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视频加载中...
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新一季“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推出《以“理”服人丨高质量发展“县”在进行时》,八位党校青年教师带你解锁中国县域发展的“韧性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孙生阳,讲述县域发展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孙生阳。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一颗小小的荔枝,不仅在1000多年前,就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点赞”,而且在今天,更是成为了广东省茂名市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振兴果”。现如今,茂名市的荔枝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39万亩,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茂名。数字背后,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甜和美。
我们来看位于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的柏桥村。柏桥村不仅拥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而且还是广东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靠着荔枝种植,柏桥村发展了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柏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1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一颗小小的荔枝,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茂名荔枝“荔”久弥新、“荔”量无穷的背后,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为什么要把发展乡村产业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从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来看,如果乡村只发展种养业,而把第二、第三产业都放在城市的话,那么农业就会一直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农民就会一直处在收入分配金字塔的底部,农村就会一直停留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配置的洼地。因此,只有通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才能让农民增收又致富、才能让农村安居又乐业。但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需要具体抓手的。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里的“土特产”讲的是什么呢?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需要去重新审视乡村价值。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人们越来越向往美丽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农家美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慢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特点的变化,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得到凸显。我们来看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变形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贫困村,过去叫作“荒茅田”,意思是贫困、荒芜的地方。但是,花茂村群众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让小村庄迸发出了大能量。比如,有的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从事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使田园变成了公园;有的村民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农家乐,使农房变成了客房;还有的村民传承创新制陶技艺,将“制陶”与“卖陶”相结合,将劳作变成了体验。花茂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而且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和创业平台。过去,4000多人的花茂村,有2000人在外打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在家就业就是好,还能照顾老和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一句口头禅,而花茂村“花繁叶茂”的村名寓意也是更加名副其实。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我国幅员辽阔,从南海礁屿到北国山麓,从东方沃野到西部高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资源,蕴含着潜在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在产品选择上找准“特”的定位。比如高州市的荔枝、柞水县的木耳、云州区的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就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特色农产品发展经验的话,就是“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我们来看革命老区延安的苹果种植之路。2016年10月,我和我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到延安调研苹果种植,当时之所以选择延安作为我们一个调查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延安凭借当地适宜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和主产区。苹果在延安“安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央在延安时期,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七年后,当地一位村民又用毛驴从外地驮回了200棵苹果苗木,这位村民还编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是这样念的,“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今天,这位村民的打油诗已经成为了延安苹果种植产业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延安苹果的栽植面积已经达到331万亩,年产400万吨,占全国的九分之一,陕西的三分之一。一颗小小的苹果,不仅辐射带动当地农民80多万人,而且苹果种植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为延安大大小小的乡村带来了实惠。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做足“土”的文章,找准“特”的定位,更要延长“产”的链条,解决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问题。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食用菌之都”宁德市古田县。这一位于福建省的传统农业大县,靠着食用菌种植,创造了三个“70%”的骄人成绩。这三个“70%”分别是:“全县70%的农业生产总值来自于食用菌产业、70%的农村劳动力涉足食用菌产业、7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食用菌产业”。取得这一骄人成绩背后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古田县推动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生产端,古田县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打造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县域工厂化”模式,解决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或者办起来不划算”的生产难题;在加工端,古田县推行食用菌鲜品烘干全托管,农户只需要把鲜品送到烘干厂,就能完成烘干加工,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在销售端,古田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市场营销网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公用品牌,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现如今,古田县的食用菌产业,特别是人工栽培银耳,已经占据了全国95%、世界90%的市场份额。
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找准“土特产”,更要让农民挑上“金扁担”。我们都知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决定了我们发展乡村产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要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落脚到农民增收上来。
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非农产业的25.3%;另一方面,则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有关。换句话说,就是农民在农村除了种地不好找到工作。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发展那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乡村产业,让农民在县域内就能够找到工作,实现就近就业、就地致富。比如近年来很多景区,就凭借旺盛的人气,带动文旅商品开发、农特产品销售,景区就成为了周边农民就业的新选择。据了解,重庆市的一家景区,就招收17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办餐饮、住宿等市场主体30多家,带动年营收150万元。
但是,我们在把乡村产业“蛋糕”做大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呢?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更多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践表明,在农业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会越来越大、用工会越来越少、农民的参与程度会越来越低,这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更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尽可能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比如山东省的一个村庄,就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流转村内土地,把土地变成股权,让农民成为股东。这样一来,农民既能够享受规模经营带来的分红,又能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一份收入。总之,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的同时,让更多农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踏踏实实地挑上“金扁担”。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让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那颗“小荔枝”。荔枝虽小,但是“土特产+金扁担”却让“小荔枝”成为了大大的产业“振兴果”。
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靠着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了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天,我们仍然要靠着发展乡村产业,带领全国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以及近5亿农民,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南方汉语方言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朗朗上口,是古汉语的珍贵留存。其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赣方言分布图
赣方言起始于秦汉,定型于南北朝时期,大体为南朝中古汉语留存。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昨cok7、不bwêt8、鸭-ræp8)、浊音(我ngɔe1、装zrɔng1、手xhiu3)、字(厥jüɛ1、尔-n1、咀jüü3)、词(伶俐liang2li、淑气shuk8xi4.、炙人dhæk8nhin4.)、称呼(新妇xin1fu5.、爷娘yaa2nhiɔng、嬷嬷mwa2mwɑ)。基本声调有8个,不完全统计的韵母有212个,两者均阴阳相对,声母44个,分清浊,元音分长元音(aa/oe/ɛɛ/ii/uu)、中元音(ɑ/o/ɛ/i/u)和短元音(æ/ɔ/e/i/u),中古音韵系统保存完整,语音细腻,韵味十足,含五行八卦和运气之理。与客家话高度相似,赣方言日常沟通语速快,词句通过约定俗成的重读、弱读、变调达到准确表意之效。
对比粤语、吴语、普通话和唐宋时期的韵书《唐韵》、《广韵》可知:赣方言音韵调更加丰富,没有经历清化腭化(晴qiang2、银ngin2、娘nhong2)和合流(川thwɔn1、灌gwɛn4、惯grwan4)过程。同时,其受历朝历代官话和周边汉语方言影响使得尖团音消失,介音脱落、新音出现、旧音遗忘(横hrwang2-> wang2)。特别是近现代信息交流无比通畅、普通话普及和人们观念改变,加之赣方言没有系统的语音、本字、词汇等研究成果和教学,其传承日益式微。
本文作者本着一个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以家乡话为蓝本,并充分参考各类拼音方案的优劣,在兼容普通话拼音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穷举法,历时数年,总结出赣方言音韵调,寄希望这个历经千年沉淀、底蕴深厚的汉语方言能够得到传承。
一、 赣方言声调
赣方言声调表
1、声调
赣方言共有八个声调,分阴平(1声)、阳平(6声)、阴上(2声)、阳上(3声)、阴去(4声)、阳去(5声)、阴入(7声)、阳入(8声)。阴调含1、2、4、7四个声调,阳调含6、3、5、8四个声调,阳调低沉,阴调高尖。
赣方言声调八卦图
2、变调
为表意流利清晰,避免同音字混淆,词语中有重读、弱读和变调。弱读音为舌颚阻音,气息弱,可在音后加.来表示弱读,有三个声调,是为变调。变调分阴变(4.),阳变(5.)和轻变(6.),赣语在变调后共就九个声调,这和粤语九个声调相合。词弱读并变调约定俗成,无一定之规,大致规律为:第一字为1、2、6、8声调时,第二字变6声弱读(标注为6.);第一字为3、4、5、7声调时,第二字变4、5声弱读(标注为4.、5.);第三字变5声弱读(标注为5.)。若符合此规律,第二字变5、6声弱读、第三字变5声弱读可省略标识音调,如“该垯子grai1dæt6.zu5. ”可省略标识为“grai1dæt zu”,“妹妹子mwai5mwai5.zu4.”可省略标识为“mwai5mwai zu4.”,“仔仔里zai3zai6.li5.”可省略标识为“zai3zai6.li”,而“细伢子xii4ngra4.zu4.”、“热人nhət7nhin4.”则不能省略标识。
变调时,若此字的韵母为纯元音,阴变(4.)、阳变(5.)后发中元音,轻变(6.)后发短元音,如“淑气shuk8xi4.”一词中“气”字长元音变中元音,“伶俐liang2li”一词中“俐”字长元音变短元音。
变调时,阴变(4.)高尖,常用于表示强调、大之意;阳变(5.)中沉,常用于表示一般、平常、中之意;轻变(6.)低促,常用于表示小、轻之意。如村名“陈落里trən2lɔk li”为小村,“高溪gau1xi5.”为中村,“插笏里cræp8hwɛt4.li4.”为大村。
变调还可以表示不同的词性,如“怕畏”一词读成“pra4-wi4.”为动词,读成“pra4-wi”为名词。变调是赣语分支甚繁的一个因素。
另外,普通话虽然只剩4个声调,可是在词语中也有阴变、阳变、轻变留存,如“爸爸”-阴变、“妈妈”-阳变、“奶奶”-轻变。
二、 赣方言声母和介母
赣方言声母和介母表
1、声母
赣方言声母44个,分清浊,并可以细分成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浊声声带明显震动并带有气嗓(如“手xhiu3”),由于唐宋时期北方汉语方言清化腭化,使得喉部发出的音逐渐减少,浊音派入其他声母当中,当今普通话声母已经不分清浊。
按照是否翘舌,可分为翘舌音和平舌音,对应普通话的卷舌音和平舌音,只不过翘舌仅是舌头轻轻翘起,程度不如卷舌。为和普通话声母兼容,同时为了区分赣方言中的送气音,在拉丁字母后面加r表示翘舌音(如“张drɔng1、畅trong4”,普通话是在拉丁字母后加h表示卷舌音),在拉丁字母后面加h表示送气音(如“章dhɔng1、唱thong4”,普通话送气音已经并入卷舌音)。再者,为了避免歧义、书写简便、回归本源、见音识义,用h表示喉音gh,nh表示齿音nj,用f表示唇齿音fh,d表示浊音d,得出上面与普通话声母表兼容的赣方言声母表。由此可见,赣语有送气音、翘舌音、平舌音相对应,共dh-dr-d,th-tr-t,dh-dr-d,nh-nr-n,ch-cr-c,qh-qr-q,zh-zr-z,sh-sr-s,xh-xr-x九组。
dr/tr/dr在作者故里分读成音,在江西其他一些地方连读成音,稍有差别。dh/th/dh三个声母在《广韵》中消失,说明至少在唐宋时期,北方汉语方言就已经开启清化进程。上表中还录入f/fh/v三个声母(f/fh在中唐已经出现)。
2、介母
介母为伴随音,不单独成音,位于声母与韵母之间。为与普通话拼音体系兼容,用y表示喉音j,如“名myang2”;用ü表示撮口音y,如“元ngüɛn2”;用w表示合口音u,如“欢fwɛn1”。还璞归真,从而得出赣方言介母表。
赣方言介母有r/w/i/ü/y,共5个,其仅有0.5个音位。不完全统计的介母组合有rw/ri/rü/yi/yü五个,其也只有0.5个音位,为唇舌一同发出。
三、 赣方言韵母
赣方言韵母表
据不完全统计,赣方言基本韵母有49个,与介母组合而成的韵母共有212个。赣方言韵母分阴阳,阳音舒长,阴音短促。阳音对应声调2、3、4、5,阴音对应声调1、6、7、8。声调8中的元音对应英语的短元音(短元音可在元音下加_以示区分,差异甚大的用异体字母表示),所以ü发出听起来像i,如“血xüet8、律lüt8”。
韵母中的单元音分短元音、中元音和长元音,形如æ-ɑ-aa;ɔ-o-oe;e/ê- ə/ɛ-ɛɛ;i-i-ii;u-u-uu;ü-ü-üü。一般规律为:与m/n/ng组合成韵的为中元音(如“蓝lam2”),单独成韵的为长元音(如“车thaa1”),入声中阴入为长元音(如“辣lat7”),阳入为短元音(如“甲græp8”)。
元音在词句中常弱读,弱读音可为尖音和中音,尖音即为短音弱读(比普通话轻声尖,对应轻变,声调6.),中音即为短元音和长元音归中发音,音长介于长元音和短元音之间(对应阴变声调4.,阳变声调5.),位置与d相当。入声弱读:-t/-p/-k一带而过(-p仅轻触下齿)。
入声-t/-p/-k为舌尖阻气音,并不发出。e/ə为后舌音(如“北bek8/舌shət7”),ê/ɛ为前舌音(如“失shêt8/十shɛp7”),ê音位于i和e之间。e/ə/ê主要用在入声。ao为前舌音,au为后舌音,音ao/au(如“肖xiao1/头hau2”)多地分别腭化为ɛu/ou(如“肖xiɛu1/头tou2”)。一些地方音ü平化为i。
音ɛ/i/u,北方方言已经演化成儿化音,如“二nhɛɛ5->er4”。北方方言音i有保留,比如“时”。m/n/ng可单独成音,如“姆妈m2mrɑ”、“尔-n1”、“五ng3”。元音后加h主要用于一些吆喝、呼喊的字词,比如拉长音:赶马声“架jiah4”,舌根阻音:赶牛声“嚄woh5”。此类音不单列出。
通过对比《广韵》与赣语发音,可推断在唐宋时期,北方汉语发生清化腭化(如“清qiæng1->qiɛng1”,“抢qiong3->qiang3”)、同源字发音出现分化、入声也少量出现-t/-p/-k脱落(如“唾twɔt8->two4”)、w向ü演化(“转drwon4>drüɛn4”)。而通过对比赣方言各个地区子方言的清化程度,可以推断江西人的祖先从北方迁来的先后顺序甚至时间。
四、 乡音
由赣方言音韵调可知,赣语是一门古老而精细的汉语方言,不完全统计的读音在2100以上,使得重音字大大减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乡音是乡情的根。文化有巨大力量,赣方言厚重的底蕴让其穿越千年,创造了灿然的江右文化,历久而弥新。一个地区如果丢弃了她的优秀文化,将暗淡无光,甚至步入平庸,而这方水土养育的儿女也将形同无根的浮萍。传承方言,从我开始!
作者废了大量心力写出本文,为方便推广赣方言之用,文中多有纰漏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完)
图为尖扎县藏式金丝制作技艺展示。 张添福 摄
图为尖扎县非遗传承人展示藏式金丝制作技艺作品。 张添福 摄
图为藏式金丝制作技艺作品。 张添福 摄
图为尖扎县产业园区加工的藏式家具。 张添福 摄
藏式金丝制作技艺、藏式家具制作……5月19日,记者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获悉,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历久”而“弥新”,民众创办企业保护和传承手工技艺,并因此带动当地民众受益。
北京市前门外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老街,名叫大栅栏,是中外游客来京的必去之地。“大栅栏”,按照现在普通话的读法,应该读[dà zhà lán],但北京人却叫这里为大什烂儿[dà shí lànr] ,这是怎么回事呢?
网上有一种说法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保留古音的北京方言读法,是京味儿读法。但栅读[shí]的,并非只有北京大栅栏,山西省文水县有个开栅镇,栅也是读[shí],是否说明这个读音并非北京方言所独有的呢?
我查了查家里的现代字典、词典,“栅”只有两种读音:一个读[zhà],如栅栏,一个读[shān]。但实际“栅”有四种读音,分别是[zhà]、[shān]、[shi]和[cè]。[zhà],如栅栏;[shi]地名,如北京大栅栏、文水开栅镇;[shān],如栅级,多级电子管靠阴极的一个电极,如城栅、戍栅(围墙和栅栏,常指防御设施);[cè],如上栅、下栅,地名,均在中国广东省。
这样看来,或许栅读[shí]本就是地名的一种读法呢?
北京大栅栏原称廊房四条,明代弘治元年(1488),为加强京师社会治安,实行“宵禁”。北京城内各条街巷道口,都设立了木栅栏,晚上禁止通行。廊房四条是繁华的商业区,栅栏由当地的商人们出资,木栅栏就建的格外的大,久而久之这条街就被称为大栅栏。
大栅栏已有500多年的繁华商业史。清末民初,这里汇集了一大批老字号,瑞蚨[fú]祥绸布庄、六必居酱园、马聚源帽店、内联升鞋店、同仁堂药铺等等,有“头顶马聚源(帽),脚踩内联升(鞋),身穿八大祥(绸缎),腰缠四大恒(钱庄)”的顺口溜。
1900年义和团因烧洋货铺而将整条街付之一炬,几年后便重建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按初期的风貌修复的,至今仍保存着明末清初“三纵九横”的格局,三条南北纵向的街道,九条东西横向的胡同。
漫步街上,两侧的建筑物鳞次栉比、风格各异,中西结合,百年老店随处可见:祥义号绸缎店、瑞蚨祥绸布庄、同仁堂药铺、稻香村糕点、大观楼电影院等等。
百年老店瑞蚨祥(非鸿记),是清末北京最大的绸布店,也是大栅栏街区唯一保存老字号原貌的店堂,现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瑞蚨祥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北京瑞蚨祥始建于1893年,1900年义和团烧毁,1901年又重建,1954年瑞蚨祥响应政府号召实行了公私合营。
店名的来历,据说是引用“青蚨还钱”的典故,蚨是古书上的一种虫,也是铜钱的别称,瑞蚨祥是瑞气吉祥、财源广进之意。
瑞蚨祥门面是欧洲风格巴洛克建筑,对称的曲面、石柱石雕,极富立体感。“瑞蚨祥”大门牌匾是清末翰林李林庠(xiáng)所书,端庄凝重。
进入店内,里面是二层楼,分为前后两段,外面正厅为中式风格,砖雕照壁墙、红木条案、红色的镂空窗棂。进门右手是一组铜塑,表现了我国古代养蚕、纺丝、染色和织绸的工序。展柜里是瑞蚨祥的光辉历史,1949年开国大典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瑞蚨祥提供的。
进入营业厅内,宽敞开阔,富丽堂皇,别具特色,四排黄色的圆柱支撑着楼顶,厅内各种花色的布料绸缎琳琅满目。二楼木质雕花围栏显得低调奢华,中央的“天井”,玻璃屋顶可以自然采光。
一层楼梯拐弯处,红色的墙面上,几行金色的字体:“历史的名字要保存……瑞蚨祥一万年要保存。”这是1956年毛主席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说的话:“历史名字要保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名字为什么不要?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全国有名的招牌要拍下照片来,有许多招牌的字是写得好的,不留下来后代就不知道了……王麻子、东来顺、全聚德要永远保存下去。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名称是封建时代的也可以。”说明了毛主席是对中华老字号传承的重视。
登上二楼,放眼看去,宽阔的大厅,中间楼顶挂着大红圆灯笼,几排红色的圆柱,大厅摆放着红木中式座椅,橱柜里挂着高级丝绸服装、旗袍,玻璃柜台里摆放着旗袍上的中式盘扣,色彩缤纷,各式各样,满满的中国风。
古老的大栅栏,承载着皇城商业的百年变迁,见证着市井文化的兴衰荣辱,老街鲜活而多姿、历久而弥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