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以“元游戏”建构城市文明新样态 | 社会科学报

感官与城市

今年7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要着力强化新赛道布局,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更好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发展元游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当下,元游戏通过感官的整合与协调,正在重新塑造城市中人的多样化特质。

原文 :以“元游戏”建构城市文明新样态

作者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周海晏

图片 | 网络

“发展元游戏”是最近发布的《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重要内容。“元游戏”,又称“元宇宙游戏”,较之普通游戏更强调虚实交互,它通过将玩家五感接入系统,创造沉浸式体验,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改变数字孪生城市系统以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被寄予超出玩乐的厚望。“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兴起和展开的”(赫伊津哈)。时下,元游戏正以独特的方式建构城市文明新样态。

以“元游戏的人”改造城市文明建设的主体

人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主体。元游戏通过感官接入的方式,让人在游戏中训练自身的感官,使感官更加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和改造城市的任务。

元游戏不似普通游戏强化个别感官,而是完整构建协调的感官系统,通过塑造“元游戏的人”来改造现实中的人。以被视作元游戏原始形态的VRChat虚拟现实游戏为例,玩家的声音、眼动和动作都会通过VR设备被采集入游戏系统,再通过系统内自定义的虚拟角色进行夺旗等小游戏。应该指出的是,这类协调人体感官的游戏训练活动,不只是一种娱乐,还具有进化论的意义。如人类视觉原本存在的“无意识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即在专注于某项任务时会存在不能感知外部信息的视觉缺失现象)容易被数字游戏的玩家克服。伴随电子游戏、触屏成长起来的这代人,他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说,游戏通过身体实践的反复练习方式赋予人们新的感官协调的生物性,让“元游戏的人”在基于感觉系统的决策中表现得既快又准,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元游戏能把人类的感官“改造”成虚拟角色的感官,可以刺激人类从其他物种的角度去重新思考改造城市的方式。如玩家在VRChat中的虚拟角色可能是一棵树、一只猫或一辆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游戏动作的就不是人类的手,而将是修长的树枝、软萌的爪子或开放的车门。以其他物种的身份进入城市,这也许能产生更强的环保意识、平等意识或沟通意识等。所以,元游戏使介入城市系统的真实主体由生物人转义为“元游戏的人”,促进现实中的城市人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官体验更好地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去。

以“元游戏的城”推动城市文明的软硬件建设

“元游戏的人”通过游戏系统自主建设“元游戏的城”,将其作为数字孪生城市探索解决城市现实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推动城市文明的软硬件建设。这包括两个重要维度。

一是以游戏中的编程实践来参与城市设施的硬件建设。元游戏之为游戏,超越一般VR沉浸式体验的特点,就在于其强调操作、交互、编程,对“元游戏的城”进行再开发。我们可以借用麦克卢汉的论断说明这一点——“把游戏看作活生生的宇宙戏剧模式……部落或城市是这种宇宙的模糊的摹本”。“元游戏”相当于建造了一座数字孪生城市,游戏就是改造城市的“宇宙戏剧”,意味着玩家可以演绎由其主导的城市发展可能性。我们以元游戏的另一种原始形态“我的世界”3D第一人称沙盒游戏为例。前不久,“我的世界”登上上海市政府官方平台“上海发布”。它将上海的百禧公园搬进了游戏,成为虚拟世界的真实场景。这有助于提供新的城市更新思路,在现实中更好地进行城市设施的硬件建设。

二是以游戏中的“同居”(喻指“共同生活”)方式来强化城市公共参与的软件建设。“元游戏的城”有点类似于维利里奥设想的“远程元城市”(MÉTACITÉ TÉIÉTOPIQUE),即通过远程技术建设了一座能容纳众人共同参与的“众城之城”,“实现了已经被雅典城的发明所开创的这种‘同居’的完善”。“元游戏的城”的完善“同居”方式指向两个重要相面:一方面,以语音对话技术改善了“同居”的交流空间;另一方面,以网络技术容纳更多“同居”的公共参与人群。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古希腊城邦中能够充分参与交流的人数是有限的。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理想城邦人数是5040人,这被微信移植为好友上限,以示建立起古希腊式理想城邦的意涵。然而,在微信的实际使用中,这一上限的设定却被频频诟病,因为有不少人好友超过上限又不想删除好友,可见古希腊理想城邦的容量设定并不能适应数字技术条件下人们公共参与的需要。所以,“元游戏的城”提供更多人参与公共协商的接口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它促进人们通过更广泛的意见交流,让城市公共生活变得更美好。

随着元游戏逐渐深入城市生活,它终将从一种游戏应用转变为其他社会领域的普遍运作方式。我们正迈入一个以“元游戏”为重要文化隐喻的城市文明新样态。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2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感官城市 | 技术漫游:手机与都市“在地存有”

手机重新定义城市空间 | 社会科学报

标签: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