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进程中,幽州算是十分出名的一个地方。倒不是幽州有什么特产,或者经济发展良好,仅仅只因此地总是出现叛乱。
世人疑惑不解,幽州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叛军都喜欢以此为根据地并夺取天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天高皇帝远首先,幽州所处位置,包括了现如今北京至河北一带。
三国时期知名武将公孙瓒,就是借此地发家,成为三国前期的群雄之一。虽说这部分区域在现代,属于国家政治中心,可对古代叛军而言,幽州具备天高皇帝远的优势。
要知道,封建社会中,除辽、金、元、明、清外,其他所有封建,首都都不在幽州,甚至和幽州还有一定距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叛军完全可以偷偷发育、暗中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便一举南下,吞并中原。
历史上类似的情形有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南王冯云山便是藏身于广西紫荆山中传教。都已经传教到一定规模,清政府仍然没有丝毫察觉。
尤其可笑的是,彼时清军在紫荆山周边镇压一股叛军时才发现,真正的危险,远比他们镇压的叛军,还要棘手得多。
幽州也同样如此,选择这里为根据地,皇帝很少会亲自前来考察巡视。只要想办法稳住大臣,幽州便是天然的国中国。
资源丰富其次,幽州一带,物产资源尤为丰富,却经常容易被古代封建统治者忽略。
哪怕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前,这里也被古人的固有印象,判断为贫瘠的边疆。
可只有真正到过幽州才知道,相较于其他地方而言,幽州陆地资源以及海洋资源,都能够以一州之力,养活数州人口。
海量的物资保证下,身处幽州的叛军,完全可以大胆施为。只要士兵没有打完,后勤补给就不会停止。
和实力如此恐怖的叛军交手,哪怕古代封建王朝取得最终能够的胜利,也会对整个国家造成极大的伤害。
以安史之乱为例,一乱持续八年,硬生生将盛唐打成废唐,并在此后一蹶不振。就连史学家们也不好说,唐朝究竟是胜了还是败了。
此外,幽州地区盛产战马,这也是叛军叛乱的主要凭借。冷兵器战争年代,骑兵的作用,就如同二战时期的坦克。
当骑兵发起冲锋,绝大多数兵种,都不得不避其锋芒。特别是骑兵的机动性,上午打这个地方,下午就能跑到哪个地方。中原疲于奔命,无奈感慨叛军强大。
自唐朝之后,为何北方游牧民族总能给中原带来极大压力,骑兵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民风彪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幽州地区的民风着实彪悍。
无论是幽州北部的外族,还是幽州南部的汉人,一直都在相互拼杀。
从三国时期的公孙瓒,驱叛胡于塞表开始,幽州武将以及幽州老百姓,就一直凭借幽州之地,捍卫中原领土的完整性。
整个幽州的发展史,甚至就是幽州地区的汉人和游牧民族,战争与和平断续相接的历史。
战争年间,幽州地区全民皆兵,老弱妇孺没有丝毫胆怯,只求捍卫自己的家园。
和平时期,幽州地区居民,也曾和北方胡人相互通亲联姻。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好战与不羁,成了幽州民众的一大特色。
久而久之,只要幽州有叛军蛊惑人心,并发动对天下的进攻,不少幽州人都愿意效仿。
十万大军,骑着战马南下,有如黄河决堤之势。看着如此强悍的进攻,也不怪古代无数城池守将,都选择了弃城而逃。
强悍的身体素质,加上丰富的作战经验,中原地区的士兵实在无法比较。每当中原势力孱弱之际,幽州地区的叛军便会以雷霆之势,果断出击。
不仅如此,幽州地区的叛军还有其他地方叛军不具备的优势,他们可以拉帮结派。
当年刘秀部将彭宠骑兵叛乱之时,就联合匈奴一同逐鹿中原。好在刘秀一统天下,又将匈奴赶了出去。
虽说历史上绝大多数来自幽州的叛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和幽州地区本身没什么关系,只是输在了战略空间,以及叛军首领的安排罢了。
像明朝年间的燕王朱棣,不就是从幽州出发,最终成功夺取天下?
虽有地利之变,仍然要求事在人为。
幽州[yōu zhōu]
古代行政区划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中文名
幽州
外文名
Youzhou
所在地
燕山一带
范围
大致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北
存在时期
周朝-宋朝
历史沿革
先秦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西汉-幽州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
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
秦朝
秦始皇灭燕,沿燕建制,仍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西汉
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
东汉
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又称幽州刺史部,管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东汉-幽州
魏晋
魏晋时期,尤其晋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国二十三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
南北朝
北魏时期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
隋朝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幽州。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年)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与此不同。
宋辽
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重金赎回幽州。
军事重镇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2]
三国-魏-幽州(公元262)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
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西晋-幽州、平州(公元281)
交通中心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五胡十六国时期:
太兴二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攻北燕,北燕失败。拓跋焘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6郡民众3万家于幽州。
隋朝: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隋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七年﹐隋炀帝杨广乘龙舟自江都(今江苏扬州)经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同年﹐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又成为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隋唐时﹐幽州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唐朝: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为后方大本营。唐代中期﹐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干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广德元年(763年)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
五代十国:
直至五代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勖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①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尔雅·释地》:“燕曰幽州。”郭璞注:“自易水至北狄。”医无闾即今辽宁境内医巫闾山。貕养泽故址在今山东莱阳市东。河、泲今河北、山东境内黄河、济水故道,菑、时二水皆在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附近。②西汉十三刺史部之一。察郡国十,南有今河北中部至于山东马颊河,北抵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西起河北万全县、涿鹿县、易县,东有辽宁大部、吉林一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大部。③东汉魏晋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东汉辖境西扩展至今山西阳高县,南略同战国燕国南界,北至今河北承德市、辽宁建昌县以北于鲜卑乌桓,东至辽宁宽甸县、抚顺市以东、鸭绿江两岸于高句丽。西晋分今辽宁、朝鲜境内五郡国别置平州,幽州但有今北京、天津、河北境内七郡国。十六国时相继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有。④十六国时汉置幽州,镇离石县(今山西离石市);前赵置幽州,镇北地郡(今陕西耀县);后燕失中原后东保辽西,复置幽州,镇令支县(今河北迁安市西);北燕移镇肥如县(今河北卢龙县北);南燕置幽州,镇琅邪郡之发干(今山东临沂市);夏置幽州,镇大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南)。⑤东晋侨置幽州于三阿(今江苏高邮市西);淝水战后复得汉、晋青州之地,改置幽州,镇广固(今山东青州市)。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梁、唐皆置幽州治蓟县,辖境渐次缩减,中唐后辖有今北京、天津一带,北抵长城,东南抵海河、蓟运河之地。后晋天福元年(936)割献契丹;辽会同元年(938)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⑦唐方镇名。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节度使。
商业都会
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行是当时经营同类行业的组织,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古代的幽州,是一个不输于巴蜀的“天府之国”。发达的农业、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这无疑为政治军事集团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地利上的优势,又使得幽州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形胜甲于天下”(范镇之《幽州赋》),故而诸多豪强选择在这里齐家立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曾经极具人气的古装悬疑推理剧,《神探狄仁杰》系列至今仍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这部作品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狄公所接手的一个大案——突厥使团被害案。
剧中,以翌阳郡主李青霞为首的反武势力以幽州为中心,对外联络突厥、对内吸附叛党,几乎形成了对武周朝廷的“燎原之势”。联系起真实的历史,从新汉之交的彭宠开始,到三国时代的公孙瓒,再到罗艺、安禄山、朱棣,这些乱世枭雄无不是占据幽州为大本营,给中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所以,编导人员将幽州作为反武势力的老巢,是有着相当合理的历史依据的。
那么,为什么幽州在古代会屡屡成为反中原势力的根据地呢?
西汉-幽州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以幽州突骑闻名古史。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东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云:“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自古为形胜之地,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历朝历届对于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并没有变,那就是今北京市(明清时期北京顺天府)。 每个朝代对于自己的行政区划分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最早的时候,西周时期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西周的王室自知无法治理,于是就开创性的用分封制的方法借以统治庞大的国家。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分封制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于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创性地发展出了郡县制,至此再无可以与国家相对抗的诸侯存在。但也由于步子迈得太大,最终导致秦朝亡了国家。
在后来的统治中,郡县制也逐渐出了弊端,于是就改郡立州,比如隋唐时期大范围的改郡为州,由此天下分为了十二个州,分别统御着不同的区域,而当时的幽州对应的地区就是今天的冀中地区以及辽宁的部分地区。
东汉-幽州
地利造就的“天府之国”
历朝历代,幽州的管辖范围虽不断变化,但是其核心和主要区域一直都位于今北京(明清时期称北京顺天府)。唐朝的幽州除北京外,也包括今天津、辽宁各一部。
幽州虽然没有被《尚书·禹贡》列为九州之一,但其作为一个地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记载。按《周记》的说法,幽州就是中原王朝最东北的地方。汉武帝时期,划天下为十三州,设州刺史以行监察之权,其中第一个设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翻开中国地形图,我们能够发现,幽州以北便是燕山山脉和坝上高原,东北则为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东边濒临渤海,是典型的与关中、河洛相仿佛的“形胜之地”,其地利足以有效拱卫中原王朝的东北边陲。
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就写道:“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而其内部多为平原,又有桑干、巨马等河流,再辅以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造就了该地区发达的农业、畜牧业,自古以来便是北方重要的产粮区。
在春秋战国时期,幽州是古燕国的地盘,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变化,但是幽州的主要地盘没有改变,西汉时期,汉高祖设置了涿郡,随后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幽州刺史部。
时间来到魏晋时期,公孙瓒占据了幽州,但是后来被袁绍吞并了,到了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又将郡县替代了州府制,之后就又将幽州改成了涿郡,一直到唐朝才又改回了幽州之名。
五代十国时期,幽州一度落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手中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北伐之后,才把幽云十六州从游牧民族收回,至此成了南方的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大业七年(611年),炀帝又动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运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南)、洛口(在今河南巩县东北)诸仓米至此,“舳舻相次千余里”(《资治通鉴》),将这里打造成了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使得南北商业往来极为繁荣。
据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所载,安史之乱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可见当时幽州商业和手工业之盛。
可以说,古代的幽州,是一个不输于巴蜀的“天府之国”。发达的农业、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这无疑为政治军事集团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地利上的优势,又使得幽州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形胜甲于天下”(范镇之《幽州赋》),故而诸多豪强选择在这里齐家立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夺天下,后晋的石敬瑭选择把幽州献给了契丹人,由此中原地区的大门洞开,中原部队再无力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南下。
三国-魏-幽州(公元262)
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使得在和北方的作战中,中原军队练练吃瘪,终宋一朝都是以防守为第一要务。至此,幽云十六州成了北方民族的疆土,契丹之后,就是金朝,金朝之后就是蒙古人。
当时南宋已经退往了长江以南,也由此彻底使得北方的机动优势以及重集团作战的优势彻底丧失,但代价就是南宋国小民弱,战略纵深狭小。
明朝时期,朱元璋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南向北北伐成功的人,在攻打元大都的战役中,他派出手下的将领,终于把脱离中原管理三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收了回来。
当时幽州的人民已经胡化严重,再无半点汉族人的影子,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这里的人民才最终回到了汉族的怀抱。
西晋-幽州、平州(公元281)
军事重镇冷兵器时代的“天下强军”
历史上幽州的战略地位十分的突出,此地高山环绕,地形极为不平,根本不适合大规模骑兵部队的展开,由此成了一道天然的长城,早在隋唐的时候,幽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就十分突出,再后来隋朝三次用兵高句丽都是以涿郡为跳板。
由于地处中原的东北边陲,幽州自古便是胡汉杂居之地。故而这里民风彪悍,“人多豪侠,习于戎马”(《畿辅通志》),再加上毗邻蓟北战马产区与辽西铁矿,幽州自古就是盛产精兵悍将的地方。
西汉时,武帝便多次在此征召良家子弟从军,北击匈奴。经过长期汉匈战争的锤炼,在新汉之交,这一地区的骑兵已是独步天下的存在。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创业时,正是得益于十万渔阳、上谷(这两地均位于今北京境内,唐时即为幽州所辖地区)精骑的加盟,最终坐稳了天下。吕思勉先生就在《秦汉史》中说:“光武之定河北也,实以上谷、渔阳突骑。”
由此,幽州骑兵成为了强军劲旅的代名词,杜甫就在《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中写道“渔阳突骑邯郸儿,酒酣并辔金鞭垂”。而且,由于临近游牧民族势力范围,幽州地方势力还可以轻松招募到骁勇彪悍的游牧民族死士加入自己的队伍,令其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 隋唐时,幽州东夷都护府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就以唐朝来说,从前期的幽州大都督,到后期的幽州节度使,其任上不乏张说、张守珪、封常清、李怀仙这样的名将。如此“强将+强兵”的组合,一旦统兵将帅的心里动了割据一方的念头,就极容易出现公孙瓒、安禄山、刘仁恭这种盘踞幽州、与中原作对的“土皇帝”。
到了唐朝,它继承了隋朝的遗愿,继续挥师攻打高句丽,一方面不允许当时的北方有如此严重的边患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拓展版图,同时削弱当时唐朝内部关陇集团的实力。
唐朝大军以幽州为大本营,此地易守难攻于是集结了当时众多的兵马,军备,军粮,可以说是当时唐军的命脉,经由此地,唐军挥师高句丽,走水路陆路两路并进,最终完成了终隋一朝都没有实现的灭掉高句丽的愿望。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出兵高句丽,分水陆两路,陆路也以幽州东夷都护府为后方大本营。
唐代东夷都护府发生营州之乱后,东北诸族势力强盛,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节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宝元年改为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约占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广德元年(763)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部下李怀仙降,唐即授为幽州节度使;时平卢已没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卢龙),平州城内驻有卢龙军,幽州节度使遂兼领卢龙节度使。此后或称幽州,或称幽州卢龙,或只称卢龙。幽州为安史乱后长期不奉朝命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之一。直至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二月为晋王李存勗所灭,割据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为南京。
天宝末,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治柳城郡,今辽宁朝阳)、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一带)三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即以范阳为根据地,发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八世纪,唐代的东夷都护府发生骚乱,由于东北地区盘踞的势力过盛,无奈之下,唐朝只能设置幽州节度使再次,控制当时契丹等的少数民族,本质上讲,此时这里已经成为了当时唐朝北方领土的实际边界。 到了后来唐朝在幽州设置的兵力一共达到了九万多人,约为当时全国十节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而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是身兼多重节度使处置使的身份,而地区就是在今天的陕西河北附近,也就是幽州的主要地盘。后来史思明自立为燕帝,安史之乱开始。
安禄山主政幽州时,其麾下就有由从幽州招募来的突厥、契丹、奚等族武士组成的部队(安禄山的母亲就是突厥巫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也拥有由清一色的蒙古骑士组成的“朵颜三卫”。而且,由于幽州长期担负着抵御东北方向上游牧民族南侵中原王朝的重任,所以在此地担任统兵将领的,也大多是能战善战、名震天下的良将。
到了安史之乱的后期,幽州就已经是长期不奉命接受朝廷调度而自己割据一方的势力存在,一直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幽州才又一次结束了割据,至此割据史居然已经长达一百五十年。
先秦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
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燕昭王时秦开破东胡后,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
秦朝
秦始皇灭燕,沿燕建制,仍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两汉
西汉时,汉高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 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邑、侯国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又称幽州刺史部,管辖:代郡、上谷郡、涿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乐浪郡。
魏晋
三国魏晋时期,公孙瓒及公孙度分别占据幽州诸郡。魏灭燕之战后,尤其晋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国二十三,幽州辖境日渐缩小。
南北朝
北燕、北魏时期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北齐、北周时为高宝宁管理
隋朝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隋灭高宝宁后由邓暠镇守
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幽州,后又置东夷都护府。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幽州、蓟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沧州等9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范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
大历四年(769年)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与此不同。
宋辽
五代十国时期桀燕灭亡后,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 。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不复存在。
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重金赎回幽州。因张觉事件宋朝又失去幽州。 幽州位于河北平原的北段,可谓是沟通各地交通的枢纽位置,历史上的各种大运河,比如隋朝的永济渠北方就抵达幽州。
自古以来幽州由于地处北方,各种地形应有尽有,由此河北人多善骑射,而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就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再加上此地为边界地区,尚武之风也是盛行。然而农桑至于此地居民多学习诗书,少有恃强凌弱之事情的发生。
由此就可以发现,幽州从地理位置上看,其实是一个天然造就的天府之国,是当时北方的经济重镇,河北平原气候温润,又有诸多的河流,气候又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由此就造就了此地十分优渥的地理条件。
在此基础上,这里的农业,畜牧业势必就会迎来蓬勃的发展,而这里一直也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区。可以说,古代的幽州也是一个不弱于巴蜀的地方,他的存在在当时的国家中,可谓是没有丝毫的短板可言。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有谁想要谋反,那么势必就需要先天的优厚条件提供便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地优厚的经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先天条件。
经济雄厚,粮食产量大,文化也是十分繁荣,这就给独立建国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先决条件,再加上此地尚武之风盛行,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拉出一只不弱的军队。
当对外投送兵力的时候,不似巴蜀的山高险峻,此地完全可以快速地投掷兵力,而若是面对敌人的进攻,这里多山地环绕的地形又可以提供天然的保护,由此这里可谓是造反者的天堂。也由此,幽州才总会成为反中原势力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