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除夕到 年味浓!各地迎新春活动热闹非凡

今天是大年三十,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各地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年宵花市场红火 市民乐购迎新春

每到春节,年宵花市场就红火起来。这几天,在江苏,不少市民选购年宵花装扮家庭,增添年味。

位于南京的某家花卉批发市场内,200多种蝴蝶兰集中上市,姹紫嫣红。花艺师们忙着给蝴蝶兰修整、定型,不少市民则穿行于花海间挑选心仪的盆栽花卉。

市民 陶女士:喜欢红色的,蝴蝶兰想买一盆,每年都会买一点,过年嘛,买点花,家里面喜气一点。

在江苏沭阳的一处兰花基地,两百多种兰花竞相绽放,成为年宵花市场的宠儿。鸿运当头、杜鹃、银柳等年宵花也是争奇斗艳。市民纷纷前往选购,为家庭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江苏沭阳县花卉店店主 纪敏月:最近还挺忙的,因为大家对新的一年都有所期待,所以说今年开的大红色的花,大红大紫的花就是销量就比较好,价格也比较亲民的。

消费券发放 助力春节旅游市场回暖

在江苏南京的老门东步行街,舞狮表演、书法送福、非遗展示以及盱眙旅游消费券免费发放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参与。

据了解,本次活动发放的消费券包含盱眙县全域景区景点的门票及优惠券、购物消费券和餐饮券等,并整合了盱眙文化探秘、民俗体验、美食养生、休闲娱乐等多个文旅项目,为春节期间游客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助力市场回暖。

过年期间,各地也推出了不少文化活动,迎接新春。在山西、江苏等地,观赏文化演出、品味山乡美景,大家用各种方式喜迎新春。

乡土记忆 特色文化活动过大年

在江苏盐城阜宁柳集村,《卖油条》《双脚踏上幸福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淮剧表演以及喜庆热闹的歌伴舞,洋溢着农家风情、乡土记忆,赢得掌声不断。阜宁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类庆新春送祝福活动,让老百姓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幸福年。

年味十足 山乡小镇特色活动迎新春

在山西长治上党区振兴小镇,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迎新春活动热闹非凡,歌舞、戏曲、杂技等节目轮番登场,欢声笑声掌声不断,十里八村的乡亲围坐一起,享受着文化大餐。

山西长治上党区振兴小镇管委副主任 王晓静:除了往年的民俗非遗表演之外,我们还新增了打铁礼花、环球飞车、振兴村晚文艺表演等活动,让群众和游客一起感受兔年的喜庆气氛。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除夕的这4个习俗,原来有这么深刻的含义

每个人的印象中,肯定都有一幅这样的场景:热闹的街道,喜庆的年红,团聚的家人……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这么多的事情都要留到这一天。

长大了,才渐渐明白,中国人的春节过得是一种情怀。

用一颗充满仪式感的心,告别昨日,期盼未来。

我们总说年味变淡了,其实是少了一份认真对待的态度。

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从早到晚,扫尘、贴年红、年夜饭、守岁、压岁钱……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早起扫尘,“净”待新年

旭日东升,朝阳普照,除夕的美好从早晨开始。

《朱子家训》开篇即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简朴的文字,凝聚了古人治家处世的智慧。

迎着第一缕阳光,一家老小便开始了今年的最后一次扫屋除尘。

清洗器具,洒扫庭院,掸拂尘垢……

整洁的环境带来着愉悦的心情,满脸的汗水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正所谓,财不入脏门,心净人方安。

扫尘的同时,我们还要清理一下自己。

经过一整年的积压,不止房屋落尘,我们心底也或多或少留下了“储存”。

一年到头了,正值辞旧迎新的当口。

清除多余的烦恼,扫除不切实际的杂念,用一颗澄明轻快的心,阔步迈向新的一年。

张贴年红,纳财迎福

关于新年,印象最深的当属张贴年红。

吃完早饭,稍作歇息,一家老小便开始了张罗。

毛笔字写得好的爷爷,忙得团团转,被一家子人围观着写春联;

手巧的奶奶,认真地剪着窗花,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前期准备好,紧接着便开始了张贴。

看似简单的动作,通常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

调皮的孩子早就踩着高凳,接过爸爸涂好浆糊的年红跃跃欲试,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

这才贴好了一个。

有些地方,还有把“福”字倒过来贴的习惯,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至”。

《书经·洪范》中便有“五福”的记载,据说只有大气运之人,才能享有五福。

浓墨重彩的年红,给整个家增添了许多兴旺发达的欢喜气氛。

关于春联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东海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树杈一直伸到东北方的鬼门,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会由此进出。

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只要发现有害人的恶鬼,便会捆住他们,并丢去喂老虎。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桃符”,便是两位神将的图像或者名字,除夕晚上悬挂在大门两侧,以期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流传至今,便成为了我们口中的“春联”。

心存美好,美好自至。

这一天,人们把对新年的期盼写在春联上,既增加了节日的氛围,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

合家团圆,幸福长远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

“家庭,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舍弃的社会关系;家人团聚,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精神和心灵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老人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更是将这种幸福的感觉推到了顶点。

只是听了厨房杯盘碰撞的声音,便有一种踏实的心安。

贴完年红,眼看着夜色降临,妈妈一声招呼,全家老小纷纷围坐桌旁。

蒸鱼、饺子、汤圆、年糕、炸肉、炖鸡、火锅……

每一道精心搭配的年菜,都像一句新年的祝福:

有头有尾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一碗热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热气腾腾的火锅,代表红红火火……

部分地区还会把年夜饭叫做“合家欢”、“团年饭”,直白的词汇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一餐年夜饭,是每个中国人的念想。

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便卸去了一年的疲惫,再次充满能量。

俗话说:

“打一千,骂一万,除夕晚上吃顿饭。”

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实在不能回家,人们也会拿起手机,打个视频,与远方的家人共享此时。

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心在一起,便是团圆。

坐以达旦,以兆延年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吃完年夜饭,最开心也最难熬的便是——守岁。

守,既有对旧岁的留恋,也有对新年的憧憬。

晋代《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

古时候,一家人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闲聊,通宵守夜,期盼吉祥。

每到此时,文人墨客也会诗兴大发: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不管什么形式,都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传至今日,守岁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好的愿景依旧。

准备好水果瓜子,一家人围坐一起,看看春晚,唠唠家常。

说笑声盈盈入耳,浓浓亲情丝丝相扣,交织成除夕夜最幸福的画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守岁的自己前半夜总是斗志满满,但每一次守岁是怎么结束的却没有印象。

因为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暖暖的被窝里。

小时候最奇怪的便是:大人们是如何熬过这漫长的一夜的?

渐渐大了,才开始明白,因为大人们知道为什么要“守”。

因为这晚“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守”住这次岁月的交换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守岁达旦之时,新年的第一碗水饺滚滚下锅,饱满地迎来崭新的一年。

彼此在乎,互送祝福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守岁结束,从床上醒来时,枕边总会放着一个装着压岁钱的红包。

有时候,还会有一个大大的红苹果,因为老人说要一睁眼就能看到“平安”。

部分地方,还有“长辈高坐,孩子们齐集正厅,列队跪拜,高呼新年快乐,而后伸手要红包”的习俗。

作家梁实秋也说过: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老人家逢此情景,乐不可支,勉励儿孙们新的一年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说起“压岁钱”的起源,颇为有趣。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黑身白手的小妖,名字叫“祟”,喜欢除夕晚上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会吓哭,而后变得疯疯癫癫。

有一次,一个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枕边。

晚上祟来到房间,红纸里突然发出亮光,把祟吓得尖叫着逃跑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把祟吓退。

所以,人们把这钱叫做“压祟钱”,因“祟”与“岁”同音,又称“压岁钱”,寓意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守岁达旦之时,除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同辈之间也会拱手示意,恭祝新年顺意。

碰到街坊邻居,个个喜气洋洋,笑语相闻,欢快的气氛拉开了新年的大门。

正如一句话所说: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除夕这天,从早到晚满满的仪式感,浓浓的年味儿,带给我们的是最贴心的温暖。

不管走得多远,这份温暖永远支撑着我们,为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

心在一起,即是团圆。

除夕到了,有书君衷心祝愿大家虎虎生风,虎气冲天,虎年大吉。

最后,点个【在看】并在留言区和书友们互道祝福,共同开启新的一年吧。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