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重制还得看粉丝《辐射2》Mod新增40名NPC配音

经典的老作品往往会让新玩家望而却步,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表现力往往比不上现代游戏,而这也是因为制作的工作室没有预算、空间或是意愿来制作这些“并不影响游戏性”的内容。许多老游戏有着大量的文字,然而对话却没有配音,这让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

不过现代技术已经允许人们改变这种状况,为老游戏带来新的体验。根据 DSOGaming 报道,有两个 Mod 正在为《辐射》系列中经典作品之一《辐射2》逐步添加完整的配音。

这两个 Mod 分别是用于“《辐射》修复项目”的有 Goat Boy 制作的“Talking Heads Addon”以及 Black_Electric 制作的“Talking Heads That Actually Talk(THAT)”。第一个 Mod 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为《辐射2》添加了 110 多个新的 NPC 对话动画。第二个 Mod 于今年 1 月问世,并未这些新的动画提供了真实的人声。

最近关于 AI 的新闻越来越多,然而这些 Mod 并没有借用任何 AI 技术。Black_Electric 在《辐射》社区中寻找了许多人来为这些 NPC 配音。虽然他自谦这是“没有预算下运作”的业余工作,但结果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个别配音演员的麦克风录音质量还停留在 2000 年,大多数配音都很好为游戏的对话添加了生命力。

对于这两位制作者来说,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因为游戏中还有很多 NPC 没有动画头像,甚至有更多的 NPC 没有声音。想要让所有人都有配音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Black_Electric 也给出了目前依然需要配音的角色列表。

Mn2+掺杂Cs3Cu2I5闪烁体研究,及光学性能分析

近年来,金属卤化物因具有量子产率高、发光波长可调谐、制备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质,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其作为闪烁体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报道的新型闪烁体仍存在稳定性差、光产额低、发射波长与PVD响应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解决材料自吸收严重造成的光产额低的问题,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大stokes位移的材料,有效避免了自吸收。如Rb2CuBr3闪烁体的光产额高达91056ph./MeV,量子产率近100%,然而该种闪烁体的发射波长位于385nm,此波段的发射波长与PVD响应不一致。

研究表明,Cs3Cu2I5是另一种具有直接带隙且斯托克斯位移较大的铜基金属卤化物,同样可以产生高效的光致发光。

该材料不仅表现出很好的环境稳定性,而且具有可以对激子产生更强限域作用的零维晶体结构。然而该种材料的辐射致发光强度远低于Rb2CuBr3和CsI:Tl。

为了实现Cs3Cu2I5材料体系的高效辐射发光,需要构建良好的激子限制中心,增强载流子的限域作用,而激活离子的掺杂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在发光材料领域,Mn2+常被用作掺杂离子,增强材料体系的发光性能。

因此,为了提高闪烁体材料的光产额,本文选择Cs3Cu2I5作为基质,Mn2+作为激活剂,制备了Mn2+掺杂Cs3Cu2I5卤化物闪烁体。我们首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掺杂浓度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Rietveld结构精修等结构表征方式对其进行了物相和结构分析;

其次,对纯Cs3Cu2I5和一系列不同Mn2+掺杂Cs3Cu2I5闪烁体进行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辐射致发光光谱的测试,研究Mn2+掺杂Cs3Cu2I5的光致发光性质和辐射致发光性质;最后,通过改变原料含量配比、前驱体种类、反应条件对Cs3Cu2I5:Mn进行了性能调控。

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一种高效Cs3Cu2I5:Mn闪烁体材料。在310nm的激发下,Cs3Cu2I5:Mn的PL光谱由分别位于~445nm和~560nm的两个发射中心组成。其中560nm的发射中心源于锰离子的d-d跃迁(4T1-6A1)。

在最佳反应条件和组分下制备的Mn15%闪烁体材料在564nm的发射条件,获得了~67000ph./MeV的超高光产额,这几乎是基于低成本、无毒元素的前驱体和长发射波长下的最高值,远高于纯Cs3Cu2I5(11900ph./MeV)和商用的闪烁体材料CsI:Tl(54000ph./MeV)。

Mn2+掺杂晶体结构分析

图3.1(a)是Cs3Cu2I5的晶体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Cs3Cu2I5由[Cu2I5]3-单元和Cs+两部分组成。在该晶体结构中,Cu+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配位,即三面体配位和四面体配位。独立的[Cu2I5]3-单元被周围的Cs+离子隔开。

根据先前的理论计算,Cu3d轨道主要对价带顶(VBM)做出主要贡献,而导带底(CBM)主要由Cu4s和I5p轨道组成。因此,激子跃迁是局域化的,跃迁主要发生在Cu-I结构中。为了调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取代Cu+或I-离子成为主要策略。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旨在通过掺杂Mn2+在新卤化铜中引入一个额外的激子复合中心,以延长RL波长,甚至提高RL效率。掺杂Mn2+之后,Mn2+可能占据Cu+中两种不同的占位,形成与Cs3Cu2I5相似的晶体结构(如图3.1(b))。

Mn2+掺杂可行性理论分析

为了评估锰离子掺杂的可行性,我们分别探究了Mn2+掺杂对电子结构和Mn的占位对系统能量的影响。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对Cs3Cu2I5、Mn3%和Mn15%进行了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计算。

从图3.2(a-c)可知:Mn2+掺杂引入了新的能级,说明掺锰之后会引入新的发光中心。此外,由于Mn2+(0.66Å)的离子半径和Cu+(0.6Å)的离子半径接近,因此Mn原子极大可能占据Cu原子的位置。为了探究锰的占位对系统能量的影响,我们也计算了Cs3Cu2I5和Mn15%中Mn2+占据不同占位情况下的系统能量。

从图3.2(d)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重掺杂情况下,Mn原子的占位对于系统能量的影响都很小,两种占位情况造成的能量差为90meV。因此,通过理论计算结果可知:Mn2+

取代Cu+是可行的。

物相与结构分析

我们按照实验步骤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掺杂浓度的样品。图3.3(a)是一系列不同掺杂浓度的Cs3Cu2I5:Mnx%(X=3%,5%,7%,10%,15%,20%,25%)的X射线衍射图谱,从图3.3(a)可以看到,所有样品的衍射峰与Cs3Cu2I5的标准PDF卡片相吻合,表明这一系列样品均为Cs3Cu2I5相,属于纯正交相,Mn2+掺杂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或者其他相。

为简单起见,在以下讨论中,我们将Cs3Cu2I5:Mnx%命名为Mnx%,其中x为名义浓度。图3.3(b)是XRD的放大图谱(25°<2θ<27°),从图中可以看出,衍射峰随着Mn2+浓度的增加先向大角度方向偏移后又向小角度方向偏移,初始异常晶格收缩可能是由前驱体中额外的Cl-引起的。

由于Cl-的离子半径小于I-,少量的Cl-取代了I-的位置,引起了晶格的收缩。随着Mn2+浓度的增加,晶格膨胀可归因于Mn2+较大的离子半径。

掺杂浓度增加到25%时,衍射峰又向大角度方向移动,说明高掺杂浓度下晶格中Mn2+饱和,晶格不稳定,这无疑会导致光学性能降低。图3.3(c)是Cs3Cu2I5:Mn的元素面扫结果,可以看出所测试的样品中Cs、Cu、I、Mn元素分布均匀。

为了深入研究Mn2+掺杂对Cs3Cu2I5:Mnx%晶体结构的影响,我们以crystallographyOpenDatabase中获取的cif文件作为Cs3Cu2I5的晶体结构数据模型,使用fullprof精修软件分别对Mn3%和Mn15%卤化物进行了典型的RietveldXRD精修,精修结果如图3.4(a)和(b),详细的精修结果数据(包括可信因子、晶胞参数、原子占有率等)如表3.1所示。从图3.4(a)和(b)可以看到:计算的衍射曲线与监测的衍射曲线吻合良好,表明合成的卤化物具有纯正交相]。

从表3.1中我们可以得到两者的可信因子分别为Rp=5.55%,Rwp=7.03%,χ2=2.86和Rp=3.46%,Rwp=3.21%,χ2=4.19,这一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可信。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晶胞参数增大,说明晶体发生膨胀,这一结果与之前的XRD谱图的结果保持一致,从占有率来看,Mn2+可占据Cu+的不同占位。这一结果与上述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

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Mn2+成功掺入了Cs3Cu2I5且Mn2+的掺入对Cs3Cu2I5的晶体结构造成的影响较小。精修后的Mn15%与初始模型Cs3Cu2I5的一致,进一步揭示了Mn2+成功掺入了Cs3Cu2I5且Mn2+的掺入对Cs3Cu2I5的晶体结构造成的影响较小。

为了进一步验证Mn2+的微观结构,我们对纯Cs3Cu2I5、Mn3%和Mn15%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测试,从图3.5(a)可以看到:在本征样品中未观察到EPR信号,而在Mn3%和Mn15%样品中均可观察到对应55Mn核(I=5/2)的6条高分辨谱线。

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这种高分辨的六重态特性表明Mn2+均匀分散在多配位的格点中,而不是在表面,这也排除了形成其他Mn2+相关物相的可能。其次,两个样品的g因子(2.0053)、超精细常数(A=10.14mT)和谱线宽度(2.51mT)保持一致。

再次,通过比较Mn3%和Mn15%的EPR强度,我们也可以得到:虽然浓度增加会导致信号强度变化,但Mn2+在晶格中仍处于稳定的配位状态。

最后,这些样品中的A比其他金属卤化物中的A稍大一些,这可能与离子半径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究Cs3Cu2I5和Cs3Cu2I5:Mn的Cu离子和Mn离子价态情况,我们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样品进行了测试,从图3.5(b)和(c)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结合能为932.1(2p3/2)和951.8eV(2p1/2)的2p偶极子,从而证实了Cu+的存在。Mn精细谱显示Mn2p3/2峰在641.4eV,Mn2p1/2峰在652.6eV,证实了Mn2+的存在。

光学性能分析

图3.6(a)是Cs3Cu2I5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在254nm的激发下,Cs3Cu2I5的发射中心位于442nm,显示出了明亮的蓝光发射(如插图所示),图3.6(b)是Cs3Cu2I5:Mn2+在310nm激发下的发射光谱,由图3.6(b)可知,在310nm的激发下,该PL光谱由分别位于~445nm和~560nm的两个发射中心组成。其中560nm的发射中心源于锰离子的d-d跃迁(4T1-6A1)。

在556nm处监测的激发光谱中显示了三个波段,它由发光中心分别位于300nm的本征强吸收带,以及384nm(6A1(6S)4T2(4D))和485nm(6A1(6S)4T2(4G))的弱吸收带组成。显然,从4T1(4G)到6A1(6S)的黄光发射可以通过Cs3Cu2I5的非辐射能量转移(ET)或直接激发Mn2+来实现。当用384nm和485nm去激发Mn15%的粉末时,可观察到发射波长相同但强度较弱的PL光谱。

此外,在不同监测波长下得到的PLE光谱形状相似,表明Mn2+发射源于单重激发态。图3.6(b)的插图显示了样品在紫外光(365nm)的激发下发出明亮的黄光。图3.6(c)显示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PL光谱。

随着锰离子浓度的增加,Mn2+的发射强度也逐渐增加,在掺杂浓度为15%时达到最大值。当掺杂浓度进一步升高时,强度开始下降,这可归因于掺杂剂的浓度猝灭效应。

量子产率(PLQY)是衡量发光材料强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该值可以用样品发射的光子数与吸收的光子数的比值来表示。在室温下分别在310nm和385nm的激发波长下测试了Mnx%和纯Cs3Cu2I5的PLQY,详细的数据如表3.4所示。

一系列样品的数值范围为10.6%~38.3%,随着Mn2+浓度的增加,QY先增加后下降,在Mn2+浓度为15%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参考文献

1.Mitsuru,Ishii,and,etal.Singlecrystalsforradiationdetectors[J].ProgressinCrystalGrowth&CharacterizationofMaterials,1992

2.CaoF,YuD,MaW,etal.ShiningEmitterinaStableHost:DesignofHalidePerovskiteScintillatorsforX-rayImagingfromCommercialConcept[J].ACSnano,2020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