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在全世界都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新娘的婚纱大多是白色的。白色婚纱最早出现在日本——在15世纪末,日本人在婚礼后三天内,新娘要穿白色礼服。发展至今,新娘只有在结婚典礼仪式上才穿白色礼服。
白色虽然给人一种纯洁、高贵的感觉,但是同时也给人一种冷淡、无情的印象。在中国文化中,白色在某些场合是忌讳的颜色——白色是死亡、凶兆的象征,自古以来不论谁死后,其家人都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设白色灵堂;在战争中,“白旗”表示投降;做事情没有效果被称为“白费力”;奸诈阴险的恶人被称为“白脸奸人”;智力低下的人被嘲笑为“白chi”等。显然,这些都是白色的消极意义。
白色的纯净让很多人向往,但是纯粹喜欢白色的人却不多。喜欢白色的人通常有崇高的理想,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喜欢追求完美;喜欢白色的人做事态度认真,多才多艺,会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白色与黑色一样是色彩世界的两个极端的存在。从性格角度分析,白色性格的人向往平静,细小的分歧都会让他们感到为难;白色性格的人就像水一样,静水流深。天使奥黛丽·赫本就是一个典型的白色性格的人。她举手投足间都会流露出高贵与优雅;她的心灵一尘不染,而晚年的赫本洗尽铅华,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投入慈善活动,更让人觉得她是来自一个美好世界的天使。
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的一座豪华宅邸。她的父亲是英国人,相貌英俊、衣着考究;母亲是荷兰人,具有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赫本从小就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以无限的拥抱生活。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行为举止带有一种贵族气息;她从小就很文静,喜欢音乐,尤其喜欢舞蹈。但是因为缺乏舞蹈家应具备的天赋,她彻底放弃了舞蹈。经朋友介绍,她拍摄了一个40分钟的电影短片,由此踏入了电影事业。
人们认识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的,这也是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的演员工作正在进行时,赫本已经被挑选为《吉吉》的女主角。起初,导演决定请琼·西蒙丝主演《罗马假日》,但是琼想换换口味,于是婉言拒绝。后来,导演又决定用测试的方法挑选女主角。由于白色性格的人追求平静,不喜欢与人竞争,所以赫本无心与别人争夺女主角,但是因为其母亲的一再劝说,她实在拗不过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她去竞选了《罗马假日》的女主角),即使选不上,她也不当回事。当时,测试的第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像一只小猫一样将双臂伸向天花板,极其自然又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结果她当选为《罗马假日》的公主。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时,《罗马假日》的男主角已经定了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而《吉吉》演出一结束,剧组就要求赫本赶到罗马参加拍摄。这部电影的拍摄很艰难,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必须清除人行道,将行人赶走。因此,拍摄的进度很慢,问题也很多。有时候,为了重复拍摄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拍上60回。虽然赫本的身体有点吃不消,但是她从来没有抱怨,而且力求完美,充分地发挥了白色性格的优点。最终,拍摄工作顺利完成了,而随后《罗马假日》也在全世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赫本也因此迅速成为国际影星。
晚年的赫本从事儿童慈善事业。她自己在童年时期因为饱受战争的煎熬,所以她认为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幸福的童年。白色性格的人心地善良,而赫本虽然是一个国际巨星,但更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也是一个高尚的母亲。即使在她抚育子女的时候,也尽可能地去帮助其他人。可以说,她的性格就像天使一般善良。对于赫本来说,这是她回报社会的途径,因为演员的事业给了她很多财富,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社会。
赫本在黄金时代塑造的银幕形象,就如她本人一样,留给了人们美好的印象。可以说,赫本就是《罗马假日》中那个天真无邪、追求自由的公主。与其他巨星所不同的是,赫本的知名度不仅仅来自于她的演技,还在于她本人的天真善良的性格。她的天使般的笑容永远印在了电影史上,而在她的电影事业刚起步时,她就确定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一头黑色短发。要知道,在当时可是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
赫本的气质源于她天使般的性格,她选择服装的原则是恰如其分,不会显得过分炫耀,尽量简约朴素,还要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跟随潮流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赫本的美来自于她的性格,而白色性格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1988年,赫本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并奔赴很多国家,为孩子们募捐。她不但以出彩的银幕形象征服了观众,还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无论是国际影坛上的传奇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赫本都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使存在。
白色性格的人纯洁、善良,他们像天使一样感受着他人的需求;白色性格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抱着一种圣洁的生活态度;白色性格的人做什么事情态度都比较认真,多才多艺,喜欢追求完美。而这种态度也使他们具有天使般的纯真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