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唐氏源起于帝尧放勋,自舜禹夏商逾千年,其苗裔世居唐国,承袭唐侯,以奉尧嗣。深受历代帝王及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孔子定《尚书》从唐虞开始。司马迁则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可见,华夏文明肇始于尧。古唐国在夏朝之前(约前2070年)就有唐人部落,《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即商代唐国是建于夏朝遗墟,故唐国立国应早于夏朝。夏商更迭,唐国成了商朝的成员国,卜辞中常有“侯唐”,“在唐”、“唐来”等刻片,表明唐国在商代为侯爵,且与商王来往密切。商代青铜器篆刻的“唐子爵”,金文刻有“唐公奠”字样,均证明了唐国君王在商王朝的存在。三星堆新近发现的龙印青铜器,其底部刻有四个蝌蚪文被专家解读为“唐虞叔印”。那么这位三千多年前的唐叔到底是何许人也?这还须从商末周初的历史变革说起。
图一 卜辞[1]和商金文中的唐国(1、《合集》20054 2、《合集》972 3、唐子爵铭 4、唐子觯铭”
图二 三星堆青铜器龙印
2、殷商末期,其西方(陕西岐山)属国—周人部落的国势渐盛。公元前1061年,姬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为巩固与姜(吕尚)部落的联盟关系,周武王将自己的寡嫂(伯邑考的遗孀)邑姜纳为妾;周人部落表面服从商汤王朝的中央集权,暗中积极联络周边部落和诸侯国,很快就发展成为华夏大地上举足轻重的强大部族;(公元前1049年)周武王13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原殷商属国的诸侯们也纷纷投靠周人部落;姬发趁机建立了最广泛的灭商统一战线,于公元前1046年发动了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3、而殷商属国—古唐国,因其及时站队,又是帝尧后裔,在此变革中躲过一劫,被周武王允许其继续承袭诸侯国的地位,保留其国君;此时的古唐国君王就是唐叔,祁姓,亦称唐叔虞,即三星堆青铜器龙印的持有者;但好景不长,唐叔继位12年后(即周成王八年),三监之乱爆发,唐国暗中支持叛乱,被周公旦消灭。据《竹书记年》载:“(前1035年)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两年后即公元前1033年,“王命唐叔虞为侯。【竹书纪年】”,“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左传.昭公元年】”。周成王姬诵就任命其弟姬虞为唐国的继任者,因封唐地,史称唐叔虞,时年不足15岁。此时,原唐国的夏商遗民才开始大规模以国为氏,成为中华唐氏形成的主体和源头;周成王将唐地部分遗民迁入杜地(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建唐杜国。(姬)唐叔虞从前1033年任职,到前1028年改唐为晋,其子姬燮于公元前1008年,迁唐于晋,执政唐国仅有10年左右,此期间外逃的古唐国唐姓遗民开始散落于华夏各地;
4、为了能让姬虞在古唐国站稳脚跟,周王朝也是煞费苦心,使出了浑身解数。首先来了一曲“梦生叔虞”,接着演了一场“剪桐封弟”,最后就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实行“一国两制”的施政纲领;要让古唐国遗民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周人管制,除了暴力镇压还需采取一些精神力量。要让唐人知道,周人统治是天命所授,来自周人的统治者“姬虞”,连名字都和唐人自己的国君一样。周王朝要向唐人证明,我安排的统治者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货。这显然就是对唐人的一种心理攻势。周王朝巧妙利用了唐国末君—唐(祁)叔虞的名号,加以固化和宣传。这种攻心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极其奏效的。(姬)唐叔虞很快就稳定了古唐国的局势,使得姬燮顺利地完成了“改唐为晋”;
5、其实历史上对两位唐叔虞早有定论。《古今同姓名录·卷上》第一页,原文载:“有两个唐叔,一是虞之季世,一是周武王用其名。”由刘勋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注梳集—春秋左传精读》第1299页,记载:“[唐叔虞]此为唐末代君主,刘累之后,祁姓,服事商,与晋始封君【姬姓唐叔虞】不是一人。”
6、魏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我国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著名经学家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迁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都从不同角度都论证了(祁)唐叔虞的存在。
7、《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其中张澍稡集补注本,122页,卷五“王侯大夫谱·晋谱”引《史记索隐》和《路史》谓“唐叔燮子曼期为武侯”,以燮为唐叔。从这段话可与看出:唐叔不是(姬)唐叔虞的专属称号,对他的儿子燮父也可以这样称呼。可见“唐叔”就是对唐国国君的一个封号。(姬)唐叔虞,据《晋世家》,字子于,所以,唐叔也应该是其封号。
8、据《左传》昭公元年,古唐国季世即唐叔虞。《鲁周公世家》叙述得禾一事只言“唐叔”。说明两个唐叔虞还是有区别的。《史记.正义》说:“此乃(古)唐国之末君,非周之唐叔虞也。”《左传·昭公元年》载:“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这个唐国被周灭掉了,《史记·晋世家》中有:“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的记载。接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个唐才是周所封之唐,这个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因此,历史上唐国的统治者有两个,前一个是尧的后裔、古唐的末代首领;后一个司马迁在《晋世家》称“晋唐叔虞者”,实际上是晋国的始祖。唐国当然也有两个,前一个是帝尧所封的古唐国,而后一个为周王朝所封的新唐国。(选自“古唐、唐国、晋国”—作者:田建文,山西省考古所研究馆员)。
9、唐姓与(公元前1033年)任职古唐国的(姬)唐叔虞无关。现有最早的碑文:①汉城阳令唐扶碑,②唐俭碑文与墓志铭,③大唐安国相王故孺人晋昌唐氏墓志铭,④大周北海唐夫人墓誌铭并序,⑤坊节度使推官大理评事唐志铭,⑥大唐故金部员外郎唐府君墓志铭并序,⑦大唐护军魏王府主簿唐逊故夫人柳氏(婆归)墓志铭,⑧大唐莱州刺史唐府君德政碑,⑨故临公唐府君墓志,⑩唐故滑州胙城縣令北海郡唐府君(踐正)墓誌銘•開元二年八月等等为证。并有《左传》、《公子谱》、《广韵》、《秦本纪》、《韩非子》、《吴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国策》、《汉书》、《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互印证。
10、现存多部唐朝以前的《唐氏家谱》均载:“唐叔,陶唐氏尧,始为唐侯。帝挚无道,诸侯废之,立尧为天子,其裔孙唐叔封其故地,子孙以国为氏。按唐叔之后世服事夏殷季世之君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曰是:虞之与唐及生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名之,至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是为晋侯。后人因太叔有唐叔虞之名,误以姬周为祖,典籍昭然不可不知。”这里很清楚地否定了唐(姬)叔虞是唐氏正统之说。
11、很长时间以来,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祁姓唐叔虞,他是尧帝的后裔,商末周初古唐国的国君。(姬)唐叔虞“盗取”祁姓叔虞之名的原因,就是周朝统治者为了灭古唐国和统治古唐国的子民而精心编制的一个神话。而姬姓唐叔虞主政新唐国(其子燮改唐为晋)后,存国六百余年,开创了灿烂的“三晋”文化。姬姓唐叔虞的声名自然早已淹没了古唐国的末代君候,人们只知有后者,完全不知有前者。而前祁姓唐叔虞的后裔误认为自己是后姬姓唐叔虞的后裔,久而久之,这种“被误认”就变成了绝对的认可,于是(姬)唐叔虞变成了唐氏得姓始祖的谎言就成真了。在当代信息发达、资料丰富、证据确凿的今天,有必要通过认真辨析,以正本清源。
12、综上所述,商末周初有两个唐叔虞无疑。且两个唐叔虞为一先一后,一老一少;姬姓唐叔虞出生时,祁姓唐叔虞已任国君多年,且在商汤诸侯国中颇有影响力;要不然,周武王也不会给自己的儿子起相同的名子;这个祁姓唐叔虞应该比武王年长,或者至少是同时代的诸侯君王。
13、从《左传》作者的角度看,姬姓唐叔虞即是唐国的末君,又是晋国的始祖;如果《左传》里的“末世”是指这位姬姓唐叔虞的话,对于《左传》《春秋》这种惜字如金的经典来讲,就画蛇添足了,这也是对左丘明等人智商的低估;既然《左传.春秋》特别强调“唐国末君,且服事于商”,这里当然是特指古唐国的末君—祁唐叔虞,因为服事于殷商王朝只有祁姓唐叔虞,姬姓唐叔虞当时还没有出生呢。
14、前任祁姓唐叔虞是否姓唐不重要,因为商汤属国—唐国的唐氏本为尧帝后裔,祁姓唐叔虞本身就是根正苗红的古唐国继承者,他即是豕韦氏后裔,也是陶唐氏后裔,名门正派,当然被殷商及周王朝所接受,才被封在古唐国的作国君,承袭唐侯,以奉尧嗣。
15、《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元年》:正义曰:服虔以为唐叔虞即下句邑姜所生者也。杜以传说唐人,即云“季世”,明季世是唐人之末世,叔虞即唐人之末君矣。邑姜(伯邑考的遗孀,姬发纳兄嫂为妾)之子叔虞,乃是晋之始祖,岂得以后世始封之君,谓之前代之末世也?故云“唐人之季世,其君曰叔虞”。此唐叔虞,乃唐国末期之君,服事殷商者也。帝命邑姜之子曰虞者,将以唐国与之,取唐君之名以为名耳。
16、唐姓始祖为帝为侯,建伟业于华夏,至商末周初已有近两千多年历史;自唐尧之后,再无出其右者,所以古唐国末君—祁姓唐叔虞对于唐姓起源、演变与分化研究极为关键。这位祁姓唐叔虞即是唐姓的远祖,也是杜、刘、范、士姓的远祖。明清一些伪谱师们世系嫁接,攀附冒认,凭空杜撰的假谱系,殊不知又将为中华唐氏后裔造成多少年谱碟认识混乱,贻害无穷!不管伪谱师造谱的初衷如何,让中华唐氏抛弃帝尧及祁姓唐叔虞而不敬,改成敬仰不是祖先的灭族屠夫姬姓唐叔虞,这是万万不可被千万华夏唐氏饶恕的!
关于晋国的起源,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商朝末年,来自陕西周原的周武王顺天应势,推翻了荒淫无道、残酷暴虐的末代商王纣,建立了强大的王朝——周。江山初定,烽火尚未平息,各地大小规模的叛乱时有发生。然而就在这个当口,周武王却带着遗憾因病辞世。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就是后来的周成王。
成王年龄还小,朝政由他的叔叔、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主持。除了每天必须的功课之外,成王常常和他的弟弟叔虞一起玩耍。这个叔虞也是大有来历的:他的母亲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之女,在他怀胎十月即将临盆之际,周武王做了个奇异的梦,梦中有个天神对他说:“你会新诞一个儿子,我为他取名虞,将来他会得到唐这个地方。”
孩子出生后,手掌上竟真的有一处隐约像“虞”字的掌纹。眼见天意如此,周武王遂按梦境昭示,真的为孩子取名为虞。因为不是长子,人们习惯上称他为叔虞。“梦生叔虞”倒还罢了,更有趣的事发生在后来——
这一日,成王又和叔虞在御花园里找乐子。一阵和风吹来,绿蓬如盖的梧桐树上落下了几片手掌大小的桐叶。
成王随手捡起一片桐叶,略一思忖,两只小肉手左右开弓,将桐叶扯成了玉珪的形状。玉珪是天子诸侯、王公大臣们佩戴的珍贵物品,更是权力的象征。
手执桐叶“玉珪”,成王学着上朝时的腔调说道:“叔虞呀,朕把这片玉珪赐予你,欶封你为诸侯!”叔虞的年龄更小,新奇地把“玉珪”接过来,含含糊糊地应承道:“噢,好的好的,谢主隆恩啦。”说着还扑下身子,装模作样地磕了个头。
“要把你封到什么地方好呢?”成王嘟哝着。
也许冥冥之中真有注定一说,不久前,周公刚刚平定了发生在唐国(今山西翼城县)的叛乱,所以朝会时这个地名常常被提起,成王一顺嘴便叫了出来:
——就唐地吧!
玩笑至此结束,两个孩子谁也没当回事,嘻嘻哈哈又玩去了。
作为天子日常言辞和活动的记录员,史官随时陪侍在天子身侧。听到这样的对话——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史官随即手不歇笔地把刚才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记了下来。
天子是九五之尊,他说过的话可不同于常人,在史书上还要有践行兑现的记录。一段时日后,史官不见有封赏叔虞的举动,却又不敢去问成王,只好将这件事报给了监国的周公。
周公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是个了不起的大贤者、大忠臣。听了史官的讲述,他立刻去征询成王:“您打算什么时候册封叔虞为唐侯呀?”成王愣了:“册封叔虞?唐侯?为什么呀?哎,我那天说的是玩笑话——还能当真呀?”
一旁的史官听到这话,立刻很郑重地跪下打开史书给成王看:“天子没有玩笑话,他的话会被载入史书。您既然讲过要册封叔虞,就应该说到做到!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因为您的诚信而更加拥戴!”
成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认真地将叔虞正式册封为唐侯。从此,历史上留下了“君无戏言”的美谈,后人将这一事件始末称为“剪桐封弟”。
唐国居于群山环抱之中,以景霍为城,以汾、浍、涑水为渠,先后是前朝陶唐氏和御龙氏的封地,北、东、南三面被尚处于游牧时代的戎狄部落所环绕。古老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唐地遗民对新生王朝的承认程度,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势必会影响到周人与戎狄民族的和平共处。复杂的环境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唐地的动荡局势,连年争战更使当地土地荒芜,民不聊生。年轻的叔虞甫一建国,便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
为了表示对叔虞的厚望,成王不仅在国都镐京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了诸多重宝、派遣了许多官员帮助他组建新,并且根据唐国的历史及邻近戎狄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大政方针。
所谓“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指要用“夏”人的传统制度约束夏民;以“戎”人的规矩来驾驭戎人。这个针对性的政策,等于根据唐国的实际施行了一套“一朝两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或许,正因为长期遵行着这样较为宽容的政策,才造就了晋国后来特有的独具开放和兼容的人文性格?
来到唐国后,唐叔虞不负重托,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生产、兴办水利,短短数年就使“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唐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邻近一些部落也纷纷前来归附,国势日隆。通过“唐献嘉禾”的故事,让我们一窥唐叔虞斐然可观的政绩。
也许是上天受到了“感召”,唐地稻田竟然里结出了“异母同颖”的高产谷物——这无疑代表着农业丰收的祥瑞之兆。叔虞派遣使者将这种天降福祉的“嘉禾”献上了朝廷。于是,《尚书微子之命》和《史记周本纪》等史籍中便出现了“唐献嘉禾”的明确记载。
唐献嘉禾,对趋稳的周王朝无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欣喜之余,周成王作了《馈禾》诗篇。随后,他又将嘉禾馈赠予正在平定叛乱的周公。周公收到嘉禾和《馈禾》诗篇后非常高兴,也作了《归禾》和《嘉禾》两诗来赞美并与成王相和。
从此,唐国有力地发挥了屏藩周室的战略作用,并为后来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并且把国号也由“唐”改为“晋”。由此,史书上对叔虞也就有了“晋唐叔虞”的说法。
就这样,借助玩耍中一句戏言,一段传奇就此上演——唐叔虞受封唐国,在这个后来纵横春秋的国度的热土上,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壮歌的恢宏序幕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
(作者:杨霜韦)
整理自华夏经纬网
晋祠博物馆位于太原市西南,距离市中心25公里处,它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山环水绕,现存有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塑像194尊,诗文碑刻440余通,古树名木96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30株。
在晋祠博物馆北部供奉晋祠主人的“唐叔虞祠”东侧,有一组建筑院落称“昊天神祠”。昊天神祠由三清洞、关帝祠、玉皇阁组成,是晋祠最大的一组道观。现存昊天神祠是清朝乾隆年间扩建而成,关帝庙内的壁画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
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昊天神祠。昊天神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扩建 ,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立于1861年,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
在前院关帝祠神龛内为明代所塑关公坐像。他头戴帝王冠,身穿帝王服,丹凤眼,卧蚕眉,金脸长髯,是一尊十分罕见的关公塑像。关羽字云长,俗称关公,山西运城人,是三国时蜀汉( 221—263年)的一员大将。
后院为玉皇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已毁。下层为三孔窟洞,供奉道教中的“三清”,又称“三清洞”。从右至左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上清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元”,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手持扇子,象征“太初”。因为这三尊塑像是在80年代补塑的,所以色彩较为艳丽。
关公祠殿内保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早期壁画,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生平故事所描绘,有桃园三结义、上马金、下马银、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生动画面,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是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关帝祠门前有一棵苍劲古老的槐树,虽是是隋朝种植,据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却依旧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作为 “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晋祠博物馆,是晋阳的一部分。它不但见证了太原的历史沧桑,也是晋阳2500年历史的结晶和文化的载体。晋阳古城虽然在一千年前的宋初被毁灭,但晋祠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是真正的太原历史文脉之所在。
来源:经法周刊记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