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一生的对手,而诸葛亮从容策划的空城计,就把司马懿给吓退了,显示出诸葛亮高他一筹的军事水平。但这毕竟是演义小说,在正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强呢?
综合《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只交手了两次,分别是诸葛亮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在这二次北伐中,这两人有一系列精彩的对抗,至于谁更强,真的很难说!
需要说明的是,从正史上看,诸葛亮有军事家的身份,但司马懿却应该是军事谋略家,并不擅长直接的领兵打仗。
公元231年2月,魏国形势非常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还要防备北方鲜卑,而一直主持对蜀作战的曹真重病。就在这时,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曹睿就把司马懿调来坐镇长安,并给直言“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司马懿来到战场之后,诸葛亮率军迎战。起初,司马懿派郭淮、费曜等抄袭蜀军,却被诸葛亮击败,而且诸葛亮还趁机收割上邽的麦子。总之,初战诸葛亮获胜!
初战不利之后,司马懿立即调整了战略: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由于蜀军粮草不济,诸葛亮只得退军返回。这时司马懿一直派兵尾随,却不主动进攻。大将张郃建议派奇兵包抄诸葛亮,但被司马懿拒绝。
《资治通鉴》中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于是,司马懿继续尾随诸葛亮,即便部将嘲讽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还是我行我素。
到了5月,司马懿先是派张郃进攻围困祁山的蜀军,自己则和诸葛亮对峙。但在部将要求下,司马懿就派兵和诸葛亮交战,结果却是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到了6月,因为粮草问题,诸葛亮正式回军了。这时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不料却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最终大将张郃被杀。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对决中,尽管司马懿达到了战略目的——逼退蜀军,但在战术上却很失败,因为指挥失当,甚至损失了大将张郃(他的死有争议,还有说张郃不听司马懿劝告,主动进攻而死)。因此,单从军事才能来说,这一次诸葛亮胜于司马懿。
不过,《晋书·宣帝纪》记载中,司马懿是大胜蜀军。但从张郃死于这一战,和综合各种史料来看,应该是诸葛亮力挫魏军。
此战过后,曹魏上下很多人认为,赶快整军备战,防止诸葛亮明年再度北伐。但司马懿却判断准确,《晋书》中记载:
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
果然不出所料,3年之后的公元234年,诸葛亮才再度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所谓六出祁山,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正史中只有五次北伐。
和上一次相比,魏国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首先大将曹真已经去世,另外东吴在东南进攻魏国,所以魏国是两面受敌。因此,魏明帝曹睿的策略是:先解决东吴的军事进攻,对蜀军以防守为主。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所以,司马懿坚定的据险不战。这时,诸葛亮的一个选择,帮助了司马懿:诸葛亮走五丈原,而不走武功这个地方。因为一旦走武功这个地方,距离长安就很近了,司马懿可能就不得不和诸葛亮决战了。
诸葛亮为何不走武功?这和诸葛亮性格有关,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因为出武功这个地方,要经过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魏军就在眼前,诸葛亮害怕魏军在此埋伏。其实,在诸葛亮用兵生涯中,一直没有军事冒险的习惯,所以之前否决掉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随后,由于司马懿又派重兵占据了北原,卡主了诸葛亮出兵路线,这就让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即便诸葛亮送了一件女人衣服给司马懿,但司马懿也依然不为所动。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已经达到了战略目的。最后,由于诸葛亮生病去世,于是蜀军不得不退兵。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军撤军回国,司马懿派兵追击,但蜀军做出回击之后,司马懿立即就以“穷寇莫追”的理由退兵。当然,这一点也被人耻笑,认为一个死的诸葛亮,就吓跑了司马懿。
从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次交手情况来看:司马懿擅长军事谋略和分析,但不擅长具体的指挥作战;诸葛亮不敢军事冒险,但在指挥作战上,要高过司马懿。所以,要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强,或许不能简单的比较,因为这是两种类型的军事天才。
当然,如果从诸葛亮军事生涯来看,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分析,也不见得比司马懿差到什么地方。所以,综合评价的话,应该是诸葛亮更胜一筹,司马懿感慨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一点都没有错!至于诸葛亮为何北伐一直无功而返,这和蜀汉国力、不敢军事冒险和对手强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