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传承中融合创新,优酷《中国潮音》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自信双重抵达

综艺的创新与提升,往往是在迭代和试错过程中实现的。越是大众熟悉的节目品类越难突破,想要突围更是难上加难。以大众最为熟悉且喜爱的音乐综艺来说,尽管其在电视端、网络端乃至小屏端,早已从简单模仿向改良创新转变,但多年来真正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并实现破圈传播的,只占少数。在今年上线的众多音乐综艺中,年末压轴亮相的《中国潮音》为整个综艺市场注入一股新鲜活力。这是一档由酷狗音乐、优酷联合出品的国潮音乐竞演真人秀,也是优酷继携手河南卫视,推出“2022中国节日系列”、动漫业务深耕“新国风”战略后,又一场国潮先锋破壁实验。节目集结了全球华人音乐各个圈层、各个领域的优秀音乐人和表演者,用潮流音乐诠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在创新表达和时代审美中找到“融合点”,实现了价值引领与文化自信的双重抵达。

迎难而上

探索中开启破圈实验

“国潮+综艺”成为近年来综艺创作新风向,一批以“国潮”为核心元素或突出特色的综艺节目陆续走进观众视野。如今,市面上的国潮综艺类型多样,将中国元素与潮流音乐创意结合的却少有先例。《中国潮音》总导演王晨辰表示,创作团队最初想以“国风”作为切口,但在筹备过程中有了更大的“野心”,“‘国风’的切口太窄了,我们想用‘国潮’的概念和方式集合各种音乐元素,做一次关于‘中国潮音’的实验性探讨。”何为“中国潮音”?字面释义看似简单明了,内涵却丰富多维,且并无预设的“标准答案”。王晨辰认为,“中国潮音”一定要具备中国特有的音乐元素,是能够触动炎黄子孙的动感音符。《中国潮音》总编剧吴群达的理解更加自由宽泛,“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框架,我们不排斥、不定义、不限制任何一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各种碰撞、融合共创的作品都可能是‘中国潮音’,每个人的定义和理解都不一样。”

在趋同中寻突破不易,在未知中迎难而上,则需要锐气和勇气。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创作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在试错中总结经验,“不创造,毋宁死”也成为支撑整个团队的坚实信念。身为音乐总监的谭伊哲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制作,不仅凡事亲力亲为,甚至把家搬到上海,“我来到这个节目的第一天就工作到凌晨三点,上一次熬到这么晚还是十年前。”创新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节目会聚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各种音乐人,从电音、流行、说唱到民谣、摇滚,从纯器乐、人声选手到乐队组合,从新生代到圈内老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节目组搜罗不到。如何在海量音乐人中挑选到合适人选,吴群达直言,有两点是先决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才华,二是要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表达。

如何结合选手特点进行平衡和辅助更需要智慧,亦体现着节目的价值取向。第四期节目中,擅长唱陕北民歌的段兴华、电音唢呐代表者川子与电音技术控闪闪组队合作《泪蛋蛋》。结果舞台还未呈现,观众就先目睹了团队险些因意见不合濒临解散的一幕。段兴华直言“做完这个活儿就分道扬镳”,闪闪大呼不被理解,随后泪洒现场夺门而出。录制期间,类似争执时有发生,“不同类型的音乐人,不管是音乐理念还是价值观都有很大区别,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很随性,但对待音乐都特别较真。”吴群达表示,《中国潮音》的创作伴随着选手们争执、妥协又互相包容的过程,节目组不仅要做好平衡,也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在无形中为节目设置了门槛,也提高了风险系数。但据优酷UP工作室总监、《中国潮音》总监制孟庆光介绍,目前已经有讨论过第二季的相关事宜,“创新就是一场冒险,我们一旦认准了这个赛道,就会不断去尝试、探索。”

开放不设限

包容中实现高度融合

一档节目的创新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两点在于能否具有时代化的表达和能否吸引年轻一代。节目开播后,有网友评价《中国潮音》“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心,用现代语境去重塑经典作品,以此演绎出新的国潮音乐”。节目中,41组不同类型的音乐人根据不同主题自由选择、自由组队,几乎每一个合作舞台都呈现了3种类型或乐器以上的音乐融合。裁缝铺乐团首次亮相与美籍女歌手唐伯虎合作改编《新梅花三弄》,新版在保留原曲精髓的基础上加入念白与戏腔,令不少观众大呼惊艳。裁缝铺后来与邢晗铭演绎的新版《漫步人生路》也融入不少改编巧思,开头靠揉纸团模拟脚步声,用电古琴呈现经典前奏,让歌曲一开场就技惊四座。乐评人耳帝曾多次推荐裁缝铺在《中国潮音》的作品,“裁缝铺的改编往往在有诸多个性设计之下,还不破坏经典原本的美感,这点是很多热衷于突破与炫技的技术流需要有的一种审美与平衡。”炫技不等于“潮音”,接地气的演绎风格同样能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雷鬼电音制作人蒋亮、唢呐手石容山与西北民谣音乐人张尕怂创作的《满怀可爱的童年》,以活泼快乐的舞台风格感染全场。歌曲融合了驴叫、拖拉机等声音,再夹杂着一股“蛋卷肉丝”味儿十足的英语,不仅勾起了80后观众的童年回忆,也让很多Z世代观众代入其中。中西结合、古今交融的精彩舞台在《中国潮音》中比比皆是,音乐人们通过打破音乐界限,用全新的创意和多元的音乐融合为舞台赋能。“融合”与“包容”,也是众多热门选手谈及参与节目感受时屡次提到的高频词。蒋亮表示,“融合”让“中国潮音”有了无限可能,“包容”则让跨界融合不再局限于形式,“相信这种影响将延续到节目外,不管是音乐人个人的发展规划,还是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都会更加关注这个方向。”正如担任“乐府令”的张亚东所言,“其实潮来潮去,音乐也就是那12个音符。不融合就不会有发展,经典可以建立在对经典的毁坏中。”《中国潮音》元素众多但并不杂乱,也绝非器乐的简单叠加,所有音乐类型在开放包容中实现高度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魂西技”

传承中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综艺的创新融合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随着节目进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国潮融合精品走向台前,中国文化也在中西音乐的交融中走向纵深,实现诠释与传承。

节目中,众多优秀中国器乐演奏者、编曲等幕后音乐人,将自我与家国、音乐与民族深深地捆绑在一起,通过作品传递出十足的底气。能用唢呐演奏爵士乐、做电子音乐的石容山表示,“外来的乐器无法模仿我们,我们可以演奏更多东西,这就是国潮音乐的强大之处。”他甚至想将唢呐推广到全世界,“全世界好多人都学习小提琴、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为什么不能学唢呐?不光中国人学唢呐,外国人一样可以学!”国潮音乐的魅力感染了很多人,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在石容山的微博上留言,希望能跟他学习唢呐。

不只是唢呐,一些原本少被人熟知的中国传统乐器也跟随节目成功出圈。节目中,尺八、竹笛、古筝、葫芦丝、芦笙、手碟、颤音琴、朝鲜族板嗦哩等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充分融合,诠释着与时代相符的新式表达。节目不仅借助现代舞美全景展现这些传统乐器,还通过口播、花字等形式进行知识科普,在娱乐之外,让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得到提升。中国五千年的璀璨历史不止“弱水三千”,而是给《中国潮音》提供了无穷的滋养和想象空间。谭伊哲将“东魂西技”总结为节目的核心思想支点,“国潮音乐要想有突破,需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但内核和灵魂一定是中国的。”孟庆光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今青年一代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渐增强,“国潮”是大势,不光是音乐领域,其辐射的领域越来越多,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大。 《中国潮音》以充满文化自信的节目创意、充满文化自信的姿态表达,洞察和点燃了国潮音乐新风尚。这可能才是国产综艺进行文化输出时,需要精心考量的方向。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鲜活个性的综艺作品,向世人展示出真实、多元的当代中国文化。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