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狼学研习者《只狼》:攻防糖果的故事

阅前说明:本文的物品名称主要以“日文”和“繁体中文”为参照,之所以把简体排除在外,是因为此次《只狼》的简体中文翻译比较不尽如人意,加之繁体中文的翻译更加贴近本文要介绍的物品原型,所以今次摒弃简体,只以繁体为参照。

故之,本人以后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以“日文”和“繁体中文”为主,如果产生了阅读不便,也请多包涵。

玩魂系列的玩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左手防御、右手攻击,受伤时的防御全靠盔甲。

不过,在本作中“狼”既没有盾,也没有盔甲,可以说防御力相当差菜,“狼”的攻击和防御主要靠打刀契丸的挥砍和招架。对于很多动作苦手来说,要在瞬间做出对敌反映似乎有些吃力,加上本作没有魂系列那样的防御力加点功能,这就使得战斗的容错率非常低。面对动作更加迅猛,招式更加多样的敌人,玩家又该如何瞬间提高自身能力呢?

答案是“吃糖”。

游戏中的效果加成道具虽然有很多,但我们最常用的必然是加攻加防的“阿攻糖”与“哞护糖”,虽然它们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15秒,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任何优势都有可能决定战局的走向,有时候“忍杀”和“死”之间就差那么一丝血。

《只狼》中有不少设定依然是以宗教为基础的,“狼”的所有道具都或多或少的牵扯到了佛教和神道教,而“阿攻糖”和“哞护糖”就来自于佛教。

这里我们需要的提一下简体中文的问题,这两个道具在简体中名为“哼将糖”与“哈将糖”,他们的出处来自于《封神演义》。在这部明朝人的小说中有两个名为“哼哈二将”的武将,他们威武凶猛,其一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其一为: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

不过,在佛教中并没有“哼哈二将”这样的称呼,它们的“哼”和“哈”属于放大招时的象声词,类似于打喷嚏的声音,这和游戏中的原型大相径庭。而且《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是融合了佛教原型的道家人物,时代又是商代,怎么说也不应该用“哼哈二将”来代替日文原版的翻译。

更何况“阿哞”本来就是日本佛教翻译自汉传佛教的名称,直接按照原版翻译完全没有问题,只能说简体中文这样翻译纯属多此一举。

那么何为“阿哞”呢?

其实,“阿”和“哞”是佛教用语,均源自梵语,由于梵语是高度书面化的语言,因此就连发言的起始和终结都比较刻意。在梵语中一般以“阿字”开头,而以“哞字”结尾。说白了,就是刻意的像念诗一样说话,由于大乘佛教的典籍大多数都是梵语经文,因此这种说话方式就被冠以了“万物起始以及终了”的含义。

就这样,这两个字被赋予了“神性”,在汉传佛教和神道教中都将“阿哞”用在神佛的身上。

先来说说日本神道教中“阿哞”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石狮子,这是我国十分常见的瑞兽装饰,常用于镇守门庭。但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的,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狮子乃从西域传入的动物,在经过希腊、中东、印度等国的融合后,中国的石狮子造型虽然已经不那么像狮子了,但其威武雄壮的猛兽造型绕了半个地球之后还是得以保留。

但等到狮子的形象传入日本时,问题出现了。

佛教是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一同被传过去的还包括大量大陆文化,其中就包括“石狮子”,问题在于日本人误把狮子当成了“狗”。当时的日本人还纳闷呢,没见过这种狗呀!啥品种?算了,既然是高丽传过来的,就叫“高丽犬”吧。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就此,堂堂的万兽之王变成了“狗子”,这个错误直到几百年后才被更正为“唐狮子”。.

然而,先入为主的“高丽犬”已经发展成了“狛犬”,还成了皇宫清凉殿和神道教的镇守犬,也就是看门狗,因为是和佛教一起传入的,所以日本人再次发挥脑洞,给这一对“狗子”冠以了神格。左右两边的狛犬嘴巴一开一合,象征着佛教的“阿哞”,位置则在神社的“拜殿”之前,充当门神。

就这样,来自道教的镇兽,来自佛教的“阿哞”,以及来自非洲的狮子就混合成了神道教的“狛犬门兽”,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搭积木的本事。

下一页:进入正餐

接下来进入正餐(吃糖时间),先来说说只狼中的攻防为什么是糖吧!

其实原因是~~~

这种糖是《只狼》的周边产品!

你没有听错,FromSoftware 非常喜欢这一代的阿哞糖,所以索性把游戏中的这种糖做成了糖果来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们的官网看看。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阿哞糖的背景图案上!

我们在游戏中可以看到这两个道具后面的半身像,其实这两尊半身像乃是佛教中的两位大护法,他们被称为金刚力士,一位叫密迹金刚力士(哞形),是“二十诸天 ”之一,印度的“天”即我们说的“神”,另一位叫那罗延天(阿形)。

要讲清楚这两个加护神的来历,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印度神话人物了,他就是“夜叉王”。

夜叉王是古印度婆罗门天神(婆罗门教是如今印度教的祖宗),他是毗纽天(也就是毗湿奴)的侍卫,因此获得密主的称号,或称:金刚密迹。

另一个护法俗称:那罗延(又称那罗延天),同样出自婆罗门教,被认为是力大无穷的神,身缘金色(即金身),常和阿修罗王争斗。

由于婆罗门教远远早于佛教,因此在佛教诞生之后,夜叉王、那罗天亦被佛教吸纳,用来贴近于普通民众。

夜叉王,就这样变成了密迹金刚力士,被佛教视为佛陀的护法之一。作为护法神,必须到“护”的作用,因此密迹金刚力士便成为了佛寺的三门大殿守护神。在演变的早期,护法神只有他一个,而双金刚的设计其实只是为了对称和美观。换句话说,一开始佛寺的门神是两个密迹金刚力士。

既然双护法都是密迹金刚力士,那么罗延天(“阿”形金刚)又是哪里来的呢?

原因来自于一部佛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其中记载了两位护法有功,被同时封为仁王。因此两位金刚力士,就守卫在佛教寺院的内门左右,密迹金刚在左,那罗延金刚在右,而三门内又被称为仁王门或称仁王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个概念来自于汉传佛教,所以印度以及周边佛教国家是没有仁王殿的。

事实上,这两个仁王还和中国的门神文化有关。

由于门一开一合,开则通、闭则止,对应梵语正是“阿”和“哞”,所以这两个金刚的造型其实是中国佛教的原创,随着汉传佛教传入日本,这两个人物的造型也在固定了下来,日本的阿哞仁王造型完全承袭了唐代风格,也就是游戏中的主角吃糖时摆出的动作了。

虽然糖很好吃,但《只狼》这款游戏还是鼓励大家多练习招架和攻击,一味地减低游戏难度,到了二周目可是要受苦的。

今次的美食专题只不过是开胃菜,正式篇的狼学研究正在路上,下一次,我们就来聊聊《只狼》的剧情到底说了些什么,以及故事背后的隐喻和原型。

我是龙崎,我们下次再见!

我心中的《只狼:影逝二度》,其实就是个“音游”

只狼真得是充满了音乐性。

在《只狼:影逝二度》发售后的第一个周末,我并没有领悟到“拯救皇子”这条主线下埋藏了什么伏笔,也没有参透16世纪末日本战国时代有多么残酷,而是满脑子回响着类似打铁的声音,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挥之不去。

叮叮叮,当当当,危!

叮叮叮,当当当,卒.

咳,咳......

只狼真得是充满了音乐性。

振奋人心的太鼓

在只狼上市之前,曾经负责《黑暗之魂2》、《血源》等作品的音乐制作人北村友香就已经表明了游戏的音乐基调,为了融合日本传统特色,以及提高玩家的战斗情绪,传统乐器太鼓就成了整个游戏最为关键的部分。

太鼓的鼓身用木,鼓面蒙上了熟牛皮,在日本统称为和太鼓。这种打击乐器在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同样悠久,而在游戏当中的战国时代,战场上的太鼓又被细化为阵太鼓,这是各地的大名们为了统领麾下将士,并在战场上振奋人心而广泛使用的。

在《只狼:影逝二度》里,不管是音乐音效,太鼓的使用频率都非常高,比如第一次捡某个道具的时候,还有在战斗时出现“危”,或者每个BOSS战的BGM当中都有激烈的太鼓击打节奏。

其实太鼓的鼓点声并没有“打铁”声那么明显,但它的确很振奋人心,而且密集的鼓点声会让心跳加快,如果玩家这个时候稳不住节奏,上前就是一顿莽,很可能就会领到一个“死”字。

所以,只狼讲究“莽中有细”,这让人想起了典型的张翼德。

肉体节拍器:长爪蜈蚣

讲完太鼓,就该进入《只狼:影逝二度》的主旋律部分了,那就是“二人打铁”。

摆脱了魂系的“二人转”打法,但我们并没有得到宫崎英高的任何怜悯,玩家不仅要在动作部分被大幅加强的《只狼:影逝二度》中依靠肌肉记忆进行战斗,而且还要强记每个敌人的战斗“谱面”是什么样的。

也就是说,敌人的攻击速度是几分音符为一拍?什么时候按L1可以打出Cool?一回合里完美的combo连击数又是多少?

感觉可能是在调侃,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如果把格挡的声音“叮”比作Good,而把完美格挡的声音“当”比作Cool,攻击敌人的时候,如果敌人的格挡发出了Cool的信号,那么玩家就危险了,这时需要采取闪避、跳开,或者其他可以拆招的动作招式,反之也一样。

相比杂兵,精英和BOSS的战斗节奏最值得探究,其中最为明显的可能就是“肉体节拍器”:长爪蜈蚣了。

长爪蜈蚣的攻击有最为严格的判定,从音游上来说它的谱面也非常规律。这对于音游大触来说不成问题,比如判断连按L1的最佳时机等等。但是,这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极易出现失误,而长爪蜈蚣的一次“连打”一旦出现时机不对,基本会被蜈蚣的利刃连到死为止。

当然,长爪蜈蚣可以用其他“卑鄙”的方式轻松战胜,这对于“卑鄙的异乡人”来说算是轻车熟路,但面对如此美妙的谱面,能够完美combo的那种成就感,是音游玩家不应该舍弃的东西。

再说得夸张一些,如果关掉声音玩只狼,游戏的难度可能会剧增。

隐于表面的“声音”细节

对于声音的表现,不仅是流于表面了,而是渗透到了《只狼:影逝二度》的旁枝末节当中。

道具方面,提到哼将糖和哈将糖,就要提到哼哈二将,只狼中的金刚寺也遵循了佛教中传统原型,把佛国里的两位“看门”的金刚力士的特色融入当中。

哼将糖为增加攻击力的作用,游戏介绍为“咬碎糖块,摆出哼将的架势,非人之魂魄的庇护就会降临于身”,而传统意义的哼将会用鼻子哼出巨大的声音,并喷出两道白光,镇住敌人。而哈将则是口中一哈,喷出白气来制敌。

在咬碎糖块时,伴随着太鼓的鼓点和狼摆出的POSE,真有一种哼哈二将降临于身的感觉,极大增强了战斗的信心,虽然结果可能还是领到一个“死”字。

不只是糖块,鸣种作为打消幻术的道具,也是通过声音来唤醒玩家的重要物品,而声音在忍者的世界里扮演着各种角色,它有时候更是传递信号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游戏的一开始,皇子与主角约定一起逃跑,他们就是以声音为号。而在游戏过程当中,也会有居心叵测之人利用悠扬的笛声作为陷阱,让狼入套。

某些声音也是剧情推动的重要线索,因为涉及剧透,所以就不做展开了。

其实关于“音”的地方,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是不是对音游玩家更加友好,这个调侃一下也就罢了,对于只狼,它更加突显了From Software对于忍术、表现的细致入微,也是《只狼:影逝二度》有别于之前作品的独特魅力之一。

我把只狼当做“音游”来玩,又何尝不可呢。

狼学研习者《只狼》:攻防糖果的故事

阅前说明:本文的物品名称主要以“日文”和“繁体中文”为参照,之所以把简体排除在外,是因为此次《只狼》的简体中文翻译比较不尽如人意,加之繁体中文的翻译更加贴近本文要介绍的物品原型,所以今次摒弃简体,只以繁体为参照。

故之,本人以后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以“日文”和“繁体中文”为主,如果产生了阅读不便,也请多包涵。

玩魂系列的玩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左手防御、右手攻击,受伤时的防御全靠盔甲。

不过,在本作中“狼”既没有盾,也没有盔甲,可以说防御力相当差菜,“狼”的攻击和防御主要靠打刀契丸的挥砍和招架。对于很多动作苦手来说,要在瞬间做出对敌反映似乎有些吃力,加上本作没有魂系列那样的防御力加点功能,这就使得战斗的容错率非常低。面对动作更加迅猛,招式更加多样的敌人,玩家又该如何瞬间提高自身能力呢?

答案是“吃糖”。

游戏中的效果加成道具虽然有很多,但我们最常用的必然是加攻加防的“阿攻糖”与“哞护糖”,虽然它们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15秒,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任何优势都有可能决定战局的走向,有时候“忍杀”和“死”之间就差那么一丝血。

《只狼》中有不少设定依然是以宗教为基础的,“狼”的所有道具都或多或少的牵扯到了佛教和神道教,而“阿攻糖”和“哞护糖”就来自于佛教。

这里我们需要的提一下简体中文的问题,这两个道具在简体中名为“哼将糖”与“哈将糖”,他们的出处来自于《封神演义》。在这部明朝人的小说中有两个名为“哼哈二将”的武将,他们威武凶猛,其一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其一为: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

不过,在佛教中并没有“哼哈二将”这样的称呼,它们的“哼”和“哈”属于放大招时的象声词,类似于打喷嚏的声音,这和游戏中的原型大相径庭。而且《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是融合了佛教原型的道家人物,时代又是商代,怎么说也不应该用“哼哈二将”来代替日文原版的翻译。

更何况“阿哞”本来就是日本佛教翻译自汉传佛教的名称,直接按照原版翻译完全没有问题,只能说简体中文这样翻译纯属多此一举。

那么何为“阿哞”呢?

其实,“阿”和“哞”是佛教用语,均源自梵语,由于梵语是高度书面化的语言,因此就连发言的起始和终结都比较刻意。在梵语中一般以“阿字”开头,而以“哞字”结尾。说白了,就是刻意的像念诗一样说话,由于大乘佛教的典籍大多数都是梵语经文,因此这种说话方式就被冠以了“万物起始以及终了”的含义。

就这样,这两个字被赋予了“神性”,在汉传佛教和神道教中都将“阿哞”用在神佛的身上。

先来说说日本神道教中“阿哞”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石狮子,这是我国十分常见的瑞兽装饰,常用于镇守门庭。但中国原本是没有狮子的,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狮子乃从西域传入的动物,在经过希腊、中东、印度等国的融合后,中国的石狮子造型虽然已经不那么像狮子了,但其威武雄壮的猛兽造型绕了半个地球之后还是得以保留。

但等到狮子的形象传入日本时,问题出现了。

佛教是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一同被传过去的还包括大量大陆文化,其中就包括“石狮子”,问题在于日本人误把狮子当成了“狗”。当时的日本人还纳闷呢,没见过这种狗呀!啥品种?算了,既然是高丽传过来的,就叫“高丽犬”吧。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就此,堂堂的万兽之王变成了“狗子”,这个错误直到几百年后才被更正为“唐狮子”。.

然而,先入为主的“高丽犬”已经发展成了“狛犬”,还成了皇宫清凉殿和神道教的镇守犬,也就是看门狗,因为是和佛教一起传入的,所以日本人再次发挥脑洞,给这一对“狗子”冠以了神格。左右两边的狛犬嘴巴一开一合,象征着佛教的“阿哞”,位置则在神社的“拜殿”之前,充当门神。

就这样,来自道教的镇兽,来自佛教的“阿哞”,以及来自非洲的狮子就混合成了神道教的“狛犬门兽”,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搭积木的本事。

下一页:进入正餐

接下来进入正餐(吃糖时间),先来说说只狼中的攻防为什么是糖吧!

其实原因是~~~

这种糖是《只狼》的周边产品!

你没有听错,FromSoftware 非常喜欢这一代的阿哞糖,所以索性把游戏中的这种糖做成了糖果来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们的官网看看。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阿哞糖的背景图案上!

我们在游戏中可以看到这两个道具后面的半身像,其实这两尊半身像乃是佛教中的两位大护法,他们被称为金刚力士,一位叫密迹金刚力士(哞形),是“二十诸天 ”之一,印度的“天”即我们说的“神”,另一位叫那罗延天(阿形)。

要讲清楚这两个加护神的来历,我们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印度神话人物了,他就是“夜叉王”。

夜叉王是古印度婆罗门天神(婆罗门教是如今印度教的祖宗),他是毗纽天(也就是毗湿奴)的侍卫,因此获得密主的称号,或称:金刚密迹。

另一个护法俗称:那罗延(又称那罗延天),同样出自婆罗门教,被认为是力大无穷的神,身缘金色(即金身),常和阿修罗王争斗。

由于婆罗门教远远早于佛教,因此在佛教诞生之后,夜叉王、那罗天亦被佛教吸纳,用来贴近于普通民众。

夜叉王,就这样变成了密迹金刚力士,被佛教视为佛陀的护法之一。作为护法神,必须到“护”的作用,因此密迹金刚力士便成为了佛寺的三门大殿守护神。在演变的早期,护法神只有他一个,而双金刚的设计其实只是为了对称和美观。换句话说,一开始佛寺的门神是两个密迹金刚力士。

既然双护法都是密迹金刚力士,那么罗延天(“阿”形金刚)又是哪里来的呢?

原因来自于一部佛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其中记载了两位护法有功,被同时封为仁王。因此两位金刚力士,就守卫在佛教寺院的内门左右,密迹金刚在左,那罗延金刚在右,而三门内又被称为仁王门或称仁王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个概念来自于汉传佛教,所以印度以及周边佛教国家是没有仁王殿的。

事实上,这两个仁王还和中国的门神文化有关。

由于门一开一合,开则通、闭则止,对应梵语正是“阿”和“哞”,所以这两个金刚的造型其实是中国佛教的原创,随着汉传佛教传入日本,这两个人物的造型也在固定了下来,日本的阿哞仁王造型完全承袭了唐代风格,也就是游戏中的主角吃糖时摆出的动作了。

虽然糖很好吃,但《只狼》这款游戏还是鼓励大家多练习招架和攻击,一味地减低游戏难度,到了二周目可是要受苦的。

今次的美食专题只不过是开胃菜,正式篇的狼学研究正在路上,下一次,我们就来聊聊《只狼》的剧情到底说了些什么,以及故事背后的隐喻和原型。

我是龙崎,我们下次再见!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