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是近现代军事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军事名著,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西方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分析和了解《战争论》,我们不妨从其所蕴含的巨大军事价值着手研究。
巨大军事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不仅是一位经历战火的职业军人、一名锐意改革的普军将领,同时还是一个潜心学术的军事天才。1818 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后,不愿卷入无聊的权力争斗之中,于是潜心军事学术研究。每天清晨,克劳塞维茨就坐在写字台前执笔写作。他先后研究过130多个战例,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1830年春,克劳塞维茨调到炮兵部门工作时,《战争论》尚未修订完毕,后直到病逝都没有机会再整理。克劳塞维茨死后,他的妻子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十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克劳塞维茨在书的自序中提出:“所谓科学的东西不仅仅是指或者不主要是指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这在今天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了。在本书的叙述中,从表面上看,是根本找不到体系的,这里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尽管《战争论》并没有真正完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这部军事巨著中所蕴含的巨大军事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军事改革的产物。战争会造就伟大的军事家,也会孕育伟大的军事思想家,成就伟大的军事巨著。克劳塞维茨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军事改革浪潮中造就的伟大军事思想家,《战争论》就是在这种浪潮中诞生的伟大军事巨著。克劳塞维茨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代。封建的军事制度和作战体系被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彻底颠覆,从中诞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军事体系。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采取露营和以战养战的军队给养方式、以纵队为主的散兵战替代线式战术、不拘一格的军官选拔制度等一系列军事改革成果,不仅使拿破仑的法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也给像克劳塞维茨这样的战争参与者以启迪。克劳塞维茨发起并经历了普鲁士军事改革活动,同时也为他创作《战争论》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材料。
深远影响近代世界军事历史的军事巨著。《战争论》出版之后,在19世纪初中期并不受重视,19世纪末,在普鲁士和德事统帅毛奇及其继任者施利芬元帅的大力推崇下,《战争论》逐步引起世人的重视,并成为德人必读的军事教材。20世纪以后,《战争论》广泛流行,逐步成为西方军事思想和理论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事教育界加强了对《战争论》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自1982年开始,美国各军种的军事学说中频繁地提到克劳塞维茨,诸多军校都把《战争论》列为必读教材,《战争论》为美事学说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理论基础。《战争论》不仅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军事思想的基石,也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都对《战争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从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
以辩证思维揭示战争根本属性
《战争论》之所以在经过了近190 年之后仍然被人们重视,仍然富有启迪,就在于克劳塞维茨在分析战争时充分运用了辩证法思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认识战争的分析框架,因而许多观点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分析研究政治与战争关系,揭示战争本质。《战争论》写作的首要任务,是要搞清楚战争是什么。最终,他得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的本质属性就是其对于政治的从属性。这是克劳塞维茨对军事理论最卓越的贡献,它拨开了笼罩在战争理论研究上的重重迷雾,第一次正确揭示了战争的根本属性,把研究战争的视野扩展到了政治领域。这一论断主要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产生战争;二是政治支配战争;三是政治贯穿于战争;四是政治不能违背战争的特性。
(二)突出强调消灭敌人军队,明确战争目的。在18世纪末,欧洲战争通常都是有限战争。当时的军事理论家大多认为作战的目标不应该选择敌人的军队,而应选择敌人的后方交通线。克劳塞维茨则认为: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消灭敌人军队是绝对的,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对的,二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军事本质。
(三)辩证认识攻防关系,主张攻势防御。防御和进攻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军事学术界在研究防御和进攻时,往往比较机械,就防御谈防御,就进攻谈进攻。但《战争论》却把两者结合起来认识,指出防中有攻,攻中有防,从而提出了攻势防御思想。实际上,克劳塞维茨在给普鲁士王太子的讲义中就提出了“攻势防御”概念。克劳塞维茨指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就是说,防御者必须一手持盾,一手持剑,在用盾防御敌人的同时,还要用剑去攻击敌人。
(四)客观分析战争阻力,阐明战争特性。19世纪初,欧洲军事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几何学派,认为战略主要就是运用数学和几何学来分析敌我双方兵力,敌我双方以此来拟定作战方案。克劳塞维茨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战争中的行动像是在阻力重重的介质中的运动。人在水中,甚至连走路这样最自然最简单的动作也不能容易而准确地做到。在战争中也是如此。”这种阻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战争中充满了危险;二是战争中充满了劳累;三是战争中的情报具有不确实性;四是战争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意外。因此,要想克服战争阻力获取胜利,一支军队必须具备相当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只有这样,军队才能成为有力的作战工具。
(五)重视精神因素作用,推崇武德价值。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通常由五种要素构成,即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统计要素。把精神要素排在物质要素之前,体现出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在克劳塞维茨之前,西方军事理论界对战争的研究只局限于物质因素和单方面的活动,而忽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克劳塞维茨却认为整个军事行动不仅涉及物质因素,而且涉及精神力量及其作用。战争不是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双方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战争中绝对不能排斥精神因素。克劳塞维茨把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的关系比喻为一把刀,认为物质在战争中的作用像是刀柄,而精神的作用才是贵重的金属,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碧松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