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哪怕无人知我 也要“有我”担当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赤伶》一句主旨歌词圈粉无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但一腔爱清澈,爱国爱党之情尽在行动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如何理解和看待“我”,是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深思的问题。

“无我”讲求的是忘我奉献、功名无我。新华门内的影壁上,“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熠熠生辉。身在其位,当为人民谋幸福。当官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显风头,而是要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公无私忘我奉献。“万千人中你和我,化作燎原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把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才会收获更加厚重的幸福。

“有我”要求的是奋斗有我、担当有我。“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我们其实都是普通人,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原版《赤伶》中戏子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以身殉国,新版《赤伶》则是奏响盛世强音,我们正是在为党和国家奋斗的路上。“愿请长缨,不负青春为家国”,一代代中国人为事业而忘我、为人民而无我,书写了坚守初心使命的动人篇章,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

百年风雨过,赤心未蹉跎。百年征程盛世繁华,如今我们正迈向新的伟大征程,我们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为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接续奋斗、不懈奋斗,哪怕无人知我。

「每日背诗」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去年一首古风戏腔《赤伶》横扫网络,曲风悲凉,悠长的曲调中,一点英雄气带着灵魂不死的倔强和忧伤余音绕梁久久不散,细细听总能触动听者的心弦。这首歌以曲中伶人视角展现,藏得是一个爱国伶人在弹唱间为国捐躯的故事。“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谁道戏子无情,谁又敢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却不知戏子也有一颗捍卫民族大义的赤子之心。

《赤伶》背后的故事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之心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里的,爱国之血是传承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的,它不分身份、不分地位、不分穷富,它只有方式的区别,没有性质的变化,就像是一条条路,最终通向的都是祖国统一、民族万岁的大本营。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也有很多爱国仁人志士的故事千古流颂。不论巾帼须眉,只为了心中那个伟大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一点英雄气,四顾浩无边。”他们想得很简单,就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爱国梦。纸上墨中,字里行间,似乎能看到他们高大巍峨的身影,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是我们民族和文化延续不断挺立东方的脊梁。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诗,是来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去感受他震撼人心的爱国情怀。

塞上曲二首·其二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唐代〕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的作者戴叔伦(732—789),是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他出生于隐世家族,爷爷戴修誉和他的爸爸戴昚用,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戴叔伦生活的时期,是唐代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阶段。也许是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戴叔伦虽然也出仕为官,官运亨通,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归隐山林的道路。一生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或许,这便是命中注定吧。出世便无欲无求游走山水之间,入世则修身齐家平天下,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直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正应了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是儒家的,而失意时是道家的。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因为长期与底层人民接触,有些诗作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应该是作于作者“入仕为官”之时。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第一首全篇是“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相比较今天我们选择的这首,第一首中引用了汉代娄敬的典故。娄敬是汉初时人,是最早劝说刘邦建都长安的谏臣。因此被赐以刘姓,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匈奴兵强,他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以增强国家的实力。戴叔伦对娄敬的和亲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后两句中,讽刺了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可以看出来,胸怀壮志的戴叔伦,对边事的处置存有尚武意识,对和亲的行为甚是唾弃,认为这是一种苟且掉价的举动。

这第二首较之第一首浅明了许多,也是我们选择的原因。“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汉家,即大唐。旌(jīng)帜,旌旗。阴山,即横亘于中国北部的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还是中华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交融地带,因此常常出现于边寨诗中。比如我们熟知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满”有“布满”的意思,这第一句是说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风中飘扬,布满整个阴山,运用夸张,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不遣胡儿匹马还,如此强盛的兵力,突厥胡人胆敢来犯,肯定叫他有来无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里和第一首一样,用到了汉代的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玉门关”是唐诗中常出现的地名,是古汉长城的关隘之一,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汉之后,多个王朝在玉门这里设立边关,因而“玉门关”也成了戍边诗、边寨诗的常客。比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等。“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对,就是那个出使西域的班超。他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30年的驻使西域生涯,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在戴叔纶看来,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爱国就应该“此身长报”,哪怕身死异地,葬身他乡,化作“无定河边骨”。他通过三四两句,深切地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叔伦的这首诗,同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格类似,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写了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读起来慷慨激昂,豪气冲天,让人荡气回肠。

最后,我们再一起回味一下这首《塞上曲二首·其二》:

sài shàng qǔ èr shǒu qí èr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hàn jiā jīng zhì mǎn yīn shān , bù qiǎn hú ér pǐ mǎ huán.

汉 家 旌 帜 满 阴 山 ,不 遣 胡 儿 匹 马 还 。

yuàn dé cǐ shēn cháng bào guó , hé xū shēng rù yù mén guān .

愿 得 此 身 长 报 国 ,何 须 生 入 玉 门 关 。

《赤伶》:无情未必真豪杰,戏子如何不丈夫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有些音符,有些歌声,会在我们的心底激起涟漪,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画出生活中最美丽的画面。今天,我要分享的歌曲,就是那样一个深深触动我的作品——《赤伶》。

赤伶的降临

早些年,我第一次听到《赤伶》这首歌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也没有领悟到它所传达的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逐渐深入我的心灵。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这是《赤伶》中的一句歌词,也是这首歌所传达的核心情感。这句歌词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忧虑,一种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一种不畏艰险,坚守信仰的决心。

在现实生活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之人岂是少数?我们可以回顾历史,看到那些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他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时期,嫩江农民为解嫩江之危,捐款一千小洋而不留名;白方礼老人在古稀之年仍旧奔波,靠蹬三轮谋取微薄收入,并捐款35万,圆了三百多个孩子的大学梦;还有那位重庆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以助疫情防控工作,为打败疫魔尽了一份力。

戏子的悲怆

《赤伶》不仅道尽了忧国的情感,还深刻展现了戏子的悲怆一生。戏子,常常被认为是演员,他们在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演绎各种故事,但他们是否真的没有情感,是否真的是无情无义?

裴宴之,是这首歌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戏子。在他的一生中,他用声音和表演,诠释着无数故事,但他的生活并不像舞台上的戏剧那样绚烂。面对日军的威胁,他毫不犹豫地上台表演,为了保护家乡安远县,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决定展现了戏子的忠诚和坚韧,也让人们明白,戏子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信仰。

戏台上,裴宴之扮演李香君,用水袖柔婉的舞姿和昆腔曼妙的唱腔,演绎着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女子。台下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但裴宴之没有退缩,他选择了点火,将整个戏院化为熊熊大火。敌人想逃出去,发现门窗早已被封死,整座戏楼被泼洒了油。裴宴之为了保护家乡,为了抵抗侵略,布下了这个陷阱,让敌人同归于尽。

戏台上的裴宴之在火海中继续唱着《桃花扇·哀江南》:“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楼塌了,戏却未终。裴宴之的坚韧和忠诚让人动容。

音乐的力量

《赤伶》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不仅因为歌词中的情感,还因为它的音乐。这首歌的古风音乐,带有戏腔的元素,使它更容易传达情感,触动人心。戏腔,是京剧音乐的一种,融合了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音乐让歌曲更加深情,更加引人入胜。

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这么多带有戏腔的音乐,它《赤伶》却偏偏在发布两年之后才火了呢?或许答案在于这首歌背后的真实故事。

真实的经历

《赤伶》的火爆不仅仅因为它的音乐,还因为它背后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时期,那个时代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仍有人坚守着信仰,保卫家园。安远县是一个没有沦陷的地方,京剧仍然在这里演出。裴宴之是安远县的一个戏子,他在面对日军的威胁时,毫不犹豫地上台表演。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为了保护家乡,他布下了陷阱,让敌人同归于尽。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邱少云的事迹,他也是在大火中被吞噬,为国家捐躯。这些英雄,无论他们是戏子还是普通百姓,都是我们应该尊敬和敬仰的人。他们的故事虽然或许有些虚构,但不要太过计较真实性,因为真亦是假,假亦是真。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对歌曲《赤伶》的感悟。这首歌唤起了我对于国家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也让我明白戏子不是无情的,他们也有情感,也有坚守信仰的勇气。音乐的力量让歌曲更加深入人心,而背后的真实故事则让它更加感人。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感,还是戏子的忠诚和悲怆,这首歌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愿意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展现戏子般的忠诚和坚韧。

感谢《赤伶》,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让我们更加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希望这首歌能继续传递着忧国、忠诚和坚韧的情感,唤醒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力量,让我们共同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

管管吧!“毒歌词”害人不浅,“霸王”和“别姬”都出来了

“绝望文盲”这个词汇的出现,引发了众人的热议。

拔出萝卜带出泥,“你这个老六、鸡你太美”等诸多网络用词,被官媒痛批:恶俗烂梗。

然而和乐坛中的“毒歌词”相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文字表达唯美的意境,演唱者和聆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是一种“享受”。

但如今的华语乐坛,一颗“毒瘤”正在日渐滋长,到了失控的地步。

杨坤曾经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华语乐坛倒退了10年,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保守。

影视剧的质量,取决于剧本的好坏,演员的演技。

这些年来烂片横行,不否认演技是一个不否忽略的问题,剧本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像是华语乐坛的音乐一样,歌手的嗓音各有特色,本可以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何人们反反复复聆听老歌?

“毒歌词”、“口水歌”、听起来很过瘾。

但细细观看歌词,着实让人无法恭维,如鲠在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黑桃A》这首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hey ah ah 你是我的宝贝,想你的滋味隐隐作祟”。

幼儿园的很多孩子,即便吐字不清楚,也可以唱出来了。

是不是觉得好奇,孩子怎么能唱出来?这首歌有什么问题?

单独看这么一句,并不觉得哪里有妥当。

但是听完整首歌之后,我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长长的腿一尺八的腰围,此刻我只想亲吻你的嘴,拿来吧你,Mu Ma”。

这样的内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说图个乐呵,也就算了。但是没想到,幼儿园的老师,将这样的歌曲,拿到了课堂上,普及给孩子。

如此露骨的内容,没有含金量,处处透露着低俗。

这些内容,真的适合三四岁的孩子?

平心而论,这首歌确实很火,甚至红遍了整个互联网。

但并不代表,《黑桃A》含有营养,换句话来讲,就是在荼毒孩子的童真世界。

这样的歌曲,在乐坛中并非是个例。

还有《佤咖啡》这首曲目,谜一样的名字,赚足了众人的眼球。

“你四我的迪丽热八,我四你的柳德发”

发音不标准可能是刻意而为之,但无脑的排列和组合,真的是让人头皮发麻。

土到极致是潮流,但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颇有一种在“旱厕喝红酒”的感觉,这就是歌词创作者的意境?

为了博人气,选择剑走偏锋,我不明白这样的内容,在乐谱上跳动,刺痛的是谁的神经?

《燃烧我的卡路里》这首歌,备受健身群体喜爱。

作为电影《西虹市首富》的插曲,这首歌的热度,可谓是红遍了千家万户。

“拜拜甜甜圈,珍珠奶茶方便面,火锅米饭大盘鸡”

宛如相声报菜名一样,虽然很押韵,我就想问一句,这就是水平?

据说这首歌曲,与王蓉《要抱抱》相似度达到了80%。

76秒对比多处雷同,到底是致敬?还是“参照”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人被“”,沉浸在欢快的曲风之中,完全忽略了歌词的口语化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学猫叫》这首令人尴尬的曲目。

这首歌的特点就是“上口”容易,没有任何的难度,非常容易学会。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觉得莫名的起鸡皮疙瘩。

真的是无法想象,歌词的创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可以将少女恋爱的“撒娇”,与“猫”关联在一起。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用撒哑的声音,酣畅淋漓的演唱着《光辉岁月》。

再过多年之后,是否会有人继续学猫叫?

根据这首歌,也可以延伸出“我们一起学蚊叫,一起嗡嗡嗡嗡,在你面前睡个觉,你咬我一身包,我的心里好烦躁,你却还在接着吵”?

音乐需要百花齐放,但如此风格,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真的不是拖乐坛的后腿?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古装剧的插曲《凉凉》,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存在。

坦白来讲,至今为止,我都没有搞清楚。

“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

这句歌词中的思念,都已经成为了“河”,如何又转变成为了春泥?

白浅和夜华情到深处的时候,BGM就会响起。但这样的词汇,毫无任何的关联性,经不起推敲,真的不尴尬?

这些有歌词的曲目,相对来讲可以感受到意境。

甭管“词汇”是否关联,有没有营养价值,至少听众们,在聆听的时候,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唯美的意境。

但《无字歌》的创作,从哼唱到呐喊,被称之为“代表作”,真的是太离谱。

作为华晨宇的代表作,我认认真真的聆听了3遍,整个人的直观感受:心乱如麻。

可能是打开的方式不对?又或者说自身的境界不高?

怀着好奇心,我去了解了一下,华晨宇是如何创造的这首歌曲,突然之间“悟了”。

这位歌手声称,在封闭的情况下,创造《无字歌》。

就像是历史上的“武曌”一样,墓碑上没有留下一个字,留给众人评价。

华晨宇认为填词都是多余的,声音和旋律交织在一起,才是情感上的共鸣。

据说500个人同时聆听的时候,脑海中会产生500个画面。这首音乐的境界非常高,完美无暇。

那种高级的孤独感,是聆听者感受不到意境。我更好奇第二遍再唱的时候,华晨宇是否可以一模一样?

音乐的本身,就是文字和旋律结合在一起,酝酿出来的精神源泉。

好的音乐可以让歌手一夜成名,比如《新贵妃醉酒》的李玉刚,红遍了大江南北。

又如《浏阳河》这首曲目,可以带动旅游景区,吸引到游人如织。

一首好的歌曲,是情感上的酝酿,“词曲”不分离。

真正的实力,应该像黄家驹、黄霑这样。

《上海滩》前奏一响回忆涌上心头,无论在什么时候听起来,内心都会悸动。

快意江湖的《沧海一声笑》,每次聆听的时候,脑海中都会出现,主角们在黄昏下,骑着马告别远去。

《我的中国心》这首录入小学课程的音乐,试问整个华语乐坛,有几首歌可以做到?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一切,烙上中国印”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这首歌曲“振奋”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血液文化的传承。

铿锵有力的文字,也通过旋律烙印在了听众的心里。

这些都是黄霑填词,乐坛中留下的辉煌一笔。

反过来再说黄家驹,《光辉岁月》至今仍在流传,仅仅是旋律好听?

多少人学习粤语,beyong创作的曲目,是一种信仰,给人鼓舞和力量。

同样是接地气的词汇,但却带听众震撼人心的力量。

口水歌的创作者,是否应该深刻的反思?音乐的魅力、核心点到底在哪里?

《海阔天空》中那一句“原谅我这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触动了多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理想和现实碰撞出来的“源泉”,每每听起都让人热泪盈眶。

不可否认,依然有很多创作型的歌手,在勤奋耕耘,带来优质的音乐。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苍白无力。

“毒歌词”、“口水歌”的出现,金子逐渐被埋没。

众人一边抱怨,乐坛在不断的倒退,没有了曾经的味道和感觉。

却从未真正的去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歌的魅力,传承至今一遍遍的洗礼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同样是在聆听音乐,为何如今的乐坛“变味”了?

“绝望文盲”这个词汇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在影视领域,乐坛也有这样的“毒瘤”。

文字是岁月的陈酿,本应该呈现出幽香,如今却像个笑话。

《肝肠寸未断》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词。

“霸王收起剑,别姬已走远”,虞姬成为了“别姬”,断章取义的填词,不觉得尴尬?

填词的人是否真的去了解,“霸王别姬”这个桥段?

除此之外还有《盗将行》,“我与虎某早餐”,你是多大的胆子,就不怕老虎吃了你?

据说这首曲目,需要站在古人的层次去理解。

“苟政猛于虎也”就是歌词中的“虎”,颇有一种讥讽的味道。

但“早餐”这个现代化的词,拼凑在一起,强行堆砌的高尚,不违和?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传奇”,不是张口就来的“文字拼凑”。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喜欢老歌,仅仅是“怀旧”的滤镜?

不,这些老歌的词都朗朗上口,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一个故事展开。

旋律和文字双管齐下,会带聆听者一种精神层面的“洗礼”,反观当下的乐坛,这种“瑰宝”正在慢慢的消失。

最近又活了一首“口水歌”,戏腔演唱的《觉悟》。

“我是配角怎敢吃醋,我是过客早有觉悟,我是你不值一提的可有可无”。

第三者的委屈,淋漓尽致的演唱了出来。

这是树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配角、过客”余生不同路,真的讲述的是“失恋”?

也许每个人聆听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戏腔演唱出如此“委屈”的姿态,很难不让人去浮想翩翩。

“毒歌词”、“口水歌”、“畸形价值观”的传递,宛如“毒瘤”一般,正在失控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管管了。

乐坛不缺这些残次品,想要推动这个行业发展,唯有真材实料,才可以挽回局面。

希望这些“文盲”,不要再挑战歌迷的底线,将机会留给真正有才华的人。

90年代的歌手正在逐个落下帷幕,未来的华语乐坛,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的你,喜欢听老歌,还是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