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西方绘画中,人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表情的

萃花以前看过不少西方画,见过这种面瘫的: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也见过笑成朵花的:

弗兰斯·哈尔斯《琴师》

这就让萃花开了一个脑洞——西方画中的人物是从什么时候才拥有如此丰富的表情的?萃花是一个有疑问一定要追查到底的人,这就把追查出来的成果跟大家絮叨絮叨。

“面瘫”中世纪

从西方艺术史上看,中世纪被人们称作“黑暗的一千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欧洲和我们中国不同,中国古代,君权比宗教的权力高了不止一个等级,欧洲的情况恰好相反,教权大于君权。当教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艺术就被迫加入了宗教元素。

也就是说,宗教让你怎么画,你就怎么画,耶稣一定是严肃而悲苦的,神都是没有感情的。

《圣母领报》

这是一张插图,这张插图表现的是一个圣经故事:圣母不知道自己怀孕了,大天使加百利来向她报告这一喜讯。左边画的是大天使,她抬起右手伸出两指,这表示说话的意思,右边的圣母抬起双手,这是一个表示惊讶的动作,但萃花怎么也看不出来身为黄花大闺女的圣母,在得知自己怀孕之后的惊讶表现在哪里。

中世纪艺术中被画的最多的就是神,当然也有画人的作品,比如这幅《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

《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

这幅画中的主人公狄奥多拉在成为皇后之前是一个放荡、妖媚、水性杨花的女人,我们在画中看到的她却庄严肃穆,身材被拉长了,表情十分呆板,头上还有一圈圣光。这哪里是人,分明是把人神化了。

从中世纪苏醒的男人

说到这里,萃花先带你们追根溯源一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已经攀上了一个高峰,那时候绘画中已经有“短缩法”(近景大远景小)的运用。

约公元前510-前500《辞行出征的战士》

到了中世纪艺术反而呈倒退趋势,艺术家作画只是程序化的把宗教故事和需要传达的旨意描绘出来,艺术被固定成了一种模式,这也是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一千年”的原因。绘画中不再出现“短缩法”以及其他技巧,画作变得严肃而单一。

后来意大利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开始反对教权,呼吁“人”的自由,就是在这个时候,乔托成为了第一个扛起文艺复兴这面大旗的人。

乔托自画像

我们都听过“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要形容乔托的地位……这么说吧,他可以做“文艺复兴”三杰的“老爸”。乔托是从中世纪苏醒的男人,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与先驱者,最先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给神赋予了人的感情。

乔托的《犹大之吻》描绘的是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钱把耶稣出卖给了罗马总管,并带领了一队人马去抓耶稣的事情。犹大怕小兵认不出耶稣,于是定了一个暗号:我等会儿亲谁,谁就是耶稣。(吐槽一下:你这个暗号还能不能再复杂一点???怎么就亲上了???)

乔托《犹大之吻》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两队人马剑拔弩张的气氛,犹大像个滑稽的小丑一样去亲耶稣,他身上披着一件黄色的袍子,黄色在教被认为是叛徒的象征。而耶稣则紧盯着犹大,没有丝毫惊惧。

耶稣后面是准备上前保护他的门徒,手中甚至握着兵器,犹大身后同样是想对耶稣不利的小兵,他们有的目露凶光,有的高举火把,还有一个在旁边吹号,这幅画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他们的不怀好意。

乔托还有一幅名为《哀悼耶稣》的画,对比中世纪的《哀悼耶稣》,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但表现手法大有不同。

左为中世纪《哀悼耶稣》,右为乔托《哀悼耶稣》

这两幅画很明显讲的是耶稣已经死去了,众人在哀悼他,但在中世纪的这幅画上,我们看到圣母面无表情的抱着儿子耶稣,众门徒也没有作为人应该有的感情。(原谅萃花找不到中世纪的这张高清图,年代太久远了~)

再来看乔托的这幅,圣母显然哀痛不已,她抱着自己的儿子,仿佛在唤他起来;圣约翰张开双手,面目悲伤,好像在问为什么会这样;画作上方的天使正在哭泣,就连树木也悲伤的死去了。

这是人死之后理所应当的哀悼情景,在这幅画中,耶稣是一个死去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

文艺复兴的奠基人

乔托的《哀悼》虽然没有摆脱以前绘画的布局,但他营造出了一个具有纵深感的舞台。天空、树木、山石在二维平面上的安排制造出了一种三维空间,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突破性的改变。

乔托《逃往埃及》

乔托画的最多的是壁画,这幅《逃往埃及》的壁画讲的是圣母在马棚生下耶稣,希律王怕耶稣长大后会夺取自己的王位,便派人追杀,圣母的未婚夫约瑟在梦中得到了耶和华的指示,于是他们雇了一匹毛驴,打算去埃及避难。

在这个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人赶路的情景,乔托并不满足于只讲一个故事,他给了观众一个目击者的角度,通过光影增加了真实感与深度。

更重要的是,他给这些人物赋予了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的圣母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约瑟正催促着快点赶路。虽然他们头上都还画着光圈,但他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前面几幅画,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乔托画画的特点,他喜欢把人物安排在一个类似舞台的场景中,前后层次处理适当,这就是古希腊时期出现过的“短缩法”,也就是后来的透视法。

显然,他极力的想重塑甚至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场景,在技法的运用上,人物的表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他让笔下的人物活了起来。

可以说,他开辟了一条“神性转化为人性”的道路,后来的马萨乔、达·芬奇等画家都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前进,最终完成了绘画由“神性”到“人性”的转化。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了微笑着的圣约翰:

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

哭泣的抹大拉的玛利亚:

提香《忏悔的抹大拉的玛利亚》

因羞耻而捂着脸颊的亚当:

马萨乔《逐出伊甸园》

自乔托之后,西方绘画中的神不再高高在上,头上的紧箍咒(光圈)也慢慢不见了,描绘普罗大众的作品也越来越多,领跑者乔托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无数巨人相继站了起来,创造出了一幅又一幅伟大的名作,比如我们YY了很久的那幅作品:

达·芬奇《蒙娜丽莎》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放大世界名画,我们窥见过去的珠宝潮流

# Paintings

# jewellery

不相称的婚姻,普基廖夫,

沙俄,现藏于特列恰科夫博物馆

在没有相机的年代,

画是保存影像最好的媒介。

封建时期的诸多画作,

但凡出现人物,

大多非富即贵。

作为象征财富和阶级的珠宝

也随之出现在画里。

可以说,

不同时期的人们如何穿着打扮,

如何行事活动,

画和珠宝都一一见证。

宗教题材

1

这幅镶嵌画

《狄奥多拉皇后与侍从》,

描绘的是

皇后与女官侍卫向献祭的场面。

画中,

皇后头冠上若干珍珠点缀,

配合金链、钻石、祖母绿和其他宝石,

显得雍容华贵,与众不同。

一众婢女也各有特色,

有戴海蓝宝石吊坠的,

有戴珍珠手(项)链的,

充分体现了拜占庭帝国王室的富有。

大家对钻石了解想必不比小编少,

那在此分享几个冷门小知识:

1905年在南非发现的Cullinan Diamond(库利南钻石)是迄今最大的原石,重达3,106克拉,之后被切磨成105颗钻石。

蓝色、绿色、橙色和红色是钻石最稀有的颜色。

世界上唯一开放的钻石矿位于美国阿肯色州钻石州立公园的火山口,可付费挖掘。自1906年起,共在这里发现了70,000多颗钻石,最重一颗可达40.23克拉。(看到这里可别心动,挖了这么多年了,好挖的还能轮的上你?)

油画,《根特祭祀画》(内页),1415-1432年,凡·埃克兄弟,现藏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荷兰

2

这幅画被称为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油画,

取材于《圣经》,

讲述受胎告知、羔羊的颂赞等内容,

共计20个画面。

将图放大可以看到,

在天使们的头冠上、

在施洗约翰的衣襟上、

在唱诗班的权杖上,

有红宝石、蓝宝石、沙弗莱等的排布,

足以说明当时的镶嵌水平。

红宝石的化学成分

也是三氧化二铝,

因含有微量的铬元素

呈现鲜艳的红色。

红宝石的产地

以缅甸莫谷、孟素最为出名。

其内部的包裹体也十分丰富:

定向排列的金红石针,

白色微粒状固态包体呈云雾,

管状水铝矿呈鹰架状等。

著名人物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雅克·路易·大卫,1805-1807年

3

拿破仑于1804年被加冕为皇帝。

在这一时期,

珠宝和时装变得夸张而华丽。

如图

约瑟芬皇后的月桂王冠

由Chaumet制作,

上镶有若干大颗粒珍珠,

后成为瑞典皇室藏品。

拿破仑本人的金冕也有讲究。

其上的44枚大叶、

12枚小叶和42颗种子

象征着拿破仑在战争中的胜利。

侍女们也多戴钻石头冠。

文艺复兴以来,

珍珠成为弄潮儿;

至十六世纪,欧洲进入“珍珠时代”,

许多王公贵族以佩戴珍珠为时尚。

查尔斯·安德烈·范·卢《玛丽·蕾捷斯卡,法兰西女士》,1747年,藏于凡尔赛宫

Ps:画中的女士为路易十五的妻子

4

凡·代克,《玛丽·路易斯·德·塔西斯的肖像》,1960年

Ps:法国玛丽王后

5

弗朗索瓦·布歇《蓬皮杜夫人》,1756年

6

《法国王后玛丽亚·德·梅迪奇肖像》

Ps:路易十三之母,亨利四世之妻

Ps:据说该套衣服有300余颗超大号珍珠,且珍珠的连接体均由钻石连接,手上还有颗超级大的钻戒。总之壕无人性,都是民脂民膏啊!

7

《维多利亚女王肖像》,1859年,英国,弗朗兹·克萨韦尔· 温特哈尔特,布面油画

Ps:图为维多利亚一世

8

女王的王冠也颇有看头:

王冠的底部由两圈珍珠构成,

上圈109颗,下圈128颗;

顶端十字架中央为蓝宝石。

蓝宝石简单又不简单:

化学式仅是三氧化二铝,

因含微量铁元素而呈不同程度的蓝色,

是蓝色蓝宝石。

很显然,

蓝宝石不止有蓝色,

因含不同的微量元素而呈现

黄、粉、橙、绿等颜色。

泰国、斯里兰卡、

缅甸、马达加斯加等均有产出。

我国山东昌乐也有产出。

“无名”小像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年,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9

如画名,

少女明眸善睐,

朴素而美好,

不知为谁而回眸;

硕大的珍珠,

又是怎样的来历,

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1490年,达·芬奇

10

莱达与天鹅,布面油画,1518年,雅科波·科敏

11

少女头箍、手链、项链均为珍珠制品

女主人和女佣,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12

一个女人理想化的肖像,1480年,蛋彩画,桑德罗·波提切利

13

从诸多的肖像名画中可以发现,

社会自上而下的潮流

无疑是珍珠。

实际上,

在御木本改良养珠技术之前,

珍珠价格一度与钻石媲美。

(这个美丽的价格发生在17世纪左右)

(珍珠价格的增长)

(大胆猜测!画肖像画的时候大家都戴着最名贵的珠宝来。珍珠贵当然是戴珍珠咯)

珍珠实际上是

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内分泌

形成的文石为主的珍珠层。

养殖珍珠即是

通过人为干预,

加快分泌的发生

将人工内核植入贝类的外套膜,

逐渐形成养殖珍珠。

Astaete Syriac,丹蒂·加百利·罗塞特,英国

14

钻石腰链

室内女士肖像,普瑞莫·孔蒂

15

这幅女士肖像中所佩戴的

是被誉为“四大名贵宝石”之一的祖母绿。

成套的祖母绿配饰,

从手指、肩颈武装到耳。

祖母绿是种铍铝硅酸盐矿物,

属于绿柱石的一种,

因含有微量的铬元素而致色。

(常见的绿柱石还有海蓝宝)

内部非常典型的包体,

比如

气泡、液体态氯化钠和立方体食盐等气、液、固三相包体(仅哥伦比亚);

不规则排列的阳起石包体(俄罗斯);

黄褐色粒状氟碳钙铈矿包体;

石英包体;

磁黄铁矿包体;

叶片状和鳞片状的黑云母包体等。

因裂隙发育,

多有浸油处理。

画家与他的妻子,鲁本斯,1609年,布面油画

16

彩色蓝宝石系列(推测)

The Blue Bower,丹蒂·加百利·罗塞特,英国,1865年

17

经验观察,结合创作年份,

(慈禧太后也有类似的发簪)

项饰可能是随形碧玺。

碧玺的成分比较复杂,

简单来记就是

环状的硼硅酸盐。

微量元素的作用导致碧玺存在各种色彩;

更有同一晶体出现双色或者多色的情况。

The Blue Silk Dress,丹蒂·加百利·罗塞特,英国,1868年

18

戒指与项链由22K金打造,

其中,项链链长121.9厘米;

戒指上所镶为红宝石。

自十八世纪以来,

整个时尚潮流

从珍珠转变为

以黄金为底镶嵌彩色宝石的模式,

在同期的绘画中多有体现。

19

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的画像,奥地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油画,十九世纪

还有哪些名画没有欣赏呢,

欢迎评论区开拓见闻~

美编:杨梓涓

校对:张腾飞、姜雪蛟

拜占庭帝国的比基尼皇后

大家好,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不定期为粉丝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静笃君按:出于匠人之手的艺术之美正是上帝神工在人间的映像。

拜占庭帝国曾以大规模贵重金属和宝石贸易而闻名,东罗马帝国的珠宝加工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宗教在拜占庭珠宝设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精美的十字架吊坠,刻有、圣母和天使以及圣徒形象的耳环、戒指等饰品在展示佩戴者财富的同时,还具有神佑功能,信徒认为护身符能够避邪甚至创造奇迹。拜占庭时代的人们相信,出于匠人之手的艺术之美正是上帝神工在人间的映像,而只有金银珠宝才能完成神性的完美表达。同时,贵重珠宝也代表着皇家的神圣性,只有通过金银珠宝才能将拜占庭帝国君主进一步神化。

▲ 拜占庭金嵌珠石耳坠

公元6-7世纪

现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 拜占庭金嵌珠石手镯

镶嵌珍珠、蓝宝石、紫水晶、玻璃珠、石英等

约公元500-700年

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如今,这种晚期古典、早期拜占庭时代艺术的典型代表,您还可以在意大利北部小城拉韦纳(Ravenna)见到。这座位于亚得里亚海边的不起眼的小城在公元五到六世纪曾是西罗马帝国首都(402-476年)和拜占庭文化中心(约535之后)。欧洲文艺复兴先驱、大诗人但丁(1265-1321)就长眠在这个“艺术之都”。

▲ 意大利拉韦纳圣维塔教堂内部马赛克装饰

拉韦纳也被誉为“马赛克之城”,而城中最著名的马赛克莫过于闻名世界的狄奥多拉皇后马赛克,是圣维塔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的装饰画,大约作于公元540年左右。

▲ 东罗马帝国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

马赛克镶嵌画(公元六世纪)

现藏于意大利拉韦纳圣维塔教堂

拉韦纳是意大利直通拜占庭的海路贸易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公元526年至547年,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482-565)大帝为纪念拉韦纳光复,下令建造了圣维塔教堂,成为晚期古典和早期拜占庭风格教堂的代表作。教堂内部多以马赛克镶嵌画装饰,其中尤以查士丁尼一世大帝及其皇后狄奥多拉二人的形象著名。

▲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大帝及其随从

马赛克镶嵌画(公元六世纪)

现藏于意大利拉韦纳圣维塔教堂

狄奥多拉皇后(Theodora,公元500-548年)是西方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后之一,在她成为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大帝的皇后之前,曾是君士坦丁堡的著名舞娘,擅长身着比基尼舞蹈。这位与爱美之神维纳斯一样来自塞浦路斯的美人,靠穿着比基尼跳舞赢得过拜占庭帝国诸多达官显贵的欢心,并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之后,这位“比基尼皇后”协助夫君平定“尼卡之乱”,成为拜占庭历史上最坚毅勇敢的传奇皇后,且被东正教会封为圣人。可惜流传至今的狄奥多拉形象只有这幅她当上皇后之后的朝服像,而鲜有艺术作品表现她当皇后之前穿着比基尼跳舞的模样。我们只能想象,在那华美的朝服下面,狄奥多拉还穿着金色的比基尼,和庞贝古城的维纳斯一样,无论是在阳光下沙滩上做运动,还是在舞台上聚光灯下跳舞,都美得令人着迷。

▲ 东罗马帝国狄奥多拉皇后

马赛克镶嵌画(公元六世纪,局部)

现藏于意大利拉韦纳圣维塔教堂

在圣维塔教堂的这幅镶嵌画上,拜占庭的能工巧匠用马赛克来表现佩戴着各种名贵珠宝的狄奥多拉皇后。只见她头戴镶有红绿蓝三色宝石的金皇冠,胸前佩着红宝石和绿宝石大金坠,此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串串大珍珠了,马赛克工匠用白色珍珠母贝来表现皇后佩戴的珍珠饰品,以此来向观者表达:狄奥多拉皇后如无瑕珍珠一般,具有无上纯洁的神性。在这幅马赛克镶嵌画完成之后仅仅一年,这位传奇的拜占庭皇后就离开了人世,飞升天国。

我们每天发表历史艺术文物相关文章及马未都录制的视频,同时发送馆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吧!谢谢你!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