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收好全家都适用的“疾病自测法”,不花一分钱,从头到脚测健康!

前些天,可可一朋友来吐槽:去年年底阳了后,家里爸妈的身体状态就一直没缓过来,经常喊累,就连平时玩手机,都喊眼睛酸、有点花,但让他们去医院看一下,就是不肯去……

看我平时节目看得多,所以就来问问有没有什么在家里就能做的身体自检方法,这样心里也放心一点。

今天,可可就盘点了一些大医生节目中出现过的自测法,从眼睛到脏腑、血管、骨骼……都涉及了,大家不妨跟着家人一起做个测试,及时发现疾病端倪,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一、看两张图,自测眼健康

人老眼先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我国老花眼和老年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率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中国35岁以上人群里有老花问题的达3.9亿,黄斑变性患者总数超过400万!

一般来说,老花眼及时矫正就可,但对黄斑变性的人来说,不仅看东西会越来越模糊,还有致盲风险!甚至不少人把黄斑变性误以为是近视眼、老花眼引起的!那你的眼睛还好吗?

1、老花眼测试

如何判别是否患有老花眼?

用手遮住其中一只眼睛,看下图:

① 正常情况下,红色、绿色背景上的同行字母一样黑;

② 若绿底字更清晰,预示出现老花眼或度数过矫;

③ 若红底字更清晰,预示度数过低或出现近视。

2、黄斑病变测试

黄斑是视网膜上的一个重要部位,负责眼睛的中心视力,任何累及黄斑的病变都会引起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色彩变暗等,而三高、肥胖、环境等可能增加病变风险。你的黄斑好不好,一测就知道:

遮盖一只眼睛,注视图中央的黑点。如果发现图片中心有黑影,或者直线变弯,那就说明黄斑可能出了问题,如下图所示↓↓↓

出现以上的情况的朋友,建议及时就医,以免病变加重出现不可逆影响。

二、背后手拉手

及时发现颈椎隐患

现在,不少年轻人多会因为脖子疼痛、脖子僵硬等去医院就诊,在拍片之后影像报告上都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

有些患者在拿到报告后不以为意,殊不知随着颈椎病变的加重,不适症状会越来越多。一旦压迫到脊髓,就可出现疼痛、头晕、麻木、走路像踩棉花等问题,甚至引发瘫痪。所以有颈椎问题也要早调理,及时逆转~

背后拉手测试

【方法】双手一上一下地背在背后,两只手拉起来。

【结果】如果能顺利完成,说明颈椎病风险低;反之,则可能提示颈椎病风险高。

三、一分钟测出心脏年龄

警惕心脏“早衰”

现如今,猝死事件频频发生,熬夜后、运动后、酒后……而究其原因,多与“人未老,心先老”有关。

心脏,可以说是人体的发动机,但人的实际年龄≠心脏年龄,之前节目中也有过“40岁的年龄,70岁的心脏”的真是情况,而当心脏年龄>实际年龄时,意味着心血管系统老化程度较大,相应的功能也有所下降,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四、血管好不好,握个拳头就知道

年龄的增长,高脂饮食、抽烟等习惯,三高等疾病都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也更易形成动脉硬化、血管斑块,不仅会阻碍血液循环,影响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还可能诱发脑梗等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尽早掌握动脉血管的健康程度,消除隐患。

1、握拳自测法

这个方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一个被检查方、一个检查方。

①被检查方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掌7次,然后攥拳;

②检查方同时按压住手掌根部的桡动脉和尺动脉,被检查方伸开手掌;

③检查方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被检查方手掌颜色变化。

判断标准:如果手掌迅速(5秒)恢复红润,说明侧支循环完善,血管流畅,反之说明血管可能堵塞,最好及时去医院做个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颈动脉检查,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五、3个区域长黑斑

可能预示“肠癌基因”

肠道,不仅仅是消化器官,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提供了约70%的免疫力,因此肠道健康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而在我国,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很多人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甚至不少人都不愿意做肛门指检、肠镜,因此发现时多为晚期,治疗困难。

所以,及时发现肠癌基因,对肠癌的防范也有重要意义,尤其要注意黑斑息肉综合征:

①在鼻翼两侧、人中周围、特别是嘴唇(包括嘴唇内部粘膜上)上,出现片状无凸起的黑色斑点,可能预示肠癌基因。

②手掌指腹长黑斑,可能预示肠癌基因。

③脚掌的脚趾、脚缝上有黑斑,可能预示肠癌基因。

这种由基因导致的黑斑往往是明显的,多发成片的,而且有可能在三十岁之后会慢慢消失。因此,有上述情况的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最好及早定期做肠镜检查。

六、掌纹和舌根中

隐藏的肝脏健康密码

我们都说肝脏是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但它又是个“沉默的器官”,很多人在出现疼痛等明显症状时才发觉到病变,但此时病变可能已经非常严重了。

以可可的同事来说,之前生病吃了两周的药,复诊时,肝功能严重受损,好在及时停药、吃护肝药才慢慢好转。明明受损快,但身体又没什么明显的不舒服,如何在及时发现肝脏病变?

1、看手掌

①如果大小鱼际发红,可能预示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②如果大小鱼际扁平,比较瘦弱,肌肉不发达,可能预示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2、看舌根

卷起舌头,看舌背面的静脉血管,若呈青紫红色、血管发黑,说明可能有淤血,而这也与肝脏相关。

如果肝脏有病,尤其像肝硬化,就会出现门脉高压,导致血流不通,从而舌下静脉可出现淤血。

出现上述情况,最好及时去做个肝功能,以及CT或彩超。

七、三个蛛丝马迹,是肾脏损伤信号

肾脏疾病已经不容忽视,我国成年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在10.8%左右,而知晓率仅为12.5%。

当肾功能一旦降低、减退、衰竭,体内有害物质就无常排出,久而久之还可能发展成尿毒症,此时就需要透析或是移植手术。

那哪些表现是肾“受伤”的信号呢?

1、水肿

肾脏病的水肿常常出现在两个部位:一个是上眼睑,一个是足踝上方。且往往清晨比傍晚严重。

2、泡沫尿

正常人也会排出泡沫尿,但这种泡沫尿的泡比较大,很快就会消失;而肾病患者,因为尿中有蛋白质,所以泡沫细小且多,消失慢。

3、腰疼

用一只手垫在后背,另一只手捶一锤左右肾脏的位置,如果一碰就疼,而且两边不一样,很可能表明这侧的肾脏出现了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可以及时做个尿常规或者B超。

八、一个算式,测出骨质疏松风险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上了年纪后出现骨质疏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把它看成衰老的标志。

但你可知骨质疏松,就好像白蚁偷偷蛀空了房子,严重时一个喷嚏就可能导致骨折。而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意味着高风险——骨折后1年,累积死亡率3.5%;2年,累积死亡率7%;3年,累积死亡率11.2%……

所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非常重要!

骨质疏松自我筛查指数=[体质量(kg) - 年龄(岁)] x 0.2

结果:

*指数>-1:低风险

*指数-1~-4:中风险

*指数<-4:高风险

提醒:骨质疏松防治越早越好,早年注意饮食锻炼,增高骨量,即使在晚年骨量丢失时也能支撑健康需要。如果自测为骨质疏松中、高风险,建议去医院做骨密度检查。及时补充钙等营养素。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自测虽然方便,但只能作为参考,更建议大家每年都能安排体检,更及时准确地发现身体问题。

抬手就能付款!掌纹信息交出去了安全吗?

出门不用带手机、银行卡,抬抬手就能付款!5月21日,微信宣布“刷掌支付”功能上线,用户目前可以在北京实现刷掌坐地铁。对此,有网友调侃道:“挥手说我不要,然后就把钱扣走了”“有些手,刷着刷着钱就没了”,也有人表示担心,从此又多了一个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出门忘带手机或没电可刷掌

据微信官方消息,用户需要先在设备绑定个人微信账号,录入手掌纹样。消费时,将手掌对准支付设备的扫描区,确认后即可完成支付。相比刷脸支付,刷掌支付无论是安全或精准度上都更高一些。区别于指纹识别读取指腹的表皮纹路,掌纹读取的则是掌心血管纹路,能够避免暴露在外以及复制伪造。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分享起了刷掌乘坐地铁的体验。视频中,一名博主来到北京地铁10号线草桥站,在刷掌注册机上点击“开通刷掌乘车”,根据提示把手掌对准圆形的扫码器进行识别,录入掌纹后就会出现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下该二维码,再完成身份证和支付信息的授权,即可开通。随后,博主不带手机、交通卡,对准闸机的圆环区域刷一下手掌闸口便打开了,出站时再刷一次掌纹,乘车费用就从微信支付里自动扣除,这“丝滑”的体验与刷手机没啥差别。

刷掌坐地铁只是试水,此前在2023微信公开课PRO·微信之约,腾讯透露,未来会有更多应用场景。例如,用户将会员卡、校园卡、交通卡、门票电子码等与手掌绑定,即可刷掌验证会员身份、便捷消费、过闸通行。目前正在逐步邀请商家联合打造刷掌应用场景。

个人信息安全仍值得关注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刷掌支付和刷脸支付的本质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它都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去完成移动支付,其他类似的还有虹膜验证、声波验证等。未来刷掌支付可能会像刷脸支付一样,成为一种补充的支付方式。

王鹏预测,短期来看,刷掌支付恐怕难以大范围铺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备成本太高,无法在中小商户层面普及。

不过,长期来看,王鹏认为,刷掌支付有一定优势。从识别率看,当前人脸支付的识别率并不高。刷掌应用的是“掌纹+掌静脉”识别技术,比刷脸更安全、更方便,对老年人更“友好”。

王鹏坦言,从安全性角度来看,现在的人脸图像识别技术都是很浅层次的,造假成本较低,很容易出现盗刷、误判。相比于刷脸,掌纹支付安全性较高,这也是众多移动支付巨头都在积极布局掌纹支付的原因所在。

此外,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日趋提高,是否愿意交出掌纹信息也有待观察。根据2022年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关于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的报告》显示,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20.2%的用户不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因无法联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采取适当措施。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