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集兰亭序字) 一池翠影游鱼乐;三径红香舞蝶忙。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释弘一集华严经句) 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 一诚有定同葵向;百故皆恬若海容。(集争坐位帖字)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集兰亭序字) 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是古人。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 一路沿溪花复水;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 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 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 一榻梦生琴上月,百花香入案头诗。(林则徐) 一藏梵声涛在口;满林花影月苞山。(集怀仁圣教序字)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 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同参文字禅。 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集兰亭序字) 人多瑶草琪花气;家有兰台石室书。 人间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集兰亭序字)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集兰亭序字)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八体六书生奥妙;五山十水见精神。集怀仁圣教序字) 九万里风斯在下;八千年木自为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 三春花满香如海;八月涛来水作山。(集圣教序字) 三春陌上沾时雨;四野田间看庆成。 于人何不可容者;凡事当思所以然。(集争坐位帖字) 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集兰亭序字) 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集兰亭序字) 大胆文章拚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尤难。(集争坐位帖字) 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 万里山川皆入画;一庭花木又催诗。 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集杜甫句) 万里波涛归海国;一山花木作香城。(集怀仁圣教序字) 万顷洪波闲眉界;九秋鹤举健精神。 万岫烟云迷岭外;千重紫气锁山头。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新色满城辉。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集兰亭序字)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集兰亭序字)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集兰亭序字) 才大古来难适用;人生何处不相逢。(集苏轼句) 才名挺出如东野;佛理清深是子瞻。(集争坐位帖字) 才名震溢李供奉;画理清深王右丞。(集争坐位帖字)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集兰亭序字)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集兰亭序字) 山含暖气千林翠;园啭莺声万花荣。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何绍基) 山河兴废人搔首;风雨纵横乱入楼。(集陆游句) 山泽高下理所着;金石刻作臣能为。(集绎山碑字)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集玄秘塔字) 山溪—曲泉千曲;竹径三分屋二分。 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千年事业方寸内;万里乾坤掌握中。 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 千树流莺歌丽日;四方跃马上征途。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川原缭绕浮云外;台榭参差积翠间。(集唐诗句) 勺水汇集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 广庭有露桂花湿;空山无风松子香。 门无车马终年静;卒对琴书百虑清。(集宋诗句) 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集圣教序字) 小几研丹晨点易;重帘扫地昼焚香。(翁方纲) 小雨藏山客来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集黄庭坚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集陆游句) 习劳自种千盆菊;爱客同看百日花。(董必武) 子美才名高画省;右丞清兴满终南。(集争坐位帖字) 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集苏轼句) 天生万宝无穷极;鼎铭百言纪子孙。 天气乍晴花满树;人家久住燕双飞。(梁同书) 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集怀仁圣教序字) 天机静处防思鹄;夜气清时戒牧牛。 天若有情天亦老;学如无恨月常圆。 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集杜甫句)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超。(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天然深秀檐前树;自在流行槛外云。(集多宝塔字)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徐渭)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无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齐白石)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邓石如) 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为工书。(黄宾虹)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五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集唐诗句)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不尽松涛堆翠浪;无涯柳眼诉衷情。 不华不朴同所好;既安既宁乐乃时。(集石鼓文字) 不知明月为谁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 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集兰亭序字)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 世情岂尽能相合;贤者所为固自殊。(集兰亭序字)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 日润梅花增秀色;风弹柳叶奏强音。 日照青山山隐画;春临绿水水含诗。 中天明月悬肝胆;大海澄波漾性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因鸟迹方成篆;文是龙心不待雕。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不须提。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集怀仁圣教序字) 书似青山常乱迭;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书到右军难品次;文如开府得纵横。(集争坐位帖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字) 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月榭琴弹新制曲;晓窗画展旧游山。 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气上天为白云。(高邕)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集兰亭序字) 风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风度鹤声闻远谷;山横雨色卷浮岚。 文从疑古参同始;道在黄花翠竹间。(马一浮)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老杜转多师。(尹秉绶)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集兰亭序字)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刘墉)
白居易的长安生活与诗歌创作
演讲人:魏景波 演讲地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九月
唐代诗人灿若群星,就知名度与影响力而言,大诗人白居易堪与李杜鼎足而三。他一生“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是中唐时期进士出身官僚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今年适逢白居易诞辰1250年,我们本次讲座,就通过长安这个窗口,考察白居易的仕宦经历与生命轨迹。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至曾祖白温时徙籍华州下邽,生于河南新郑。父亲、祖父与外祖父都是明经出身,“世敦儒业”。身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享年七十五岁,存诗近三千首。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可谓高寿,诗作数量更是首屈一指。自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28岁,以宣州乡贡身份赴长安应进士试,至大和三年(公元829年)58岁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永离长安,前后历时三十年整。在长安期间,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既有政治理想的凌云壮志,也有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更充溢着“长安居,大不易”的人生体验。
魏景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兼任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若干。
“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年少时期遭遇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曾随父亲宦辙寄居符离,也曾避乱越中、旅居苏杭,经历了一段辗转流离、寄人篱下的岁月。在给好朋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说自己襁褓之中已“略识之无”,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是一个早慧的儿童,也是一个刻苦的“学霸”。
由于“家贫多故”,白居易应科举的年龄比同辈士人要晚一些。其《送侯权秀才序》云:“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时年他已二十八岁,方在族叔溧水县令白季康帮助下应宣州试。同年冬,由宣州贡于京师应礼部进士试,从而踏上了艰辛的科举仕宦之旅,也开启了长安之旅。次年也就是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春二月十四日,他以第四名的成绩一举登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此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应吏部书判拔萃科选试,授校书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周至尉。他在《与元九书》中回忆道:“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唐代科举主要有常选与制举。常选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以进士与明经两科最盛,进士科的竞争尤为激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科场风习。据杜佑《通典》卷十五记载:“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当时进士科的竞争达到百里挑一的程度,许多士子科场蹭蹬,饱经磨难。孟郊四十六岁、姚合四十岁才登进士第,韩愈自谓“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白居易则一举成名,在后来的“文场苦战”中连战连捷,一跃成为轰动京师的科场明星,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性习相近远》《求元珠》《斩白蛇剑》等赋,洎百节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
唐代科场有所谓“行卷”的风习,举子们为了榜上有名,进京后多方结交名公显贵,投献诗文,求得汲引,谓之“行卷”。白居易科场经历中的行卷轶事,最早见载于晚唐张固的《幽闲鼓吹》: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稍晚至五代时期,王定保的《唐摭言》专载科场轶事,亦有类似记载,内容则更加生动: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比较两则材料,“米价方贵”变成了“长安百物贵”,“居亦弗易”变成了语气更为肯定的“居大不易”,顾况的谐谑性格也得以凸显。此后,《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斋漫录》《全唐诗话》等书辗转传抄,《赋得原上草送友人》也因为这一“本事”而名传千秋,“长安居,大不易”成为人们熟识的谚语。
对于这则轶事,当代学者多有辨析,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与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通过对顾况生平的考证,皆认为此事不可能发生在长安。顾况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至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在长安任校书郎、著作郎。贞元五年二月李泌卒,顾况即因嘲谑贬饶州司户参军,离开长安。当时白居易避乱南方,因而在长安空间内,顾、白二人不可能存在“时空伴随”的情况。对此,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旁证,一是这则轶事的“当事人”留下的作品中,尚未发现唱和赠答之篇什。尤其是白居易文集保存完整,对顾况这位可能的“命中贵人”,并无只言片语提及。二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己“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白居易的父、祖辈出身明经,皆为地方小吏,朝中并无沾亲带故的达官显宦提携他。他的科场成功,纯属个人奋斗、寒门逆袭。三是唐代著名文士科举之前的经历,往往模糊不清,为“好事者”杜撰提供了空间。四是时代背景使人们热衷于传播科场轶事。白居易生活的时期,日本学者妹尾达彦认为是一个面向九世纪的转型期:“白居易生活的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前叶的时期,正值从基于家世的社会阶层形成,到基于科举考试业绩的统治阶层的形成之过渡时期。”合适的时代、地点、人物与作品,提供了诞生这类轶事的合适土壤。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新华社发
在长安的宦海浮沉
在首尾三十年的长安居住期间,白居易先后在秘书省、翰林学士院、门下省、京兆府、东宫、礼部、中书省、刑部等官府任职,从正九品上的校书郎做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也经历了贬官江州、外放苏杭的政治坎坷。
白居易于《省试性习相远近赋》题下自注云:“中书侍郎高郢下试,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及第,第四人。”按唐代的科举制度,进士及第只是获得出身与资格,释褐为官还需要通过吏部选试。白居易在回乡省亲之后,返回长安应吏部科目选,于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同时登科者有元稹、崔玄亮等共八人,成为日后的同道与好友。秘书郎是正九品上的小官,却是白居易宦海生涯的起点。其职任据《通典》载:“掌雠校典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其弘文崇文馆、著作、司经局,并有校书之官,皆为美职,而秘书省为最。”秘书省又称“兰台”,既是藏书校书之司,亦为国家储才之所。白居易自谓“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事任清闲,余睱颇多,其间返乡符离,“徙家秦中,卜居渭上”。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元稹、白居易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举登科。元稹入第三等(甲等)授左拾遗,白居易入第四等(乙等),以“诏策语直,不得为谏官”,授周至尉。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地位卑微而事务繁剧,所以白居易一再说“一落风尘下,方知为吏难”(《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周至县北楼望山》)、“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权摄昭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但周至属京兆府,是所谓畿县,作尉畿县是文士晋身的美职,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曾列举从初入仕途到跃升宰辅的升官“八隽”,校书郎、畿县尉等职位列其中。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秋冬之际,白居易很快等来了升迁的机会,先是充京兆府试官,事毕为集贤校理,十一月五日“对策高第,擢入翰林”,三者皆为差遣兼职,此时白居易的职事官仍为周至尉。至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四月拜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左拾遗属于门下省,品阶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事”(《唐六典·门下省》),属于谏官系列的职事官。翰林学士则供奉于内廷,掌重要制诏的起草,代天子立言,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与顾问,时人“号为‘内相’,以为‘天子私人’”(《唐六典·门下省》),地位非常尊崇。白居易《论制科人状》云:“职为学士,官是拾遗”,对此两职颇为自矜。对于拾遗一职,白居易更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其《初授拾遗》以杜甫陈子昂两位先贤激励自己,云“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诗歌的调子是自谦而自豪的。此期的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答和诗十首·和阳城驿》),他的大量政治讽谕诗也作于此时。
元和五年(公元811年)五月,拾遗秩满,依例可迁补缺,白居易因供养老母,选择了俸禄更高的京兆府户曹参军,但却因此脱离“清望官”轨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京兆府户曹是地方官,诗中所谓“荣与位”大概指“清流”官职之尊崇的地位与声望。元和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元和九年冬还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本是一个闲职,但在武元衡遇刺事件中,却被加上越职言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四年量移忠州刺史,次年夏穆宗即位被召还朝,拜司门员外郎,年末转主客郎中、知制诰。经过数年的宦海浮沉,白居易与僚友们中书宿直时感慨万端:
闲宵静话喜还悲,聚散穷通不自知。已分云泥行异路,忽惊鸡鹤宿同枝。紫垣曹署荣华地,白发郎官老丑时。莫怪不如君气味,此中来校十年迟。(《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李七元九三舍人中书同宿话旧感怀》)
诗中既有久谪终归之喜,也有自伤迟暮之悲,更有世事无常之叹。长庆元年(公元821)六月加朝散大夫著绯,了却白居易一桩“心愿”。十月,拜中书舍人,这是“词臣”系列的最高职位,此职“专掌诏诰,侍从,署敕,宣旨,劳问,授纳诉讼,敷奏文表,分判省事。”号称“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诸官莫比焉”(《通典》)。对舍人一职,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身份认同,其后去职刺杭时亦云:“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醉戏诸妓》)。
在中书舍人任上,白居易勤于王事,正色立朝,亦在新昌卜宅,似有常住长安之意。然而任中书舍人不到一年,即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外放为杭州刺史。史载:“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天子昏聩,朝臣纷争,白居易刚刚燃起的政治热情又被昏暗的政局浇灭。其后购置履道里宅,已是宦情日薄,意属洛阳。敬宗时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出为苏州刺史,文宗时为秘书监、刑部侍郎,辞官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永离长安。
清《晚笑堂画传》中的白居易像。资料图片
在长安的居所轨迹
自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四月,白居易退居洛下,至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去世,凡十七年,一直定居洛阳。在宦游长安首尾三十载中,除去返乡、贬官、外任等,白居易实际在长安的时间约十二年,却换了六处不同的住宅。白居易谒顾况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好事者杜撰的小说家言,不一定符合历史真实,但“长安居、大不易”确为白居易京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白居易在长安频繁搬家,随着职务的变动,基本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先后在街东常乐坊、永崇坊、新昌坊、宣平坊与昭国坊租房而居,年届知天命方才在新昌坊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宅第。长安俗称“西富东贵”,文人士大夫多在朱雀大街之东,白居易的六次搬家也集中在街东中部地区。根据其诗文,我们可以勾勒其在长安的生活轨迹。
1.常乐坊。白居易《养竹记》云:“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常乐坊位于东市之东,地处今天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校园内。白居易一生雅好松竹,此处环境清幽,“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此时诗人官居秘书省校书郎,尚未成家,比较自由。《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写道:“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2.永崇里。白居易《策林序》云“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白居易退掉常乐里宅,与元稹、周谅等人入住永崇里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较之常乐坊,永崇坊偏南,离东市较远,为幽僻之坊。《永崇里观居》云:“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四月制科登第,授周至尉,就此结束华阳观生活。
3.新昌坊。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春,白居易与杨凭屡有交往,此年秋调入长安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冬十二月拜翰林学士,因借宿杨家,有诗《宿杨家》:“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此后白居易迎娶杨汝士妹,租住新昌坊,有诗《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云:“晚松寒竹新昌第,职居密近门多闭。日暮银台下直回,故人到门门暂开。”此时白居易充翰林学士,银台门是入学士院必经之门。其《早朝贺雪寄陈山人》云:“长安盈尺雪,早朝贺君喜。将赴银台门,始出新昌里。上堤马蹄滑,中路蜡烛死。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
4.宣平坊。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罢左拾遗,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退新昌坊,赁于宣平坊奉母而居。《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云:“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喧喧车马来,贺客满我门。”据《襄州别驾府君事状》,白居易母陈夫人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四月三日殁于长安宣平里第,白居易遂退居下邽丁忧。
5.昭国坊。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服除之后,白居易重返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赁居昭国坊王家,至次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八月出贬江州。这是白居易六处居所中最南最远的一所,位于今西安市大雁塔北。官闲地僻,但属于供奉官,仍需早朝,因而白居易羡慕友人说:“远坊早起常侵鼓,瘦马行迟苦费鞭。一种共君官职冷,不如犹得日高眠”(《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昭国居所的环境也很优美:“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虽居城里,犹在山中。
6.新昌坊。与元和初租住在新昌坊不同,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二月白居易购置新昌宅。此时已届知天命之岁,这也是当时唐朝长安多数官员购房置业的平均年龄。新昌坊有青龙寺、崇真观等寺观,地势高畅,为登览胜地,张礼《游城南记》载:“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此坊东南近延兴门,出城便利。先后有崔群、牛僧孺、李绅、姚合等人于此卜宅,形成了一个文官聚集区。白居易住宅面积不大,甚至有点局促:“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题新居寄元八》)但虽非豪宅,却颇为欣慰,《卜居》写道:“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折射出诗人一贯的知足常乐心态。
白居易在《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诗中说:“白发来无限,青山去有期。野心惟怕闹,家口莫愁饥。卖却新昌宅,聊充送老资。”退居洛阳七年后,这处宅第终于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卖掉,从此白居易也完全放弃了对长安的牵念。
兼济与独善变奏的文学复调
长安既是唐代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也是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中心。白居易任职长安的前期,从元和初到贬官江州的十年,可谓志在兼济的十年。宪宗即位之初,“慨然愤发,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士人风习颇为振奋,加以作为新兴进士集团领袖的裴垍亦在相位,对元稹、白居易等人多有提携。这一时期的白居易创作了以《秦中吟》与《新乐府》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讽谕诗,践行传统的儒家诗教主张。
其《秦中吟十首》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与元九书》亦云:“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两序文字透露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可以视为其诗学思想的纲领。
通行观点认为,江州之贬可谓白居易文学与思想的分水岭。贬官江州之后,政治环境的复杂多变,使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兼济天下”一变而为“独善其身”。其实,白居易的思想呈现为渐变的过程,兼济与独善是其思想谱系中此消彼长的两极,时有摆动,犹如变奏的复调。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八百余首,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对讽谕诗与闲适诗最为重视:“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说:“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可见这两类诗代表了白居易思想中“兼济”与“独善”的两个侧面。
值得注意者,白居易在入仕之初,其实即有随遇而安、独善其身之意,《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开头就说:“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他人的“名利场”与自家的“安居所”对写,颇有闹中取静,忙里偷闲的意味。同年作《早春独游曲江》:“慵慢疏人事,幽栖遂野情。回看芸阁笑,不似有浮名。”亦示人以疏懒形象。《长安闲居》云:“风竹松烟昼掩关,意中长似在深山。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更是把繁华的长安城视为远离尘世的深山。作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早送举人入试》:“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归隐之情比比皆是,这恐怕不能视作简单的文学修辞,而是白居易心中早已埋下的种子。
长庆还朝时期适逢堂弟白敏中进士及第,白居易作诗勉励:“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他从年少二十岁的堂弟身上看出自己的当年影子,在自伤之叹中亦有自振之意。
长安的为官经历赋予白居易作品特殊的意义,他因文而得官,也应官而作文。《旧唐书》本传称:“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其间,他创作的那些震动朝野的讽谕之作,也是对左拾遗这一政治职守的文学回应。
渐行渐淡的长安情结
唐代文人多有深厚的“长安情结”。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有云:“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回望中有不舍的精神依恋。刘禹锡和作云:“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一出春明门,即有天涯之叹,表现出唐代文人的恋京情结。
白居易的长安情结经历了从疏离到认同、从留恋到淡然的嬗变。他的长安初时印象是在孤独无依中开启的:“出门可怜唯一身,弊裘瘦马入咸秦。冬冬街鼓红尘暗,晚到长安无主人”(《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这是贞元十五年冬天初到长安时的印象。次年春放榜前他似乎依然闷闷不乐:“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正月十五日》)。
当长安接纳了白居易,长安就成了其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贬官江州时恋阙望京成为此期一大主题。未到江州白居易就频频回首:“且愁江郡何时到,敢望京都几岁还”(《舟行阻风寄李十一舍人》),江州的山川风物勾起诗人对长安的记忆:“新雪满前山,初晴好天气。日西骑马出,忽有京都意”(《江州雪》),甚至做梦也想回长安:“夜梦归长安,见我故亲友”(《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
外放杭州离长安时,《初出城留别》就表现得非常淡然:“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在杭州时的《食饱》则乐不思归:“谁知利名尽,无复长安心。”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春末,白居易称病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永远离开长安。此时的诗人感慨系之,写下《长乐亭留别》:
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昔时蹙促为迁客,今日从容自去官。优诏幸分四皓秩,祖筵惭继二疏欢。尘缨世网重重缚,回顾方知出得难。
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赴京应举之后的三十年间,曾多次出入长安。从贬谪江州的恓惶无措到退居洛下的从容去官,从“昔时”的迁谪之感、怨恋交织,到“今日”的身外之闲、淡然处之,折射出诗人长安情结的悄然变化。长安在诗人心里渐行渐远,最终成为远逝的背景。
晚年退居洛下时期,诗人对长安与洛阳经常对写:“君归北阙朝天帝,我住东京作地仙”(《酬别微之》),“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吾庐》),“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在洛阳作《新雪二首》其二云:“不思朱雀街东鼓,不忆青龙寺后钟。唯忆夜深新雪后,新昌台上七株松。”早期深长的留恋已淡化为悠然的感慨。
白居易晚年秉持“中隐”的人生态度。其《中隐》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这并非彻底的归隐,忆及翰林旧友云:“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李留守相公见过池上泛舟举酒话及翰林旧事》),多少还是有些不甘。白居易晚年的诗,断然放弃了早期的自矜与自持,融入了太多的自放与自适,但也未免带上明显的自怜与自伤。
梳理白居易在长安的仕宦与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从初盛唐到中晚唐,长安从承载文人凌云壮志的传奇都会,逐渐演变为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人间。以文学史角度审视,这也标志着唐宋文学从传奇性到日常化的演进,白居易其人其作可谓这一转型的典型代表。文学作品既呈现出作家本人的文学史、政治史,也蕴含着生活史与心态史,考察白居易的仕宦经历和生活轨迹,可以还原文学创作的背景与环境,从而重建文学活动的历史现场。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流水白云常自在”出自宋代沈蔚 《天仙子·景物因人成胜概》,“金风玉露一相逢”出自宋代秦观《鹊桥仙》,两句均为景色描写,融情于景,通过白云,流水等意象,抒发了寄情自然欢喜愉悦的情感。
二、千里松阴百道泉;一庭花影三更月松树下的树荫绵延千里与地面的清泉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三更月光下,花影摇曳铺满整个庭院。树影,花影,泉水,月光,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夜景。
三、鹏起书林风九万;龙游艺苑字三千大鹏,游龙,皆是古代用来代指通过经学科考学有所用成为人中佼佼者的代名词。游龙,也有指代书法之意。上下两联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气息,艺术氛围,让人读来顿感大气磅礴豪气万丈。
对联的分类有各种各样,这里首先按用途来进行一个大的分类。主要分为喜庆联,哀挽联,文苑联,行业联,装饰联,行业联,趣巧联。
(一)喜庆联
喜庆联就是对联的内容,是表示喜庆意义的。也即用在喜庆场合的对联,具体包括节日喜庆联,婚庆联,寿联等。如:
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是一副典型的春节对联,喜庆和昂扬之意渗透在字里行间,求富贵,保平安,对新的一年充满新的期待和希望。再如:
日月双辉惟仁者寿;阴阳合德真古来稀。这是一副寿联,而且能推断出是七十大寿,人常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从下联阴阳合德真古来稀便可以看出。
(二)哀挽联
与喜庆联相对的便是哀挽联了,这类对联主要是用于吊唁和缅怀亡人时所用。既然是吊唁亡人,因而往往是悲痛沉重的,在哀挽联里由于亡者年纪、身份的差异等,哀挽联也有些许差别。如: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此联将哀痛之情溢于词间,让人一看就觉得一阵沉重的哀痛。再如:
陇上留芳迹;堂前仰遗容。从遗容二字看,很明显是挽联,表示对联所指的人已经去世了。上联留芳迹表示对死者的敬重,以及生前美德美德的歌颂,对其是一种赞扬。
(三)文苑联
所谓文苑。只观其字面意思是表示文人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文坛。因此,文苑联主要是讲文坛上一些有名的文人各自所做的一些对联。在我国,对联一直很受文人的欢迎,大量的对联都是出自为人之手。因此,文苑联也是很庞大的一个种类,诸如文人斗联,文人自题画像,警世联等。如: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偏相左;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这副对联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中的两名——曾国藩和左宗棠所作,上联是曾国藩写给左宗棠的,将左宗棠的名字(左宗棠字季高)嵌入上联里,说她不该总和自己的意见相左。下联是左宗棠的回复,他也将曾国藩的名字嵌入对联里,说其并没有什么经世济国的才能,当然要与其意见相左。再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郑板桥的自题画,上联表明自己的品格如同竹一样虚心,在文学和艺术的追求上是永不止息的。但是在做人的时候,又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绝对不在黑暗的官场里随波逐流。
(四)装饰联
所谓装饰帘,就是说这些对联有一个装饰的作用。如同一些亭台楼阁上面的所贴的楹联,或者一些风景名胜处贴的楹联,如珍珠泉有这么一副对联:
仙源何处寻,自西汉而还,谁更入山问道?清泉知我渴,倘东坡到此,也应扫石题诗。再如六安九公山有这么一副对联:
无限峰峦竞秀,令过客赏心,到此如游三岛境;不能草木皆兵,使苻坚丧胆,笑君远逊九公山。此联不仅表明了九宫山风景秀丽,还将九公山的传说也融入其中。除了这些风景名胜区之外,一些官府衙门大门也会有些楹联。一来是做装饰用,二来通过联文就知道这些地方到底是做什么的,如: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以;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这是一副县衙门前的对联,联文说能让百姓不咒骂,便足以称为好官了,能让狱讼公平,则足以称为善政了。另外普通宅邸也有装饰联。如: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陆游的书斋所题的一副对联。
(五)行业联
行业联就是各种行业的对联。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领域,囊括不同的内容。因此对联的内容也不相同。行业种类非常多,如酒馆服饰店,教育行业,理发店等。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在此先介绍一个酒馆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挂在酒馆门前实在太吸引顾客了,无论谁从门前路过。这副对联都能给人一种亲近感,能引起人的共鸣。不管是为名还是为利,不管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这副对联多适用。再如服装行业,如今服装行业遍地开花。服装行业对联也不少见:
中西内外时装美;春夏秋冬面样新。这种行业连虽看上去不如文苑联那么文雅,但是通俗易懂,十分实用。如此联,顾客一看对联便知店家衣服样式多,中式,西式都有,而且季节齐全,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教育行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来看一个教育行业联:
动手动脑,悉心研读,德仁并进展新姿;爱岗爱生,真情哺育,才华尽显数风流。上联动手动脑悉心研读是讲学生该做的事,下联爱岗爱生真情哺育这是老师该做的事。师生齐用心,不愁发展不好教育。理发店也是服务行业里不可或缺的。来看一副对联:
提起刀人人没法;拉下水个个低头。这副对联非常生动有趣,而且还能让人产生联想。理发师理发的时候,他拿起刀个个都没法子动,也不能拒绝他。手起刀落,头发就没了。这里法还有谐音头发的发字。理发要洗头,洗头的时候必须将人拉下水,而且得个个低头。此联的内容,说的全是事实。但是又能让人联想到一些社会现实,诸如拉下水和低头这些词语,都还有一些词语本义之外的意思,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二、按字数分类对联没有字数限制,只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一种比较通用的按字数多少的分法。即将上下联单边字数九字以下的称为短联,十个到二十个字之间的称为中短联,四十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
(一)短联
1.一字联
一字联就是半句对联只一个字,也就是一对一的对联。最为经典的一字联:
墨;泉。为什么说用泉来对墨最好?人们常说笔墨纸砚,那么用笔纸之类的不是都能应对上妈?据说用泉最好,因为墨字由黑土组成,泉为白水组成。从偏旁上已构成对偶,即黑对白,土对水,因为水和土皆为五行之一,另外墨汁为液体,泉水也为液体,两者更有相似之处。另外的一字连如:
地;天。2.二字联。
二字联就是两个字的对联,比较容易想起的是朱元璋与解缙两人所对的一副对联。即:
色难;容易。上联色难出自论语,朱元璋在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就想给它对个下联。只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最后只好去找解缙帮忙。解缙就对了个容易,这里色为脸色的意思,容可以为容貌的意思。
另外,日常生活常常说起了两字联或两字对偶如:春花对秋月,书山对学海,珠帘对画栋等。
3.三字联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里的对联题,就是一个三字联,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最好的下联有祖冲之,胡适之。其他一些三字联还有水底月对镜中花,千里马对九霄鹏等。
4.四字联
相对于前三种,四字联以及四字以上的对联难度就小一些了。用法也更广一些,如: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还有比较常见的对联,如: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5.五字联
家边禾是稼;浦上艸为蒲。这副五字联为一合字联,上联家与禾合在一起就是稼,下联浦与艸合在一起就是蒲。
五字联很常见,如: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6.六字联
四渎江淮河济;三光日月星辰。这里上联是四渎,读就是河流的意思,江淮河济指的便是四条河流。分别为长江,淮河,黄河和济河,原因在于这四条河是独自流入大海的。下联绝妙之处在于,本来三光应只有三个才对,但是星又可以称为星辰,因此三光便是日月星辰。逻辑,内容,字数皆完美相对。比较平常的六字联,如:
与松竹梅交友;择兰荷菊为邻。7.七字联
七字年是比较常见的。如: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再如: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8.八字联
八字联也颇为常见,如: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替国育才教必有方。再如:
江山万里似诗似画;岁月千秋如火如荼。9.九字联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过去说一夜分为五更,常见说法为五更半夜。古诗又把秋季分为三秋,七,八,九月为秋季。因此,七月,八月,九月就分别为初秋,中秋,晚秋,所以上下联正好巧对。
(二)中短联
中短联就是十个到二十个字之间的对联,如: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一个美人映月,凡间天上两婵娟。这是十三字联,字字词词皆对仗合理,其中数字相对的有一对伍,个对百,两对千。名词,美人对罗汉,婵娟对佛子。再如一副十七字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所作的自勉联,暗含有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兵以及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
(三)长联
长联一般指四十个字以上的对联,比较有名的,如孙髯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上下联共有一百八十多字。另外,成都的望江楼也有一副长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千年事,屡换西川剧,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此联说古论今,上联讲山河壮丽,但是自我茫然,不知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讲蜀地风云变幻,历史的车轮碾过,一部部悲喜剧不断上演,更不知哪一块云才是自己的天,大有怀才不遇之慨叹。
三、按修辞技巧分类对联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比,衬托,问答,引用,同音,顶针法等。
(一)比喻法
比喻话就是将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有相同特点的事物。如:
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一联里,上联将水比作青罗带,下联将山比喻成碧玉簪。将山和水化成了两个非常具体的形象,让人读后眼前就能出现一副清晰的图画。
(二)比拟法
比拟法包括迷人和拟物,拟人则可以叫人格化,即把物赋予人的灵性。如:
白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这里就是将白鸟和青山拟人化了,白鸟可以多情还留我住下来,青山不说话,只看人忙来忙去。
(三)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上下联是一个对比的关系,这里面包含了正对和反对,还有一种流水对。正对和反对很容易理解,就是上下联正面对应,上联讲一件事,下联讲一件事,但是两联联合起来组成一组很和谐的对子。反对就是上下联正好是相反的,一正一反相互对应。而流水对的区别就是,上联与下联是承接的一种关系。如:
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此联就是正对,上下联各讲一事,但是相互对应的非常和谐。
应似松梅傲雪休同桃李争春这就是反对,上下联形成鲜明的对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流水对,下联顺接着上联的意思。
(四)衬托法
衬托即烘托,就是用借助烘托的手段,用来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如:
洪以甲子灭,公以乙丑姐,六十年间成败异;生裘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此联讲的是洪秀全与两位人物时隔六十年却带来不同的结果,用来烘托先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五)问答法
问答法就是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如: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美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上联问:秦始皇还在吗?他筑的万里长城还在,怨声还在。下联说:孟姜女并没有死,他的贞洁千秋片石记载。再如: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来拜,晚来拜,使我为难。这是某财神庙前的一副对联,一问一答,非常巧妙,让那些财迷心窍又不努力,只想求神拜财的人一看就心虚。
(六)引用法
引用法,一种是直接引用一些现成的诗句,俗句,成语,名句之类的对联,也叫集句法。如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联不仅对仗工整,白璧无瑕,而且语言风格相近,用词婉丽清新,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同音法
同音法就是利用辨别音节的方法来做对联,如: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第一个字跟第五个字同音,第三个字跟第六个字同音。此外蒲是草本植物,桃是木本植物。梅花在春天开放,桂花是在秋天开放,这是名人解缙写的春联,谐音巧妙不露雕凿痕迹。
(八)顶针法
顶针就是每一联里拿前面一句的结尾词当做后一句的开头,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幅对联,一提起就知道是讲弥勒佛的。上一联“笑世间可笑之人”,是接“开口便笑”的笑。下一联“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容,是接“大肚能容”的容。
四、按联语来源分类按联语来源分类其实就两种,一种是内容来自于之前人已有的成果,称为集句联。一种是内容全部来自原创,就是原创性的对联。集句联又可再细分为三种,即通常所说的集字联,集句联以及摘句联。
(一)集字联
集字联主要是专门从历代的碑刻中挑出来组成对联。比较有名的诸如《兰亭集序》,《多宝塔碑》等。如: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这一联来自《兰亭集序》。
(二)集句联
集句联是指上下联的句子都是从其他一些诗词,或者文章里摘取过来的,集在一起成为对联。如梁启超赠胡适联,便是集的宋词联:
蝴蝶儿,晚春时,又是一般闲暇。梧桐树,三更雨,不知多少秋声。(三)摘句联
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诗词文章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与集句不同的是,集句上下两联的内容来自不同的出处,而摘句联的上下联内容则出自同一出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联上下联内容全都出自岳飞的词《满江红》。
(四)自撰原创联
原创对联就是对联的内容皆出自当下,作对联者自己原创的内容,并没有前人已有的词句在里面。如:
四书五经有趣有味,一日三餐无米无盐。这副对联出自一位少爷和一位农夫之手。古时一位财主家的少爷考中秀才,就想卖弄卖弄学问,出了这副对联,旁边有个农夫看不惯,他就对了下联。纯属即兴所对,但是对仗十分工整。
五、从趣味角度分类从趣味角度分类,对联可分为无情对,集句对,回文对,谜语对,玻璃对等。
(一)无情对
无情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不要求上下联内容相关,只要求上下联字词能够一一相对即可。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名称呼,句意相距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的异常工整,庭与阁为宫室类小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二)回文对
回文对的特点在于不管将句子从前往后念,还是从后往前念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有趣的对联。如: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再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此联虽与下面的种类看上去有所不同,但是也是一个回文联,只是字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上下联颠倒后读音是一样的,只是字有所不同,所以相对来说,这种回文联比上面那种回文联难度更高。
(三)谜语对
谜语对,顾名思义是以对联格式作为谜面的对联。他既具有对联的内容精炼,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节协调的特点和情趣,又具有迷谜的要素,趣味特点,给人以双重的艺术,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此联对仗工整,平仄分明,可谓一副好对。但它又是两侧谜语。上联隐谜底灯芯,下联隐谜底秤杆。真是联巧谜妙,令人叫绝。
(四)玻璃对
所谓玻璃对,是指对联上的字贴在玻璃上两面都能认得一些字组成的对联。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如:
山中日出;水里风来。上联里的四个字山中日出都是左右对称的,从中间竖着对折,左右半边的字可以重合。因此,如果刻在玻璃上正好两面看都是一样的。下联是水里风来,同样也是左右对称的。除了字的结构能满足玻璃对的特点之外,这副对联也满足对联的基本要求,山和水正好相对,中和里同为方位词,日对风,出对来,完美和谐。
——未完待续——
欲了解更多对联基本知识,请查看下一篇文章《对联基本知识之的评价标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