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马戏团 | 文
《霍格沃茨之遗》是一个很少有人料到的意外。
发售前,它被唱衰之声和争议缠绕。当时,由于缺乏游戏内容的曝光,人们只能靠平庸的演示来推断游戏质量。所以直到上个月,大家还猜想这是一款粗制滥造的坑钱作,由毫无3A制作经验的组开发,并被所有“罗琳是否该被抵制”的无聊争论毁掉。
然而它发售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其Steam在线人数峰值冲上历史第九,好评率高达95%。最重要的是,《霍格沃茨之遗》成了哈利波特粉丝们的大礼,它透着经费和精心的质感,对世界观还原极高,游戏本身又做到了中上质量——对于IP改编游戏,它出类拔萃。
它的还原有多用心呢?你可以在开场半小时内看出。比如最初那段经费十足的古灵阁过山车,这片超大地图只是为了这个两分钟的片段做的;这是场景还原的诚意。
而在这之前,当你乘坐飞天马车,被巨龙袭击时,一位魔法部人员在你眼前死亡。这个镜头后三秒,你会发现自己突然能看到拉车的夜骐了——一种见过死亡的人才能看到的生物;这是设定还原的诚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数不胜数的细节会用这两类诚意将玩家包裹。
对这个巨大的意外习惯后,大家逐渐放下对争议的关注,转而聊起了游戏本身。这时,另一个有人已经料到的“意外”又出现了——人们通过成就完成比例,发现了四所学院的选择人数。
而这次,排第一的又是斯莱特林。
2月9日数据
假如你不熟悉《哈利波特》里四学院的设定,这是魔法学校霍格沃兹中的四个学院,分别为赫奇帕奇、格兰芬多、拉文克劳和斯莱特林。这四个名字来自建立霍格沃兹的四位法师,他们分别(大致)依靠忠诚、勇气、聪慧和野心/血统来招生,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一顶号称“永不犯错”的分院帽,把后世所有新生分入四所学院。
原著中,主角团基本来自格兰芬多,这是正义和勇气的学院;斯莱特林,则培养了校内外的大多数反派。表面上看,罗琳就是把斯莱特林当成一个种族(血统)主义的反派势力来写的,就连其创始人都干过用怪物定期清理后世“低血统”学生的龌龊事。
但在《霍格沃茨之遗》中,选择斯莱特林的玩家却最多,为什么?
这事有个结合时事的解释:因为哈利波特这IP被政治正确的破事搞得太恶臭了,魔怔媒体和网民不断抵制这款游戏,让海量不爽的人怒火中烧,逆反选了崇尚血统论,最不政治正确的斯莱特林。
前情提要:罗琳被抵制,不是因为她不支持变性益,而是她不支持“未经过手术的男变性人使用女厕所”。这解释确实部分合理,但细想又会发现不对劲。因为斯莱特林不只是在《霍格沃茨之遗》里受欢迎,实际上,不论海内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斯莱特林几乎都是最受欢迎的学院。
在著名的同人网AO3上,哈利波特最受欢迎的CP中,排名最高的就是马尔福与波特,前十里有一半出现了斯莱特林角色,剩下五个里,有三个还是官配。
国产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里,最受欢迎的同样是蛇院,也就是斯莱特林。
在各种大型投票中,你一样会发现,很多第一都是斯莱特林,其他偶尔是格兰芬多,偶尔是拉文克劳。
在《霍格沃茨之遗》里,很多人喜欢的是拉文克劳的宿舍,它大气明亮,还有个能直接飞进来的天窗;而制作最用心的学院线是赫奇帕奇,他们甚至为这支线,做了个精致的阿兹卡班监狱出来,你在其他情况下是见不到的。但架不住,就是加入斯莱特林的玩家最多。
拉文克劳宿舍
阿兹卡班
另一个解释是,斯莱特林的帅哥美女多,二创也多。但琢磨一下,这还是不对劲,因为二创多是因为原设受欢迎,不是反过来的。
至于颜值,我相信很多人都认为电影颜值最高的演员是艾玛·沃森。且其实剧组曾刻意打压过斯莱特林学生的颜值,潘西·帕金森曾在一代因为演员颜值过高而人气暴涨,后来他们就把她换成了三位相貌平庸的演员。
所以到底是为什么?
我认为,斯莱特林受欢迎,其实是催生它的一种大型审美体系受欢迎。它的热度,一部分其实不来自它自己,所以为何它最火的是二创,而非原设;而且,你越认为原著的斯莱特林不值得喜欢,越能证明它的魅力另有来源。
那罗琳在创造斯莱特林时,用的配料是什么呢?
首先很明显,是德国纳粹,这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原型。而德三的美学体系,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准,它的可怕和糟糕,一部分就来自其魅力太难抵抗。
《重返德军总部》
斯莱特林也是如此,他们的绿色长袍+银饰极有格调,正带着德三美学那种冷峻凌厉的高贵感。伏地魔的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曾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演过一个残忍邪恶的德官,他的扮相,就被刻意处理出了这种魅力。
喜欢一种美学体系,和认可它相关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比如我相信很多听瓦格纳的人,不是反犹主义者。
接着,斯莱特林和其他三个暖色系的学院不同,是冷色调的,还有很强的爱伦坡式哥特风。去《霍格沃茨之遗》中的斯莱特林宿舍转一圈,你会看到大量的滴水兽雕塑、地牢和高穹顶,以及细柱和尖拱门,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四学院的设定,可能和四元素学说有关,其他三个学院分别是火、风、土,而斯莱特林是水,所以它一半宿舍在湖底,关联的学科是魔药学。而人类的很多艺术,风格都是和“水”这种特性绑定的。
假如你喜欢这种冷色调的哥特美学,那斯莱特林也基本上是你唯一的选择。斯莱特林只是在书里搞霸凌,要是把哥特美学和邪恶的人格绑定,那可就是在现实里搞霸凌了。
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已经让斯莱特林收获一批粉丝。接下来,它还有个独特的魅力:人物塑造。
斯莱特林的人物塑造是什么?懦弱、狡猾、阴险而傲慢。就连Slytherin这词,都是狡猾(sly)+蛇爬行的声音(slither)。
然而这是表象,罗琳之所以把斯莱特林塑造得如此糟糕,是因为她最初写的是童书,善恶对立要明确。
其实罗琳写过,大法师梅林就是斯莱特林,他的组织缎带也是银绿色的。书中,塑造最出色的三个斯莱特林是伏地魔、马尔福和斯内普。而斯内普的塑造,来自一种经典的创作情结——扭曲偏执,且至死不渝的爱。
实际上,在《哈利波特》只出到第四部时,海内外就已经猜出斯内普的内鬼身份,以及他对莉莉的爱了。
在当时大神遍地走的贴吧,你能看到不少这么推理的帖子,他们从斯内普第一次看哈利,是看他眼睛这样的细节(所有人都是先看他的伤疤),推出了隐藏设定。但最重要的是,斯内普和斯莱特林身上,有太多《呼啸山庄》的影子。
《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勃朗特的不朽作。它说的是一个捡来的弃儿,与离经叛道大小姐相爱,但因为阶级,两人被迫分离,男主愤而离家,并在多年后带着财富回归,抢夺女主,并对所有虐待过他的人复仇。
书中的男主希刺克厉夫,人设极具颠覆性,他有很强的占有欲,道德观阴暗,在虐待中成长,灵魂仿佛被恨与愤怒,还有无上的驱动,他的复仇,把山伯爵衬得像个圣人。
猜猜希刺克厉夫最出名的演绎者有谁?没错,费因斯
但就是这么一个恶人设,专情程度却前无古人,并被同样叛逆而嚣张跋扈的女主凯瑟琳回应。这本书影响了后世无数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哈利·波特》就是其一,就连费尔奇的原型都来自《呼啸山庄》。
斯内普,基本就是希刺克厉夫的倒影,他和莉莉、詹姆的关系,可以投射到希刺克厉夫、凯瑟琳和林顿上,他对波特的态度,也基本就是希刺克厉夫对待凯瑟琳和林顿后代的方式。
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呼啸山庄》的价值观和希刺克厉夫的人设,但同样有很多人爱它爱到疯狂。对他们来说,这种地狱黑火般的扭曲之爱,是对庸俗爱情故事的颠覆,对保守人物创作的反叛,对一种刺激XP的挖掘,魅力独特且极强。
这书我喜欢到大学时自己翻译了一遍
毕竟爱这种东西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张力越强,爱越是扭曲,力量没准越有冲击力。而英国人尤其吃这一套,可能因为他们经过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严重性压抑。
而斯莱特林对于斯内普,就像呼啸山庄对于希刺克厉夫,那里阴森幽暗,只有狂风和废墟,只有阴郁的雕塑,以及不时滑过的蛇怪声。既然《呼啸山庄》能成为文学经典,那有人因斯内普而爱上斯莱特林,也再正常不过了。
另一个让人们喜欢斯莱特林的最重要原因,则在《霍格沃茨之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贵族气质。
《霍格沃茨之遗》发生在正传的百年前,那时,斯莱特林尚未被伏地魔和格林德沃扭曲,它更像个贵族学院。在斯莱特林的学院线中,你接触到的队友也不是疯子,他们喜欢人鱼,坚信平权,可以是天真浪漫、傲气可爱、善良优雅的。
不少喜欢斯莱特林的人,实际上喜欢的是这些,不是你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脸谱化反派。
人们总说,欧洲人无法摆脱骨子里对贵族阶级的向往,这初听是件蠢事。因为法国大革命和马克思,现代人不论东西方,都对贵族阶级有种抵触心理,他们总被塑造成傲慢且自私的蠢角色。
但现实中的贵族阶级很复杂,要理解它的吸引力来源,可以去看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书的前半段,这名奥地利贵族写了自己的成长,他和同伴总在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呼吁平权,对抗阶级的不公和欺压。
这是关于二战的名作
温室般的环境,让他们不被困难逼出恶意,而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经常打抱不平和助人——实际上,马克思要建立的乌托邦,也不是所有人都变成平等的质朴,而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贵族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欧洲的一些老贵族,耗费数百年将这种模范形象,刻入今天的审美。斯莱特林虽然是个刻板的邪恶贵族阶级,但这种形象历史悠久,其魅力无法被一部作品抹除。
猜猜哪个英国演员常演这种正面的贵族?没错又是费因斯
然而,在《昨日的世界》的后半段,你会看到纳粹是如何摧毁前半段的世界的。而纳粹的理念,同样源自贵族式的特权思想和财产掠夺,茨威格也在这种贵族式的下绝望自杀。
《昨日的世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了贵族阶级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同样反映在了斯莱特林上。它受到的欢迎,部分来自贵族式的优雅,而它在书中的恶,则来自贵族式的罪与贪。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展现它导致的恶,就得直视它散发的魅力。
斯莱特林的贵族魅力,还有另一个源头,那就是英国诗人拜伦。
就如茨威格自己所说,他太弱气了,而拜伦式的贵族风范,更契合斯莱特林的塑造。拜伦的贵族气质是攻击性的,他桀骜不羁、英俊富有,童年时受的虐待,让他有种冷酷的S魅力。
在当时,无数女人为他心碎,又有更多女人被他吸引,他干了一些很渣男的事,出了一些很《五十度灰》的丑闻,人们评价他坏而危险。但同时,他又是无比耀眼的天才文豪,最终为了援助希腊的自由革命而死。
一个无关冷知识:拜伦的女儿是埃达·洛夫莱斯,史上第一位程序员,首位主张计算机可以不止用来计算的人。很多乙女游戏里的男主塑造,实际上都来自拜伦。他和他创作的《唐璜》,开创了坏帅男人和反英雄的模板,之前提到的希刺克厉夫亦如此。斯莱特林的气质塑造来源正是拜伦,现在再想想那些斯莱特林二创中的角色,是不是常是这种风格?
《哈利·波特》曾是童书,但和大量的英国童书一样,它也逐渐变得更复杂,就像《霍比特人》和《纳尼亚传奇》。所以人们在书里看到了什么,和罗琳实际写了什么,差别巨大。
人们爱斯莱特林,是因为,在斯莱特林的创作背后,有太多没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元素。它们魅力极大,不会被套个刻板面具,就让人避而远之。
在政治正确的风暴中,曾演过格兰芬多学生的演员纷纷开始攻击罗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艾玛·沃森。而像你已经认识的拉尔夫·费因斯,却依旧敢在舆论尚未转向时,就为罗琳辩护。
你问为什么老是出现他?因为他的戏路,就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审美体系中,它们是互相关联的。于是人们开始玩梗:现实里,格兰芬多成了魔怔人,斯莱特林却成了卫士。这梗当然不公正,但它确实揭示了罗琳在早期创作时的偏见,而现实让她的偏见背叛了她,她被很多想必曾会被她分入其他学院的人群起攻击。
忠诚、勇气和聪慧,这是其他三个学院的标签,然而人类历史上,有无数和悲剧,是由愚昧的忠诚、盲目的勇气,以及偏执的聪慧导致的;无数的进步,则实际上由野心推动。
马尔福的爹的演员是个真贵族,同样是剧组里少数为罗琳说话的人。《哈利·波特》的创作原点,是反法西斯战争。而在真正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是全人类,不论男女、国籍,不论意识形态,不论贵族或贫民。带着标签的对抗,只是战争而已;唯有跨越了标签,才能支撑“正义对抗邪恶”这样的主题。
所以如果有恶,它定会共同诞生在四个学院中;而假如有力量起身迎战这种恶,它同样会共同诞生在四个学院中。因为实际发生的,是人类的故事,而非《哈利·波特》的故事。
罗琳在后期,想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她在第七部的结局借波特的口说出了:不要害怕被选入斯莱特林,因为最勇敢的人就来自那里。在半续作《被诅咒的孩子》中,她让波特的次子阿不思进入了斯莱特林,并结交了正直的斯莱特林同伴。
在和平的时代,人们创造了无数艺术杰作,其中很多,都成了哺育斯莱特林形象的土壤。罗琳用这套宏大的审美体系,创造了“斯莱特林”,又用童书式的刻板模式,给他们加上了单调的恶。但哪怕是《哈利波特》这样出名的书,也是无法彻底抹除那些“土壤”渗透出的魅力的。
爱上这群看似高傲的绿袍子,其实没那么麻烦。
-END-
#比起对抗伏地魔,现在更紧迫的,是对抗微信乌里姆奇式的新规则:不给公众号加星标,就无法看到封面了哗???
所以为了正常接受BB姬的推文,请为我们加上星标吧,成为英雄,成为巫师。拯救麻瓜BB姬,就在今天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