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能懂天象,为什么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五胡十六国”是历史的一个节点,自它以后堪称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这里面与北魏的汉臣崔浩不无关系。

崔浩是北魏的三朝元老,作为汉人,崔浩能在北魏有一席之地,与他的思想、能力和知识是分不开的。

当初,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服食一种能让人保持精神的药物--寒食散,日积月累,药毒发作,他的性格越来越暴躁,变得喜怒无常,加上当时不断出现灾异,占卜的人都说当有急变生于肘腋之下。

拓跋珪更加忧郁、愤懑、不安,有时接连几天都不吃饭,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喃喃自语。怀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有百官前来奏事,拓跋珪想起他之前的事来,就马上诛杀。

其他的,神色有变化,甚至呼吸不均匀,或者走路姿势不对,或者一句话不恰当,他都认为对方怀恶在心,往往亲手击杀。

拓跋珪这是神经了。

因此大臣们多不敢接近拓跋珪。

唯有时任著作郎的崔浩恭勤不懈,有时在宫中工作,一整天都不回家。

崔浩的父亲崔宏担任北魏的吏部尚书。崔宏从来没有忤逆过拓跋珪的旨意,也不曲迎奉承,所以只有他们父子没有受到谴责。

像这样一贯听话,工作认真、态度虔诚的打工者,是老板最喜欢的。再说,他们也从来不追求分外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没毛病。没毛病,谁也不会去找他们的不是。

刘裕建南朝,拓跋氏统一北方

篡夺东晋的刘裕是南朝的开创者,这个草根出身的英雄可以称得上历史的“励志模范”,能从最底层一步一步拼杀出来,这本身就让人不得不佩服,除了一些机缘巧合外,自身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成功真正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但是刘裕自身文化、观念的制约也使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毕竟他是在“北伐”胜利后,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崔浩则不同,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魏的“军师”,一个出了茅庐而定二分天下的“诸葛亮”。

崔浩和刘裕是有所交集的,如果这两个人拧成一股绳,或许历史不会是这个样子……

刘裕灭南燕时,割据广州的卢循分兵两路北上,竟然连战连捷,逼近了东晋都城建康。

这时候刘裕已经拿下了南燕班师回朝。

卢循在刘裕跟前就不行了,刘裕挥师南下,把卢循赶到交州(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治所在龙编(今越南河内以东))。

无路可退的卢循只好投水自杀。

随后,刘裕于412年消灭了刘毅、诸葛长民等势力。又于第二年攻伐盘踞巴蜀的军阀谯纵,收复了西南地区。

在整顿完后方之后,刘裕又于416年集全国之力,发动第二次北伐,讨伐的对象是接了前秦苻坚班的后秦第二代人物姚泓。

后秦皇帝姚泓与刘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学问、爱写诗,对人也好,但就是不适合做皇帝。

当初姚兴选接班人时也是犹豫不决,几经对比才立他为太子。

虽然即位时他曾经果断平息了姚愔的内乱,但对于外部势力他却没了办法。

现在他的天下漏洞百出,周围强、弱之敌都来侵扰他,让这个只想“静静”的皇帝难以平静。

现在好了,又来了“老虎”刘裕,这让姚泓捉襟见肘,竟然在朝见百官的时候,和大臣们放声痛哭。

说实在的上天不会可怜无能的人,“哭”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公元417年伊始,晋军就得到了关东河南的地方。

无奈之下,姚泓向北魏的拓跋嗣求援。

也是这时候,刘裕则向拓跋嗣借黄河之道攻秦。

拓跋嗣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在北魏朝担任祭酒的崔浩说道:“刘裕对后秦势在必得,我们要是阻断他的河道,就是代秦受敌,与晋为敌,不是上策。不如把河道借给他,让他西进,然后阻断他东退的道路,要是刘裕攻下长安,肯定会感激我们,攻不下呢,我们也还不失一个救秦的美名。”

对北魏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好计策,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计策。然而拓跋嗣并没有听,他可能觉得崔浩这个汉臣官微人轻吧。

于是拓跋嗣派了十万步骑兵驻守黄河北岸,静观其变。

刘裕水军沿黄河西行,北魏的军队就在北岸跟着走。

要是遇上风大浪急,晋军有漂到北岸的,就被魏军攻击杀掉。

这种情况让刘裕很烦,于是他派将军丁旿带上七百个士兵,一百辆兵车,冲上北岸。

在离河岸一百来步的地方摆了个叫作“却月”的半圆形阵势,两头靠着河,每辆车上坐七个士兵,然后在阵中竖起一根白羽毛。

魏军搞不懂这阵势,也不敢乱动。估计是故弄玄虚,给对方以神秘感。

忽然,却月阵中的白羽毛举起,刘裕的将军朱超石率领两千名士兵带着一百张大弩,冲到阵中,每车也增加了二十人。

魏军见他们弄完这套鬼把戏,便以十倍于敌的三万骑兵进攻晋军的却月阵,哪知道刘裕这阵势另有妙处,朱超石另外布置了一千多支三四尺的长矛,装上大弩,用铁锤敲打,这一矛飞去便能洞穿三四个魏兵。

北魏的军队见了这么厉害的新式武器,一下子就溃散了。

刘裕乘胜追击,北魏损失数千士兵,魏军再也不敢拦截晋军了,刘裕就此打通了西进的道路。

拓跋嗣后悔没有听取崔浩的建议,这个汉人不得不令他刮目相看。

崔浩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来自于显赫的清河大族崔氏。这个人对历史的见解和对当下时事的分析堪与前世的诸葛孔明有得一比。

拓跋嗣在阻拦晋军西进失败后,向崔浩请教:“刘裕讨伐姚泓果真能胜么?”

崔浩回答说:“当然。”

“那是为什么呢?”

面对拓跋嗣的追问,崔浩给他分析说:“当初姚兴就喜好虚名而少有实用,儿子姚泓更是懦弱多病,众叛亲离。刘裕乘人之危,兵将将勇,怎么能不胜?”

拓跋嗣听崔浩这么说,又问:“刘裕已经入关,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我用精锐骑兵攻打他的彭城、寿春。刘裕恐怕难以双顾,就不行了吧?”

崔浩摇头说:“刘裕出身卑微,手下本无可用的兵卒,却能讨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要不是他才干过人,岂能有今天?

而我们当今的形势,西有赫连勃勃,北有柔然自号可汗,成为北魏北方最强大之敌,他们对我们觊觎已久。而且我们国内尚无良将,未必对付得了刘裕,不如静观其变。”

随后,崔浩还进一步分析道:“刘裕灭掉姚泓后,肯定会赶回去篡位。

关中地区汉胡混杂,民风彪悍。刘裕想把荆扬的那一套放到雍秦地区,根本行不通,即使留再多的兵驻守,也不可能改变文化上的不同。

陛下只管等着,秦地早晚会落到我们手中。”

拓跋嗣听了不禁大呼:“爱卿料事实在太周密了!”

后来事实证明,崔浩的预言果然成真。

“那么赫连勃勃怎么样呢?他会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拓跋嗣不放心地问道。

崔浩说:“赫连勃勃国破家亡,投奔姚氏。

他却不思报恩,还趁火打劫,四面树敌。

这样的货色不过是一个竖子小人,纵能殄凶一时,最后也是个被人吞食的货色罢了。”

拓跋嗣听后很开心,与崔浩促膝长谈到深夜,赐他美酒十觚,精盐一两,说:“朕品味卿言,如同这盐和酒,所以想和卿一同享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盐是多么的珍贵!

崔浩这些话,无疑给北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尽管北魏的汉化未深,但在这些汉人士族的辅佐下寻找探索出一条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新途径。

沿渭河直驱长安的东晋水军大将王镇恶,是前秦时期辅佐苻坚成就霸业的王猛的孙子。

前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亡于后秦,正是后秦的落井下石才让苻坚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一次来到长安,王镇恶还真有点复仇的成分,历史的趣味就在于此,人生的角色是互换的。

接下来的一幕好熟悉,是历史人物惯用的伎俩。

来到长安的王镇恶,用了“背水一战”的招式,把自己的后路给“绝”了,那些带领水兵进发的船只被他统统丢弃。

他对手下士兵说:“我们家小都在江南,这里是长安北门,离家乡有万里之遥,现在舟楫、衣粮都已经随流而去。

打赢了,大家都有功名,赢不了只能暴尸荒野,大家好好努力吧!”

王镇恶亲率大军,大败后秦姚丕的守军,姚泓的军队不战自溃。

姚泓准备投降,这个只知道舞文弄墨的皇帝,还傻傻地抱着苟活下去的幻想,连他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都明白刘裕的意图,对他说投降也难保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如自决 。

姚泓下不了决心,姚佛念就从宫墙楼上跳了下去。

没有勇气自杀的姚泓带着妻儿、群臣来到王镇恶面前投降,最后还是和他的宗族一并被刘裕杀掉。

死里逃生的后秦大族,以及那些曾在东晋和刘裕争权的司马休之,桓氏后人,都投奔了拓跋嗣。

正如崔浩分析的那样,南北中国在当时的巨大差异,即使刘裕有过人之处,也难以用武力改变哪怕一点。

于是刘裕的英雄传奇,基本到此为止。

那个早已谋划攻取长安的赫连勃勃正在精心安排接受长安。

赫连勃勃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观望着刘裕伐秦,他得意地对群臣说:“刘裕肯定能灭秦。但刘裕不能久留,必定会撤军,而只留下子弟和部将镇守关中。到时朕再出手,得关中如取草芥。”

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

在楼上看你。

当我们欣赏别人的时候,更有

人在欣赏我们,不是吗?

而此时正是这样,赫连勃勃想

窃取刘裕的成果,可没想到北

魏的拓跋嗣也“麻雀在后”。

赫连勃勃厉兵秣马,进据安定。刘裕派人与他通好,结为兄弟,他叫自己的中书侍郎皇甫徽专门拟了份文采不错的回信,暗自背下,当着东晋使者的面口授成文。

刘裕被他的小小伎俩骗过,直叹:“吾所不如也!”

刘裕准备在关中扎根,然而此时他的亲信,留守建康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北伐将士日久思归,刘裕担心东晋旁落他人之手,果然如赫连勃勃所说,刘裕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辅佐,他自己则领兵匆匆赶回建康,去接受相国、宋公的爵位去了。

刘裕忘记了历史规律,占据关中才能傲视天下,他这种顾此失彼的态势,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机会一旦失去,就再也难以得到了,毕竟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的变数。

天予弗取,自遗其咎。

他前脚刚走,留守长安的晋军就出现了内乱,王镇恶被沈田子诱杀,王修又除掉了沈田子。

赫连勃勃的军队已经南下,他在等最后的机会,年幼无知的刘义真又听信与王修不和的部下谮言,将王修也杀死。

好嘛,这一番“罗圈杀”使晋军再也守不住长安了。

见大事不好的刘裕派出大将召刘义真撤回,在青泥被赫连勃勃的夏军围堵,全军覆没,刘义真仅得单骑逃遁。

劳师动众的刘裕在少有的北伐成功大好形势下,落了个这样的结果。

那个曾经与他结拜为兄弟的赫连勃勃竟成了他北伐的掘墓人。要知道这家伙连他岳父都坑,何况与你这样为了利益结拜的兄弟呢?应了那句话--兄弟是拿来利用的!

看到自己的儿子安全归来,曾经信誓旦旦再次要兴兵北伐的刘裕完全放弃了这一计划。

他首先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功成名就,他要做皇帝!

至此,东晋在江南地区长达105年的统治画上了句号。

刘裕称帝开创了“南朝”,公元420年,十六国的历史,也临近了尾声。

拓跋嗣对崔浩说:卿往年之言应验了,朕于今日开始,才相信天道!

拓跋嗣让博士祭酒的崔浩为他讲解《易经》《洪范》,拓跋嗣还向崔浩请教天文、术数。

崔浩占卜决策,多有应验,于是拓跋嗣越发宠信他,凡是军国密谋,都让他参与。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相传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洪范》一篇可以说是治国安邦的帝王之术。

拓跋嗣能学习《洪范》,说明他接受儒家文化,成为一个汉化的君主了。

当时,北魏连年霜、旱,云中、代郡颗粒无收,百姓多有饿死。

太史令王亮、苏坦建议迁都邺城。

拓跋嗣问群臣意见。

崔浩、周澹说:“迁都邺城可以救今年之饥,但非长久之计。等到来春草生,牛奶、奶酪将出,加之瓜果蔬菜,得以秋熟,饥荒自然就过去了。”

后来果然如此。

七月十五日彗星在天津星座出现,进入太微星座,又经过北斗星座,联结紫微星座,八十多天才消失。

拓跋嗣召集诸儒生、术士问道:“如今四海,灾变之应,在哪个国家?朕很畏惧。众卿尽言,在哪个国家?”

众人推举崔浩回答,崔浩说:“天象的灾异,对应着地上的人事,如果我们在人事上没有问题,又有什么畏惧呢?

当年王莽将篡汉,彗星出入,正与今日相同。

我国主尊臣卑,秩序井然,人民并无异网,而晋国皇室被欺凌,危亡不远;彗星的灾异,将要应在刘裕篡位上吧!”

众人对此没有不同意见。

拓跋嗣前往翳犊山,接到刘裕受禅的消息,用驿车召崔浩前来,告诉他说:

“卿往年之言应验了,朕于今日开始,才相信天道。”

拓跋嗣也像他的父亲拓跋珪一样服用寒食散,结果也出现了反常现象,他深感忧虑。

于是他派中使秘密去问崔浩:“最近赵、代地区发生日食。朕的病弥年不愈,恐怕一旦不讳,诸子都还年少,怎么办?请为我想一想身后之计。”

崔浩说:“陛下春秋富盛(时年31岁),病很快就会好。

如果你一定要听我的意见,请允许我说一些多余的话:自从圣朝龙兴以来,都不设置储君,所以永兴年间,社稷几乎危殆。如今宜早定东宫太子……皇子拓跋焘年将十五岁,明睿温和,立子以长,是礼之大经,如果等儿子们都长大成人之后再去选择,倒错天伦,则是召乱之道。”

拓跋嗣又问长孙嵩,长孙嵩回答说:“立长则顺,置贤则人服;拓跋焘既年长,又有贤德,正是上天所命。”

拓跋嗣于是立太平王拓跋焘为皇太子,让他居正殿临朝,为国家副主。

任命长孙嵩及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面朝西;崔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面朝东;文武百官的位置,则在辅官以下。

拓跋嗣避居西宫,有时偷偷走过来,窥视朝会,听拓跋焘决断朝政,大喜。

像是这样,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能有效避免出现纰漏。

拓跋焘听闻赫连勃勃去世,他的儿子们内斗,国人不安,想要讨伐。

长孙嵩等人都说:“敌人如果守城不出,以逸待劳,柔然郁久闾大檀再趁虚而入,我们就危险了。”

崔浩说:“往年以来,荧惑星守着羽林星、钩己星运行,占卜天象的结论是秦国将亡。

今年五星并出东方,利于西伐,天人相应,机不可失。”

但不看事的长孙嵩解决争辩谏止,拓跋焘大怒,斥责长孙嵩在位贪污,让武士抓住他的头往地上撞,来侮辱他。

看似高高在上,让皇帝不高兴了,你啥也不是。

拓跋焘于是派司空奚斤率四万五千人袭击蒲阪,宋兵将军周几率一万人袭击陕城,河东太守薛谨为向导开始攻打夏。

南朝建立,北朝还会远吗?拓跋焘统一北方

历史在纷纷攘攘的争端中,北魏的第三任皇帝拓跋焘横空出世了。

之前,崔浩已经指出了中国症结之所在--“南北异俗”,需要北方人“变风易俗,化洽四海”。

此时的北方,十六国后期的“余孽”尚存,西凉在南凉灭亡后,也很快衰败。

怀揣大国梦的李暠终因实力不济,在惆怅中遗憾离世。他的儿子李歆被北凉的沮渠蒙逊乘虚攻下他的国都酒泉,李歆兵败被杀。

北凉成为西域的宗主国。

这时的北魏,已经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取得了胜利。

公元422年,乘刘裕病逝对南朝用兵,把河南地区刘裕从后秦那里收回的土地,全部占领。

然后两次深入沙漠,对那个飘忽不定,年年犯境的柔然骑兵进行清剿,使其暂时无力南侵。

魏太武帝拓跋焘似乎更热衷于对付西面和东面的敌人。

公元426年拓跋焘对大夏用兵,此时夏国的继任者赫连昌正和西秦乞伏炽磬相攻,结果北魏趁机从河东地区长驱直入,连得蒲坂、长安等重地,他的国都统万城勉强守住。

到了第二年拓跋焘率兵亲自进攻时,赫连昌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一次拓跋焘示弱把赫连昌引出统万城,再杀了一个回马枪,把夏军打的溃散而逃。

统万城纳入了北魏,赫连昌不久被俘,他的弟弟赫连定逃到平凉继位,只控制陇西一隅。

崔浩对这支残余势力深表忧虑,他对拓跋焘说:“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

一直犹豫不决的拓跋焘如梦方醒,打贼不死,必被贼咬,于是魏军西征大夏,将平凉拿下,无处可遁的赫连定欲渡黄河进入北凉,谁知遭到吐谷浑的骑兵截击,全军溃散。

自此这个反复无常的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北燕的冯弘乘着哥哥冯跋病重,拥兵夺权,先吓死了病中的哥哥,又杀死了侄子冯翼自己继任大燕天王。

北魏在灭夏以后又来讨伐它,冯弘的守将们纷纷投降。

冯弘几次向拓跋焘提出议和,拓跋焘都不答应,穷途末路之下,冯弘逃到高句丽,后来被高句丽王高琏除掉。

439年,拓跋焘进攻北凉,沮渠牧犍在都城姑臧被攻破后投降,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刘裕的宋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

悲催的崔浩,终究做了什么,让自己惨遭灭门!

作为三朝元老,崔浩堪称北魏的中流砥柱。

他收集各家历法,考校汉以来日食、月食及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度数,矫正前史错失,编撰《魏历》。

完成以后,给高允看。

高允说:“汉高祖元年十月,五星聚集于东井,此是历术上一个浅显的错误;如今我们讥刺汉史,却不能发现这个错误,恐怕后人讥讽我们,就像我们今天讥讽古人一样。”

崔浩问:“错误在哪里?”

高允说:“按照《星传》:‘金星、水星常环绕太阳运行。’十月,太阳在尾宿、箕宿二星座之间,黄昏时没于申南,而东井星才刚刚出于寅北,二星如何能背日而行?

这是史官为了显示它的神奇,不再以理推算。”

崔浩说:“天象变异,有什么不可能?”

高允说:“这不是以空言相争,应该再仔细查一查。”

过了一年多,崔浩对高允说:“你之前所论,我并没有在意,后来重新考究,果然像你说的那样。

五星是在之前三月聚集于东井,不是十月。”

高允(390年-487年),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

北魏时期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曾经跟随崔浩修撰《国记》,卷入“国史之狱”,得太子拓跋晃奋力营救,坐罪免职。

文明太后称制后复出,历仕五朝,公元487年去世,享年98岁。

东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之一,属双子座。

又称井木犴。其组合星群状如网,由此得名“井”。

井宿就像一张迎头之网,又如一片无底汪洋,故井宿多凶。

崔浩对星宿研究至深,又懂天命,作为三朝元老的他后来为什么被灭门了呢?

崔浩晚年的时候,奉命编写北魏国史。

他实事求是,原原本本地把北魏的国史记载下来,而且鬼使神差地还刻在石碑上,立在都称平城郊外的大路边。

对于北魏的糗事四处张扬,这当然犯了北魏鲜卑贵族的忌讳,这不是明摆着侮辱鲜卑拓跋氏的先人吗!

鲜卑贵族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们跑到太武帝拓跋焘那里去告状,说崔浩故意把国家的丑事拿出来说。

太武帝下令把那些编写史书的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逐一审问。

崔浩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只承认自己受了贿赂。

后来太武帝亲自审问他的时候,他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崔浩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当囚车拉着他去往刑场了时候,他还受到了非人的侮辱,几十个士兵对着他的脸撒尿,崔浩惨叫着走了一路。

史书上说:从古始,宰相一级的官员被处死的成千上百,但没有一个像崔浩那样惨的。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

崔浩对佛教一直都没有好感,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点厌恨。

因此,他经常向太武帝进言,说:“陛下,佛教太虚幻了,全都是骗人的。

而且,我们每年在修建佛寺,祭献佛祖的时候,耗费多少财力啊!这种劳民伤财的东西,危害巨大,留着还有什么用,应该全部废除掉。”

后来太武帝听取崔浩的建议,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太武灭佛”事件……

在唐朝,常和契丹一起出现的奚人,地盘在哪?

#暑期创作大赛#

在唐朝,契丹人是非常活跃的。只要在契丹人出现,一般会有一个部族跟着出现,就是奚人,堪称孟不离焦,焦不离孟。

奚人和契丹人之所以经常搭档出现,他们确实是如假包换的亲兄弟。“奚”是简称,全称是库莫奚,和契丹人同一个祖先,就是鲜卑宇文部。这个宇文部不是指南北朝建立北周的宇文泰,而是指五胡十六国时,割据在今蒙辽冀三省区交界处的强大部族。

宇文部和建立前燕、后燕的鲜卑慕容部是死敌,因为双方的生存区域基本重叠,所以刀兵不断。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燕王慕容皝决定讨伐宇文逸豆归,慕容部一战灭掉了宇文部,一部分宇文部众就逃到了松漠地区,分别形成了库莫奚和契丹,也就是《魏书》说的:“(契丹与奚)异种而同类”。所谓松漠地区,就是现在内蒙古的赤峰市一带,处在内蒙古高原、燕山山脉、东北平原南端的结合部。库莫奚人善于射猎,经常和周边各部族抢生产、生活物资。此时的库莫奚和契丹还居住在同一区域,直到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出兵大败库莫奚和契丹,二部才开始分居,但相距依然非常近。

魏军击败库莫奚的地点在饶乐水,而库莫奚兵败后,依然生活在饶乐水流域。饶乐水就是被视为西辽河源头的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黄色的河”。从北魏到隋唐,库莫奚的活动区域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当时称为吐护真水)之间的区域。北魏时期,库莫奚虽然臣服,但已具备割据的实力了。库莫奚分为五部:辱纥主、莫贺弗、契个、木昆、室得,每部各设小帅一名,称为俟斤。五个俟斤都要听大帅的,称为阿会。北朝后期,突厥开始崛起,库莫奚臣服于突厥,隋朝时不再称库莫奚,只剩下一个字:奚。

唐朝初建时,经常被突厥欺负。奚人作为突厥的马前卒,少不了跟着突厥对唐朝“动手动脚”。奚人其实是不愿意攻唐的,至少不愿意受突厥的奴役。突厥实在太贪婪了,奚人好不容易有点积蓄,都被突厥搜刮的毛都没剩几根。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击败厥,不但解决了中原的北线安全问题,也解救了奚人等部族,对此奚人是心存感激的。

如何解决臣服于厥的这些部族?太宗决定让这些部族留在当地,设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唐朝设都督府由他们自治。而最早设立的两个都督府,就是契丹人的松漠都督府和奚人的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在北,居于辽河上游,奚人的饶乐都督府偏南一些。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奚人在帮助唐朝讨伐高句丽时有功,封奚人首领可突者这饶乐都督,赐李姓。饶乐都督府下设六州,这些羁縻州是不需要向朝廷进贡赋税的,就是送一些土特产,野鸡野兔之类。这也是奚人愿意臣服于唐的重要原因,突厥没有农业生产,只能掠夺其他部族。而唐朝地大物博,根本看不上奚人的那点东西,有更充足的经济空间满足奚人的要求。

奚人对唐朝的恭敬,是因为唐朝强大。唐高宗时内部混乱,唐朝对东北各部族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松懈,奚人又和亲兄弟契丹人一起作乱。高宗派名将薛仁贵等人征讨奚人和契丹人,奚族酋长匹帝和契丹酋长阿卜固人头落地。武则天的神功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和奚人共同发动营州之乱,引发唐朝东北方向的剧烈动荡。奚人之所以失败,重要原因是突厥默啜可汗在背后偷袭。奚人的实力被周军打败后严重下降,又不得不臣服于突厥。折腾了一大圈,奚人什么也没捞到,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

图-辽中京即此前奚人的饶乐州

为了解决奚人这一边患,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随后玄宗继位,改元先天),幽州大都督孙佺等人率兵长途偷袭契丹和奚人。而奚人早有防备,八千精锐骑兵已向西迎敌,在冷径山打了一场遭遇战。这一战,唐军惨败,将军李楷洛、周以悌等人被俘,孙佺也被奚人吓得搜刮了军中财物送给奚人求免死。奚酋李大酺似乎故意要给唐朝难堪,把的孙佺、李楷洛送给突厥,请默啜可汗处死。李楷洛命大,逃了回来。

图-元朝上都也在之前奚人势力范围内

此时的唐朝内斗加剧,太平公主把朝局搅的昏天黑地,唐朝没有多少精力对付奚人。奚人也发现了这个历史空窗期,经常和契丹骑兵一起抄掠幽州。唐朝无意和两部作战,对奚人和契丹采取以和亲为主的守势战略,封宗室女为固安公主,嫁给了李大酺。唐朝要经营东北,正在好卡在陆路要道中间的奚和契丹,是必须要解决的。奚人和契丹的骑兵实力非常强,唐军未必能一战灭掉。如果打持久战,会消耗唐军更多的人力物力,这对唐朝控制东北是非常不利的。玄宗采取的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办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控制大局即可。

图-契丹(辽)全盛时期

整体上来看,奚人对唐朝的态度还是一会叛乱一会求和,怎么占便宜怎么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内外交困,对奚人还是以和为主。此后契丹开始崛起,奚人又臣服于契丹。契丹同样是个搜刮能手,到了晚唐时,受不了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的欺凌,有一部分奚人向西迁徙到了妫州(读“归”),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北部的怀来和延庆之间,称为西奚。而留在原来祖居之地的奚人,则称为东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