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林/文
四川首批历史名人、生于唐代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的武则天(624年—705年),14岁出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闻名遐迩,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她也是书法家,更不知道她所书《升仙太子碑》还被列为“中国最美的100传世书法”,与《平复帖》《兰亭序》等齐肩并列。《升仙太子碑》写于公元699年,表面记述的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原碑今立于河南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
六字飞白 女子书丹之首
《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飞白6字,碑文2123字,共计2129字,均为武则天书写。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等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之碑》为书法艺术珍品。《宣和画谱》称:“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
碑额乃一碑之名目,位于碑的上端,也叫碑首或碑头。“升仙太子之碑”碑额六字以飞白鸟形书体书写,每一字的起笔处都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诡奇精妙,云飞纤巧,仪态不俗,堪称珍品。
飞白是一种特殊的书体,也叫“飞白书”“飞白体”,相传是三国时期书法家蔡邕受到工匠用刷子蘸着刷字的启发而创立,笔画如枯笔书就,丝丝露白,所以叫“飞白”。初创时飞少白多,全用楷法,南齐萧子云变为飞多白少,又作小篆飞白,唐太宗、高宗行楷飞白,宋太宗、仁宗草书飞白,而清代飞白书各体皆备,飞白甚至还入了印。现代书法中干枯的笔触部分也被称为飞白。飞白不同于“枯笔书”,枯笔偶见露白,而飞白则丝丝夹白。
历代工飞白书者不多,但地位都非常高,如王羲之、王献之、隋炀帝、唐太宗、欧阳询、宋太祖、宋太宗等等,至清仍有书者。那么,为什么它能够千载流传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帝王的喜好和提倡。《书史会要》称唐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宋高宗称:“(吾)一祖八宗皆喜翰墨,特书大书飞白、分隶加赐臣下多矣。”唐、宋帝王偏好于飞白书,主要原因是字大开张,宜于匾榜、碑额及少字赐臣御题,迎合了帝王之需。二是书法名家的楷模作用,如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断》云:“飞白书羲之献之并造其极”,惜“二王”飞白只字未得留传下来。尽管如此,飞白书由于其致命缺陷,如“乱头粗服非字也,胶须刷面非字”(清代书法家梁山舟语)等,加之当代书法家基本不再使用这种书体,如今飞白书已成为远逝的历史陈迹,少为人知。
碑额下的武则天所书碑文共2123字,为行书及草书体裁,其中有自创新字19个,风行一时,群臣章奏及天下书契莫不用之。碑文乃武则天效法太宗皇帝的《晋祠铭》(此铭现存山西太原晋祠,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书法真迹碑刻),写来虽不及太宗的气氛柔和及笔画圆俊,但却是武则天的个人风格。评论家多认为《升仙太子碑》笔法书体从皇象章草中出,然不失雄放铮骨,似较唐太宗书更近于行书,被誉为女子书丹之首。
《升仙太子碑》飞白碑额与行草碑文,书体有别,呈奇瑰异。
行书“有丈夫胜气”
唐代诗人李峤(644年—713年)曾赞誉武则天的书法:“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城中之奇观者焉” (《全唐文》卷243《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这当然有过誉的成分,不过究其过往,此语也非胡言。总结起来,武后书法渊源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宫廷影响。唐代帝王大都喜爱书法,其时书法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阶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从政之余,酷爱王羲之书法,世间遍寻王之真迹,并锐意临摹。他的爱好推动了有唐一代“崇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热潮。武则天在他身旁多年,深受其影响。另外,武则天广揽能书才士,擢用激赏,并见贞观遗风,以致朝廷内外,雅好艺文,“固循遐久,浸以成见”。名书家如殷仲文、王知敬、欧阳通、钟绍京以及薛曜、薛稷兄弟无不侍从左右,或奉敕题额,或充使立石,时见恩宠。《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其行书“有丈夫胜气”,曾受内侍省掖廷局宫教博士教以楷、篆、飞白。武则天书法主要渊源于宫廷之内。
其次是家庭承转。据研究,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几代相传的士族之家,在前几朝均高位显爵。由于深知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自从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以来,贡举士子、铨选官吏,书法都是重要科目)。杨氏从小喜欢习书,居住京城长安(今西安)时,更向以书法闻名的堂兄杨师道(后曾任唐宰相)学习书艺。杨师道是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文苑领袖之一,其草隶很受唐太宗喜欢。杨氏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是由杨师道之妻“桂阳公主(唐太宗的妹妹)为婚主”。那么,杨氏的书法如何呢?《全唐文》卷239《武三思》这样说,杨氏做姑娘时“曾于方寸,具写千言。总游雾于毫端,穷偃波于笔杪。芝英云气,入魏帐而分辉;龙爪鱼形,映张池而散彩。”“魏帐”指的是魏碑体,“张池”指的是东汉张芝的“今草”体。这段话大意是,杨氏特别擅长写小字,字虽小但形神皆具,她是以魏碑(魏帐)和今草(张池)为楷模,在分别临摹学习后,又将两者熔于一炉,形成亦楷亦草、楷草结合的独特风格。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文以行草作为主要书体,显然受到母亲杨氏的重大影响。
开后世刻帖之先河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王方庆是凤阁侍郎,其祖先王祖珣、王昙首等在南北朝时就是藏书家,家有藏书万卷,其中包括王羲之的40余幅书法,有的藏品非常稀有,甚至连宫内秘阁三馆均无收藏。一次,武则天专门问起此事。王方庆见武则天喜爱,只好称愿意献出历代先祖遗物,武则天知其贵重,似见王方庆勉强,乃不夺其志,而是别出心裁,命王方庆将收集的王羲之一族11代28人流传至唐代的书迹汇集编纂,以版刻之法,拓成一帖,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今藏辽宁博物院)。待完成后,原迹又如数归还王方庆。在这之前,宫中保存“二王”法帖,均是用勾摹之法,费工耗时且数量极少,难以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武则天开书法史上之刻帖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史载武则天的传世书迹,有江西上饶波阳荐福寺的《荐福寺题额》、福州北郊崇福寺的《崇福寺题额》以及宣和御府藏行书《夜宴诗》,不过,前两种仅见于《历代名画记》的“荐福寺天后飞白题额,崇福寺武后题额”的文献记载,今已不知所踪,后一种仅传见于《宝贤堂集古法帖》,但查不到此帖的相关史料。据此,《升仙太子碑》应是武则天存世的唯一书法真迹。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
来源: 成都日报
唐太宗李世民书法《江叔帖》四种
李世民《江叔帖》,历代帝王法帖淳化阁帖懋勤殿本。
李世民《江叔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本。
唐太宗《江叔帖》,淳化閣帖日版。
释文:不审夜来胸气何似,想当渐散。痢复断末?江叔所患,竟不痊除,奄然逝,闻问悲痛,哽咽何言。想叔同气之伤,故当难处,今故遣使往参,具无委。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