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我军的创立过程中,南昌起义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地位。
但是,我军建立第一支武装力量,早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也不是1925年11月成立的第4军叶挺独立团,而是1924年11月建立的大总统府铁甲车队。
大总统府铁甲车队,由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周公创建,具体负责人有队长、海南琼山人徐成章,党代表、陕西平利人廖乾吾,副队长、海南乐会人周士第,以及湖南浏阳人赵自选和山西应县人曹汝谦。其中,周士第和赵自选都来自黄埔一期。
铁甲车队仅有163人,但在消灭地主武装、平定叛乱、省港大罢工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短短几年4位领导者相继牺牲,到1955年授衔时唯一幸存的周士第被授予开国上将。
1925年11月,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加入一批黄埔和滇军的青年军官,扩建为有2000余人的独立团,团长叶挺,参谋长周士第。叶挺独立团出了79位开国将帅,除了开国上将周士第,还有三位元帅朱老总、陈毅和林总,以及两位开国大将粟裕和许光达。
但是,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尽管早于南昌起义,却不是建军的起点。
周士第
第一个原因,当时我军还没认识到“枪杆子”的极端重要性。
众所周知,“枪杆子”这一论断是主席在南昌起义后的汉口“八七会议”提出来的。在此之前,无论我方高层还是主席本人,对“枪杆子”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在近代中国,还有谁比主席更早地认识到了“枪杆子”的威力呢?
第一人,就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还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借鉴德国先进训练方法,严防军官贪腐,通过《劝兵歌》成功,袁氏本人还和士兵一起吃住、训练。从新军走出了30多位大员,还有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10几位首脑。
第二人,就是被袁世凯欺骗的先行者中山先生。武昌首义后,由于内部不团结和国内外压力而把大总统拱手让给有“枪杆子”的袁世凯。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借助军阀力量但无一取得成功。于是,才有了1924年的“联俄联共”筹建黄埔、组织东征和北伐。
第三人,就是城府很深、深藏不露的蒋氏。中山先生刚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就不幸病逝,深得信任的蒋氏一步步把“枪杆子”抓在手里。虽然我军也建立了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但2000人和13万北伐军相比就是九牛一毛,彼时我军还没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
蒋氏
第二个原因,提出“枪杆子”论断的主席,早年也未意识到军队的重要。
无论是各种著作还是影视作品,主席都是给人一种“羽扇纶巾”的书生形象。很少有人会想到主席青年时期也曾弃笔从戎。那还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主席也曾当过半年多时间的兵。
主席后来回忆参加湘军的情景:新军在长沙发动起义后,正在长沙中学读书的主席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新军,学会了扛枪、放枪、瞄准、射击等基本要领,每月还能拿到7元的饷银。
正当主席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中山先生和袁世凯达成和议,解散了临时政府。年仅18岁的主席以为革命结束,便离开军队重回学校读书。但是,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革命显然没有成功。
1919年“五四”运动,李大钊和陈独秀一北一南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此时,初出茅庐的主席时年26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旗帜鲜明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用强权打倒强权,结果仍然得到强权,不但自相矛盾,而且毫无效率。
这个时期,主席尽管满腔热血,但是对武装革命还认识不深,他在《湘江评论》上呼吁热血青年投身“呼声”革命、“面包”革命和“无血”革命。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第三个原因,“四一二”前,陈独秀也没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
陈独秀是一大到五大的最高层,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对“枪杆子”并不重视,甚至备受批评。
1924年春,中山先生在苏联和莫斯科帮助下创建黄埔和新式军。
莫斯科出钱、出人、还出枪,北伐军得以以少胜多,仅半年就打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的张作霖。但是,渔翁得利、掌握“枪杆子”的蒋氏开始大肆排斥异己,先是“中山舰事件”,接着是“整理党务案”,对革命群众磨刀霍霍、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在此期间,主席敏锐地觉察到“阶级”问题,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以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1926年,主席进一步认识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做文章、绘画、绣花,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1927年3月,《湖南农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联合农民作为同盟军。
与此同时,周公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成功。但是,心怀叵测的蒋氏强令解除工人的武装。而陈独秀为了息事宁人命令工人纠察队放下手中的武器,最终导致30万人被杀戮。
陈独秀
第四点,上海、武汉的大让“枪杆子”问题提上了议程。
“四一二”后,蓄谋已久的蒋氏招招致命,电报全是“斩立决”和“见电立决”一类字眼。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等人的牺牲,让主席、周公等人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
但是,陈独秀、张氏、谭平山等拒绝执行“五月指示”,莫斯科随即停止了陈独秀的职务,改由周公等五人负责。周公、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遂发起南昌起义。此时,我军真正意识到世上没有救世主,也不能指望神仙皇帝,革命成功只能靠自己!
1927年8月1日,有7位开国元帅、3位开国大将、4位开上将等25位开国将帅参与的南昌起义,正式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尽管起义最后失败,但受到启发的主席在“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论断,随后被指定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后上了井冈山。
1928年4月,朱老总、陈毅带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部队与主席在井冈山会师。随后,彭总、滕代远也上了井冈山。至此,我军正式开始了主席、将帅和红军队伍的完美融合,一支铁军横空出世。
如果说,大总统府铁甲车队是为了保卫中山先生、给工农革命保驾护航;那么,叶挺独立团的创立,则是周公等人对“枪杆子”的朦胧觉醒;经历了血的教训以后,南昌起义是我军第一次奋起反击。
正因为南昌起义的启蒙作用,才催生了主席“枪杆子”论断。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后,我军大多数人已经对此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南昌起义作为我军的建军起点被写入了历史,而铁甲车队、叶挺独立团作为南昌起义部队的源头也名垂青史。
建国以后,有人建议主席用“秋收起义”代替“南昌起义”作为建军的起点,但主席坚决反对。诚然,秋收起义的历史地位不亚于南昌起义,但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赵嘉伟
文家市,注定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7年9月9日,震动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由于派军事力量过于强大,起义部队兵力薄弱分散,加之群众未能充分动员等原因,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秋收起义遭遇挫折。
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后栋的一间教室里,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武装夺取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
秋收起义(油画)何孔德等绘选自《中国历史画典》
“霹雳一声暴动”
在文家市镇文华山北麓,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前坪上,坐落着一尊标志性的雕塑。雕塑的背景是一面旗帜,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雕塑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紧握枪杆向上,代表“枪杆子里出”;另一只托举着一个燃烧的火炬,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雕塑展现的,是中国革命之路,逐步探索与确立的过程。
走进纪念馆展厅,映入眼帘的巨型浮雕,表现的是1927年派残忍迫害人和革命群众的场景。彼时,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危机和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仅1927年3月至8月,就有31万先烈遭到迫害。
那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人意识到,必须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要“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八七会议后,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组建了新的湖南省委,并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秋收起义。
9月初,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共3个团,5000多人,明确为前委书记、卢德铭为总指挥,计划9月暴动并合攻长沙。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全景。图片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提供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哎,手中的枪杆要握紧。咳!要握紧!咳!革命永远向前进,向前进!”这首民歌,反映了起义部队激昂的情绪。
9月9日,秋收起义正式爆发。3个团共5000余人分别从江西修水、安源、铜鼓出发,联合长沙周边部分地区军民群众,计划分南北中三个方向一起,合攻长沙城。
在纪念馆的沉浸式电子沙盘上,三支红色的箭头从江西直插湖南。然而由于对敌人力量的估计不足,同时缺乏战斗经验,三路部队相继受挫。
面对严重危机,在上坪果断作出决策,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组织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到达文家市时,工农革命军的人数已从5000多人锐减到1500多人,面对30倍于革命军的敌人,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接下来部队该何去何从,前敌委员们必须立即作出决定。9月19日晚,这场决定中国革命道路方向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一直开到了凌晨2点,最终通过了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定。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旗号镰刀斧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在起义途中,写下了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首看起来没用修饰手法的词,却清晰点明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解决了举什么旗帜、走哪条道路、建什么样的军队三大问题,建立了三大历史功勋。”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夏远生评价,正是在秋收起义的历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就此发轫。
在纪念馆第一部分的微场景里,有对中国第一面军旗如何诞生的生动再现。为了做好起义准备工作,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等人奉命设计制作军旗。没有现成的样板,经过反复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军旗的式样,先辈们设计出了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红色军旗。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代表中国;五角星内有黑色镰刀、斧头,分别代表农民和工人。在秋收起义前夕,一面新的军旗就此诞生。
“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建立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并首次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现年78岁的余振魁表示。余振魁是文家市岩前中学的退休教师,退休之后一直在从事秋收起义的史实和理论研究工作。因为他的父亲,是秋收起义时期,受中国领导的文家市赤卫队班长,曾支援过第一师在文家市的作战。
1927年10月27日,率领工农革命军几经奋战,艰苦跋涉,终于离开湖南,抵达江西井冈山茨坪,建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从罗霄山脉不断燃烧壮大。
老区开启新篇
冬季的严寒,给如今的里仁学校,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这里,也是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发源地。93年前,9月20日的清晨,在这个学校的操场上,1500多名战士聆听了关于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动员讲话。
“我们这块小石头,只要不断地去砸那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把那口大水缸砸破的!”22年后,这一预言成真。在中国革命史上,文家市会师制定与实施的转兵决策,也成为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
“秋收起义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是‘实事求是’,立足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还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余振魁讲道。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时代赋予我们党的使命已不相同,但是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所具有的力量从未变化,在新时代,也值得传承发扬下去。
作为完整展陈秋收起义过程的唯一综合性纪念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年参观人数已达200多万。“在给游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经常沉浸到那段峥嵘岁月,从中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现年27岁的纪念馆讲解员邱烨,已从事讲解工作3年了,繁忙的时候,她一天要为游客作8场讲解。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地是历史的见证,是光辉的起点。如今,随着纪念馆的发展壮大,文家市正秉承秋收起义的精神,以讲好我们党的红色故事、奋斗基因为己任,带动当地群众开启革命老区发展的新篇章。”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文家市镇党委书记谢波郑重说道。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准像
秋收起义发生在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是受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组织和领导的。时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
当时的中央,刚刚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由选举产生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主持工作。这个临时中央政治局在“八七会议”上虽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但没有同时注意防止“左”倾错误的滋长蔓延。
在指导秋收起义的方针上,临时中央提出“湖南暴动可分为三大区域,湘中以长沙为中心,湘南以衡阳为中心,湘西以常德为中心”,强调要聚集兵力合围攻打敌人的中心城市。这个决策在当时革命形势正处低潮、敌人力量远超革命力量的情形下,无疑是一种冒险行动。
从实际出发,坚决反对临时中央这种不顾主客观条件、全面铺兵、分散力量的盲动决策。曾以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央写信,提出攻打大城市无异于“叫花子与龙王比宝”。可临时中央非但驳回了的正确主张,还点名批评“枪杆子里出”诊断与中央精神不符。
秋收起义受挫后,九月十四日,在上坪召集起义部队负责人紧急会议,当机立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各路部队赶到浏阳的文家市集合。九月十九日,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作出了带领部队上井冈山的战略决策。历史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但当时临时中央的负责人一味迷信国际的指示,同意国际代表罗明纳兹提出的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完全违背中央策略”、犯了“军事投机”的错误的意见。因此,十一月九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决定“应予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撤消其湖南省委委员的资格”。
此后,便不能再担任党内职务,只能当起了师长。
这里有个插曲。受处分传到井冈山后,误传说被开除了党籍,直到后来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后,关于这一处分的误传才得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