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07 内力作用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07 内力作用

(2013·海南·高考真题)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答案】1.D 2.A 3.A

【解析】1.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和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推出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图示半岛为勘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D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区域的生活能源利用。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解答本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信息,图中多火山,说明地热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A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该地纬度较高,受台风的影响较小,D错误;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C错误;该半岛纬度低于极圈纬度,所以该地7月昼长夜短,但是不会出现极昼现象,B错误;7月份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但是该地山脉高度可以达到4750米,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尽管是夏季山顶气温仍然低于0℃,所以可能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A正确。故选A。

(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5.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答案】4.D 5.C

【解析】4.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5.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7.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答案】6.D 7.A

【解析】6.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

7.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2021·辽宁·高考真题)某内陆断陷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属于盐碱湖。图为该湖中部区域一东西向剖面示意图。图中水域西侧盐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软泥层(当地居民称之为“酱缸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东侧湖滩和台地比西侧宽,主要因为( )

A.西侧坡积洪积物较少 B.西侧地壳运动以水平方向为主

C.东侧风力堆积物较多 D.东侧地壳相对下降的幅度较小

9.“酱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积物比较多 B.湖底淤泥的含盐量较低

C.地下涌泉使沉积物变软 D.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粗

【答案】8.A 9.C

【解析】8.由材料可知,该湖为断层陷落湖,湖的东西两岸的湖滩和台地主要是由沉积物构成,可知东西两岸的宽度差异主要是沉积物的多少而造成,排除BD,该地位于东北,降水量相对较多,流水沉积明显大于风力沉积,A正确,C错误。故选A。

9.由图可知,“酱缸包”主要分布在湖的西侧,西侧沉积物相对东侧要少,A错误;含盐量高低与“酱缸包”形成关系不大,B错误;由于位于断层带,地下泉水丰富,喷涌而出,使沉积物被软化,形成软泥层,C正确;入湖沉积物颗粒比较细,D错误,故选C。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答案】10.B 11.A

【解析】10.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11.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12.(2012·安徽·高考真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1)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到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断块、洪积—冲积平原,从图中断层陡坡范围可知A地、B地分别为断层的两侧,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根据材料二中提示“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则这些将被破坏,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湿地减少、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方面来回答。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到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川东平行岭谷,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是世界上最显著的褶皱山地带。在山脉顶部常有槽分布,形成一山二岭一槽的形态。下左图为平行岭谷局部卫星遥感影像,下右图为山脉横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平行岭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后形成一系列岭谷 B.谷地是由地壳断裂后的地堑形成的

C.流水侵蚀是形成平行岭谷的主要作用 D.山脉是储油构造适宜大量开采石油

2.山脉的顶部常形成“槽”,是由于( )

A.向斜槽部岩石较坚硬不容易被侵蚀 B.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C.冬、夏季风强盛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D.大冰期气候寒冷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材料“川东平行岭谷,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是世界上最显著的褶皱山地带”,结合所学,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形成一系列褶皱,背斜部分形成了山脉,向斜部分形成了谷地,A正确,B错误。内力作用是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流水侵蚀,C错误。该地山脉是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储油的背斜需在地质时期曾为石油生成的理想沉积环境,该地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A。

2.结合上题分析,山脉是背斜构造形成的,A错误。背斜的岩层向上弯曲,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断裂后易受外力侵蚀,B正确。结合所学,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更加显著,而风力侵蚀作用主要作用于干旱地区,C错误。冰川侵蚀常形成“U”型谷,从剖面图看“槽”并不是“U”型谷,并且资料中也没有信息判断此处受曾受到过冰川侵蚀,D错误。故选B。

降水是气候的重要要素之一,降水量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世界某岛屿位置与地形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从成因判断,图示岛屿为( )

A.大陆岛 B.火山岛 C.沙洲岛 D.珊瑚岛

4.该岛屿的甲、乙、丙、丁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造成该岛屿降水差异的岛屿因素是( )

A.曲折海岸线 B.地形格局 C.森林覆盖率 D.岛屿轮廓

【答案】3.B 4.C 5.B

【解析】3.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岛位于太平洋上且距大陆遥远,不可能是大陆岛。根据最高海拔为800米以上判断,该岛屿不可能是珊瑚岛和沙洲岛,应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屿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时间长,水汽主要来自东北海域,由地形分布图可知,丙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最丰富,C正确;甲、乙、丁均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A、B、D错误。故选C。

5.该岛屿面积较小,造成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分布,使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B正确;由图可知,该岛屿海岸线较为平直,且海岸线特点对降水的空间差异影响较小,A错误;图文材料无法判断该岛屿不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特点,C错误;岛屿轮廓是一个整体特征,不会对区域差异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B。

对不同年代河湖相沉积物的研究,对于研究地质发育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图是非洲东部某凹陷盆地内部河湖相沉积物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凹陷是由( )

A.东西两侧挤压形成的向斜 B.南北两侧挤压形成的向斜

C.西侧相对下降形成的断层 D.东侧相对下降形成的断层

7.该凹陷东西两侧沉积物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沉积物物质来源不同 B.地形坡度不同

C.外力作用类型不同 D.气候特征不同

8.沉积物的类型受到内外力作用的共同影响,由此推测该凹陷沉降速度最快的时期最可能是( )

A.渐新世晚期 B.早中新世早期 C.早中新世中期 D.早中新世晚期

【答案】6.D 7.B 8.D

【解析】6.读图可知,该凹陷盆地内部河湖相沉积物,东侧部分沉积物从深到浅是河流相岩—滨浅湖相岩—半深湖-深湖相岩,说明沉积环境水深增加,推测该凹陷东侧地壳下沉,为相对下降形成的断层,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读图可知,该凹陷最下层岩层东侧沉积物为河流相岩,西侧沉积物为冲积扇相岩。岩层向上为东侧沉积物湖相岩-三角洲相岩,范围大,西侧沉积物为冲积扇相岩-扇三角洲相岩,范围小,由此推测,东侧坡度大,流速快,沉积物搬运沉积范围大;西侧坡度小,流速慢,搬运沉积范围小,B正确。东西两侧沉积物来源都是流水沉积,C错误。区域尺度不大,气候差异不大,D错误。环境沉积物物质来源不同,受两侧地形、河流环境有关,A错误。故选B。

8.该凹陷沉降速度最快的时期,地势越低,沉积物沉积越多越厚,结合图示可知,早中新世晚期该凹陷沉降速度最快,D正确,排除ABC。故选D。

地质学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的过程叫“海进”,反之称为“海退”。海水在向陆地推进或退却的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会随水深深度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下图示意海进或海退时形成的沉积序列,图中aa'、bb'表示垂直剖面,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判断( )

A.图a表示海进过程,图b表示海退过程 B.形成图a沉积序列过程中海平面下降

C.图a陆地面积缩小,图b陆地面积扩大 D.形成图b沉积序列过程中地壳上升

10.关于海退沉积序列的特点,下列说确的是( )

①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 ②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

③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细 ④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海退序列常常不如海进序列保存完整,是因为海退序列( )

A.不易被海水淹没 B.形成时间较短 C.易受外力侵蚀 D.沉积物数量少

【答案】9.B 10.B 11.C

【解析】9.根据材料中“图中1、2、3、4表示海面位置的时间变化顺序”,可推知图a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为海退过程,B正确,AC错误。图b从1到4表示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为海进过程,D错误。故B正确。

10.海退沉积序列为图a。根据材料“深度越深,沉积物颗粒越小”可知,海退期间,海水深度变浅,则沉积物颗粒变粗。即早期海水较深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细,覆盖在底部,后期海水较浅时形成的沉积层颗粒较粗,覆盖在上层,因此沉积物颗粒自下而上变粗,①正确。海退期间,海洋面积变小,即早期海洋面积较大,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大,后期海洋面积较小,形成的沉积层面积较小,④正确,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B正确。

11.海进过程中陆地被海水淹没,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A错误。无法判断形成时间的长短,B错误。海退过程中海底出露成为陆地,易受外力侵蚀,从而破坏沉积序列的完整,C正确。入海泥沙数量影响沉积层的厚度,不影响沉积层的完整性,D错误。故C正确。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位于太行山脉深处,谷壁陡峭,谷中有谷,是典型的叠谷地貌(下左图)。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该村现有村民约800人。1982年,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从山顶上挂下绳索,在山腰间开凿,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奇险的挂壁公路(右图)。公路多贴壁而凿,悬于半山腰,每隔十余米开有侧窗,现已成为太行山景区的一部分。

(1)推测红岩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

(2)分析古村民选择在锡崖沟村定居的原因。

(3)分析该公路线路不长,却历经十多年才完成的原因。

【答案】(1)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而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岩石垂直裂隙发育,流水下蚀,形成峡谷;而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

(2)地处大山深处,地势险恶,便于避难安居;谷中平地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河流汇集,水源充足;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利于房屋的修建;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

(3)谷壁陡峭,施工难度大;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工程设备运输困难;技术落后(采用人工开凿),工程进度慢;人口少,投入劳力不足;经济落后,。

【解析】(1)根据材料,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红色砂岩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地势低,流水搬运、堆积、固结形成红色砂岩;要形成大峡谷,已形成的红色砂岩要抬升形成高地,根据材料,岩石垂直裂隙发育,地处湿润地区,受流水下蚀,形成峡谷;根据图文材料,谷中有谷,且上部宽下部窄,说明形成峡谷后,地壳较为稳定,流水侧蚀拓宽,形成宽谷;而下部的窄谷是流水下蚀形成,说明形成宽谷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形成叠谷地貌。

(2)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根据材料,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说明地处大山深处,地势险恶,便于避难安居,不受战争等影响;锡崖沟村坐落在山谷中一处较大的平地上,土地面积较大,土壤肥沃,便于农耕;谷地中河流汇集,水源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峡谷山体由红色砂岩组成,呈板状结构,硬度适中,垂直裂隙发育。说明石材丰富且易于开采,利于房屋的修建;地处深山峡谷中,人类活动少,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生存物资有保障。

(3)根据图中信息,谷壁陡峭,施工难度大;古时村民多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说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工程设备运输困难;根据材料,1982年,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从山顶上挂下绳索,在山腰间开凿,技术落后(采用人工开凿),工程进度慢;根据材料,该村现有村民约800人。说明人口少,投入劳力不足;村里经济落后,。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