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三载(754年),韩翃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
宝应元年(762年),韩翃随淄青节度使侯希逸为幕僚,开始了他的边地生活。
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部将所逐,韩翃回到长安,闲居十年。
大历九年(774年),韩翃又随汴宋节度使田神玉为幕僚,后又历事李忠臣、李希烈、李勉等节度使。
建中元年(780年),韩翃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赏识,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主持制诰。
贞元初年(约781年),韩翃去世,享年不详。
第一首《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寒食节长安城内的风光和宦官得宠的现象,寄寓了诗人的讽刺之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增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对春色的赞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寒食是清明前一日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东风指春风,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两句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传蜡烛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诗人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全诗重在描写景物,以白描手法写实,结构严谨,蕴含多重转折,用笔含蓄,寓意深远。
第二首《章台柳·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
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章台柳,
颜色青青今在否?
《章台柳·寄柳氏》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名作,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这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寄托了韩翃对柳氏的深情和忧虑。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这几句是对章台柳的呼唤,章台柳是长安城中的一种名贵的柳树,也是韩翃和柳氏相识相恋的地方。
韩翃用章台柳暗喻柳氏,问她是否还活着,是否还保持着青春美貌。
这里的颜色青青既指柳树的翠色,也指柳氏的容颜。
今在否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达了韩翃对柳氏生死不明的担忧。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几句是对章台柳的感叹,韩翃说即使那细长柔嫩的枝条还像从前一样飘垂着,恐怕也会被他人攀折得不成样子。
这里的长条似旧垂既指柳树的姿态,也指柳氏的风情。也应攀折他人手则暗示了韩翃对柳氏已经改嫁他人的猜测和无奈。
这首作品语意双关,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表达了韩翃对柳氏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
第三首《同题仙游观》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从仙游观的高台上俯瞰下面的建筑,看到五座楼阁,气势雄伟。
同时也写出了雨后的景色,风物凄凉,雨水收敛。这一句点明了时地,切题“仙游观”,也表达了诗人的欣赏和感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从仙游观远眺山色,看到远处的树木像秦地的古树一样苍翠,暗示了历史的悠久。
同时也听到了附近的砧声,像是在报告汉宫的秋天到来。
此处写出了观外的景物,用“秦”“汉”二字增加了历史感,也点明了季节和时辰。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转入观内,看到稀疏的松树投下斑驳的影子,映在空旷的祭坛上,显得寂静肃穆。
同时也闻到了细草的香气,散发在幽深的洞口,更增了清幽之感。这一句写出了观内的景物,用对比和细节描写表现出道家修行的环境和氛围。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这一句是诗人的感慨和赞美,用《楚辞·远游》中“方外”之地的典故来形容仙游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不必再去别处寻找。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出世生活的向往和羡慕。这一句收结全诗,与题目“仙游观”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主旨。
第四首《宿石邑山中》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宿石邑山中》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绝,描写了他在太行山余脉的石邑县夜宿时所见的山水景色。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这两句写了诗人仰望和远眺的情景。浮云是指天空中飘动的白云,此山是指眼前的高峰,不共齐是指不能与之平齐。
山霭是指山中的云雾,苍苍是形容其颜色,望转迷是指远望时分辨不清。
这两句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山峰直插云天的气势,以及山峦连绵不断,晚霞变幻多姿的景色。
诗人用浮云和山霭来衬托出山的高大和神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这两句写了诗人拂晓时看到的景象。晓月是指拂晓时的残月,暂飞是指短暂地飞过,高树是指高耸的树木,里是指其中。
秋河是指秋夜的银河,隔在是指远隔在,数峰是指几座山峰,西是指西边。
这两句用“借景生情”的手法,描写了月光和星河与山林相映的美景,以及诗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和遐想。
诗人用晓月和秋河来衬托出树木和山峰的幽静和清秀,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和享受。
这首诗是韩翃在途经太行山时所作,反映了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性格和志趣。他以极简炼的笔触,写出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深远幽雅,是一首优秀的写山写景之作。
总结韩翃的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继承了盛唐诗风的清丽工整,多写送别唱和题材,语言华美流畅,意境优雅清新,如《寒食》、《寄柳氏》等;另一种是受到大历诗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明秀省净,清雅萧散的风格,多写边塞山水,语言简洁深刻,意境淡远寥廓。
韩翃的诗歌风格在唐代诗坛有一定的影响,他与钱起、卢纶等人并称为大历十才子。
前言读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一书,看到他解读古人诗歌几种发端(开头)形式,令人感觉清晰了许多。
本文简单转述一下,和诗友们共勉。
一、王士禛谈诗歌的发端王士禛《渔洋诗话》中谈诗的发端,提到了谢朓、王维、杜甫的几首诗:
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 《渔洋诗话》
有人问,作诗善于写开头部分,是什么样子呢? 答案中举了几个例子,有谢朓、王维、高适、杜甫的几首诗的开头部分。
周振甫先生评价高适《送浑将军出塞》时,说开头这两句“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之所以好,是因为“大气包举,笼罩全篇”: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高适这首诗前两句说了浑将军的特点:族贵兵强,后面全篇都围绕这两句去写。
杜甫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也类似,开篇写曹将军的高贵。杜甫这两句和高适的第一句的“族贵”是一个意思。但是高适第一句中的“兵强”在杜甫诗中出现在第四句:文采风流今尚存。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相对而言,岑参的开头无疑更加简练、精警。
谢宣城即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谢朓,他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这首诗的前两句为什么好呢?
王士禛(1634年 -1711年 )没有作详细的解释,比他小了几十岁的沈德潜(1673年 —1769年 )作出了解释,请继续往下看。
二、 沈德潜赞曹植谢朓 高唱与苍莽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提到曹植诗的发端,都是“高唱也”;又说谢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两句有“极苍苍莽莽”的特点:
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後谢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说诗晬语》
陈思王是三国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谢玄晖就是谢朓,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解读时说:
“高唱”,调子高,不平庸。 “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诗词例话》
”高唱“和”极苍莽“并不矛盾。
高唱是一种咏读时声音上的表现,似乎是从听觉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更是从格调上拔高。通过宏大的意象描写和气氛的营造,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
”苍莽“,是从境界上来分析,意境的深远阔大,是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开拓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谢朓这首诗的妙处。
三、什么是高山坠石、起手突兀沈德潜又赞扬王维和岑参、杜甫另外几首诗的发端,有高山坠石一般,有起手突兀之感。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晬语》
高山坠石,必然“突兀”。说书先生的醒木啪地一声拍到桌子上,马上会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 对于醒木,观众们还比较适应,但是路上行走时,忽然从高山上坠下来一个石头,就不仅仅引起注意了,恐怕要刺激肾上腺素的反应。
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出自《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杜甫“莽莽万重山”出自《秦州杂诗》: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杜甫“带甲满天地”出自《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岑参“送客飞鸟外”出自《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这三首诗的起句,的确很意外和突兀。好像武侠剧中的人物出场,不是从门中走出来,而是直接从酒楼上冲破窗户跳了下来。如同京剧名角出场,一亮相就是高潮,满堂喝彩。
又如高山坠石,夹带着听觉与视觉的冲击,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扑面而来的后果如何。不由得令人对于后面的内容产生联想,吸引大家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寻找答案。
结束语总结一下上面几位古人的诗歌发端,有一个类型最有效果:起句要“突兀”,用出人意料的出场方式提高读者的注意力。
前几年听高晓松的《晓说》,他曾经说过电视剧与电影的区别,电视剧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抓住人心,否则观众就换台了。电影可以慢一点,因为你买了票既不会随意跑出去了。
当然,仅仅有好的开头不行,还要科学地计算出多长时间内必须出现一个小高潮,这样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让他们在剧中,也不会换台。
作诗不也是如此吗?作诗不能虎头蛇尾,有个好的发端,还必须有合适的内容承接下来。有始有终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老街味道
诗歌中的理趣是什么意思,创作时如何表达呢?
创作背景:
韩翃的生卒年暂无法确考,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它大概是韩翃后期在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时期途径太行山夜宿石邑时所作。
韩翃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宿石邑山中注释: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ǎi)苍苍望转迷。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浮云:飘动的云。共:同,与。山霭:山中的云气。望:一作“翠”。迷:分辨不清。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晓月:拂晓的残月。暂:短暂,突然。高:一作“千”。秋河:秋夜的银河。
韩翃的主要作品有:
同题仙游观、寒食、章台柳·寄柳氏、宿石邑山中、送客归江州、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送客之江宁、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相和歌辞·江南曲、少年行、送客贬五溪、寄裴郓州、赠郓州马使君、赠别华士、送巴州杨使君等。
《宿石邑山中》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