脾气。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指着杨孟说:“杨孟,你干嘛呢?这是你妈啊。身体已经残疾了,你想你的心也残疾吗?”
父亲的这番话犹如一根木棒,狠狠地把杨孟敲醒:是啊,我当初活着,不就是为了好好陪伴家人吗,可我为什么还让家人如此难过伤心呢?没有了腿,我就不能好好活着吗?
第二天,杨孟对父亲说:送我去学校吧!
03
涅槃重生,入选女子轮椅篮球队
“我太瘦了,别人一撞我就飞”
回到学校后,杨孟的成绩并没有落下太多,反而直接跳级上了初二,在班里还能排中上等。如果不出意外,杨孟的未来人生,可能就是考上一个高中,再读一个不错的大学。
一次残疾人聚会,杨孟遇到了一个人,他的一个建议,直接改变了杨孟的人生走向。
这个人就是她的体育启蒙教练,杨孟大大咧咧的性格以及灵巧的身体,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直接来到杨孟跟前,问她想不想做运动员。杨孟回答,“当运动员是不是有奖金啊”。教练愣了一下,笑着说,“当然会有奖金啊。”
杨孟想着家里因为给自己治病,已经负债累累,而自己读书至少还得再等七八年才能工作赚钱。
这次,她没跟父母商量,直接答应了教练。
18岁的杨孟,坐着轮椅在篮球场上训练。
进入篮球队,杨孟开始了真正的离家生活。
进队后,杨孟很快投入进训练。起初,她的身体还处于恢复阶段,体力有点跟不上,耐力也没有同伴好。但好强的她,怕自己落后,从不敢懈怠。
轮椅篮球需要运动员一边摇轮椅,一边传球、运球。由于长时间摇轮椅,杨孟每天练完球后,手上都会起大大小小的水泡,水泡磨破之后,第二天还得继续训练。
“水泡磨破了就在手上粘上胶布,手上如果再起泡,就任由它磨破,磨破后再用胶布粘。就这么反复,最后磨到水泡中有水泡,磨到手掌心里全是茧子,茧子里再有水泡。”
练球的时候,跌打损伤再正常不过,但杨孟因为体重较轻,经常摔,“别人一撞我,我就飞出去了。”
有一次杨孟摔倒了,胳膊杵地扭到大筋,手臂半个月没能抬起来。还有一次,她甚至直接摔成了轻微脑震荡,造成了短暂性失忆...
因为体育队不能随便外出,队友又忙于训练,杨孟即使再疼、再难受,也只能一个人待在宿舍自我疗伤,第二天还得继续参加训练。
十多年训练期,杨孟从没让父母看过自己的训练和比赛。
因为她不想让父母担心,她更不能告诉父母,她经常摔伤。其实她也怕疼,她也只是一个需要被人呵护的小姑娘。
“每次父母想来,我都会找各位借口推脱。每次队友的父母每次来看她们,我都非常羡慕。我也好希望我的父母来看我,但我不能。”
多少个夜晚,杨孟只能捂在被子里偷偷地哭,还不能哭出声,因为不能影响队友休息,大家第二天还要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孟的刻苦训练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5年,杨孟作为辽宁省唯一一名女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征战世锦赛,并夺得了女子轮椅篮球世锦赛季军。十年努力,终不负。
杨孟第一次拿到奖金时,就赶紧给父亲打电话,把奖金转给他。
04
让生命开花:放弃篮球学习射箭
“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夺得全国冠军”
但意外总是来的那么突然,当杨孟刚刚能赚钱时,杨孟的父亲却因肺癌突然离世了。
“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当时的我不知所措。我刚好,为什么你就这样突然走了?你走了,这个家怎么办?不是说好一起好好活着吗?”
父亲走后,杨孟每天以泪洗面,沉浸在父亲离世的悲痛中。她甚至想,如果当年不是因为自己截肢负债,父亲没钱治病,是不是父亲还能活的更久?
她无数次地想要轻生,但是父亲临走前的话,让她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这种想法。父亲临走前对她说,“你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活着,好好照顾弟弟和母亲,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杨孟怀念父亲的朋友圈
整理好心情,杨孟又重新回到训练场上。但她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不打篮球了,我要去学射箭!
“前半辈子的生活太浮躁了,我想要过把自己静下来。”
从剧烈的篮球运动到追求平衡与安静的射箭,杨孟的转变引来了不少人的质疑,“等着看吧,杨孟练不了,她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杨孟并不在意这些言语,而是更专心地投入训练。“别人觉得我不行,我偏要证明我行,我要用结果去堵住别人的嘴。”
“刚加入射箭队时,确实不习惯。从剧烈运动,到心平气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从零开始学习射箭,就注定杨孟比别人要走得更加艰难。因为在打篮球期间,杨孟的腰、手腕、胳膊经常被摔,落下了许多旧伤。所以她在射箭拉弓时,经常拉伤肌肉,甚至还会骨骼错位。
有一次杨孟在广西参加冬训时,她总是脱靶,射出去的箭总是打不到靶子上。持续了三天,情况没有丝毫改变。
杨孟开始怀疑自己,她从小建立起来的强大自信,在这一刻仿佛突然瓦解。“手一摸到弓,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无数次告诉自己可以,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可是还是不行,这是我第一次在体育生涯中,产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
一天晚上,教练把杨孟叫到训练场训练。杨孟练着练着就哭了,教练在一旁没有说话。沉默了许久,教练终于开口:“曾经那么难,那么苦你都熬过来了,难道你真的要被自己打倒吗?”
听完这句话后,杨孟瞬间止住了哭声。“我擦干眼泪拿起弓,身子还在发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不再害怕了。”
2017年,杨孟第一次参加射箭比赛,就在全国锦标赛上夺下全国锦标赛混合冠军,她再一次地证明了自己!
图为2018年,杨孟再次参加全国射箭锦标赛。
05
“我从来没有这么失败过”
“劫后重生”,幸福降临
然而杨孟的人生,仿佛总是在一个个大起大落中循环。
2017年,杨孟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往后余生,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还沉浸在幸福中的杨孟,没想到又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
“我输了,输的很彻底。参加体育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这么失败过。”这是2019年杨孟在参加全运会时说的话。
那一场比赛,杨孟如往常一样,成绩很稳定。她心想,只要打完这最后一组箭,就能完美收官了,还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轮到杨孟上场时,她发现无论自己怎么瞄准靶子,她都忍不住撒手。无论她如何克制,都控制不住自己。杨孟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黄心病”。
(注释:\"黄心病\"是很多射箭运动员都会得的病,也是一种极难治愈的病。由于射箭运动员常年瞄准箭靶中央的黄心,致使运动员对此产生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拒绝它,进而使动作变形,手臂摇晃,导致射出的箭偏离靶心。)
因为最后一组箭的失误,杨孟的成绩从前几名掉到了十名以外。
杨孟朋友圈
全运会结束后,杨孟一直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做梦都会梦见比赛,然后留着泪水从梦中惊醒。即使我丈夫每天陪着我,情况也没有好转。”
这种日子,一直困扰了杨孟三个月。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的心结才慢慢解开。
孩子的到来,就像一束光重新照亮了杨孟的生活,她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她说,“以前我总是为了生活而奔波,没有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没有去发现生活的美。但是现在,我想重新开始。”
杨孟婚纱照
从天不怕地不怕的“女汉子”,到被迫截肢的懵懂少年。从一只手传球的女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到第一次参赛就能拿到全国冠军的射箭运动员。从失败的体无完肤的“黄心病”选手,到如今初为人母。
杨孟一次次跌入谷底,又一次次又站上巅峰。她的人生,在一个个大起与大落之间循环。但即使前行的道路再艰难,她也从未选择放弃。
在杨孟身上,仿佛总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她就像一束光,在照耀着我们。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即使残疾,也能拿第一,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只要肯努力,从零开始也来得及!
(文章来源:益美传媒微信公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
山东菏泽杨店村村医戚凤亭行医58年——
“乡亲们身体健康,我就踏实!”(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本报记者 王 沛
人物小传
戚凤亭:1948年生,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杨店村人。他扎根乡村,行医58年,免除困难群体医药费40余万元,曾荣获“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菏泽市优秀员”等称号。
高温酷暑的一天,大地被晒得滚烫。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杨店社区卫生所里,泛黄的吊扇铆着劲吹着,排队看病的村民挤满了屋子……
屋子正中,摆着一张桌,一位“白大褂”正给患者把脉问诊。只见他鼻梁架着眼镜,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他便是戚凤亭,今年75岁,一听岁数,在场人无不惊呼:这精神头,可不像古稀老人。
戚凤亭总是笑眯眯的,话不多,很随和。他当乡村医生58年,免除困难群体医药费40余万元,他经常说:“乡亲们身体健康,我就踏实!”
“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戚凤亭在家里排行老大。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推着手推车,推着弟弟四处奔走。
长大一点,戚凤亭才知道,原来弟弟罹患小儿麻痹症,一直无法医治。但是,父亲不放弃,四处求医。这件事深深印在戚凤亭的记忆深处,一颗种子逐渐在心中萌芽:“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初中毕业,戚凤亭考取了定陶县卫校。他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本能留在县城工作,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农村更需要我”。
1965年,戚凤亭回到老家杨店村。以前,村里没有村医,乡亲们若生病了,需步行5公里,到县城看病。因为看病不方便,村民遇到头疼脑热的小病就扛一扛,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
这回,听闻戚凤亭要回村给乡亲们看病,大伙特别高兴。村里特意腾出三间土房,作为村卫生室,周边的乡亲们纷纷前来帮忙收拾房子。
在这三间土房里,戚凤亭设置了诊疗室、医药室等。他背着药箱,迈开双腿,跋涉乡间,上门给村民看病;周边5个自然村,3600多人,戚凤亭24小时待诊,很多天几乎没休息过。
在看病的过程中,戚凤亭发现:中医在治病、调理、预防等方面有显著疗效;他潜心钻研,学习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逐渐地,戚凤亭医术好在当地传开了。县里相关部门想调戚凤亭到县医院工作,但戚凤亭不同意:“我如果离开了,乡亲们看病怎么办?”
2007年,戚凤亭筹资30多万元建设了现在的卫生室,治疗室、观察室、输液室、药房一应俱全。这是定陶首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不少周边的村民也前来看病。
“这些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相关部门还给基本公共卫生补贴、基本药物补贴。”戚凤亭说,“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很满足!”
“救人如救火,我是党员,倒贴钱咱也得干”
“咚咚咚——咚咚咚——”
有一年下大雨,夜已深,戚凤亭家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由于戚凤亭常年坚持夜间出诊,敲门声一响,他马上就醒了,赶紧从床上起来……
打开房门,来人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说,有个邻居发生了抽搐,情况很危急!患者是李老汉的老伴儿,儿女都在外地,李老汉外出工作,家中仅剩她一人。戚凤亭立即背起药箱,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冲了出去……
那一夜大雨倾盆,耳边响着“哗哗”的雨声,戚凤亭埋头骑车,土路泥泞,骑车格外吃力……赶到后,戚凤亭为老太太做了仔细的检查,但病情太严重,必须马上送去医院,再晚后果不堪设想!他来不及犹豫,将患者扶上自行车,冒着大雨,踏着泥泞的道路,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最终得到及时救治;此后,戚凤亭定期上门为老两口检查身体,从不收费。
戚凤亭为村民看病有个规矩:先看病,后收钱;没有钱,就不收钱。对于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军属,戚凤亭不仅上门去为他们看病,还一律免费。
在杨店社区卫生所二楼,屋子里都是药材。在一个角落里,堆满了成捆的单据。这是啥?记者有些好奇。戚凤亭打开一卷,仔细看,竟然是厚厚的一沓未结清的处方单。粗略估计,这些处方单的数额达40多万元,都是为困难群众免除的医药费。
87岁的李德忠就住在戚凤亭屋后,早年间受过伤,腿脚不好,下不了地,住院治疗后仍不见好,还花了不少钱。返回村里后,戚凤亭天天上门为李德忠打针、针灸,慢慢地,李德忠竟能短暂站立了。“只要有需要,戚大夫冒着风雨也会来,这些年多亏了他!”李德忠感动地说。
当村医这么多年,戚凤亭没攒下什么钱。早年间,他出诊一次只收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再免了医药费,卫生室尚且举步维艰,更别提贴补家用。家里活计全靠妻子邵玉芝,她勤劳朴实,种着七八亩地,维持着家里的生活。
每年,邵玉芝从地里收了粮卖了钱,戚凤亭就会来念叨:“老李的病治好啦,老王的情况不太好,还得再恢复恢复”。邵玉芝知道,他是来打这笔钱的主意了。
“咱家也没啥钱,贴补了卫生室,咱们的生活怎么办?”邵玉芝不解:戚凤亭咋就不替家里考虑呢。
虽然埋怨,但邵玉芝知道,为了给村民看病,戚凤亭吃过不少苦,甚至还受过伤。有一年下大雪,夜间出诊,戚凤亭心急如焚,一不小心脚下打了滑,竟连人带车掉入深沟。等到回家,才发现腿上划了一道长口子,邵玉芝看了心疼得直抹泪。
在村里,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严寒酷暑,他都毫不犹豫地上门看病,从不喊苦喊累。
眼下,戚凤亭还想把家里的钱也补贴卫生室,邵玉芝自然委屈。“有钱谁愿意欠账,救人如救火,我是党员,倒贴钱咱也得干!”戚凤亭急得直跺脚。
邵玉芝拗不过,只得依着丈夫。日子久了,邵玉芝看着戚凤亭提到的乡亲们身体逐渐好转,心里也是暖暖的。
每年,戚凤亭都会收到不少村民送的锦旗,累计几百面,荣誉证书装了满满3个袋子,但他不看重这些荣誉,他说:“只要大伙身体好,我宁愿什么荣誉都不要!”
“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
一直以来,戚凤亭有一桩心事: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以后谁来接手这个乡村卫生所,谁来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从小耳濡目染,大儿子戚红伟也学了医,毕业时本可以到大医院工作,但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他动了回乡的心思。
戚红伟说,“小时候不理解,家里生活已经很拮据,父亲为啥还要免费给村民看病?如今,自己学了医,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
但是,大医院条件好,更有前途,戚红伟犹豫了。戚凤亭看透了儿子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咱学医为啥?不就是治病救人吗?无论在哪,都能干成事!村里缺大夫,你就回来吧。”
父亲一席话,让戚红伟感触很深……后来,他带着妻子回到杨店社区卫生所,干起了村医,如今也已年过半百。“俺爸看病,废寝忘食,他觉得为乡亲们看病是最重要的事,我要以他为榜样,把这个事业继续干下去。”戚红伟说。
在戚红伟的带动下,陆续有医生加入乡村医生队伍。2003年,戚凤亭的外甥学医毕业后,也回到卫生所。现在,杨店社区卫生所共有4名医生,最年轻的44岁。
有人手了,戚凤亭也闲不住,“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继续干下去。”
■记者手记
平凡的坚守动人心
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乡亲们看病,把一辈子奉献给乡村,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军属免除医药费约40余万元。他医术高、医德好、有耐心,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甘心坚守基层。在他的努力下,周边的村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同时他也收获了乡亲们的信任。
平凡的坚守总能触动人心。乡村医生是提升我国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有像戚凤亭这样一直扎根乡村、做村民健康守护人的村医,村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才有了基础。人生处处是舞台,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平凡中也能谱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