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都是带有野性的,使用一些控制与驾驭马匹的工具。由于控制头部最为必要,所以这些工具中首先是马辔头,包括络头、勒在马凵中的马衔与镳、以及马缰等,其次就是马鞍具,包括有关的鞍带、鞑带、障泥等。马身上的装饰品用来把马匹打扮得豪华奢丽,起到炫耀与震慑的作用。
马衔是勒在马口中的金属器,很多在上面还铸造出棱刺,可以刺痛马嘴唇,用来约束马匹。分成两段连接)。马镳是连接着马衔固定在马口唇两边的金属器,协助固定马衔和约束马匹。马衔、马镳产生之前,人们用来约束马的工具主要是绳索制作的络头。这些绳索束缚着马的头部,主要是口部,通过缰绳牵扯,驾驭马匹的奔跑方向。
中国古代马具在南北朝开始成熟,首要标志是马镫的出现。单马镫以木为芯,外包铁片,上端为长柄,下为扁圆形环,柄头部有一方形孔用来穿皮带以便悬挂,双马镫最迟在东晋初期巳开始使用了。单片形马镫到南北朝时期仍很普遍马饰,也很有特点。马辔上的当卢又长又大,外形颇像琵琶或吉他.上齐马额·下至马鼻.顶端竖有缨饰座,当卢面上周边用小管悬挂了很多否叶饰片,这种饰片被称为“步摇”
晋时期出现了高鞍峤的马鞍和马镫之后.鞍具全副部件都已齐全。南北朝个别器具经过实践后又做了不少改进,晋时期特别讲究胸带与韉带的装饰。胸带仍只有一条,旧带由横带、直带交叉呈网状,在交叉点上还啜满小嗣铃,镂空的嗣铃座上有长柄·柄上套有帽.整体造型别致。在网状然带的中心处有的还装有褛空缨座,马套上硒带后缨座的位置正好在马臀部的突出点,一较为完备的鞍具至此基本上被确定下来。
《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的马具是装备在马上的特殊装备,而想要把马具装备在马上首先需要马的好感达到满值,然后highland靠近马神大妖精马宿的小姐姐会提供换马具和改毛型的服务,直接在那里换就行了,更多如下。
塞尔达马具怎么装在马上马的好感MAX以后,某个马宿的小姐姐会提供换马具和改毛型的服务
应该是highland靠近马神大妖精那个马厩的小姐姐提供更换马鞍的服务。
MICHAEL J马术课堂
第一讲
水勒及水勒缰:
水勒BRIDLE由颊带、喉带、鼻革等挽革以及衔铁、缰绳组成,准确的应称为水勒缰。水勒通常为皮质也有尼龙、超纤革制品。水勒、缰绳属对马的控制系统,在骑乘中准确地传递人对马发出的信息。水勒缰操纵马前驱的头、颈、肩部,用以调节马匹的速度与转向。由一条项革head piece、一条额革browband、两条颊革cheek pieces、一条咽革throatlash、一条鼻革noseband、一副口衔bit、两条缰绳reins组成。缰绳应依照马头的大小选用适当尺寸,口衔更是有许多种不同的设计,也各适用于不同的状况与不同的马。
额革、项革:
额革防止项革向后滑动,保持水勒的舒适。如额革过长以致项革后滑,其余革带会随之后移,额革过短会磨擦马的耳朵导致磨伤。
颊革:
是衔铁与项革的连接。调整颊革使衔铁可以自然舒服的下垂在马的口中,再依次调整两边颊革的长度,调节将衔铁调到正确的位置为止、衔铁会触到马的口角并不会形成过多褶皱。保证水勒平衡与对称需进行检查,两侧颊革各有一金属扣可调节长短。
咽革:
咽革用来固定水勒的,系戴不得太紧妨碍水勒自马耳滑过。有时项革与咽革由同一条皮革构成。项革和颊革相连接,支撑着马口腔内的衔铁。咽革有助于保持水勒的位置,如果咽革的松紧度合适,可防止水勒从马头顶上脱下。特别是骑手从马头前方落马时,如没有咽革或咽革太松,水勒就容易从马头顶上滑脱,导致马匹脱跑。佩戴时与马腮间应有4指宽度为咽革松紧度适合。
鼻革:
一般是制成标准的长度,在其一端有一金属扣,使用时可用以调节其松紧度。鼻革距离颧骨至少一英寸约2指的宽度。鼻革如勒得马嘴起褶皱,应该调松不使马嘴被勒疼。
衔铁:
通常为小勒衔、佩勒姆衔铁。衔铁与颊革、缰绳的联结方式有安全的缝合式、便于清洗的或同一水勒与不同衔铁相连接的挂钩扣带式、耐用而粗糙的带扣式。水勒调整至马下颌与鼻革间放入2指为适合。
双勒:
项革、咽革、额革、颊革与单勒相同。不同的是双勒有2个衔铁,即大勒衔、小勒衔。大勒衔由主颊革支撑,小勒衔比轻衔铁略轻,衔铁也较细,由小勒的项革和颊革固定,即项革的一端连于衔环,另一端由一金属扣与颊革相连接,而颊革的另一端连接衔环。大勒的作用是加强缰的效力,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滇,动作要轻柔要让马逐渐地习惯。如果动作猛烈,粗暴会使马受伤和不服从。大勒衔应装在马领骨无齿缘部小勒衔下2指处,要注意不能碰到牙齿。在纽拉紧的时候大勒不应过分地倾斜,与下领的交角不应超过90°。为了使这一位置不受到破坏,可用一条细链或皮革通过下颊固定在大勒颊杆上端的环。上大勒是作用在马下领上的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因此,在使用时动作要非常轻柔。大勒只是在对马的颈部施力和调整马头时使用,在其余一切情况下(转弯、侧方运动、抬头)都用小勒。这里特别听注意,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大勒,如在完成一定的等级标准,或为参加一些必须使用大勒的比赛而训练马时在一般的训练时不必使用大勒。
衔铁的选择:
衔铁主要有5种类型;即普通衔铁(轻衔)、大勒衔(用于双勒)、Pe Lham衔铁、凯堡威克衔铁、鼻勒。每一种又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普通衔铁是平时训练中使用的一种衔铁,最适合壮龄马。根据衔铁和衔环的形状制作成许多不同的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衔铁对马口腔的作用都略有不同。单连接的普通衔铁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普通衔铁主要是对马的口角和舌体起作用.由于衔环的形状和连接的方式不同对马口角和舌的作用力量也不同。大勒衔的粗细有各种各样,马口越是敏感,衔铁越要选择粗些的,衔铁的颊杆越是短些的。鼻勒是用于马的牙齿有疾病时使用的。
给马适合的衔铁:
街铁是水勒的一个组成部分,被装在马口腔内舌体上面。马的口腔和舌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衔铁的大小必须与马口腔和舌的大小相适合。如果衔铁太窄会夹伤马的口腔,太宽而左右滑动也会引起口腔疼痛或损伤。装上衔铁后街铁对舌没有太大的压力,马容易接受。因此衔铁的大小应使舌比较舒适地位于衔铁下面。衔铁应根据马口腔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粗细,如果太细使用时会损伤马的口腔,太粗马的口腔容纳困难。衔铁的正确长度是装上水勒后衔铁在马口腔两侧各伸出约5毫米长,如果衔铁带有颊杆,可稍长点。测量的方法是用一手握住衔铁的任一端,使衔铁在口腔内呈水平状态,测量其长度。衔铁在口腔内的高度要适当,测量的方法是在衔铁的两侧各放一手指向下压,使衔铁微接触口角即可。必要时可调节颊革使衔铁接触口角,但不要使口角形成过多的皱褶。当骑手骑上马控缰时,颊革不应向外偏而应贴于马的面部,这时衔铁的高度比较合适。
水勒链:
左右水勒疆的末端由一个金属扣相连接,有时是一整条皮革。
水勒缰:
通常制成不同的宽度,使用时可根据骑马者手的大小选择宽度合适的缰.如果缰太宽,手握缰就不太确实,若太窄缰容易在手指间滑动,缰的颜色最常使用的是黑色或棕色,很少用比较鲜艳的颜色。
水勒的放置:
为保持水勒的正常形状,放置水勒时应悬挂在一个固定的托架上。悬挂时把咽革由两缰中间穿过将缰悬挂于咽革上,颊革放于鼻革内侧,额革朝外将项革挂于托架上。
水勒的拿取方法:
将水勒的项革、额革向外挂于挂于左肩,如用手拿水勒时,要握住颊革,以防衔铁拖地。
水勒的清洁:
对衔铁使用后要及刚用水洗干净,皮革部分应经常清洁上油。清洁时要松开咽革和鼻革扣。颊黄扣放在最松的扣孔上。用湿毛巾或海绵块擦去皮革上的污垢,再用干毛巾擦干多余水分之后拿海绵块用皮革皂清洁,可涂少许皮革油。
水勒佩带之前
把额革挂在左手胳膊靠近肘部,缰绳扣放在项革上。腾出手解开马笼头及缰绳。解开笼头时缰绳拢在马颈上,确保可控制马。缰绳放至马颈与头上,解下笼头并挂起来。勿随意丢于地下以免人马践踏损坏,如马在厩内要面对明亮处操作佩带水勒。站在马的肩膀前方,与马朝同一个方向;右手单手抓住缰绳两边的颊革,同时也将咽革与鼻革握住;左手扶着口衔,用拇指从马的嘴巴旁边伸到马的嘴巴里,强迫牠张开牙齿,右手顺势将整个缰绳网上提,就可以将口衔套到马嘴里。接着将项革套到马的两个耳朵后面、整理额毛、固定咽革、拉紧鼻革并固定好,有的缰绳还有唇革也要拉紧并固定好。
为马匹佩戴水勒的方法:
一:
站在左侧靠近马的肩部,右手拿起水勒的项革。
左手置于马口的下面,衔铁放在食指和拇指上。
站在马的左侧用拇指在马口唇之间的切齿与臼齿空隙处平稳施压,有助于马张开口。
右手贴紧马的前额,放下水勒,用左手引导衔铁送入马口
二:
右手从马颔下传过绕到马脸前面的鼻孔上方。
把两颊革拿在手中,并贴近马的面部。
用左手拇指如方法一介绍那样打开马嘴并将衔铁送入马口中,同时右手将水勒顺势提起。
双手把项革转送到马耳后。由于靠近马右手稳住马头,控制马走动可更好给马戴衔铁也较安全。
马匹备鞍
首先确定脚蹬要收在马鞍两侧,不可长长的挂在脚蹬带上,以免在将马鞍放到马背上时脚蹬会打到马肚子,引起马儿惊慌。将马鞍举起来,垂直的放在鞍垫上,不要移动到汗垫。再将汗垫、鞍垫与马鞍一起往后拉一点,让马鞍在正确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马背上的毛顺着向后,不要将汗垫往前拉,以免马背上的毛倒逆往前。
系肚带:
固定肚带时,先做好一边再做另一边。先将马鞍的肚带固定带穿过汗垫前方的防滑环,再将肚带穿过汗垫下前方的防滑环,将肚带扣环扣在马鞍的肚带固定带上。通常马鞍每一边会有三条肚带固定带,而肚带一边只有两个扣环,可以轮着使用任意两条固定带,但是两边要用一样的组合,以免马鞍不平衡。肚带一开始不要缩得太紧,只要马鞍不会松动就可以了,等到要骑乘之前再缩紧。而且,有的马在刚刚绑上肚带时会故意将牠的胸腹称大,不管缩多紧过一会儿肚带就松了。马在厩内备鞍后不应当把肚带扣到最紧,把马牵到厩外或训练场,在骑上马鞍之前要再紧一次肚带,慢步活动5-10分钟之后要检查一次肚带,需要的话再紧一次,若肚带太松上马时马鞍会转到一侧去,骑上去也会因马鞍左右滚动而磨伤马背。其松紧度以能在肚带下4个手指为合适,并用中指和食指插入肚带内顺毛将肚带下的皮肤和被毛理顺骑手也可在马背上从左侧收紧肚带.把缓和马鞭交于右手脚踩在马镫内,左腿向前移动。然后用左手在鞍翼下面收紧肚带,其方法与在马背上调整镫革长度相同。调整后要保持两肚带扣承受相同的力最后放下鞍翼即可。
调整马镫长度:
上马前,要调整马镫为合适的氏度。马镫长度是根据骑乘类型和骑手腿的长短而定。一般骑乘时,以骑手伸直的手臂的长度来确定镫革长度,即骑手面向马鞍站立,左(右)臂伸直手指抵在马鞍的镫革扣上,右(左)手拿起马镫拉直,以马镫踏板抵于左(右)腋窝为合适,然后站存马的前方,检查两错是否同长。骑手骑在马背上也可调整马镫长度。其长度以两脚脱镫双腿自然下垂,马镫踏板位于踩骨处或稍上方处,即可调整右错时左手握缰位于甲前方,右手抓住镫革余端,松开镫革扣调整镫革于所需氏度并扣好之后向下拉内侧镫革,使镫革扣再移到鞍扣处,镫革余端放回原处。调整时脚不能脱离马镫,并养成用感觉调整镫长的习惯,而不低头看调整左镫时右手握缰,左手调整其长度。
卸去马具:
卸下马身上装备的步骤,基本上和备马的步骤相反,先卸缰绳,解开肚带,再取下马鞍。卸缰绳时先解开唇革、鼻革、喉革,然后握着手缰与顶革一取下来,接着立刻先套上笼头。解开肚带后将马鞍与汗垫、鞍垫一起取下。先确定脚蹬已收在马鞍两侧,双手各握住马鞍的前、后,连汗垫一起握住,整个一起慢慢的拿下来后再整理。
鞍具的存放:
鞍具必须存放在个安全,干净,干燥和防虫的地方。马鞍可放在一个特制的木质或金属托架上,托架长约46厘米,固定在鞍具室墙壁上适当高的位置,或者放在一个木马状的落地鞍架拒上。如果放在托架上,鞍的前桥朝向墙壁。肚带和镫革最好垂直挂起来或搭于鞍盖上。也可在鞍架下方的墙壁上做 2 个铁钩挂马镫,在鞍架侧面墙壁上做2-3个铁钩挂肚带镫革等,如果使用落地鞍架柜其形状大小要与马镫相适合。马鞍如果掉在地会擦伤皮革,甚至会使鞍架断裂,马鞍要放右不容易被掉下来或被擦伤或容易被踩的地方。马鞍放在地面上总是不太好 ,但是如果没有鞍架或临时放置,可在地下铺块地淡毯或其他干净的柔软的垫物,将马鞍放在上上面。有两种放置方法;一种方法是前鞍桥向下放在地上,后鞍桥靠在墙上,并用肚带垫于后鞍桥下面,以防墙壁摩擦损坏后鞍桥; 另一种万法是将马鞍平放在地面上,就像放在马背上一样。
马具清洁与养护:
马鞍的清洁将马鞍放在落地鞍架上,不要放在椅子靠背上或其他尖的物体上,或水槽上等。取下肚带及带扣护革、镫革及马镫。清洁时用温水将毛巾浸湿擦去所有污垢和油脂,浸水的毛巾不要太湿,要将水拧干,以防水进入皮革内。如果沉积在皮革上脏的油脂和污垢难以清除时,可用手指甲轻轻抠去,绝不能用尖锐的物体刮擦。皮革不能使用普通肥皂,清洁剂或非常热的水清洗。清洁后要用毛巾反复擦干水分,绝不能把马鞍放在火炉或电炉旁干燥,否则皮革干后会变硬而无光泽。之后,再用皮革皂清洁,需要时可涂少许皮革油。
鞍具擦油:
对所有新的鞍具,或皮革发干变硬时都要擦油。皮革上油不应人多或太频,否则皮革吃油呈饱和状态而变得太柔软。若给鞍褥上太多的油会浸透其填充物,可能造成按褥凹凸不平。在鞍冀外面和鞍座处上油要少,不然会沾污骑手的马裤。上油后至少要放置上24小时让油充分吸收。
金属物清洁:
对衔铁、马镫、金属扣和铁环等所有金属物,要经常用水清洗(衔铁要用后及时清洗)。必要时可用金属磨光剂清洗,但不能用于清洗衔铁。
MICHAEL J 蒋 东 (待续)
编者按: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最强大的兵器莫过于正面冲锋的骑兵,尤其是中世纪时期西方以重骑兵结阵冲锋,往往能撕裂对方的阵型,有效杀伤其有生力量。很多人对于冲击战术的了解源自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兵战术,但事实上中国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大规模使用骑兵冲击战术,具体情况如何待我们一探究竟。
骑兵大体上可以分为轻骑兵与重骑兵,二者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装备的不同,更在于他们所使用的战术是不同的。从历史来看,在春秋战国以前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他们负责侦察军情、骚扰敌人;战斗过程中往往是战车与步兵相互配合,骑兵的作用较小。在古风时期的环地中海地区,由于当地养马地屈指可数,因此马匹数量极其稀少且价格高昂,骑兵也同样以轻骑兵为主。
尽管汉朝拥有着长城阻隔,但边境地区却受到以匈奴为首的游牧部族长期侵扰。在长城以北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这里非常适合骑兵的展开。游牧部落的主流骑兵显然不会是重骑兵,他们主要的装备有长弓与一柄近战所用的剑或锤,大体上凭借着机动性进行骑射,触之即走。这种战术与古风、古典时期环地中海各国的骑兵战术基本一致,但他们除了弓箭外还会使用标枪进行投射,凭借马的高速运动带来的动能强化其杀伤力。
▲努米底亚轻骑兵
汉朝初年的战术与先秦时期别无二致,同样是以战车与步兵、骑兵相互配合进行作战。只不过汉朝之时,军中大规模配备强弩,这使得汉朝军队拥有更加强大的远程杀伤力。然而这依然无法对匈奴的骑兵形成绝对性优势,大体上这些游牧骑兵在进行骚扰作战后就会迅速撤离,但由于他们拥有高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除了骑兵,战车与步兵很难对其形成包围与阻截,而强弩在面对分散的轻骑兵也难以形成足够的威胁。
▲网友模拟复原的汉代连射弩
希腊人也曾经面临着这一种情况,他们的对手是精于骑射的波斯军队。波斯拥有着规模庞大的骑兵,相较之下,希腊人的骑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有些不堪一击。但与河套地区有所不同,希腊的地形相当复杂,山丘、峡谷、沼泽渐次分布,这也对波斯骑兵的展开造成困难。在马拉松战役之中,波斯的骑兵便因为马拉松地区那沼泽-山地地形而吃了大亏,轻骑兵队伍难以展开游击。当面对构成方阵强化纵深的希腊长枪方阵时,波斯军队立即陷入下风。
等到了马其顿时代,本被希腊城邦视为“蛮夷”的马其顿依靠养马场等因素,建立起优势的冲击骑兵,从而统一了希腊地区和征服了波斯。汉朝则因需要与匈奴骑兵在开阔地带进行长期交战,传统的战车与强弩限于机动性问题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汉朝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骑兵队伍。汉文、景帝在位期间,大力开发畜马业,在边郡设置了数个养马场,畜养的战马超过三十万匹。这显然推动了汉朝骑兵的发展,至汉武帝临政,一朝之内大规模的骑兵出击约有十三次,其主力骑兵基本都不少于三万骑,目标直指匈奴。
▲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陶骑马俑
显然,只有成规模的骑兵队伍,才能够对匈奴形成足够的威胁。但数量却并不能保证能够让汉朝战胜匈奴。这是因为匈奴人以游牧为生,不仅骑术精湛,并且骑射技术也极为出色。即便汉朝对于骑兵给有着严格的训练章程,但依然难以在捉单对抗中取得优势。卫青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但他却转变了思路:既然无法在游击中取得优势,那么就采取匈奴人无法实行的列阵集群攻势,以失去个体灵活性为代价获取强大的冲击力。
▲卫青画像
西汉初年,晁错在陈述汉军对匈奴轻骑的战术时就曾经说道:“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曰:“突骑,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卫青在元狩四年的北伐中就已经采取了冲击战术,直到两汉交际时已经发展出了与轻骑兵完全不同的“突骑”,骑兵的冲击战术也相对成熟,汉光武帝就是在幽州突骑的协助下击败王朗部队。进入东汉以后,冲击战术的使用已相当频繁,如段颎受命平定羌族叛乱中,骑兵采取的战术是“突而击之”(《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汉武帝的影视形象
针对这种新型的骑兵战术,马上的辅助稳定装备逐渐增加,这使得骑兵的装备与汉初以前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如杨家湾出土的汉代骑兵俑,座下的马具除了马镫外与近代骑兵马具已相当接近。马鞍的高度在后来逐渐增加,变成稳固性更强的高桥马鞍(杨泓《骑兵和甲骑具装》)。这些出土的文物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正是由于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骑兵装备才出现了适应性变化。
直到东汉末年时,出现了战马具装。如官渡之战时,曹操曾言:“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曹操《军策令》)但即便是当时北方对峙的两位雄主,战马具装加起来也不过310具,显然具装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广泛使用。似乎也是由于骑兵装备增重、马鞍不断加高,在东汉后期出现了辅助上马的单足马镫。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马镫有利于骑兵在战马上保持稳定,因此这些马镫从单足变为双足,从木质变为金属质。但这也是在魏晋时期发生的故事了。
在汉军与匈奴人的作战中,骑兵冲击战术逐渐定型,至东汉时期已得到了高度发展,东汉末年初显的具装骑兵更是重骑兵与冲击战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南北朝激烈的重装骑兵冲突,将骑兵冲击战术推向了顶峰。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中国传入的马镫,揭开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变革的序幕,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Lynn White《中世纪的科技与社会变革》)。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月照秃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