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编修的地方志书里,总有一个章节是留给“坊表”的,在这个“坊表”里,记载着若干个“某某坊”,如果详细一点的话,在某个坊的下方会表明为谁、因为什么原因而建。“坊”就是今天,除了在景区、特定的城市、特别的地点之外,已经很少能够看到的“牌坊”。
《馆陶县志》中的“坊表”
对于牌坊,今天的人们除了感觉它是具有明显、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建筑,一般被用来装点中国文化的存在之外,已经没有了其他用途,这大概也是它逐渐消失于人们视野之外的主要原因吧。
今天看来用处不大的牌坊,在古代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被用来彰显统治阶级的“教化”之功,是每个地方表彰功勋、科第以及在“忠孝节义”等德行风范方面的纪念性建筑。一个地方牌坊的多少,可以显示当地官员的政绩,牌坊多说明教化之功显赫,人民容易被教化,民风良好。因此,在一些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重诗书尚礼义的地方,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和积累,在县城以及乡间,牌坊就成为极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如果牌坊组成群落从远处望去,层层叠叠,巍巍壮观。
河南开封的几重牌坊
四川某地的重重牌坊
以河北省南部小县馆陶县为例,它在明清时属于山东省东昌府,县城位于今天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这个县城不算太大,周长仅5里,开车加一脚油门靠惯性能从西门溜到东门,其面积也就是600多亩的样子,但就在如此小的空间里,据雍正年间编修的《馆陶县志》记载,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牌坊29座,这还没有算上散布在乡间的那些牌坊。
《馆陶县志》中的坊
而同样是在河北省的邯郸市所在,在明清时是属于直隶省广平府管辖的邯郸县,其县城面积有840亩,据嘉庆年间编修的《邯郸县志》记载,拥有牌坊24座。
《邯郸县志》中的坊
而山东省东昌府包括聊城县范围内则有牌坊90座。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牌坊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那么什么样的情况能够“得到”一个牌坊呢?1、获得功名。比如在馆陶县城的29个牌坊里,有4个为考取进士而建,有18个为获得举人所建。这类牌坊大多以攀桂、经魁、恩荣、世科、步蟾、云梯为名,但也有少数与“主流”不太一样的坊名,比如月殿秋香坊、陶山彩凤坊、声震青香坊、黄堂弼教坊等等。
四川遂宁的德行坊
2、有功德,为某个人记功记德,比如馆陶县城的绣衣坊,是为御史陈卤而建。在南馆陶镇上的牌坊,则是时期给南馆陶镇人、任过两湖巡阅使的王占元所建,牌坊中央大字为“中华保宁”。宪伯坊,是为佥事(按察司内副职,有三、四品不定)武建邦而建。奕世恩先坊,则是知县武云得到文林郞职位之后,感激按察司佥事武德智所建。驰恩坊,是为勅赠主事杨杰而建。
南馆陶镇上的王占元将军坊
河北定州的勅建牌坊
善行坊
3、节妇烈女。这种情况所立的牌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宣扬封建礼教糟粕的贞节牌坊。可能是此类牌坊大多存在于乡村缘故,在馆陶县城内仅记载有一座,邯郸县志记载有四座,名字均为贞节坊。
4、有德行,在孝道、行善等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也可以得到牌坊,比如在东昌府有“孝行坊”,是给孝子王安建;“旌表孝行坊”是为有孝行的裴俊建。
5、长寿也可以得到牌坊,在古代如果老人长寿,可以显示出这个地方晚辈讲孝行,生活安定富足,也是政绩卓著、太平盛世的体现,百岁老人有“人瑞”之称,是极有可能得到“长寿坊的”牌坊的。
除了针对“人”的这几种牌坊之外,还有一些用来标志庙宇、陵寝、宅第、路桥等建筑、设施所在的牌坊。
北海公园的牌坊
北京东四牌楼
牌坊为何今天已经不多见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功能被代替了。教化是为了让一个地方的人接受某种观念、思想,受到教育感化并且随之改变。因此宣扬好人好事,表彰先进、传播正能量,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需要的。从这方面看,牌坊就相当于一种宣传工具。在古代展示手段有限,并且能识字的人也有限。受此制约,如果仅仅把需要宣扬的内容用文书的方式,效果不并算太好,把需要表彰的人以建筑、以牌坊的形式显现出来,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手段。
古代牌坊公布建立原因
完孝
今天则不同,信息时代来临后,在我们的生存环境周边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媒体平台所环绕,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处和视频,展现的手段太多太多了。因此就不需要用牌坊如此落后的手段来进行宣传。
另外还有“岁月”的因素,古代的牌坊有木、石等材质组成,由于时的久远,木质的早已朽烂或者毁于兵火。石质的牌坊在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时代来临之后,在城市里有可能因为阻碍交通被拆掉。在县城里或者因为修建某项工程需要石材被破坏,也可能是因为某个运动被毁坏。岁月如刀,再坚硬的材质,也挡不住风雨和人的摧残。
新的不再建,旧的慢慢损坏,是牌坊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在您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古牌坊?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建筑——牌坊,这是一种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纯粹精神性的建筑,一种标志性、表彰性、纪念性的建筑。
一、什么是牌坊
牌坊也叫“牌楼”,今天在一般人们的概念中两者是没有区别的,但若严格地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本来它们是有区别的。牌楼的“楼”,是指牌楼上面的小屋顶。平时形容一座牌楼叫“三间三楼”“三间五楼”,即指牌楼的造型和规模,有几个开间(建筑上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上面有几个小屋顶(图1)。还有一类没有小屋顶的,只有几根横枋穿插着(图2)。如果严格划分的话,应该是上面有屋顶的叫作“牌楼”,没有屋顶的叫作“牌坊”,但是平时人们一般也就没有刻意去区分了。
图 1 北京十三陵牌坊
图 2 上海文庙牌坊
然而,我们注意到“牌坊”的“坊”字,并不是作为一种建筑构件的横枋的“枋”,而是里坊、街坊的“坊”。牌坊的由来和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有关,里坊制本来就是一种带有政治性的城市管理制度,“坊”是里坊制中划定的一个街区单位、管理单位,以“坊”的管理来防止老百姓违反道德的行为。《礼记》中专门有一篇《坊记》,其中说:“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元代学者陈澔注释说:“‘坊’与‘防’同,言君子以道防民之失,犹以堤防遏水之流也。”(《礼记集说》)“坊”就是“防”的意思,就像堤防着水的泛滥一样,礼防着人们的行为逾越规矩。里坊制中的每个里坊都有“里门”或“坊门”,而当儒家礼教思想日臻完备的时候,坊门这种带有防止老百姓作乱的实际功能的建筑就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建筑——牌坊。
二、牌坊的作用分类
牌坊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表彰和纪念;二是地域标志。后者是由前者演变而来。所谓表彰和纪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弘扬道德思想的一种手段,国家通过对某人的表彰和纪念来宣传一种道德理想,用以教化民众。被表彰和纪念的人主要有几类,如积德行善的好人、坚守贞节的女性、读书做官的才俊、乃至健康长寿的老人等,而且这种表彰都必须是由皇帝亲自下旨的。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牌楼正中间最上面都有一块较小的竖匾,上书“圣旨”或者“恩荣”,表明是皇帝亲自下旨表彰,古代规定没有皇帝的圣旨是不能立牌坊的。
三、牌坊的文化涵义
牌坊中数量最多的是表彰女性的所谓“贞节牌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礼教重点防范的一个领域。“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礼记▪坊记》)礼必须严格防范人们逾越男女规矩的行为,而要防范的对象尤其是女性,于是制定出许多专门用以规范女性的道德戒律,总的来说就归结为“贞节”,要求女性们严格遵守。到礼教发展高峰的宋代,甚至出现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观念。
中国古代关于女性贞节观,所谓“节妇”“烈女”的故事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近乎残忍。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女性贞节的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树立榜样而教育民众。而各地矗立着的贞节牌坊就是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牌坊似乎就是专门用来表彰女性贞节的。然而事实上,牌坊所表彰的对象和内容远不止是女性的贞节。
积德行善的好人也是立牌坊表彰的重要一类,我们今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乐善好施”之类的牌坊。所谓“乐善好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好人好事,我们可以设想雷锋要是活在古代,国家肯定会为他立座牌坊。
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牌坊群是安徽歙县棠樾村牌坊群,一连七座牌坊矗立在村外的大道上(图3)。这个牌坊群就是为了表彰棠樾村中的一个大家族一一鲍氏家族的贡献。鲍氏家族自南宋时迁来此地,世代居住在棠樾村,村中男性大多在外经商、读书、做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女人们在家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友爱乡里,多次得到皇帝的表彰,因此建了那么多的牌坊。如果说表彰女性的贞节牌坊是封建礼教的极端观念的表达,它的背后甚至可能是一部血和泪的历史,那么这种充满善良、友爱、积极上进的德行则是促使社会进步的,是应该表彰和值得纪念的。
图 3 安徽歙县棠樾村牌坊群棠樾村牌坊
牌坊中还有一类较常见的是表彰功名的,中国古代的功名简单来说就是读书做官。科举取士是古代人们进入仕途求取功名的唯一途径。而各地方政府也要以这些人的功名之路来教育和激励后人,鼓励求学上进。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状元”“进士及第”“大学士”等带有官职名称的牌坊,它们都属于这一类。显然,从国家和社会政治来说,读书做官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当然要给予表彰。
从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最难以理解的一类是表彰长寿的牌坊。例如湖南溆浦县有一座“百岁坊”就是老人活到百岁,皇帝给予表彰;安徽绩溪县有一座“双寿承恩坊”,老两口都活到高寿,受到皇帝表彰(图4)。健康长寿当然是好事,但是这本来应该只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无关乎国家和社会政治。不过中国人一直都有敬老的传统,这个传统还有政治性的含义。因为在宗法社会中,年纪大就意味着辈分高,同时社会地位也高。所谓“伦理”,就是长幼上下的等级次序,年纪大、辈分高当然就处在伦理关系中的高端位置。处在伦理等级的高端就不仅仅是受人尊敬,而且拥有相应的权利。
图 4 安徽绩溪“双寿承恩坊”
古代在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皇帝要在宫廷中举行“千叟宴”,尽可能把各地的长寿老人都请来赴宴,康熙和乾隆皇帝就在北京紫禁城中举行过“千叟宴”(图5)。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人的年纪上升到社会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专门为长寿老人立牌坊就不难理解了。
图 5 《乾清宫千叟宴》局部图
牌坊作为一种表彰纪念性的建筑,往往建在最突出、最显眼的地方,建筑高大雄伟,富有艺术装饰性,久之就变成了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后来人们便专门采用牌坊的形式来做地域标志或重要建筑的标志,一些大型庙宇、祠堂、书院或其他重要建筑都有可能在前面大路口竖立牌坊,告诉人们到了某某地域了,必须恭敬严肃了。例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所在的成贤街,就在街口竖立了牌坊。
甚至有些并不是重要建筑所在地,而只是人口集中、商业繁荣的地方,也树立起牌坊,一是作为地域的标志,二是通过牌坊上的名称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例如北京城中的“东四”“西四”和“东单”“西单”,就是因古代那里都竖有标志性的牌坊而得名。有意思的是,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都是在一个十字交叉路口朝四个方向分别竖有一座牌楼。东四的四座牌楼分别叫作“思诚坊”“仁寿坊”“保大坊”和“明照坊”,西四的四座牌楼分别叫作“金成坊”“鸣玉坊”“积庆坊”和“安福坊”。而东单和西单分别只有一座牌楼。但是,我们今天只知其地名,却再也看不到古代街坊的真实场景了。不过,在一幅清朝古画《都畿水利图卷》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北京城中东四、西四、东单、西单的大致情形(图6)。除了作为城市街道的标志之外,还有一些城市在快要进入城市之前的大路上也竖立一座牌坊作为城市的标志。今天很多城市都有“三里牌”“五里牌”之类的地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地方曾经是进城之前的一个标志,告诉人们离城还有多远。
图 6 《都畿水利图卷》局部
中国古代注重建筑的政治性,牌坊由一种表彰和纪念性建筑发展成一种标志性建筑,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国民间14句歇后语,话虽然糙,但理不糙。
1. 鞭子抽蚂蚁--专拣小的欺。
喻欺软怕硬。
2. 孙悟空闹地府--勾他的生死簿。
比喻要某人的命。含有蔑视的意思。
3. 扁担上做梦--想得挺宽。
喻做脱离实际、净向好的方面的幻想。有反讽意味。
4. 婊子立牌坊--假装正经。
婊子,。牌坊,旧时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的类似牌楼的建筑。喻不正经的人做出正经人的样子。
5. 孙悟空听见了紧箍咒--头痛。
指一听见某件事就害怕。
6. 唐执玉捉鬼--将计就计。
比喻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去使对方上当。
7. 闭着眼睛放炮--瞎崩。
放炮,双关,本指以炸药爆破,转指说话。瞎崩,双关,本指闭眼点炮开山取石料,转喻乱批评人,或不了解情况而乱表态、乱说话。
8.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谱,双关,本指曲谱,转指章程主见。喻自有主张,有打算。
9. 闭着眼睛撒网--瞎张罗。
撒网就是张开罗网。喻把心思、精力花在没有任何作用的事上。
10. 螳臂当车--不自量。
形容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想阻挡根本阻挡不了的事情。
11. 鞭炮店失火--自己恭维自己。
燃放鞭炮,有喜庆意味。鞭炮店失火后,鞭炮自然就燃爆了。喻自己吹捧自己。
12. 裱画匠上天--糊(胡)云。
糊云,与胡云谐音,双关,本指裱画匠在天上作业,裱糊云彩。转指胡说。
13. 屠龙的技术--派不上用场。
比喻技艺高超但没有实用价值。
14. 蹩脚木匠的活路--东一锯(句),西一锯(句)
蹩脚,指水平低下。活路,即做工、做活儿。锯,与句谐音。喻说话目的不明确,东扯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