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把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对张良的记载和张良的死因,剪辑最后几段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刘邦夺取天下后,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刘邦封赏他为留候,他极为知足,并辞官修仙去了。
在司马迁的《史记、留候世家》中记载,刘邦要废太子时,吕后派人来找正在辟谷休仙的张良,原文:……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为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忱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皆老,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名此四人贤,则一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权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署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各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逃避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教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己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乱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己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释文!刘邦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很多大臣劝阻都没有改变刘邦的想法,吕后非常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告诉她:“留候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候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候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样的事情靠口舌去劝是没有用的",吕泽一听竭力要挟说:“您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候说:“有四个人,不过都老了,他们以前刘邦请了几次都没有请动,但皇上还是非常敬重这四位,现在您们让太子写一封言辞要谦恭的信,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带上礼物和马车去请他们,他们来了之后要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前入朝!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反叛,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黥布班师回朝后,病情加重,俞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叔孙太傅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但内心还是想更换太子,有一天皇帝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左右须眉洁白的老者跟在太子后面,皇上感到奇怪的问:“您们是干什么的",四人向走了一步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上大惊说:"我请各位好多年了,各位都逃避我,现在您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是讲理之人不愿意跟随您受辱,现在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慈孝顺,谦恭有礼,天下之人没有谁不愿意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所以我们就来了",皇上听后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
四人敬酒礼毕,小步快走离开,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说道:"想更换太子,现在有他们四个人在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丰满难以更动了,吕后以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张良把太子之位安排稳妥之后,又要去修仙,《史记、留候世家》原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己,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释文!张良准备随赤松子去遨游,学习辟谷引轻身之道,这个时候刘邦驾崩,吕后感激留候,便竭力让他进食道:“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让自己苦修行到这种地步啊”,留候不得已,勉强听命进食,过后八年,留侯去进,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在公元前175年)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本文摘自司马迁《史记、留候世家》有司马小绢整理释文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i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把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对张良的记载和张良的死因,剪辑最后几段给大家讲解一下!
在刘邦夺取天下后,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刘邦封赏他为留候,他极为知足,并辞官修仙去了。
在司马迁的《史记、留候世家》中记载,刘邦要废太子时,吕后派人来找正在辟谷休仙的张良,原文:……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为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忱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皆老,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名此四人贤,则一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权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署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各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逃避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教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己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乱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己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释文!刘邦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很多大臣劝阻都没有改变刘邦的想法,吕后非常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有人告诉她:“留候善于出谋划策,皇上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候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呢"?留候说:“当初皇上多次处在危急之中,采用了我的计谋,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想更换太子,这样的事情靠口舌去劝是没有用的",吕泽一听竭力要挟说:“您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候说:“有四个人,不过都老了,他们以前刘邦请了几次都没有请动,但皇上还是非常敬重这四位,现在您们让太子写一封言辞要谦恭的信,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带上礼物和马车去请他们,他们来了之后要把他们当作贵宾,让他们时常跟前入朝!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反叛,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黥布班师回朝后,病情加重,俞想更换太子,留侯劝谏,皇上不听,叔孙太傅死命争保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但内心还是想更换太子,有一天皇帝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那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左右须眉洁白的老者跟在太子后面,皇上感到奇怪的问:“您们是干什么的",四人向走了一步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上大惊说:"我请各位好多年了,各位都逃避我,现在您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是讲理之人不愿意跟随您受辱,现在我们听说太子为人仁慈孝顺,谦恭有礼,天下之人没有谁不愿意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所以我们就来了",皇上听后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
四人敬酒礼毕,小步快走离开,皇上目送他们召唤戚夫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说道:"想更换太子,现在有他们四个人在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丰满难以更动了,吕后以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张良把太子之位安排稳妥之后,又要去修仙,《史记、留候世家》原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己,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释文!张良准备随赤松子去遨游,学习辟谷引轻身之道,这个时候刘邦驾崩,吕后感激留候,便竭力让他进食道:“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让自己苦修行到这种地步啊”,留候不得已,勉强听命进食,过后八年,留侯去进,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在公元前175年)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本文摘自司马迁《史记、留候世家》有司马小绢整理释文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i版权归原作者。
俗话说:兔死狗烹,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开国功臣,能够独善其身,安享晚年的都是少数,我们今天讲的张良就是典型的代表,要知道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彭越最后都是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可见权势斗争的危险,唯独张良活到最后,难道因为他是文臣而非武将吗?
张良出身高贵,就是我们常说的官二代,祖辈五代出任过韩国的国相,家境底蕴非一般人可比,虽然是官二代,却没有养成那中飞扬跋扈的性格,反而性格坚毅,智慧过人。在韩国灭亡以后,张良怀着家仇国恨开始反秦,并策划了一场流芳百世的恐怖袭击活动,刺秦。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来到了原阳县的东半部,张良找到了一位壮汉,挥动120斤重的大铁锤,砸向秦始皇出行的马车,可是,始皇帝也知道自己灭了很多国家,会遭人惦记,所以早有准备,没有坐在中间最豪华的车辆上,要知道皇帝出行,为了混淆视听,保证安全肯定是有很多的车辆的,这聪明的张良也不能确定秦始皇在那辆车上,只能挑了一个最豪华的车辆,结果可想而知,秦始皇安然无恙,张良也是天眷之人,趁乱逃脱。秦始皇最后找不到刺客,不了了之,张良刺秦于古博浪沙,至今,也被我们熟知。
此后,随着时代风云变幻,反秦气氛,愈演愈烈。张良随着反秦的部队认识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作为谋士,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时间的流逝,张良先后为刘邦多次出谋划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这是一个君主对谋士很高的评价。后来,这个评价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而且刘邦也很看重张良的出身,刘邦一开始只是个地痞无赖般的人物,如今却有张良这样的贵族为他背书。张良在很多场合大说特说过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这是一句非同小可的话,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有效地神话了刘邦,古代皇帝讲究皇权神授,为天子。所以刘邦也经常对外宣传自己神秘测的消息,比如自己是蛟龙之后,人龙杂交品种,腿上还有七十六颗黑痣,说是龙的证明,还说自己有王者之气等用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宣传自己是天命所在,这些故能玄虚的话自己人可信度都不是很高,治下的百姓会信嘛,但是经过张良四处演讲,说刘邦是上天下凡,为了结束大家苦难的,效果就会倍增,因为张良的家庭背景等原因。会让人觉得可行度比较高,对于安抚民心,鼓舞士气,有很大作用。
以上的说法,就相当于商业互捧,刘邦想‘在智力上我愿称你为最强。’那你是不是得回赞的。其实主要是张良知进退,不贪恋权势,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避免了韩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这与朱元璋滥杀功臣唯有汤和能寿终正寝是一个意思
张良能够安然无恙,刘邦的老婆吕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邦本来准备废除吕后的儿子太子的位置,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当太子,吕后肯定是想保住自己儿子的王位,找到张良问计,张良让太子去寻找,连刘邦相见都见不到的四位贤士,这样,与太子一起上朝,刘邦看到了自然会刮目相看,认为太子是个有能力的人,吕后按照要求,去请人,果然,最后得以保全位置,自此,吕后对张良也很是感激,张良对自己的安全也上了一把锁。
总而言之,张良之所以能够有个好的结尾,就在于,他让当权者对他放心,认为他没有任何方面的威胁!对自己的地位,只会稳固,不会动摇!
并且深在帝心!是个值得让人放心的臣子。所以才能安然无恙!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文臣武将皆不得要领,刘邦则自问自答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萧何、韩信,之所以被合称为“汉初三杰”,就是源自于此。毫无疑问,他们确实是大汉王朝最重要的三位开国功臣。但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凡是功高盖主者,自古以来就难以善终。那么,“汉初三杰”的结局又分别如何呢?
(《鸿门宴》张良剧照,扮演者:张涵予)
张良是鬼谷子之后中国古代最声名显赫的“一代谋圣”,从鸿门宴脱险,到联合英布、彭越,到重用韩信,再到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得以赢得楚汉战争的所有策略几乎全部出张良的计谋。
若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莫说刘邦不如张良,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也没有几个人能与张良匹敌。
汉朝建立后,张良因功获封留侯,但就在即将走上人生巅峰时,张良却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善终。
(内容梗概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楚汉传奇》萧何剧照,扮演者:杨立新)
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宰相,也是刘邦亲封的“开国第一功臣”。对此,很多武将表示不服,刘邦当时给出的解释是:“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并指挥猎狗追捕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武将听从指挥,上阵杀敌,犹如猎狗,而萧何管理后方,提供军资,指挥作战,犹如猎人。你们说到底是猎人的功劳大还是猎狗的功劳大呢?”(出自《史记》,原文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 ,发踪指示,功人也。”)
从刘邦著名的“功人功狗论”中不难看出,萧何确实居功至伟,是名副其实的“汉朝开国第一功臣”。
但是,纵然是忠心耿耿、谨小慎微的萧何,后来也遭到了刘邦的猜忌。特别是韩信被杀后,萧何更加开始诚惶诚恐,只怕有一天步其后尘。萧何没有张良那么洒脱,不舍得完全放弃名与利,彻底归隐田园。但他足够有智慧,采用“自黑”的方式逃过一劫。
萧何为了自保,不惜自毁名誉,故意贪赃枉法,为非作歹,让刘邦以为他只是贪图荣华富贵,并无更大的野心。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善终。
(内容梗概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楚汉传奇》韩信剧照,扮演者:段奕宏)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谋战”派代表人物,他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都堪称军事史上的不朽杰作。韩信不仅被当世之人评价为“国士无双”,还被后世之人奉为“兵仙”、“战神”。
楚汉战争中,韩信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为大汉江山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仁不让的“天下第一武将”。刘邦成就霸业后,韩信因功获封齐王、楚王。
但是,就是这样神一样存在的韩信,最后却落了个身败名裂、不得好死的悲惨结局。
项羽死后,韩信立刻被解除了兵权,后来又因被人诬告谋反而贬为淮阴侯。但韩信的不幸远没有到此结束,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在萧何与吕后的合谋下,张良最终被骗到了长乐宫,斩于钟室,并遭夷三族,罪名是意图谋反。
(内容梗概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初三杰)
同为“汉初三杰”,同样功高盖主,为什么张良和萧何得以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张良和萧何更有智慧,更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
张良境界高,只求平定天下,不求高官厚禄,所以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而萧何则智慧高,懂进退,敢自黑,既保全了富贵,又保全了性命。
反观韩信,他性格过分张扬,行事过分高调,不懂得收敛光芒,不知道见好就收,所以最终只能是落了个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参考资料:司马迁《史记》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