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有袋类动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国家就是澳大利亚,比如袋鼠、袋狼、树袋熊等等,这些有袋类动物统统都集中在澳大利亚,以至于给我们产生了一错觉,那就是有袋类动物是澳洲独有的。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错觉,原因是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动物确实是最多的,事实上,无论是曾经还是当下,有袋类动物都不仅仅分布在澳大利亚,还在澳大利亚所在的大洋洲的其他国家,美洲甚至是亚洲都有存在,而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其实与它们的起源就在我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详细的来了解一下。
有袋动物的代表物种之一红大袋鼠
有袋类动物并非澳大利亚的专属澳大利亚虽然我们常称其为澳洲,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大洲,因为它所在的大洲叫大洋洲,还包含了新西兰以及12个独立的国家,而在大多数国家的土地上其实都有有袋类动物,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有袋类动物主要集中在大洋洲。
除了大洋洲外,拥有有袋类动物最多的就是美洲了,它们共同组成了美洲有袋总目,包含了负鼠目和鼩负鼠目,其中负鼠目下虽然只有一个科(负鼠科),但在该科下一共有67个现存的物种,它们几乎遍布南美洲,甚至在北美洲都有分布(北美负鼠)。
提到负鼠,它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第一个是它们喜欢把自己的幼崽背在背上,第二个是它们遇到危险喜欢装死,在装死时,除了伸腿瞪眼外,还会伸出舌头,与真正死亡的动物没有什么两样,演技在线。
而鼩负鼠目一共有一科3属6种动物,它们也是南美洲独有的一类有袋类动物,与负鼠目不同的是鼩负鼠目下的动物体型都很小,类似于鼩鼱,有着小眼、细长的嘴巴,属于一种偏夜行性的食虫类动物,而且它们的育儿袋已经高度退化了。
鼩负鼠
除了美洲外,其实我们所在的亚洲也是有野生的有袋类动物的,而且不止有一种,一共有多达17种,它们在3个科下:蜜鼯科、袋貂科以及袋鼠科,其中比较为人熟知是被作为一种宠物饲养的蜜袋鼯,这是一种类似于鼯鼠的动物,四肢与身体之间有皮膜,可以进行滑翔。
至于袋貂科是亚洲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有袋类动物,包括了岛袋狸、苏岛袋猫、格贝袋貂、灰袋貂等超过10个不同的物种,而袋鼠科在亚洲唯一的一个种就是灰树袋鼠,这是一种主要在高大的树木上栖息的袋鼠,全身的毛发以灰色为主,故此得名,它们主要分布在印尼的亚彭岛上。
小结:现存的有袋类动物约有240多种,而美洲和亚洲一共拥有约84种,剩下的均分布在大洋洲,因此,有袋类动物并非大洋洲独有,但它们如今的主要分布地确实集中在大洋洲。
有袋类动物的演化路线目前有袋类动物的分布格局,曾经让科学家们一度以为澳洲就是有袋类动物的发源地,它们在恐龙灭绝后,趁着当时各个大陆还连接在一起进入到了南美洲,进而到达美洲,最远到达了亚洲。
但是,这个说法很快随着化石的不断出土被推翻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的生活在白垩纪的原始有袋类动物化石基本上是在美洲和亚洲发现的,这就意味着澳洲,包括大洋洲的有袋类动物其实是后来到达这里演化的。
后来,科学家们在北美洲发现了最早的有袋类化石三角齿兽,它生活在距今约1.1万年前,此时有袋类动物的演化路线又被改写了,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袋类动物是在北美洲演化出来,进而进入南美,再通过南美进入到了大洋洲,又由大洋洲进入到了亚洲。
直到2003年,我国的科学家们在东北地区发现了最早的有袋类动物化石,它就是中国袋兽(sinodelphys),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有袋类动物,它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前,比之前北美发现的原始有袋类动物出现的时间还要找约1500万年的时间。
中国袋兽的体型跟老鼠差不多,平均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平均30克,是一种高度树栖的食虫类有袋动物。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才是有袋类动物最早的起源地,而且胎盘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至少在1.25亿年前就已经分别演化了,此时有袋类动物的路线就是从我国扩散到部分的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一部分则进入了北美洲,进而是南美洲,最后才是大洋洲。
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作为起源地的亚洲,有袋类动物越来越少,反而是有袋类动物迁徙的最终地大洋洲上却繁盛了起来,于是才有了如今的有袋类动物分布格局。
有袋类动物为何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从有袋类动物的迁徙演化上看,亚洲应该有最多的有袋动物,其次是美洲,最后才是大洋洲,而如今这个顺序恰好颠倒过来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有一个:更高等级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崛起。
曾经的有袋类动物非常的繁盛,而且也不想现在那样没几个能拿得出手的食肉动物,比如曾经的袋剑齿虎、袋狮等等,这些动物即使放在如今的食肉动物中也是非常强悍的。
袋狮复原图
但是,即便这些动物很强悍,也比不上后来兴起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比如遍地开花的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以及熊科动物,首先,有袋类动物的幼崽“早产”需要在育儿袋里待很久,而新兴起的食肉动物是可以让幼崽放在安全的地方心无旁骛的,这使得无论是食肉还是食草的有袋类动物只要在出现了新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区域,都是会沦为猎物的。
而新兴的哺乳动物恰好就是在亚洲和北美非常的繁盛,所以原始的有袋类动物是被压制的。
而大洋洲就不同了,早在5000万年前,瓦纳古陆,导致了大洋洲与其他的大陆被分割开来,虽然大洋洲也出现过食肉的有袋类动物,但是像袋狼之类的体型太小了,捕猎能力也很有限,是不会影响到有袋类动物整体的演化的,况且后来袋狼又被人为的灭绝了,这使得大洋洲,尤其是澳大利亚简直成为了有袋类动物的天堂。
袋狼
既然这样为何美洲和亚洲依然还有有袋类动物存活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动物有着自己的生存“小妙招”。
我们先来看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它们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体型小,体型小就不会是大型食肉动物的优先级猎物;第二是树栖,负鼠非常的喜欢在树上活动,它们的尾巴像猴子尾巴那样能够勾住树枝。
因此,体型小还整体在树上,食肉动物当然不会把它们当成主要猎物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亚洲的有袋类动物,亚洲的有袋类动物能够存活下来也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岛屿化,在亚洲的大多数有袋类动物都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小岛上,这些小岛确实食肉动物的威胁;第二也是树栖,大多数亚洲有袋动物都是在树上活动的,这让它们的威胁更少了。
生活在马来群岛上的袋猫
总结有袋类动物非但不是澳洲(乃至大洋洲)独有的动物,甚至都不是有袋类动物的起源地(亚洲,目前来看是我国东北地区),而是后来通过长时间的迁徙走到这里的。
只不过,作为哺乳动物的一个演化支,有袋类动物相比较真兽类哺乳动物的后起之秀生存、战斗力都要差很多,所以,当这些动物崛起后,亚洲、美洲的大部分有袋类动物都消失了,只剩下了早早的就与其他大陆断开联系的大洋洲比较适合有袋类动物的生存和进化,所以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