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手术后恶心呕吐怎么办,麻醉科医生教你按压2个穴位!

手术后,恶心呕吐是大多数人的困扰

术后恶心呕吐是什么原因?会持续多久?有没有好的预防措施?

我院麻醉科医生叶丽妮为您解答

“阿姨,你好!我是麻醉医生,明天手术由我来给您麻醉,现在我和您做术前访视。”

“好呀好呀。”

“请问您以前是否做过手术?”

“没有做过,心理挺紧张的,医生,我隔壁床的病友昨天做完手术回来就吐了,我做完手术后会不会也恶心想吐?”

“阿姨别担心,术后恶心呕吐是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现在我给你详细讲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医生叶丽妮表示,这是麻醉术前访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患者提问。什么是术后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应该怎么处理?中医有什么妙招可以缓解恶心呕吐?叶丽妮医生为您解答。

术后恶心呕吐如何发生?

术后恶心呕吐是指发生在手术后的恶心呕吐,出现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有:

1.患者因素:女性患者、年轻患者;有晕车和晕船病史的患者;有术后恶心呕吐史、化疗后恶心呕吐史;焦虑、偏头痛、肥胖等。

2.手术因素:长时间的手术;涉及胃肠道的手术;妇科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等。

3.物因素:术中吸入、阿片类镇痛药;术后使用镇痛药物、镇痛泵等。

术后恶心呕吐持续多久?

术后恶心呕吐常发生在手术或麻醉后24 h内,可持续至术后1~2天,少数患者甚至可持续到术后3~5天。

术后恶心呕吐如何预防?

叶丽妮医生提出,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判断患者是否具有术后恶心呕吐的各种危险因素,比如性别、年龄、晕动病或恶心呕吐史、药物治疗史、手术类型等等。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合适的物和围术期治疗方案,采用个性化术后镇痛方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几率。

对于恶心呕吐的高危人群,麻醉医生会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药物,临床上常用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如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也常用激素类和氟派利多等来联合预防。

术后恶心呕吐,中医有何方法?

术后恶心呕吐,可通过按压止呕穴位改善症状。推荐内关穴和合谷穴。

内关穴

定位:前臂正中,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采用正坐或仰卧位,手掌向上摊开,内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网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即两条肌腱中间。

合谷穴

定位: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用拇指第一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叶丽妮医生表示,术后恶心呕吐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发生几率因人而异,大多数人无不适体验,少数人可能会发生。目前术后恶心呕吐还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对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优化,它的发生率已经大大降低,患者无需太担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叶丽妮 | 初审:张新建

文字编辑:王校宇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戚正涛 | 审定发布:陈冠林

历代名医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和治疗方药

前面两篇文章谈了现代医学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常见导致恶心呕吐的原因和不同原因导致恶心呕吐的鉴别要点,这篇文章谈谈中医对恶心呕吐的认识和治疗方药。

《黄帝内经》记载:“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提出寒气入侵肠胃会导致腹痛伴呕吐;又记载:“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提出呕吐、反酸、突发腹泻,属于热所致,当然胃肠有热可以导致呕吐、反酸、腹泻,但其他原因也可以导致以上症状,临床需注意鉴别;又记载“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同样提出热伤胃可以导致呕吐、反酸、容易饥饿;除了外感寒、热之邪容易导致呕吐,外感风、湿、燥、暑等外邪也可以导致呕吐,临床需要根据全身情况仔细诊断。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呕吐的脉象、症状和治疗方药,其中很多方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效果良好。

1.吴茱萸汤: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闷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适应症:主要治疗虚寒、寒饮所致呕吐者。

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2.半夏泻心汤:

原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适应症:对于中焦寒热错杂所致呕吐、肠鸣、腹胀有良好效果。

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3.小半夏汤:

原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适应症:是治疗痰饮呕吐的基础方。

小半夏汤组成:半夏、生姜。

4.大半夏汤:

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适应症:用于脾胃虚弱兼水饮所致呕吐。

大半夏汤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5.小柴胡汤: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满,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气弱血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适应症:为治疗伤寒少阳病所致发热、呕吐的代表方,也可以用于肝郁犯胃所致呕吐。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6.大柴胡汤: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适应症:大柴胡汤相比小柴胡汤攻下和行气作用更强,适合于里实较重者。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7.茯苓泽泻汤:

原文:“胃反,吐而渴欲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适应症:适合于阳虚痰饮所致呕吐。

茯苓泽泻汤组成: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

8.大黄甘草汤:

原文:“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适应症:用于胃肠实热所致呕吐。

大黄甘草汤组成:大黄、甘草。

仲景还强调,看到呕吐不能一味的用止呕药,很多呕吐的急症是因为体内有实邪所致,这个时候呕吐是机体排出实邪的保护性反应,这个时候治疗需要因势利导,帮助机体排出体内实邪,原文:“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外台秘要》记载:“呕吐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一者积冷在胃,亦呕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须细察之。必其食饮处将息伤热,又素无冷病,年壮力强,肌肉充满,此则积热在胃,致此呕逆。如将息饮食寝处不热,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肌肉瘦悴,此则积冷在胃,生此呕逆”“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芦根五味饮”。将呕吐病因主要分为积热在胃和积冷在胃两种,并详细列举了其区别。

芦根五味饮组成:生芦根、生麦门冬、青竹茹、生姜汁、茯苓。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是治疗呕吐的常用药,特别是对胃寒呕吐效果好。

《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提出了胃热呕吐可以用凉膈散治疗。

凉膈散方:大黄、芒硝、甘草、山栀子、薄荷、黄芩、连翘。

《丹溪心法》记载:“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生姜、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

二陈汤方:半夏、橘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寿世保元·呕吐》记载:“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之也”。

《证治汇补》记载:“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新谷入胃,气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微,闻食则呕者。有胃中有热,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风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烦口渴,腹痛泄泻而呕者。有胃中有脓,腥臊熏臭而呕者。有胃中有虫,作痛吐水,得食暂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恶心头眩,中脘燥扰,食入即吐者”,将呕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列举了不同病因所致呕吐症状的区别,对临床有很大参考意义。

由于呕吐的原因很多,前面两篇文章也列举了现代医学对呕吐的认识,部分呕吐是一些急性病症的表现,所以对于呕吐建议先至医院检查清楚原因再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同人情况不同,用药也有区别,建议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本文列举了一些古代名医对呕吐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这些理论和方药至今对中医临床仍有很大的意义,后面一篇文章会继续探讨呕吐具体的辨证论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