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著名、成就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商鞅变法,开启了中国大型变法的先河。
当商鞅to be a ChangeMman,当如何理性评价?在公司推行变革的时候,领导能从商鞅身上学到什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下文章为您揭晓。
变革是有周期规律的。美国变革专家Rick Maurer 发现,变革往往包括了6个阶段:随机事件、意识期、初始行动、实施期、融合期、平和期。每个阶段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同。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成就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革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商鞅变法在不同的阶段究竟做对了什么。
随机事件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看起来,随机事件的触动点一方面是国家竞争力相对落后(外部危机),同时和大老板秦孝公的抱负有关(内在驱动)。求贤令说了,变法大成,与君共享天下,商鞅在变法方面是缔造者也是最令民众受欢迎的。
意识期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朝廷讨论时理由很冠冕堂皇:“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后来有过类似遭遇的商鞅也曾经表示: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商君书》)
变法第一难:群众基础。
如果把当时秦国权贵作为stakeholder复盘在变革周期上,我估计大部分人都没有过“意识期”。
从抗拒层级来讲,有些可能是“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变法”,核心掌权的很可能是“我不喜欢变法”(动了他的奶酪了),估计还有些人不信任商鞅(怎么说也是个外国人嘛~)
初始行动秦孝公做了两件事: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同时他在三年前继位时就对外发布了“招贤令”(也就是说,图强争霸天下,是秦孝公一掌权就想做的事情)。安排臣工讨论之时,他已经和商鞅多次会面,确定以富国强兵的方式争霸天下。
我的理解是,秦孝公做了个表面文章,看似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其实心中已有定论。(现在企业管理者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实施期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成功实施。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全面变法。(结果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开始了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
商鞅变法经历三个阶段,用了3年做前期稳定粮食生产,6年过渡选拨人才和确立势力,然后才开始正式开工,之后几十年都在执行二次变法。
可见变革不是一蹴而就,先固粮,二强兵,三选才,然后变法。具体措施要看当时的情况,但绝对离不开这三部前奏曲。失败变法中,庆历,王安石都是死于急进,时短律法;多,注定是死路。
融合期、平和期秦孝公在位24年,第二次变法后他还继续执政了12年,商鞅得到老板的充分信任(可能和不断的胜仗有关系)和足够的实施时间,整个变法内容基本融合进了施政管理的各方面。
商鞅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虽然被车裂,他一手推行的法制因长期全力推行(而且有看得见的成果)得以保留,最后秦国大治,实现霸业。
引 发 的 思 考1. 真正认可变革,而不是做了你要他做的事
风格强硬的领导可以推动变革,但一定要有意识,注意到不同参与者的心态和所处阶段。
即便已经开始实施变革,还是应该不断拉人上船,直到船上有足够多的人,否则领导没了,船可能就空了,变革可能不了了之。(商鞅变法里,幸好秦孝公长寿啊!)
2.谋国易,功成身退难
召开大会可以传递变革这个事情,不能指望一次会议就让大部分人理解和认同变革。
商鞅变法的例子,好象秦孝公就开了一次朝会讨论,商鞅神勇舌战群臣,然后君臣两个就一心推变法,好象也没人去做权贵的工作了,反正王权在手,干啥不行。
后来变法成功,其成果应该也是权贵和权贵的家族享用了,可这些人心里还窝着气呢,不能朝秦孝公发作,总得找人发泄下啊)
3.里程碑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那么多胜仗,秦国变法后不断收复失地,秦孝公对商鞅啥态度,能否支持那么久,也许还不一定呢。
项目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设置里程牌事件,我们就会陷入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管理郭嘉老师所说的:一拍脑袋就想着做,到最后只能拍大腿后悔。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如对项目管理落地感兴趣,私信【项目】可获得郭嘉老师的项目管理如来十掌+5环19个步骤,让项目管理简化,人人都能当项目经理。
4.项目负责人对变革一定要有全局观
不能眼里只有一个老板。
从项目管理看,商鞅如期实现了变法目标,最满意的是秦孝公,但是忽略了其他人才招来大祸。
郭嘉老师认为,在项目管理中事面向人的管理,可以对干系人进行四象限管理,而不只是关注权利大的人的利益。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如对项目管理落地感兴趣,私信【项目】可获得郭嘉老师的项目管理如来十掌+5环19个步骤,让项目管理简化,人人都能当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