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1955年评出的十位开国大将,为何后来级别不同?职务最突出的是谁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422期。1955年9月全军授衔,共评出10位开国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大将军衔仅次于共和国元帅,拥有极高的军内地位。不过一些读者可能不了解的是,这10位大将后来的职务级别并不完全相同,他们地位最高时分别出任过什么职务呢?

首先明确一点,开国大将的排名是有顺序的,有部分网络文章称大将不分先后,这属于理解错误。粟裕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将之首,而排在前八位的大将,都是军委委员级;第九位的王树声和第十位的许光达,则是正兵团级。所以从这个细节就体现得很清楚,大将是有排位高低之分的。至于开国上将,则确实是按照55年评衔时,实际担任职务的所在部门来排序的,总部机构列在大军区前面,但将领本身没有高低之分。

粟裕大将的最高军职是总参谋长,而最高政治职务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于1980年当选,因此粟裕的最高职级是副国级。如果不是因为1958年遭到反个人主义批判,粟裕的任职履历理应更加突出,尤其是军队履历。这件事在1994年终于获得平反,此时“战神”粟裕已经去世10年了。

徐海东作为“第二大将”,情况有些特殊。按照历史贡献,尤其是在红25军时期对中央的帮助,他本可以在新中国出任很高的职务。但因为战争年代受到的严重创伤,建国后徐海东长期休养,大部分时间未在军内或政府内出任实职,身体条件不允许。徐海东的党内职务为中央委员。

黄克诚大将出任过诸多重要职务。1958年黄克诚接替受批判的粟裕,担任全军总参谋长,这是他在解放军内的最高职务;而在党内职务方面,他是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这是一个副国级的领导岗位,所以黄克诚的最高职级和大将之首的粟裕平齐。

陈赓是除了粟裕之外,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开国大将。建国后陈赓出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全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深受中央器重。然而因为心肌梗塞,陈赓在1961年3月不幸病逝,是十位大将中最早去世的,他的最高职务也未能更进一步。

谭政大将的最高军内职务为总政治部主任,作为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这与他“政工大将”的定位也是相符合的。党内职务方面,谭政在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副国级干部,在开国大将中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不过谭政在六十年代遭到错误批判,1975年复出后未再担任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以中央军委顾问身份发挥余热。

萧劲光大将建国后长期出任海军司令员,跨度达到30年,为解放军海军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的最高职务不止于此,1979年6月萧劲光被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比粟裕出任副国级干部的时间还要早1年。萧劲光活到了86岁高龄,1989年病逝,是十位大将中最长寿的。

张云逸是1892年生人,早期革命资历惊人,甚至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在国共两党中都有较大影响力,他的个人待遇是十位大将中最高的。但也正因为张云逸将军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佳,建国后的任职履历相对不很突出,党内最高职务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未晋升副国级。

罗瑞卿大将在建国后的地位很高,担任过多项副国级职务,这一点超出了其他大将。罗瑞卿在五十年代就是国务院副总理了,除此之外他还出任过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秘书长等副国级岗位。1959年,罗瑞卿接替黄克诚,成为全军总参谋长。总体而言,罗瑞卿的党政军地位都非常高,可以说是大将中需要特别标注的一位。

王树声和许光达,本身在建国初期是正兵团级干部,评衔时排在大将的末尾。这两位将军都未担任副国级职务,王树声曾出任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而许光达担任过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两人分别于1974年和1969年离世,去世时都还不到七十岁。

所以十位大将里面,只有五人(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罗瑞卿)担任过副国级领导人。原因不难理解:一是建国后的个人际遇是否平顺,二是身体的健康程度,三是看将军是否长寿。如果三个条件都基本符合,作为开国大将,成为副国级以上的干部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像具备大将资历但未授衔的同志、同志,八十年代都成为了正国级领导人。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央军委委员包括哪些人,又是怎么排名的?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军队中的职务分布多样,其中军委委员作为军队系统内非常重要的职位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军委委员由军队中的重要将领担任,是中央军委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而中央军委则是我事领导的最高机构,军委委员也是军队高层领导人员。他们的职级位于军委副主席和正战区级军官之间。由于军委副主席的职级为副国级,而军委委员的职级略低,因此一般被视为“准副国级”。

然而,回顾历史,军委委员的数量和构成经历了多次变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军委委员的数量相对较不固定,从少至几人到多达几十人不等。例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第十一届中央军委中,就有60多名军委委员,囊括了所有正大军区级以上的军官,其中绝大部分是开国将军,少数是在党政系统担任要职的干部。

为了确保高效运作,从这些人中挑选出十几人作为军委常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随着军队制度的改革,军委常委的设置被取消,只剩下军委委员这一职位。

自九十年始,军委委员的人数显著减少,仅包括国防部长、解放军三总部首长以及军委秘书长。后来,军委秘书长职位被撤销,二炮司令员、海军司令员和空军司令员也加入了军委委员序列。随着解放军总装备部的设立,该部部长也成为军委委员。总体上,军委委员总计有8人。

直至军队改革前,军委委员的构成相对稳定,一直保持着8人的规模。这包括国防部长、解放军四总部一把手,以及二炮、海军和空军司令员。

然而,随着军队改革的进行,中央军委委员的人数减至4人,分别是国防部长、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和军委纪委书记。相比之前的8人名单,军委委员的数量减少了3人,但增加了1名纪委书记。

在这一系列变革中,总后勤部长、总装备部长、海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以及二炮司令员等职位不再是军委委员的一部分。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改为军委后勤保障部,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则成为军委装备发展部,这两个部门的部长职位被降为副战区级,因此不再列入军委委员序列。

与此同时,军委纪委书记的地位也得到提升,独立出来作为一个正战区级单位,和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并列。这也意味着军委纪委书记正式成为军委委员。

总的来说,在军队改革前后,军委委员的构成和数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至于军委委员的排名,则常常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国防部长作为兼任国务委员的高级将领,排名最前;其次,军委总部首长在军种首长之前;此外,军委的职能部门在排序时也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军事干部常常优先于政工干部;最后,个人资历和晋升时间也是排序的参考因素之一。

军委委员的排名旨在综合考量上述因素,保证军队领导层的高效运转。无论是军队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军委委员的职责和地位都是中队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1955年,中队举行了一次重要的授衔仪式,其中涌现出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以及55位开国上将。这些军衔的排名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排序,牵动着无数军迷的心。然而,在这个令人瞩目的名单中,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却显得相对冷淡,但同样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疑问。究竟是什么标准决定了这些上将的排序?而为何萧克能够名列第一?这其中的规则是否真的如此简单?

回顾那段历史,1955年的授衔典礼,堪称峰回路转。正如寻常事物,背后的规则往往并不复杂,而这一次的排名规则也不例外。在众多猜测和传言中,其实隐藏着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这个答案虽然简单,却能够解答人们的疑虑,引发人们的共鸣。

当然,在这55位开国上将中,并没有包括后来授衔的王建安和李聚奎。然而,这并不应该掩盖他们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无论是王建安与谭震林在碾庄圩总攻黄百韬兵团中的英勇表现,还是李聚奎在后勤领域的杰出贡献,都应该被铭记于史册之中。

萧克的军衔历来是备受争议的焦点。早在红军时期,他便是主席的得力助手,曾在红6军团和红二方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是当时年轻的指挥员之一。然而,正是在抗日战争中,萧克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作为八路军副师长,他是三位副师长中唯一的中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他在上将排名中居首。

然而,萧克之所以被戏称为“萧克镇上将”,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尽管他具备元帅级别的资历,但这并非唯一的排名因素。上将的排序标准其实非常简单:工作单位。这一标准看似平凡,却承载了深刻的逻辑。在这一标准下,国防部居首,中央部门优先于地方,国防部副部长即使是上将,也排在前列。因此,萧克和李达作为国防部副部长,自然排名前两位。

在55位上将的名单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例如副兵团级的上将竟然排在正兵团级之前。然而,这种现象同样可以通过简单的标准来解释:工作单位和职务。中央部门靠前,国防部和军委部门高于兵种,副总参谋长之后的上将,无论正兵团级还是副兵团级,都在副总参谋长之后。以此类推,上将的排序便不再难以理解。

这个简洁的排序规则,清晰地阐明了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虽然背后没有复杂的计算和权衡,却凝聚了每一位上将在不同岗位上的贡献和作用。这些上将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传奇。

最终,这些排名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特殊性。正如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存在和价值。这份简单而又神秘的排序,成为开国上将们英勇事迹的注脚,让人们铭记于心。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