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我们的革命先辈在进行革命战斗时,所表现出的信仰和精神。“红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它已经是当今的“革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包含了烈士陵园在内的物质文化形态,二是包含了制度、政策在内的制度文化,三是包含了各类的红色精神文化。
高校红色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助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在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我们应当注重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把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定意志和性格。
红色文化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基本前提。任何一门课程的展开都必须要有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在大学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特别是要有充足的课程资源。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以学生的直接经历为主,实践性很强。所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开发,同样也要以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为基础,从当地的文化活动中挖掘出主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特点,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并采取活动的形式,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无疑会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提出了高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将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掌握历史规律,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亲自参加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要始终遵循着整体和科学的原则,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并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聚焦能力提升,加强思政育人队伍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资力量的培养。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一步,是加强整体育人实效的重要一步。在实现“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全员”既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个人的教育对象是指学校的专职教师,学校的辅导员,学校的党政管理干部,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者。这一主体“必须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拥护者、实践者,其思想修养和师德师风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效应,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他充当着一个政治角色和一个教育职业角色”。其中,“群体性”主要是指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性组织,发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性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性组织。在对红色文化育人进行开发和转化的过程中,对学校各群体、各岗位育人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将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力量聚集到育人第一线,让全员真正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对全员育人意识进行不断地提升。
引导高校育人主体进一步坚定育人信念、形成育人共识、产生育人合力。首先,要让教育对象的内心需要得到满足,从而让他们更加坚定红色文化育人的信念,树立起红色文化育人的整合工作观念,从而自觉地凝聚育人共识,发挥出育人的作用。对每一类育人主体所做的工作给予重视,并对他们的工作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为育人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促进各种教育主体都能够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改造、强化自我激励,将育人的要求真正转变为个人内在的主观的责任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育人主体最大的内部动力。其次,要从体制上加强德育的价值引导,并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以推动各个教育主体的德育工作。大学可以对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制度规范等进行优化,从而可以建立起一种常态化的外部驱动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引导,推动各个主体的教育行为。利用构建好的内部驱力促进机制和外部推力推动机制,将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全激发出来,从而提高育人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突出知行合一,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高校要对红色文化育人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师资队伍育人能力,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并指导老师们对“鲜活的思政课”进行深入地学习,从而让他们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积极性。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场域”“时空”等育人方面的优点,应注重“实践感知”,把“现场”变成“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红色教育”的作用,并以此为轴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感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共同回忆”,创造出一种“正面的、浓郁的、充满活力的“红色教育”氛围。
高校要依托本土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起红色文化展陈馆,采用“以史叙事,以事见人,以人现精神”的叙述方式,着重展示革命先行者的英雄事迹与伟大精神,并将展陈馆作为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站,将红色文化教育抓在前面。在红色教育基地中,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升旗仪式教育等活动,加强对现场仪式感的教育,有利于将历史的现场转变为育人的课堂。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仪式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抓住机会进行沉浸式的教育,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最优化的目的。进一步整合互联网资源,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打造多样化、灵活性的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系列品牌,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并将其外化于行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德育结果的“二次融入”,将德育结果纳入到教育的前置环节,并将其转换为学校的教材,从而达到“理论探索-实践加强-结果提升”的高层次的协作德育途径,提高德育的总体效能,并建立综合德育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资源-课程-教材-资源”的闭环德育途径,从而持续地汇聚各方红色文化的力量,使红色文化育人的效应“增值”。
作者:王运明,博士,讲师,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