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韩莎莎
编辑|t
引言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时期官员似乎都很有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还有许多夜生活可以出去社交,好像手里有花不完的大洋。
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他们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多军饷可以挥霍,每一级别可以拿到多少钱,同一时期我党战士们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夜夜笙歌的官员)
一、时期老百姓们的生活其实在很多人印象里,时期有着他的浪漫,有一大批的诗人和学者,还有名动一时的“娱乐圈”明星,对其十分向往。
(时期的电影明星胡蝶)
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时期也是乱世,之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后战争不断很多人家破人亡,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真的会富足吗,恐怕未必。
在了解军队的待遇之前,我们先以当时政府所在地重庆民众生活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赚钱消费的,每个月都能拿到多少工资,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到底是当兵更好还是做一个普通人更幸福。
(淞沪会战时期的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和中部地区相继沦陷,政府被迫迁至重庆,这里一度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焕发出了不同以往的生机。
一些沿海工厂、公司,老牌权贵财阀等,也跟随政府来到重庆暂时落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川渝地区的繁华,很难想象这里不久之前,还是普通的较为落后的地区,甚至因为云贵川地区的军阀混战,老百姓的生活要更为艰难。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以1937年的数据为例,当时全国注册在内的各类工厂数量约3900余家,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集中在经济繁华的上海,还有两千余家在沿海地区,包括武汉这样的老牌工业城市,内地工厂的数量也仅占有不到百分之二十。
而重庆地区虽然是长江第一大埠,但民营工厂仅有28家,而且规模很小,装备落后,绝大多数还处于小作坊阶段,与沿海大厂生产能力根本没有可比性。
到了淞沪会战前后,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开始,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工厂转移到重庆的比比皆是,截止到1944年,重庆地区的注册工厂数量已经达到了1694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老百姓)
不过在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同时,这里也涌入了大量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难民,人员成分较为复杂,与本地人相比,在经济不同领域和阶级,出现了或上或下的大幅波动。当然这些人成为了建设重庆进入工厂的充足劳动力。
作为后方物资主要供应城市,重庆的生产压力还是很大,这就导致了重庆工人工作强度极大。在当时的一组数据中,接受统计的68家工厂,工人每日工作时长,绝大多数都超过了10个小时,甚至会有12个小时以上的存在,并且绝不在少数。
(抗战时期的重庆兵工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工人的工资高,资本家往往以压榨工人为主要手段,既要干得多,又要出钱少,也就是在战乱时期,他们的做法才没那么突兀,下图就是战争时期重庆各行业工人实际月收入水平。
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刚开始重庆工人工资还是很少的,不过增长幅度却是成倍增多,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这当然不是民众的生活变得好了,而是政府大量印刷法币,导致了通货膨胀,曾经能买到一月口粮的钱,最后却买不到一盒火柴。
还是民众实际生活举例,大家都是工人,有固定工作,那么家里生活条件肯定会很好吧。然而这也只是一部分人可以实现,绝大多数在生活成本上的开销,根本不足以支撑食用米面细粮。
看到这个表格,不由让人心塞,辛苦工作一年,到头来也吃不上两顿肉类荤菜。姑且猜测一下,当时民众摄入的肉类蛋白质制品,很可能是从鱼类身上获取,因为靠近长江鱼获相对丰富,价格也低,实在不行自己也可以去打捞,可以打打牙祭。
仅从这两张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重庆虽然是陪都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仅仅能够维持生命,想要享受简直是白日做梦,除非实现阶层的跨越,每月工资收入微薄,刚刚好维持基本家用,怪不得很多人想要成为军爷,但士兵的待遇就真的比百姓好很多吗?
二、抗战时期各项待遇我们都知道先生建立,推翻了清政府,开启了时代。
不过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后期会被袁世凯逼迫下台,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文人出身,手中掌握的军权太少,绝大多数都依赖于地方兵力,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有“良心”的军阀。
(先生)
这就意味着在军阀混战时代,中央对于军权的掌控力度不够,很多时候都不会给地方军阀和士兵发放军饷,那么这些人的军饷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以清末湘军为例,他们的军饷获取方式是“自筹”,心眼好的可以简单收收税,平时再出去抢抢地盘,维持个基本生活不成问题,可更多的是剥削百姓,基本上和土匪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两湖地区出现了这么多的革命家,民众的生活还是太苦了。
到了北洋军阀时期,由于之前延续的习惯,导致了兵权分割于中央,谁有钱跟谁走,类似于现在的雇佣兵制度,为了留住手里的兵,上层确实会付出不少金钱的代价。
(清末使用的白银)
当时一名普通士兵的月工资是4.5两白银,而营长却高达25两白银,每月还有约140两白银的“备用金”,年收入合计可以达到几十万元的水平。
不过这种不规则分化,从大革命时期开始就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军饷体系,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军队的性质到军队属性,再到归属地都有着不一样的讲究。
以抗战时期为例,当时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还是分成了嫡系、次嫡系组成的中央军,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军正规兵和各地的杂牌军,他们的待遇还是有着明显差距的。
(影视作品中的川军)
到了1937年左右,手里掌控的中央军一共越有37个师的兵力,此外还有川军的23个师,以及数目不定的阎锡山晋军,和马步芳在西北收编的私人军队。
当然平时的军饷和战争时期的军饷数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例如1914年发行正规银元后。这一时期嫡系军长级别的工资是每月320块大洋,师长是160块,营长则为100块,而当时一块银元可以购买44斤大米,还是在物价相对不低的上海。
核算成现在的钱,军长的工资约为4万块人民币,师长2万元左右,而营长的待遇则在1.3万左右,这么一看军队确实收入很高,影视节目中的一些军官,夜生活丰富到可以去“大上海”舞厅跳舞喝酒,真实情况下也是可以实现的。
(抗战时期的士兵)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则执行了另一套军饷标准,具体就是打折发放,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就够了,剩下的要购买武器粮食,供应军队的日常生活,这一时期的军饷基本上比起平时要打个对折。
可即便如此上层军官们的工资待遇依旧可观,只不过不能再纵情享乐而已。当然这也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说有人发“战争财”,主要就是战时状态下可以吃到的回扣、外捞更多,所以只要级别够高,拿到手的银元甚至比战前还要多得多。
(武汉会战期间的士兵)
要知道当时环境平稳无战争的川渝地区,当地大地主的身价也不过就是年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一个少将便可以轻松实现,所以为什么要求当兵努力向上啊,冯玉祥给出了答案“不过是为了能有两斤银子拿”。
当然了普通士兵的军饷跟中高级将领来说还是没法比的,战时状态下他们只有7块银元,如果是后期通货膨胀呢?根本连饭都要吃不起了。
这张图就是军队官方发布的军费标准,上下级差距悬殊,上峰可以享乐“包戏子”,普通战士“吃糠咽菜”。
说起来这一点还有点让人感到心酸,当时军队贪腐严重到什么地步呢?上层压榨底层士兵到了连美国人都看不下去的地步,远征军时期美官,甚至要派人盯着战士们吃饭吃各种维生素,就是怕在下发的时候被人克扣,导致战士营养不良影响战斗力。
(抗战时期的)
那么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同一时期我当军队的待遇是怎么样的,经济来源都有哪些,战士们有没有工资拿,平时都吃什么,究竟是不是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吃不饱饭呢?
三、时期我党军队待遇如何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很多人想不到的小知识,还是以抗战时期为例,当时我党军队的多种经济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的发放,当然也只是前期。重点是对我军部队薪饷发放最早可以起源于1935年。
当时日本已经不满足于东北,开始向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为了共同抗日团结各方力量,初期就曾提出想要对我军发放军费的提议,当然这个提议在当时也并不算果决。
(顾祝同)
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后,我红军部队接受改编,在与谈判阶段也提到了待遇和军饷的问题,要求和部队待遇相同,能够及时领取像武器、军装、粮食等相关必要物资。
几番拉扯过后,直到1937年1月才给顾祝同发电报,称暂且每月发放二三十万军费应付一下,同年二月我军部队接收首批善后款50万,从三月到7月每月发放30万军饷。
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后,打仗伴随的是军费激增,军队不断地增加军费支出,却始终没有增加被改番号的八路军、新四军等军队军费,皖南事变后更是停止向发放军饷,直接导致我党军队进入严重困难时期。
(1943年的毛主席)
为了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辟出了像南泥湾这样的根据地大粮仓,战士们也能动手就动手,打仗的时候正常上战场,其他时间全部搞生产,最终走出了困境。
如果我说有很长阶段,大部分军队的伙食,别说赶得上我军部队了,甚至吃的“不如狗”,肯定有人不信,但事实还真就如此。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期间,美国记者西默去国统区战场采访时发现,战士吃的伙食稀汤寡水还是冷的,就饭菜只有咸菜根和没什么油的油辣子,战士更是饿的面黄肌瘦,看起来都不像有战斗力的样子。
(战士老照片)
而反观同一时期的解放军部队,战士们吃的不仅种类相对丰富,而且还比较有营养,早上能吃到鸡蛋和饼子,中午菜里面有肉,晚上喝粥吃面条,有青菜有蛋白质,虽然不是国际化标准军粮,但也称得上是家常便饭了。
你以为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然不,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战士就比士兵吃得饱了,当时一名八路军普通战士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一斤八两的小米,每月两斤肉和四十多斤蔬菜。
这些改变都是从毛主席那句话开始,据统计在1941年后,我军仅仅在山西就开垦了31万亩田地,第二年就实现了粮食自由,同时还会种菜养猪,物资也渐渐丰富起来。
(与内容无关)
除了长征时期的某个阶段物资短缺,其他时期战士们还是基本上可以吃饱的,至于军费和花销,主要来源于红军时期历年的积攒,后期开拓多途径增收,一点点积累才有了我军战士相对幸福的生活。
至于我军战士的军饷和工资,这个真没有,只有一定金额的“补贴”,补贴款的金额也远远不能和军官的相比。
从1937年11月开始,中央规定补贴款的发放标准是,总部首长5.5元,师长及政委5元,依次往下的旅长团长营长分别为4.5元、4元、3.5元等,再往下就是3元到1元不等,战士们可以拿1.5元补贴款。
(1944年的八路军战士老照片)
当然这笔钱虽然数量少,但也没什么花的地方,吃住不花钱,受伤生病给免费治,吃得饱穿得暖,所以补贴款完全可以攒起来真的当零花钱使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我军战士普遍幸福指数要比战士高的原因了。
结语不管什么时期,只要发生战争苦的永远都是普通老百姓,在民众们挣扎求生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批富得流油的人在窃取人民的利益,压榨底层人的生活。
从国共双方战士的日常生活状态看,也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究其原因,不过是同甘共苦,外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罢了。
参考资料张慧卿. "抗战时期重庆工人工资水平与家庭消费状况." 巢湖学院学报 15.5(2013):7.
王思林.自力更生:延安时期从困难走向胜利[J].党课, 2019, 000(015):P.92-95.
孙艳玲.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1937-l941)[J].党史研究, 2015(1):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