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享受孤独,普通人只是寂寞罢了。—— 尼采
一定树立一个外部敌人,如果外部的敌人一旦消失,民众很快便会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的敌人。——卢梭
世界上只有1%的人明白真相,剩下99%的人三观是被塑造的,他们只负责站队。——利弗莫尔
多数事并不如你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但你却因此成为了可以乘风破浪的人。——刘同
你所有的压力,都是因为你太想要了,你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你太较真了。有些事不能尽你心意,就在提醒你该转弯了。——稻盛和夫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些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尽管有些外在的事情着实令人心烦,但实际上许多痛苦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
当人们可以从谎言中获取利益的时候,那时候就没有人说真话了。—— 维特根斯坦
当我们独自相处时,我们更容易反叛;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时,我们更容易委屈自己。——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林徽因说:“下次再遇到喜欢的人,千万记得只做朋友,不远不近的欣赏,淡淡的喜欢,不至于到最后乱了初心,败了芳华。”
我总觉得人是凭良心做人的,可是有很多人没有良心,也活得非常好。—— 亦舒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习惯性的反驳。”
老实常在,狡猾常败。——周恩来
#秋日生活打卡季#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们继续讲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下一句“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在这一章第一部分我已经反复强调了老子要全息全感觉地描述道的基本特性。第一部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神灵全感觉,第二部分就是道的3D视图。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老子为我们特别定制的三维立体全方位的图纸。我们先假设“视之不见”等,之“之”与此句的“其”是同一物的指代。
“其上不皦”意思就是本来他的上面应该是光辉灿烂的皎洁光鲜,但是看上去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皎洁光鲜。
“其下不昧”,他的下面本来应该是晦暗暧昧不清不楚的,但看上去却不是这样的。
【补充说明】
字面理解很简单,他的上面一点也不皎洁光鲜;他的下面一点也不暧昧昏暗。这是基于一个生活常识来说的,一般来说一个东西的上面都要明亮光鲜一些,下面都要昏暗看不清楚。
皦,表面的光泽,光彩,色泽。都是一个意思,这个皦,我怀疑就是“皎”的原字,后来被合并简化为同一个字。
所以,其上不皦的完整意思一定是“他的上部本来应该光鲜亮丽却看不出一点光鲜亮丽”;要把这一层意思理解进去,并且表达出来,才算真的理解了老子的意思,也不至于给读者造成误解。
否则,如果你说“他上部不光鲜”,那不就是对了嘛?如仰望高山,山之巅总是云雾缭绕,看不清楚;所以,理解是主要的至于是不是能不能对译一字对应一字的直译,实在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
另外,我为什么把第十四章开始一直到第二十五章,作为一个单元来做整体的理解,主要的依据就是我怀疑这一章对道的诸种描述也是基于“孔得之容”。
从一个小小的空隙里看到的道的容貌-形容-相貌。我们试着这样理解——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視之不見,名曰夷;
听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①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②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③
①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②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③是謂惚恍。
也就是说,这一章也是“孔得之容”的描述,就是通过某种方式使用某种手段才能“观”到的本来是无形无相无色无味的道的“形象-相貌-容貌”。
我并不忌讳所谓“某种方式某种手段”就是指带功状态,就是指通过修炼而修炼成的一些功法神通道术,如,守静致虚,内观内视。这里的孔,实际上就是意识通往潜意识一条小径。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十四章和二十一章之间有可能有这样内在的机理上的联系,所以才能形成14-25这样的超大结构,犹如我们现在知道的拉尼亚凯亚这样超大型的结构,其骨干就是14+15+16+21+25章,剔除肉,或者剪掉枝杈,也足以说明老子是带功讲道。
#今日读书打卡#
#夏日生活打卡季#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