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在官方网站公示了申报第329批次的旅居车公告,公示期7天,截止到2020年2月22日。第329批公示申报的旅居车及旅居挂车产品涉及9个品牌10款车型,其中包含7款自行式房车,3款拖挂式房车。详细列表如下:
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肺炎导致全国上下开始众志成城抗击病毒,对于改装车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我们从本月的工信部第329批次公示车型可以发现,在改装车栏目内,负压救护车和医疗车占据了大半数量,而在这一批次的旅居车公示中就少的太多了,仅仅10款旅居车公示,但其中有两款车型还是挺值得期待的,在设计上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表现形式,我们简单的来一下吧!
●齐星牌QXC5038XLJB旅居车
2019年8月的北京国际房车展上,齐星房车发布一款基于福特新全顺打造的升顶式B型露营车,但是当时的发布版本为汽油版。随着国六底盘厂家的推进,现在这款车顺势更新了最新版本,虽然在工信部公示栏目之内我们没有看到公示的燃油类型,但是根据厂家以往的设计,新车汽油柴油版本可以选配。新车在外观方面和旧款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刚刚下线,新车并没有张贴拉花,比较素洁。车顶部最多可以选装5片太阳能电池板,车身尺寸为5975×2170×2280(mm),满足C本就能驾驶的需求。
▲2019款齐星福特升顶露营车内饰图
2020款齐星福特升顶露营车内饰图
从内饰图可以看到2020款车型和2019款车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卫生间部分为固定式外延箱体,保证卫生间空间的同时,增加了使用便利性。车尾床在原车比较窄的情况下,利用了侧拓展的形式,增加了后床的尺寸。还有一点小细节变化的是,新款车的厨台相比之前的厨台似乎稍有放大,增加了操作台面积,厨台上方配备了家用变频空调。参考2019款齐星福特露营车的参数配置,旧款车顶部床尺寸为2000×1400(mm),纵置床尺寸为1000×1850(mm),拓展后的尺寸为1500×1850(mm)。旧款车型水电配置采用了90L+20L净水箱,45L灰水箱,标配540Ah磷酸铁锂电池,标配2000W充电逆变一体机,300W顶置太阳能板。其他方面,标配19寸顶置翻转电视,赛特福德固定式电动马桶,驻车燃油加热器,KME房车专用空调等。那么,新款车型应该和旧款配置相仿。
●国恩隆创牌GNL5032XLJ旅居车
国恩隆创牌GNL5032XLJ旅居车是一款基于北汽福田轻卡打造的自行式C型房车,车身尺寸为5365×1835×2640(mm)。根据我们查询这款底盘信息发现,这款车是北汽福田旗下的一款名为祥菱V1的轻卡,它搭载一款1.5或1.3升的汽油发动机,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最高功率为116马力和87马力,动力参数上确实不够亮眼,不过好在它是国六排放标准。受限于底盘本身的承重和长度问题,改装成房车之后也不过才5.3米左右。室内方面,采用后横纵床设计,根据公示信息,该车核载2-4人,所以室内客厅区是一个双人单排座椅,室内还配备有完整的卫生间和一款紧凑型厨房。这款车两人居住还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上市价格如果能控制在15万左右或将有市场!
●金马驰牌JCV5031XLJ1旅居车
这款金马驰牌JCV5031XLJ1旅居车是由徐州晶锐高科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款自行式B型房车,基于福特新全顺打造,国六排放标准,汽油版本。车身尺寸为5560×2032×2480(mm),轴距3300mm。我们主要来看看车内的布局,从公示图来看,新车有两款布局,两个版本虽然布局形式不同,但基本上实现的功能是一样,很好的兼顾了城市代步和周末轻露营的功能,像这样的车型在国外市场比较流行,国内目前也开始慢慢流行起来。第一款布局采用后折叠形式的横床布局,原车座椅不动,依然在车厢中后部,这是满足通勤需要的设计,露营需要时,放下来后床,车厢中部是厨房。另一款布局是L型沙发组合单人上下铺形式,后方是2人座椅。这款车并没有刻意去设计完整的卫生间,因为这样的车厢尺寸,卫生间会占用太多空间,新车在地板上做了两条金属导轨,采用抽拉式的形式把移动式马桶嵌入在柜内,只为应急使用。在创新力上,这款车是有想法的,具体能不能让用户买账,还得市场见分晓。
●冰凌方牌QYK9010XLJ旅居车
这款冰凌方牌QYK9010XLJ旅居车是本次工信部公示的3款拖挂房车中的一款,从外形设计上来看,属于欧式设计。和前几年国内进口的法国品牌卡莱尔拖挂房车近似,白色车身搭配灰黑色拉花。车身尺寸上选用了当前国内使用率普遍较高的大小尺寸,仅为5米出头,在被牵引状态下更为轻松。根据公示的车内照片显示,这款车有多个布局可选,比如车头双人长条沙发搭配餐桌布局;纵向上下铺床位布局;还有环形沙发可变床布局等等车型,可以说用户可选性非常之多。
·菁英论坛·
引用本文:蒋惠珊, 辛磊, 王洛伟. 国外消化内镜质控发展及现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 39(11): 870-874. DOI: 10.3760/cma.j321463-20220524-00050.
国外消化内镜质控发展及现状
蒋惠珊 辛磊 王洛伟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
通信作者:王洛伟,Email:wangluoweimd@126
【提要】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国外消化内镜质控的发展经过,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质量有所帮助,本文就国外消化内镜质控的发展及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内镜质控; 质量提升
基金项目:长海医院“攀峰234”临床创新项目(2019YXK009)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quality contro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broad
Jiang Huishan, Xin Lei, Wang Luowe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Luowei, Email: wangluoweimd@126
消化内镜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疗措施,诊疗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消化内镜质量对医疗以及社会的重要性,遂成立一系列组织开展质量指标制定、人员培训、内镜中心认证以及质量监管。本文旨在总结发达国家消化内镜质控的探索与发展,为我国提供相应的启发与借鉴。
一、英国
英国是开展系统性消化内镜质控较早的国家之一,这项工作肇始于对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提升。20世纪90年代,英国开展结肠镜的医院少、等待时间长、医疗文书记录不全、检查水平低[1]。针对这些问题,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内镜医师培训与机构规范化管理,之后拓展到整个消化内镜领域,英国消化内镜质控体系逐渐成形。在这一过程中,消化内镜联合咨询小组(joint advisory group,JAG)开展的同行评审认证与针对内镜中心创立的综合评级量表(global rating scale,GRS)成为质量提升的两大关键。此外,JAG近年来推广的英国国家内镜数据库(National Endoscopy Database,NED)将为今后的质控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1.同行评审认证
1994年,JAG在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支持下成立,初衷是联合内科、外科、儿科等相关学科医师制定内镜培训标准。2004年,JAG的工作范围扩大到推动消化内镜质量提升,主要是为配合英国的结肠癌筛查计划。目前,JAG基本相当于英国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主要在3个领域开展工作:内镜医师培训、内镜医师认证以及内镜中心认证[2]。2009年以来,JAG向近2 000名学员颁发了3 000多项认证证书。内镜中心的认证步骤大致包括:(1)参照JAG各类标准,自行通过1~2年的质量提升;(2)上传证明材料,参与培训,完成自我评估;(3)评审专家进行远程和现场评估,并给予认证;(4)获得认证后每年接受复核。JAG对内镜中心的认证基于同行评审,由两名医师评估医疗环境与操作流程、一名护士评估护理过程与洗消等[3]。目前,英国超过90%的急症医疗部门已通过同行评审认证。
JAG自我评价在其25年的工作中,最突出的成果是认证项目及培训项目,推动英国建成以质量、安全、准确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内镜服务体系,制定强有力的、以共识为基础的关键绩效衡量标准。在这些工作中,JAG将质量提升与医院考评、收入挂钩,重视内镜中心和内镜医师的反馈,相关经验值得我国消化内镜质控借鉴。
2.GRS
2003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任命国家临床负责人对消化内镜学科进行监管,并大力推广以改善患者体验为核心目标制订GRS。GRS作为第1个评估内镜服务水平的系统,主要分为临床质量和患者体验两个维度,呈以患者为中心的金字塔设计,各维度均包含6个项目,对每个项目以A、B、C、D分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分数。例如,在临床质量维度下的“患者信息和知情同意”项目中,需达到以下指标:所有的文书每年复核并按需修改;患者常见问题要列入知情同意书;每年至少调查1次患者对知情同意的满意度,并在3个月内采取相应措施。未遵守或撤回同意记录为不良临床事件。内镜中心只需回答是或否,GRS自动计算分数评估服务质量。该评分实时更新,为内镜中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于网络的自我评估工具,以跟踪其在质量改进过程中的进展[4]。在2011年之前,英国要求所有已认证的内镜中心于每年10月提交相应数据,并每年进行2次普查。在GRS改善服务的过程中,内镜检查机构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共享医疗政策、临床指南与典型案例。2011年GRS所承担的职责移交给JAG,由JAG负责定期修订相关指标和规范,并分析和反馈GRS普查结果。
3.NED
NED于2013年在JAG的监督下成立,旨在将所有医疗机构的内镜数据实时、自动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以促进内镜检查的质量提升、研究和培训。其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质量,NED可进行标准化、自动化计算,监测和提升内镜质量,减少每个内镜中心各自计算工作绩效的负担,增加报告的客观性;二是有利于内镜培训,英国之前使用的内镜培训系统需要学员手动输入每例内镜操作的数据,而NED可自动抓取数据;三是有利于资源分配,通过分析内镜工作量和人力资源,有助于制定全国或某一地区内镜发展的长期规划;四是有利于临床研究,NED获取的前瞻性、机构化大数据,为开展临床研究奠定基础。目前,英国的520家医疗机构中已有465家(89.4%)联网NED,上传内镜诊疗超过500万例,包括胃镜218.5万例、结肠镜186.9万例、乙状结肠镜87.2万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8.4万例[5]。
英国上述系列举措显著提高了内镜诊疗质量。以结肠镜为例,英国结肠镜检查的盲肠插镜率从1999年的76.9%提高至2011年的92.3%[2],息肉检出率从1999年的22.5%提高至2011年的32.1%[6]。这些质控工作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目前,爱尔兰多数内镜中心也在JAG注册;JAG为澳大利亚、伊拉克和南非等国提供分享学习,并支持马拉维的培训课程;新西兰直接使用GRS作为衡量内镜质量标准和推动其发展的方法。
二、荷兰
荷兰在ERCP的质控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工作。ERCP操作相对复杂,风险较高,质量保证至关重要。荷兰消化病学会制定了一套标准来判断内镜医师或医疗机构水平,评价其是否具有开展ERCP的资质。2012年,荷兰开始试点使用鹿特丹ERCP评估表进行质量调查。鹿特丹ERCP评估表参考了美国在2006年颁布的ERCP质量指标[7],既包含客观指标,如手术指征、难度分级、是否曾行十二指肠切开;也包含主观指标,如内镜医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自己的表现和操作过程评分,通过适当的自我评估,可以比较不同内镜医师、内镜中心的水平以及从失误中自我提升。2016年,荷兰要求内镜医师必须在国家ERCP质量注册系统中上报ERCP结果(包含鹿特丹ERCP评估表),并接受荷兰国家卫生委员会的监督。该系统实行后,荷兰ERCP的诊疗质量有所提升,在2019—2020年调查的荷兰11个内镜中心中,其质量指标满足欧洲在2018年颁布的6项ERCP质量指标中的5项。2014—2020年,荷兰ERCP的总体成功率从85.8%升至89.1%[8]。但是荷兰国家ERCP质量注册系统与国家并发症数据库之间并无关联,该系统未将ERCP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结果纳入质量指标中。因此,荷兰认为增加国家ERCP质量注册系统与国家并发症数据库之间的联系是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8]。
三、欧洲其他国家
欧洲其他国家的消化内镜质控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国的做法。2013年,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和欧洲消化病学联合会成立质量改进委员会,目标是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镜质量评估框架,包括医师诊疗质量和内镜中心服务质量(如设备、洗消、等待时间和患者体验),为内镜医师和内镜中心设定最低标准,以便于内镜中心用此框架评价其服务[4]。2015—2019年,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发布更加详细的质量指标,对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EUS等不同技术设定详细的质量标准[9⁃13]。期间,欧洲消化病学年会对质量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比较不同工作组的工作并设定标准,建立了质量评价与改进的框架[14]。通过这些工作,欧洲国家的消化内镜质量显著提升。例如,德国在2003—2012年,非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在男性中从13.3%增加到23.3%,在女性中从8.4%增加到14.9%[15]。
四、美国
美国对内镜质控的重视始于一次著名的医疗事故报告。2000年,美国医疗质量评价委员会发表题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建立更加安全的卫生管理系统》的报告,指出美国每年有4.4万~8.9万人死于医疗事故,迫切需要在医学领域中制定质量指标。该报告还初步确定了质量领域需要注意的3个方面:安全性、与当下医疗水平的一致性、个体化[16]。该报告发表以来,美国逐步将医疗质量指标与医疗体系、医院与医师的绩效收入和绩效评估挂钩[17]。针对这一模式的转变,消化内镜界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美国内镜质控诊疗的完善。
2005年,受欧洲GRS的启发,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学会联合成立内镜质量工作组,建立和改进基于证据与过程相关的质量指标,确定了5个领域的29个质量指标,这些领域包括患者体验(知情同意和结果沟通)、医务人员体验(反馈、评估、培训)、效率和运营(确定领导结构、指定质量专员、自我管理)、内镜操作、安全和感控(洗消和设备维护、人员资格认证)。与GRS不同,美国消化内镜学会提出评价高质量内镜中心最重要的5项质量指标:内镜中心明确的人员管理结构、内镜医师定期培训与内镜设备管理、内镜医师与机构工作记录的完整性、患者接收医疗报告与反馈、内镜数据的存储与更新的及时性。随后于2006年发布第一套内镜诊疗通用的质量指标清单,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估[7,18⁃21],并于2015年进行更新,包括胃镜、结肠镜、ERCP和EUS等各项诊疗的具体指标[22⁃28]。这些指标指导了内镜记录报告的发展,有力提升内镜质量,也为后续建立消化内镜中央数据库奠定基础。
关于内镜质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最初由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授权对少数几项基本的结局性指标进行报告,并着手构建向政府报告的评价指标,启动“按质量支付”项目。2009年,美国胃肠病学学会和美国消化内镜学会联合成立消化学科质量提升联盟作为临床数据注册中心和同业对标工具。该联盟通过人工或软件收集内镜质量数据,注册后的内镜医师和内镜中心可对比自身与质量指标平均水平的差距或优势。2017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将消化学科质量提升联盟批准为官方的临床数据注册机构,其目的是为基于绩效的系统报告提供质量数据。目前,消化学科质量提升联盟的收集范围包括结肠镜、胃镜和ERCP[25]。消化学科质量提升联盟对提升医疗质量的优势非常明显,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耗时且昂贵,需要从多个来源收集数据。
2010年《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颁布后,美国将同业对标作为质控的基本手段,通过收集数据、实施质量保证项目开展内部与外部的对标。该法案还包括医师质量报告倡议,倡议从绩效上鼓励医师和组织使用特定的医师质量报告系统,向医疗保险及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报告医疗质量数据[17]。目前,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采纳5项与内镜质量绩效激励有关的指标:筛查性结肠镜是否与年龄相适合、平均风险患者结肠镜检查正常后的随访时间、有腺瘤肉病史患者的结肠镜随访时间、腺瘤检出率和盲肠插管的照片记录。
通过以上措施,美国的消化内镜质量持续改善。2003—2007年,全纽约市的结肠镜筛查率从41.7%上升到61.7%[29]。通过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纽约市194名内镜医师的数据发现,腺瘤检出、盲肠插镜、肠道准备、适当的筛查间隔时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改善[30]。在消化学科质量提升联盟注册的58~89岁的成人结肠镜检查中,腺瘤检出率从2014年的33.93%增加至2018年的38.12%[31]。美国认为质量指标应该不断评估与迭代,并与培训、反馈和记录的改进、保护措施相结合。随着与收入挂钩的奖惩制度越来越多,医疗质量的评价、报告以及同业对标也愈加重要。今后,研究将集中于哪些指标影响临床结局,哪些干预措施有利于优化这些指标。
五、日本
20世纪末,日本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日本厚生劳动省提出医疗改革的基本概念,希望在全民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医疗质量并加强知情同意。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为促进诊疗质量的提升,日本胃镜学会于1973年更名为日本消化内镜学会,该学会每年不定期召开区域会议,同时举办各类研讨会,包括学术研讨会、毕业后教育研讨会等,在各个地区根据需要为初学者提供临床培训,并负责实施专科医师制度,包括指导医师认证和医疗设施建设,并每5年对消化内镜不良事件进行全国性调查。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对内镜治疗后评估的重视,日本相关治疗指南委员会从几乎完全由外科或内科医师组成逐渐转变为内外科及病理科医师共同组成,并且进一步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通过多学科共同讨论以促进内镜质量的提升。
日本政府自1983年开始推行国家癌症筛查计划,在40~60岁人群中开展胃癌筛查工作。2016年开始将消化内镜检查作为日本对策型检查来实施。为保证检查的质量,纳入敏感度与特异度指标以增加胃癌检查的准确性,纳入最佳活检率以降低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该项目还提出相关质量指标以评价检查时间,监测检查是否正确进行,同时也通过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的双重评价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率。
2015年,日本的消化内镜诊疗超过1 413万次,但缺乏全国性的内镜信息数据库,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日本内镜数据库(Japan Endoscopy Database,JED)于2015年创建,这成为日本消化内镜学会较重要的质控项目之一。其创建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日本内镜诊疗现状,准确掌握医师诊疗记录,实现临床研究登记处内容的数据化和标准化。该数据库由日本内镜医师常规上传内镜操作相关数据至国家综合报告系统而成,项目第一阶段主要发展目标为提高收集的数据与术语质量,并在分析收集的数据时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JED 项目第一阶段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集8家机构61 070例内镜检查,第一阶段的成果表明,JED项目可以提供大量内镜手术相关的有用数据,在该项目的第二阶段将细化数据列表,完善数据录入系统,提高数据质量与报告的完整性[32⁃33]。截至2019年末,JED收集的内镜检查数据超过105万件,发现病变数目超319万。此外,JED还建立内镜图像收集系统,目前与7个人工智能类相关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总体上,日本诸多消化内镜技术的质量在全球处于领先。根据2017年日本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胃癌检出者中,早期胃癌占比可达76%;食管癌检出者中,早期食管癌占比可达52%[34]。日本认为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操作的风险和难度逐渐增加,更加广泛的精细安全管理是其进一步奋斗的目标。
六、韩国
韩国的消化内镜质控与其胃癌筛查计划关系密切。韩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35],作为其国家癌症筛查计划的一部分,要求≥40岁的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胃癌筛查。为增加消化道肿瘤早期检出率,韩国消化内镜学会(Kor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KSGE)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国家内镜质量改进项目(National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NEQIP),二是内镜中心认证项目。
NEQIP是由KSGE、韩国国家健康保险局和韩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09年联合发起,通过广泛的系统审查与专家讨论,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内镜医师资质、内镜器械质量提升、内镜操作质量提升(包括麻醉与洗消)以及内镜筛查结果[36]。2017年,KSGE借鉴欧美国家指南对NEQIP的相关指标进行更新[37⁃38]。
内镜中心认证项目由KSGE在2012年启动。该项目规定高质量的内镜中心应符合以下标准:合格的内镜医师团队,内镜中心遵循KSGE推荐的安全、内镜消毒和内镜麻醉指南,内镜医师遵循标准的内镜诊疗流程,持续的质量改进和提升。该项目最早在具有内镜医师培训资质的大型医院实施,2014年逐步扩展至1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39]。为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的服务质量,KSGE陆续制定内镜教育培训指南、内镜设备清洗与消毒指南,并对内镜质量指标6个方面进行更新和完善,包括内镜医护人员资质、设施与设备、内镜检查过程、诊疗质量、洗消和感控以及内镜麻醉[39⁃41]。
为评估NEQIP的效果,2016年KSGE对参与项目的内镜中心进行两项调查。一项调查显示NEQIP对胃癌诊断、内镜医师资质、设施和设备质量、内镜操作和内镜洗消改善的比例分别为69%、60%、66%、82%和75%,各中心认为合理的质量标准(45%)和奖励/报销(38%)对NEQIP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医师的质控意识、熟悉程度是NEQIP推进的潜在障碍,仅有37.3%的受访者熟悉NEQIP标准。受调查者认为,大部分的质量标准集中在结构指标上,缺少结局指标,例如患者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0]。因此,努力提高医师对NEQIP内质量指标的熟悉程度,制定可靠、一致、基于证据的关键绩效衡量标准,增加对质量结果的关注,是其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43]。
对内镜中心认证项目实施后的调查发现,2019年已通过认证的内镜中心有200多家,其中包括80多家培训基地(医院)。在2021年对50家通过认证的内镜中心的镇静措施、设备和人员进行调查,发现纳入的内镜中心医师和护理人员均有规章制度和教育计划,内镜中心均有配备供氧、吸氧的检查室和单独的复苏室,内镜中心均达到碳排放标准[44]。
综上,一些发达国家在消化内镜质控上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参考,尤其在内镜中心认证、内镜医师培训、国家数据库建立以及与医疗保险挂钩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Bowles CJ, Leicester R, Romaya C,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lonoscopy practice in the UK today: are we adequately prepared for nation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tomorrow?[J]. Gut, 2004, 53(2):277-283. DOI: 10.1136/gut.2003.016436.
[2] Rutter MD, Senore C, Bisschops R, et al.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developing performance measures[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6, 4(1):30-41. DOI: 10.1177/2050640615624631.
[3] Veitch AM, Uedo N, Yao K, et al. Optimizing earl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etection at endoscopy[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 12(11):660-667. DOI: 10.1038/nrgastro.2015.128.
[4] Stebbing JF. Quality assurance of endoscopy units[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1, 25(3):361-370. DOI: 10.1016/j.bpg.2011.05.004.
[5] Lee TJ, Siau K, Esmaily S,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automated endoscopy database: 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Endoscopy Database (NED)[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9, 7(6):798-806. DOI: 10.1177/2050640619841539.
[6] Gavin DR, Valori RM, Anderson JT, et al. The national colonoscopy audit: a nationwid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olonoscopy in the UK[J]. Gut, 2013, 62(2):242-249. DOI: 10.1136/gutjnl-2011-301848.
[7] Baron TH, Petersen BT, Mergener K,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4 Suppl):S29-34. DOI: 10.1016/j.gie.2006.02.019.
[8] Gilissen L, Meijer S, Flink H, et al. The Dutch national ERCP quality registration using self-assessment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clinical ERCP outcome[J]. Trends in Medicine, 2020, 20(4):1-6. DOI: 10.15761/TiM.1000239.
[9] Valori R, Cortas G, de Lange T,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endoscopy services: a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9, 7(1):21-44. DOI: 10.1177/2050640618810242.
[10] Domagk D, Oppong KW, Aabakken L,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nd endoscopic ultrasound: a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8, 6(10):1448-1460. DOI: 10.1177/2050640618808157.
[11] Kaminski MF, Thomas-Gibson S, Bugajski M,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low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7, 5(3):309-334. DOI: 10.1177/2050640617700014.
[12] Spada C, McNamara D, Despott EJ,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small-bowel endoscopy: a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9, 7(5):614-641. DOI: 10.1177/2050640619850365.
[13] Bisschops R, Areia M, Coron E, et al.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6, 4(5):629-656. DOI: 10.1177/2050640616664843.
[14] Bisschops R, Rutter MD, Areia M, et al. Overcoming the barriers to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easures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and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UEG) position statement[J].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21, 9(1):120-126. DOI: 10.1177/2050640620981366.
[15] Brenner H, Altenhofen L, Kretschmann J, et al. Trends in adenoma detection rates during the first 10 years of the german screening colonoscopy program[J].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9(2):356-366.e1. DOI: 10.1053/j.gastro.2015.04.012.
[16]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 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0.
[17] Vadlamudi C, Brethauer S. Quality in endoscopy[J]. Surg Clin North Am, 2020, 100(6):1021-1047. DOI: 10.1016/j.suc.2020.08.008.
[18] Faigel DO, Pike IM, Baron TH,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procedures: an introduction[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4 Suppl):S3-9. DOI: 10.1016/j.gie.2006.02.017.
[19] Cohen J, Safdi MA, Deal SE,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4 Suppl):S10-15. DOI: 10.1016/j.gie.2006.02.018.
[20] Rex DK, Petrini JL, Baron TH,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colon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4 Suppl):S16-28. DOI: 10.1016/j.gie.2006.02.021.
[21] Jacobson BC, Chak A, Hoffman B,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4 Suppl):S35-38. DOI: 10.1016/j.gie.2006.02.020.
[22] Gurudu SR, Ramirez FC. Quality metrics in endoscopy[J]. Gastroenterol Hepatol (N Y), 2013, 9(4):228-233.
[23] Adler DG, Lieb JG, Cohen J,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RCP[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1(1):54-66. DOI: 10.1016/j.gie.2014.07.056.
[24] Wani S, Wallace MB, Cohen J,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U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1(1):67-80. DOI: 10.1016/j.gie.2014.07.054.
[25] Park WG, Shaheen NJ, Cohen J,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EGD[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1(1):17-30. DOI: 10.1016/j.gie.2014.07.057.
[26] Rex DK, Schoenfeld PS, Cohen J,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colon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1(1):31-53. DOI: 10.1016/j.gie.2014.07.058.
[27] Cohen J, Pike IM. Defining and measuring quality in endoscopy[J]. Am J Gastroenterol, 2015, 110(1):46-47. DOI: 10.1038/ajg.2014.382.
[28] Day LW, Cohen J, Greenwald D,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units[J]. VideoGIE, 2017, 2(6):119-140. DOI: 10.1016/j.vgie.2017.02.007.
[29] Richards CA, Kerker BD, Thorpe L, et al. Increased screening colonoscopy rates and reduced racial disparities in the New York citywide campaign: an urban model[J]. Am J Gastroenterol, 2011, 106(11):1880-1886. DOI: 10.1038/ajg.2011.191.
[30] Uche-Anya EN, Brown JJ, Asumeng C, et al. Impact of a citywide benchmarking intervention on colonoscopy quality performance[J]. Dig Dis Sci, 2020, 65(9):2534-2541. DOI: 10.1007/s10620-020-06067-y.
[31] Shaukat A, Holub J, Pike IM, et al. Benchmarking adenoma detection rates for colonoscopy: results from a US-based registry[J]. Am J Gastroenterol, 2021, 116(9):1946-1949.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1358.
[32] Matsuda K, Tanaka K, Fujishiro M, et al. Design paper: Japan Endoscopy Database (JED): a prospective, large database project related to gastroenterological endoscopy in Japan[J]. Dig Endosc, 2018, 30(1):5-19. DOI: 10.1111/den.12964.
[33] Kodashima S, Tanaka K, Matsuda K, et al. First progress report on the Japan Endoscopy Database project[J]. Dig Endosc, 2018, 30(1):20-28. DOI: 10.1111/den.12963.
[34] 日本消化器がん検診学会.内視鏡診実態調査の集計成績[EB/OL].[2021-09-01].http://jsgcs.or.jp/files/uploads/H29zenkoku_naisikyo.pdf.
[35] Jung KW, Park S, Kong HJ,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Korea: incidence, mortality, survival, and prevalence in 2008[J]. Cancer Res Treat, 2011, 43(1):1-11. DOI: 10.4143/crt.2011.43.1.1.
[36] Cha JM. Quality improv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in Kore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Korean J Gastroenterol, 2014, 64(6):320-332. DOI: 10.4166/kjg.2014.64.6.320.
[37] Min JK, Cha JM, Kwak MS,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outcome measures of endoscopy in the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J]. Yonsei Med J, 2019, 60(11):1054-1060. DOI: 10.3349/ymj.2019.60.11.1054.
[38] Min JK, Cha JM, Cho YK, et al. Revision of quality indicators for the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in Korea[J]. Korean J Gastroenterol, 2018, 71(5):269-281. DOI: 10.4166/kjg.2018.71.5.269.
[39] Kim JW, Cho YK, Kim JO, et al. Accredited endoscopy unit program of Korea: overview and qualification[J]. Clin Endosc, 2019, 52(5):426-430. DOI: 10.5946/ce.2019.166.
[40] Moon HS, Choi EK, Seo JH, et 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guidelines for the board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 Clin Endosc, 2017, 50(4):345-356. DOI: 10.5946/ce.2017.106.
[41] Son BK, Kim BW, Kim WH, et al. Kor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guidelines for endoscope reprocessing[J]. Clin Endosc, 2017, 50(2):143-147. DOI: 10.5946/ce.2017.029.
[42] Park SY, Lee JK, Kim JW, 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n the facilities and personnel for endoscopic sedation: results from 50 qualified endoscopy units of teaching hospitals accredited by the Kor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KSGE)[J]. Clin Endosc, 2021, 54(6):843-850. DOI: 10.5946/ce.2021.014.
[43] Cho YK.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reening endoscopy in Korea: national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J]. Clin Endosc, 2016, 49(4):312-317. DOI: 10.5946/ce.2016.084.
[44] Cha JM, Moon JS, Chung IK, et al. National endoscopy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remains suboptimal in Korea[J]. Gut Liver, 2016, 10(5):699-705. DOI: 10.5009/gnl15623.
DOI:10.3760/cma.j321463-20220524-00050
收稿日期 2022-05-24 本文编辑 许文立 唐涌进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锂电池的老化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电池的健康状态受温度、电流倍率、截止电压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电池健康状态的研究和建模分析等已有一定成果,相关的研究包括电池退化机理与老化因素分析、电池的健康管理、电池状态监测与估计、电池寿命预测等。
然而锂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方面仍缺少比较完善的归纳和综述。本文从电池健康状态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研究难点和研究意义五个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电池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一、电池健康状态定义
电池SOH表征当前电池相对于新电池存储电能的能力,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电池从寿命开始到寿命结束期间所处的状态,用来定量描述当前电池的性能状态。电池的性能指标较多,国内外对SOH有多种定义,概念上缺乏统一,目前SOH的定义主要体现在容量、电量、内阻、循环次数和峰值功率等几个方面。
1 容量定义SOH
采用电池容量衰减定义SOH的文献最多,给出的 SOH定义如下:
式中:Caged为电池当前容量;Crated为电池额定容量。
2 电量定义SOH
用电量定义SOH与容量定义相似,因为电池的额定容量有实际有效容量和最大容量,电池的实际容量与标称额定容量有些差异,所以有文献从电池放电电量的角度定义SOH。
式中:Qaged-max为当前电池最大放电电量;Qnew-max为新电池最大放电电量。3 内阻定义SOH
电池的内阻增大是电池老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电池进一步老化的原因,不少文献采用内阻定义SOH。
式中:REOL为电池寿命结束时的内阻;Rc为当前电池的内阻;Rnew为新电池的内阻。
4 剩余循环次数定义SOH
除了采用容量和内阻等电池性能指标定义SOH外,也有文献用电池剩余的循环次数定义电池的SOH。
式中:Cntremain为电池剩余循环次数;Cnttota为电池的总循环次数。
以上4种电池的SOH定义在文献中较为常见。容量和电量定义可操作性强,但容量为电池的外在表现,而内阻和剩余次数定义的可操作性不强,内阻与SOC、温度有关,不易测量, 剩余循环次数和总循环次数无法准确预测。
二、锂电池健康状态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文献研究锂电池老化机理和规律, 普遍认为锂离子沉积、SEI膜增厚和活性物质损失等是造成电池老化和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锂电池的滥用会加速电池老化,电池的正常充放也会影响电池健康状态,加速电池老化。
1 温度对电池SOH的影响
温度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电池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温度对电池的性能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高温会加快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提升电池的效率和性能,同时高温也会加速一些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发生,造成电池的活性物质减少,引起电池 的老化和容量衰减。有实验数据表明高温会加快电池电极的SEI膜增长,锂离子穿透SEI膜难度增加,等效为电池内阻增大。
2 充放电电流倍率对电池SOH的影响
充放电倍率会影响电池的寿命,以三种不同放电倍率对索尼18650 电池进行300次循环实验, 其电池容量分别衰减9.5%、13.2%和16.9%,电池内阻分别增加12.4%、18.3%和27.7%,同时高倍率放电会在电池内部产生更多的热量,加速电池老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高倍率电池放电的电极表面SEI膜比低倍率放电的要厚。
3 放电深度对电池SOH的影响
电池充放电深度对电池健康和老化有影响,有观点认为电池有累计的总转移能量,基于总转移能量进行电池的容量衰减和老化分析。高飞等通过对锂电池不同放电深度的循环测试,分析电池的累积转移能量与电池容量衰减之间的关系,得出电池容量衰减到85%之前,电池累计转移的能量在深充深放与浅充浅放这两种模式下基本相同,当电池容量衰减到85%~75%时,电池累计转移的能量和能量效率上深充深放模式都优于浅充浅放的模式。
4 循环区间对电池SOH的影响
电池充放电循环区间也会影响电池老化过程,循环区间不同对应的充放电电池内阻不一样,因此循环过程中电池发热和反应略有不同,长期将影响电池的健康和老化。因此有专家建议电池SOC范围在20%~80%,这样有利于电池健康和循环寿命。
5 充放电截止电压对电池SOH的影响
电池的过充和过放都会对电池健康产生影响,不恰当的电压上限和电压下限对电池都有影响。放电截止电压越低,电池内阻越大,造成电池内部发热,同时引起副反应增加,电池活性物质减少和负极石墨片层出现塌陷,电池加速老化和容量衰减。过高的充电截止电压引起电池内阻增大,电池内部发 热增加,过度充电引起负极产生“析锂”现象以及相应的副反应增加,影响电池的容量和老化。
综上,电池运行的温度、充放电倍率、放电深度、循环区间和充放电截止电压等都会对电池的健康状态和寿命产生影响。目前,电池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研究处于定性研究阶段,这些影响因素对电池老化的定量分析以及各因素相互耦合关系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未来电池健康和寿命研究热点。
三、锂电池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锂电池的健康状态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获取,电池健康状态可通过模型评估得到,电池的老化和健康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目前锂电池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主要有电化学模型、等效电路模型和经验模型三种。
1 电化学模型
电化学模型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出发分析电池运行 过程中的健康状态变化,考虑电池的老化因素对电池内外部状态变量(温度、电流倍率、截止电压等)的影响。锂电池电化学模型研究包括基于SEI机理模型、电化学第一原理模型、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电化学模型的复杂电化学模型等。
2 等效电路模型
等效电路模型从电池的电工学角度,结合大量状态数据分析,将锂电池等效为一个基本的电路模型,用电路模型进行电池的健康状态评估。锂电池基本等效电路模型有Rint模型、RC模型和Thevenin模型 3种,PNGV模型和GNL模型是在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模型。
3 经验模型
经验模型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拟合、试凑、经验公式和统计处理来获取电池性能状态的变化,总结出电池的健康状态变化规律,主要有电池阻抗经验模型和电池容量估计经验模型。
四、锂电池健康状态研究的困难
锂电池的健康状态和寿命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然而电池的SOH研究还处于初级状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研究周期长,实验条件控制严
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周期长,电池的老化实验周期很长,在测试过程中,温度、充放电电流和充放电截止电压等需要严格控制,并且每隔一定时间需要对电池的老化情况进行评估。
2 电池内部状态监控和分析困难
锂电池的SOH研究涉及电池内部状态变量,如电化学模型中电池内部温度、电解液浓度和内阻等状态,而电池的内部状态准确监控非常困难,还需要对这些状态变量进行定量分析,这使得电池的SOH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大。
3 各种影响因素耦合
电池运行的温度、充放电倍率和放电深度等都是影响电池老化和寿命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共同作用的,电池SOH的研究要求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解耦。然而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解耦条件难以控制,目前很难进行解耦分析。
五、锂电池健康状态研究意义
电池SOH研究难度大,进展缓慢,但是SOH研究对电池的使用、维护和评估有很高价值,可为规划、政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对电池管理的意义
电池管理系统估算电池荷电状态和剩余电量与电池的容量有关,若电池管理系统能掌握电池的老化规律和健康状态,将有助于其做好电池全寿命周期的电池管理。
2 对电池使用和维护的意义
SOH研究有利于掌握电池老化影响因素,为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提供理论指导。对电池的使用和维护而言,了解影响电池老化的因素可减少高低温以及过充过放等有损电池使用的情况;知悉电池当前的健康状态,可帮助判断电池的内在隐患和寿命情况,为电池维护和更换提供参考。
3 对电池经济性评估的意义
SOH的准确评价对电池的经济性评估有重要意义,锂电池的应用场景、使用方式和维护手段不同造成电池的寿命差异,使电池的使用成本、经济效益等经济性评估有差别。通过SOH研究建立电池的老化模型,为分析电池的经济性提供数据支撑,将为企业投资决策、政府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有效辅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电池中国,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