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通常指以哥伦布为代表的,15-17世纪,欧洲发起的远洋活动,促成了众多新的贸易路线,亦称地理大发现。人类文明几千年以来,欧洲第一次超越了大清和阿拉伯帝国,打的他们满地找牙。
其实,早哥伦布八十七年,郑和曾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船只二百多艘,人员近三万。而哥伦布率水手90名,船仅3艘,船的长度不及郑和船的宽度。但最终,哥伦布改写了历史,郑和游历了七圈。
哥伦布为什么成功?其实很简单,哥伦布航海符合经济规律,他是盈利的,所以能长久持续。郑和出于朱棣的好大喜功,以天朝上国自居,宣扬大明威德,是个赔本买卖,所以搞了几次就搞不下去了。
作者:铁士代诺
对于一个16世纪的海盗来说,其生涯上限,或者说他所追求的目标通常包括些什么?足以实现财务自由的经济收入;一呼百应的江湖地位;随时可以喝到断片儿的美酒佳酿;高手云集的麾下庞大队伍;令正规军咬牙切齿的作案方式;外加一张立绘生动的高额通缉令?
那么问题来了,真有这样“脱离高级趣味”的海盗吗?你别说,还真有!
世界那么大,总有人要站出来折腾
小了,格局小了。
当历史来到16世纪,伊斯兰教与教开始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混乱斗争,其斗争形式之繁多,涉及到消耗经济的小规模战争、以信仰名义进行的海上、对海岸要塞和港口的袭击、围攻大型岛屿堡垒、史诗级别的大海战等等,堪称“海战万花筒”。
参战方以把对方首领的脑袋戳在长矛顶端进行展示为目标,土耳其人、希腊人、北非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海和地中海;军人、商人、帝国捍卫者、狂热者和海盗,所有这些东方的、西方的、异教徒的、新大陆的,都为捍卫各自的宗教、贸易、逐渐兴盛或者注定灭亡的帝国而战。
而我们接下来三篇故事的主角——海雷丁,便是基于上述背景,成为了大航海时代历史上势力最大,实力最强,地位最高,破坏力最为残暴的顶级海盗。
邪恶的双子
无论直译为“红胡子”的“巴巴罗萨”,还是后人普遍听说的“海雷丁”,事实上都并非人物的真实姓名。就连“巴巴罗萨”这个始于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后来又被用来指代入侵苏联的作战代号,在这一时期也是先后冠名了两位海盗——出身于地中海东部莱斯博斯岛的两兄弟:哥哥奥鲁奇和弟弟赫兹尔。
奥鲁奇与赫兹尔
两兄弟出身的年代,原本风平浪静的莱斯博斯岛正处于伊斯兰教和教两个世界越发四分五裂的边界上,作为奥斯曼帝国骑兵的父亲,以及身为一名希腊徒的母亲,让这个小小的四口之家无形中便跨越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当时由于西班牙的阿拉贡女王伊莎贝尔征服了格拉纳达王国,宗教“光复”运动导致伊比利亚半岛上已经安宁生活了八百年的穆斯林们失去了原本的家园,很多人被迫流亡到巴巴利海岸,也就是今天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一带,贫穷的生活和流亡的积怨,很快转化成了巴巴利海岸越发猖獗的海盗行动。
西班牙的生活经历使得流亡者海盗既熟悉海域,又能用熟练的西班牙语进行伪装。西班牙方面不得不派出骑士团在巴巴利沿岸建立起堡垒防御链,但此时正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无论西班牙王室还是指挥的宗教集团都觉得与其在北非消耗人力物力,遍地黄金的新大陆,难道它不香吗?
昔日地中海沿岸港口的防御工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奥鲁奇和赫兹尔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开始了海盗活动。结果两兄弟出师不利,1510年左右,奥鲁奇在行动中遭到骑士团俘虏,并先后在堡垒工事和桨帆船上充当身负枷锁的异教徒奴隶,直到凭借挫断铁链才侥幸逃出,这段屈辱让他对骑士团和整个教世界愈发的恨之入骨。
奥斯曼帝国的科尔特斯
随后时间来到了1512年前后,此时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即将以教的名义征服墨西哥,而奥鲁奇与赫兹尔历经了创业初期的磨难,如今凭借作为水手的高超本领,专门打劫那些来往于北非和意大利海岸的商船。他们并没有像其他海盗那样挥霍赃物,而是物尽其用,把缴获的船只拆解后打造成新的战船,还通过贿赂突尼斯苏丹,用礼物讨好当地平民,得到了港口拉格莱塔作为行动基地。
这种带有强烈色彩的海盗行为,为他们获得了宗教领袖的支持,奥鲁奇作为奴隶俘虏时收集的海防信息,加上流亡者对于海岸地形的掌握,让他总是可以绕过西班牙海军的视野去洗劫徒的村庄,还刷出了一个月时间里打劫21艘商船,俘虏3800人的出色战绩。
奥鲁奇
这种“出色”在徒眼里自然就成了撒旦的人间化身,奥鲁奇矮小强壮(你可以想象成土耳其的举重运动员),脾气暴躁,有着令人畏惧的红色头发和胡须。赫兹尔向来心思敏捷,他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南欧刚刚出现的新型印刷机对于人设推广的积极作用,于是找来写手炮制出“与魔鬼定下盟约”、“震惊,红胡子的秘密,再不看就删了”、“假的!这份来自天堂的雷霆”等爆款文案,让曾经的奥鲁奇,如今的红胡子,成为了人们光是听到名字就要画十字的魔鬼代言人。
此时野心勃勃的奥鲁奇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大V海盗,通过观察北非社会局势,他看准了当地诸王国之间正处于分崩离析,城邦与部落彼此混战的无序乱象。1515年,奥鲁奇与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权力中枢取得了直接联系,觐见塞利姆苏丹(即将改变东西方世界历史进程的苏莱曼苏丹之父),表示愿意为苏丹开拓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势力。苏丹对他青睐有加,并送出两艘满载士兵、火药和大炮的大型桨帆船,表达了充分的信任。
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红胡子
奥鲁奇回到北非之后,策划了阿尔及尔一次内部,把当地苏丹杀死在浴室中,并指挥刚刚获得的正规军备,迅速平息了那些质疑其行为合法性的声音。在击败了前来围剿他的西班牙军队之后,奥鲁奇深入内陆,将占领地区扩大至今天阿尔及利亚全境。就像是《海贼王》中一度盘踞并控制阿拉巴斯坦的克洛克达尔,此时的奥鲁奇已经将整个阿尔及利亚,变成了自己的海盗王国,作为庆祝,嚣张的穆斯林海盗们开始将身体残缺的俘虏仍回教国家的海岸。
事已至此,身为教世界的领袖——查理五世终于按捺不住了。
阿尔及尔后来成为了近代独立后阿尔及利亚的首都
从巴巴罗萨到“海雷丁”
此时的查理五世,是自查理曼以来欧洲最庞大领地的继承人,而且和查理曼相比,查理五世还拥有美洲这块蕴藏无数待发掘财富的新大陆,身负着“天主教国王”的头衔和消灭伊斯兰新月、以圣雅各之名击败穆斯林军队的使命。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向惨遭奥鲁奇废黜的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国王提供了1万名士兵和足够的经费,而春风得意的奥鲁奇,却并没有意识到为了在内陆城市享受攫取到手的胜利果实,已经离自己真正的主场——阿尔及尔的海盗巢穴有超过200英里的距离。
结果,西班牙人切断了奥鲁奇的补给线,对城市进行长期围攻,并用查理五世下拨的经费收买了城中的反抗势力里应外合。当城防被最终瓦解,仓皇出逃的奥鲁奇被一群士兵猎杀在城外的丘陵地带。士兵们把他的脑袋砍下来插在长枪的枪头上,以“阻止这个吸血鬼有机会复活”,并把腐烂的头颅带回西班牙进行展示。
“海雷丁”赫兹尔
然而,打了胜仗的查理五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错综复杂的北非问题,随着西班牙军队班师回朝,出现了新的权力真空(有些类似今天的阿富汗)。赫兹尔继承哥哥未竟事业的后续行动甚至比西班牙撤军的速度还快,他先是把黑色的胡子染红,成为了二代目“巴巴罗萨”;然后再次向伊斯坦布尔的塞利姆苏丹示好,这一次他吸取了奥鲁奇的教训,直接向苏丹塞利姆俯首称臣,被证实任命为“阿尔及利亚总督”,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阿尔及利亚一下子从北非的地方争斗中脱离出来,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黎明之海》里的航海士海雷丁
真正让赫兹尔站上历史舞台的关键,在于他向苏丹塞利姆效忠之后不久,这位苏丹就告别了人世,奥斯曼帝国交到了其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苏丹苏莱曼的手中。
苏莱曼同样赏识这位年轻的海盗,他授予赫兹尔一个新的荣誉称号:海雷丁,意思是“信仰之善”,因此二代目红胡子又被称“海雷丁·巴巴罗萨”,也就是《黎明之海》中那位作为航海士出现的海雷丁。从此之后,海雷丁与西班牙人之间的战斗不再是海盗VS海军,而升级为苏莱曼与查理五世,伊斯兰世界与教世界的海上全面战争。
(未完待续)
徐晓东x澎湃问吧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被当作西方近世的开始。欧洲冒险家借助船模、海图、仪器历经艰险漂洋过海,绕过非洲,发现美洲,将“新世界”带到欧洲人眼前,也为17世纪的荷兰带来了黄金时代。郁金香、香料、药材、针灸……贸易交换不仅让世界各地商品流通,更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与信息经济的兴起,并最终助推现代世界的成型。
大航海时代,各国之间如何互通有无? 荷兰的黄金时代,何以推动近代医学与科学的兴起?为何说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交换的历史?澎湃问吧邀请荷兰莱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徐晓东,一起“复盘”大航海时代。
“复盘”大航海
@跳舞的梵谷:最早发现新航路的不是西葡探险家吗?为什么后来却是别的欧洲国家发展超过了他们?
徐晓东: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先锋,也是最早在新大陆、非洲、亚洲等地建立殖民据点的国家。两国较之荷兰、英国等有“先发优势”,但在进入17世纪后开始被后者超越。国内外各界对其衰落的原因分析也比较到位,总结包括:对于葡萄牙而言,其缺陷在于国内市场狭小,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足够的海上军事力量防御其松散的海外殖民据点;形成的东方商业帝国过于分散,无法实质性地稳固掌控。对于西班牙而言,其问题在于时常卷入欧洲大陆以及海上战争,财富、国力消耗极大;对殖民地限制及控制严厉,阻抑殖民地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致使西班牙在欧洲的争霸战争中得不到殖民地帮助;国内工业落后,国力不振,缺乏经济后盾。
此外,戴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中对这一问题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分享如下:在农业和制造业之前是抢劫与掠夺。哥伦布式的交换重新分配了财富以及动物群和植物群——从旧富转变为新富一步到位。然而,海外财富的注入促成了初期的经济繁荣,其影响却是不平衡的。有的人致富之后只知道消费,而有的则储蓄和用于投资。国家也是这样:有的国家最后只比起初富裕一点;而有的国家擅用新财富,获利更多(《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第180页)。
1650年代荷兰人绘制的新尼德兰极盛时期主张领土
@澎湃网友UvYbqu:如果中国更早发明航海技术,会不会是由中国开启大航海时代呢?
徐晓东:大航海时代由欧洲开启并不是偶然,也并不是欧洲人的主动尝试。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人可能还是在被迫前往海外的过程中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方面,黄金与传教是吸引欧洲人尝试前往东方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西欧人对海洋与航海知识的积累使其有了技术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15世纪的欧洲逐渐从“大瘟疫”中恢复过来,人口开始增加,生存压力开始增大,西欧人需要前往海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回到中国,事实上,不存在“中国更早发明航海技术”的问题。毕竟在14世纪的明朝即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最远到达了今天的非洲东海岸。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当时的中国人民显然是领先于世界的。为什么大航海时代并未由中国人开启,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需要为了黄金、香料以及发展空间而进行这样一段段充满困难和危险的海上之旅。大航海时代从欧洲前往东方的航路的开辟,是以大量欧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全球贸易与大交换
@丢丢丢火车:请问当时在大航海路线上交易的东西都有哪些?欧洲开拓了通往美洲的航线之后,美洲会利用航线往欧洲反向行驶吗,还是主动权只掌握在欧洲手里?
徐晓东:事实上,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开始出现,而这个全球性的大网络是由多个不同层级的贸易网络构成的:有东西方之间的全球贸易网络、有区域以及此区域贸易网络,它们都是大网络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贸易网络中流动的商品,基本都是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东南亚的胡椒和香料,印度的布匹,中东地区的宝石,西欧的工业制品,东欧的粮食,北美的朗姆酒,新世界的贵金属、咖啡、蔗糖等,非洲的奴隶。商品和人口的区域和全球流动带来了近代全球的大交换(Grand Exchange),即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欧洲人与非洲黑人)、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流。成为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至于欧洲跟美洲之间的航线,当时基本上都是由西欧的商业公司主导并垄断。事实上不仅是欧洲跟美洲之间,大航海时代航行于全球海域的基本都是西欧国家的船只。当然,有一个地方依然有中国船只纵横海上,即南海。
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
@小兔兔:大航海时代的航运暴利由何而来?
徐晓东:所谓“大航海时代的航运暴利”其实应该是“商品贸易”的暴利。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例,尤其是在公司的早期,胡椒、香料、瓷器、茶叶等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利润率极高。有些船只完成一次航行后带来的利润回报可达400%。当然,由于后来香料价格的回落(其价格在欧洲市场缺乏弹性)以及公司自身的问题,进入17世纪中后期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多陷入亏损状态。
香料尤其是未能大规模供应之前在欧洲是较为昂贵的。不仅在欧洲,中国同样如此。有研究表明,明朝前期香料还被用作支付给官员的薪俸。
@agrande:大航海时代中国引入的农作物有哪些?在中国种植是一种什么状况?
徐晓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一直都存在中国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作物交流。在世界近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清时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作物亦是不少,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红薯、玉米、马铃薯、花生、西红柿、辣椒、向日葵等。再晚些时候至晚清时,又传入了洋葱、洋姜等。很多时候我们从这些作物的名称上也可以直观地知道它们来自国外,因此这些外来作物多带有“番”或者“洋”字。如红薯被称为番薯、西红柿被称为番茄等。其中,红薯、玉米等具有易种植、高产量等优势,在中国被大规模推广种植,对于丰富中国食物来源、支撑人口增长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荷兰与郁金香
@困困的葡萄眼:我记得前段时间荷兰好像官宣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这两个词有啥区别?改了过后对应的译名好像也不会修改?
徐晓东:这是一则旧新闻了。前两年,荷兰政府决定对外要使用正式国名“Netherlands”(尼德兰),对外不再用“Holland”(荷兰),并用新的包含“Netherlands”的国家徽标代替旧的含有“Holland”的徽标。此举看似荷兰是要将国名从“Holland”改为“Netherlands”,但需要指出的是,荷兰的正式国名是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Netherlands”作为国家名称一直未变。
荷兰最初独立时“Holland”是七省之一,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荷兰内部的地位举足轻重,人们常以Holland来代称荷兰。直至今日,荷兰国内依然有北荷兰省(North Holland)和南荷兰省(South Holland)。因此,所谓的“改名”,其实只是荷兰政府为了对外推广和强化“Netherlands”而已,并非真正地更改国名。至于中文译名自然也没必要修改。其实,“荷兰”的译名还是从日本传入国内的。
@Gun girl:郁金香不就是产自荷兰吗?为何会炒出高价?
徐晓东:野生郁金香分布在从帕米尔高原到天山脚下,即中国西藏、俄罗斯、阿富汗接壤地区。公元10至11世纪,土耳其人开始人工栽培郁金香供观赏之用。而率先发掘并推崇其欣赏价值的则是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大约到了16世纪中期的时候,郁金香进入欧洲,并从奥地利一路向西传播。
1562年,郁金香球茎偶然地从伊斯坦布尔被带到了当时属于低地国家的安特卫普,此后随着克鲁修斯来到莱顿,郁金香开始在荷兰得到了极大地推崇。当时的荷兰人之所以对郁金香产生狂热之情,主要还是因为郁金香的稀缺性:第一是数量稀缺,尤其在早期,郁金香球茎供应数量极为有限;第二是优秀品种稀缺,被认为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郁金香尤其稀缺。为此当时的荷兰人还对这些名贵品种的郁金香命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总督、莱顿的红与黄等。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尼德兰大革命期间,来自低地国家南方的移民大量涌入并且带来了足够的财富,同时随着荷兰海外贸易的发展,荷兰民间财富急剧积累,郁金香成为了荷兰精英阶层财富和品位的象征。关于荷兰的郁金香热,可以阅读并参考迈克•达什的《郁金香热》。
@子非鱼啊:郁金香热纯粹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导致的经济泡沫吗?对当时哪些国家影响最大?
徐晓东:对于郁金香热我并没有特别研究,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我只能主观地讲一下,不一定正确。
首先,郁金香热的产生,反映的是当时荷兰人对欣赏价值的认识和开发,并促成了花匠、花商、鉴赏家等新兴群体的出现;
其次,荷兰黄金时代贸易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是郁金香热兴起的重要物质基础,郁金香成为荷兰精英阶层最喜爱的花卉品种,甚至是处于城市底层的手工业从业者都有了可以用于投资的闲钱;
第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和钱都投入到郁金香交易并逐渐失去理智,急剧增长的需求将价格不断推向新高,导致泡沫产生;
第四,这一时期荷兰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如股票、期货、高杠杆等,不仅支持了郁金香交易,更是助推了郁金香泡沫的产生。
《交换之物:大航海时代的商业与科学革命》,[美]柯浩德著,徐晓东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3月。
关于大航海时代与荷兰,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到问吧提问,或留言一起讨论!
责任编辑:黄雅竹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