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闪耀吧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视频加载中...

泱泱中华,盛世大唐。叩启时光之门,穿越大唐盛世,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里的一句“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成为了千古谜团。而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却成为了解锁巅峰盛世的一把钥匙。这一枚巧夺天工的国宝级文物不仅制作精美,其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被应用的陀螺仪原理,更是被称为“唐朝黑科技”。想要了解这样一件集智慧和艺术的巅峰之作,敬请关注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打造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闪耀吧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视频加载中...

泱泱中华,盛世大唐。叩启时光之门,穿越大唐盛世,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里的一句“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成为了千古谜团。而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却成为了解锁巅峰盛世的一把钥匙。这一枚巧夺天工的国宝级文物不仅制作精美,其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被应用的陀螺仪原理,更是被称为“唐朝黑科技”。想要了解这样一件集智慧和艺术的巅峰之作,敬请关注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打造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丨闪耀吧国宝——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视频加载中...

泱泱中华,盛世大唐。叩启时光之门,穿越大唐盛世,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里的一句“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成为了千古谜团。而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却成为了解锁巅峰盛世的一把钥匙。这一枚巧夺天工的国宝级文物不仅制作精美,其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被应用的陀螺仪原理,更是被称为“唐朝黑科技”。想要了解这样一件集智慧和艺术的巅峰之作,敬请关注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打造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大型融媒体直播。

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从《国家宝藏》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浅谈唐代香囊文化

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88篇文章

2017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第四期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件国宝亮相央视。作为一位在西安定居的陕西女婿,同时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我自己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藏品是感到非常震撼的,其中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我很好奇,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次会在琳琅满目的珍藏中选出哪些来登上央视的舞台呢?我内心还有一点小小的期待。

于是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它。也看到了它与由马苏所饰演的杨贵妃的传说故事。在这一期节目中,杨贵妃手中一直拿着它,它就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这枚香囊,跟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香囊的形制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通常理解的香囊都是一个丝绸做的,长得像个荷包一样的。可是节目上拿出的那枚银香囊,首先从材质上,是银质的,其次从造型上,是个圆球形,跟我们理解的那种荷包形状的香囊好像不太一样。

其实,这种银质香囊,是在唐代上层社会中非常普遍的。从它精美的造型上,我们依稀还能够看到大唐盛世的那种雍容华贵的风度。今天的话题,我们就通过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来谈谈唐代的香囊和熏香文化。

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葛老口中的宝藏,杨贵妃不一定带过它

要谈起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我们得首先说说一个地方,叫做何家村。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个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连“五尊阎罗”张小敬都感到恐惧的长安平康坊地下城主,原昆仑奴,葛老。

当张小敬追查突厥狼卫线索,找到了平康坊的瞳儿。此时,葛老就出现了并且谈起了一件往事。原来,葛老曾经发现郭利仕(其实就是高力士)在宫外有个私宅,里面全是郭利仕偷偷从宫里换出来的稀世珍宝。可是后来线索还是断了,只留下了“何家村”这三个字。

其实看到这里,有的观众就已经明白了,葛老的“何家村”宝藏是肯定找不到了,因为这个宝藏要在一千多年以后才能真正重见天日。1970年,在西安南郊友谊西路南侧水文巷2号,出土了两个装着文物的大瓮,其计出土了文物1000多件,其中,金银器物271件,银锭8件,银饼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46枚,玛瑙器3件,此外还有玻璃器、水晶器、玉器各种宝物数不胜数。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就是其中一件。

那么这枚香囊是怎么跟杨贵妃扯上关系的呢?这是因为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死在马嵬坡后多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唐玄宗也从四川回到了长安。他始终不能忘怀杨贵妃,于是就暗中派人去访查杨贵妃的遗体。寻找的情况是:“肌肤已坏,而香囊尤在,内官以献。”

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唐玄宗回到长安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也就是说,唐玄宗派去寻找杨贵妃这事距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至少两年了,两年时间里,香囊却没有腐烂损坏。据此学界普遍认为,杨贵妃佩戴的应该是这种金属香囊。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那么,这枚香囊是否真的如《国家宝藏》节目中所说,是杨贵妃佩戴过的呢?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这批宝藏大概是什么时期的。

根据这批宝藏中所含有的一些物品是属于哪个时间段的工艺特征,就可以判断这批宝藏的年代。这批宝藏中有一些西域国家的钱币,根据这些钱币的发行时间段等等信息,考古学家认为,何家村的文物时间下限应该是在唐德宗在位时期,也就是公元780年~805年。距离杨贵妃死亡的时间大概有三五十年的历史。这个时间跨度其实也不算太大,所以,在缺乏史料支撑下,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这件香囊到底是不是杨贵妃的原物。但是从间隔时间上看,不是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虽然这枚香囊不一定是杨贵妃所佩带的那件,但是从它精美的镂刻和华丽的花纹,应该可以看出这是属于唐朝宫廷的用品,所以从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唐盛世的华美风采。

二、香囊:香气袅袅,内含“高科技”

香囊起源应该是香炉。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博山炉,来作为熏香炉。用香炉来焚香,香料在燃烧过程中更容易挥发香气,提高了香料的利用效率。古人用熏香炉来熏衣服,这样古人穿出去衣服就尽染香氛,流露出风雅的气质。

汉 青铜博山炉

唐代这种造型的香囊,其最初的起源,从文献上看应该是成书于东晋前后的《西京杂记》,其中记载了一种熏被褥的香炉:“长安巧工丁缓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将香炉放在被褥中进行熏香,不管怎么动它,香炉本体始终是平的。从记载上看,这种结构非常类似唐代的香囊,但是由于没有对应的考古发现,所以无法证实其真伪。

唐代的香囊,与以往出现的其他熏香用具的造型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外形上来讲,是一个球形,由上下两个半球结合而成。一侧用铰链,另一侧用勾环将两个半球紧密连接。中唐的释慧琳和尚在他所著的《一切经音义》之中曾经这样介绍香囊:“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 ”所以,为了跟丝线制作的香囊区别,也有把香囊叫做香球的。

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唐朝僧人的描述,我们发现香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香囊内部暗藏机关,无论外面怎么动弹,里面盛香的地方却永远保持水平。这就是香囊中所蕴含的“高科技”,作为一件生活用器,香囊的结构上却体现出了非常精巧的构思。

香囊内部分为三层,中间有两个圆环来起到平衡作用,中间盛放香料的香盂通过短轴与两个平衡环相继连接,最后与外壳相连。香盂不是固定不动,而是无论整个香囊如何旋转或者摇晃,两个平衡环都会随之转动,从而使香盂的重心不会发生改变,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使之永远保持与地面平行的形态,里面的香料也永远不会洒到外面。

银香囊内部结构

这种结构在机械学中被称作“常平架”结构,意思就是无论外部架构如何运动,最内层结构永远保持常平。这也是我们现代的陀螺仪的核心原理。陀螺仪那可是在仪器仪表、航空航天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说小小的香囊确实蕴含着“高科技”。其实,除了陀螺仪以外,我们现在很多人拍运动视频所用到的云台,也会用到常平架原理。

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诗《香球》就是说的香囊这个高科技的特点:“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由于香囊有了这样的动态稳定结构,再加上顶部带着链条和挂钩,所以香囊的应用方式就多种多样了。拿着想挂哪挂哪,比如唐代人有时候会把它挂在床头,来给衣被熏香。唐代元稹的另一首诗《友封体》中就说:“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微风吹来,吹得香囊还滴溜溜的转,香烟缭绕,从旋转的香囊镂空的结构中飘出,真是有一种仙境的感觉啊。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香囊

按照《唐六典》中的记载,宫廷要在每年腊日(也就是十二月初八)为诸位嫔妃宫人进献香囊:“腊日,进口脂,衣香囊。”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要在腊月份大冬天进献香囊呢?夏天不能熏香吗?其实这涉及到了香囊的另一个功能,那就是暖手。

香囊里面是有香料在燃烧的,燃烧的香料自然会产生热量,香囊又是金属的结构可以导热,所以在大冷天的时候,香囊可以让宫里的妃子们用来暖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中有这样的诗句:“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也是对香囊的暖手功能的佐证。

三、唐代香文化:高雅奢华,贵族之选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在东西方交流上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西域的特产香料源源不断到达长安,所以长安的王公贵族都对熏香有着特别的热衷。唐朝几乎可以说是在香气弥漫,烟雾缭绕中发展的。熏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闻染,她家就是开香料铺子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唐代熏香的风靡。

《长安十二时辰》的闻染

在大唐,熏香这件风雅事,可不是皇家的专享,早已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体验。无论是朝廷大臣还是王公贵族,他们逐渐把熏香变成了一种高雅格调的文化现象。

我们现在在做什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都要提倡“沐浴焚香”后才可以做,古代更是如此。比如唐宣宗就在大中元年(847年)曾经下诏,说皇帝要在“焚香盥手”之后,才可以阅览大臣的奏章。

在唐中宗时期,贵族阶层就经常会办一种高雅的聚会,叫做“斗香”,就是王公大臣们带着自己准备的名贵香料,互相比试。一些贵族公子也很喜欢佩戴香囊,或者放在袖中,这样满袖盈香,也是风雅的事情。在当时的大唐,庭院住宅中往往是香气扑鼻,即使是公堂衙门也是芬芳四溢,更不用说什么庙宇道观,更是香烟缭绕。

除了爱好熏香之外,古人还提倡要用香料沐浴,以达到洁净身体的目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香汤沐浴”,据说当时有一种五香汤,就是在沐浴时添加五种香料的配方。这些香料,在道教观点看来,可以“辟邪气”,“降真仙”,荡涤尘埃,清净身心。

当然了,比上面这些更加牛掰的,那就是用香料和泥盖房子了。唐代玄宗年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就曾经建造过一个“四香阁”,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杨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每於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於此阁上赏花焉。”用名贵香料和泥糊墙,可见杨国忠的奢侈程度了。

【懒龙说】

如今我们看到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依然为古代能工巧匠的构思而触动,一枚小小的香囊,里面其实蕴含着文化、艺术、历史、科技等等重重的内涵。当我们站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去观赏这枚香囊的时候,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杨贵妃香消玉殒的传说,仿佛看到了香囊内部精巧的结构和华美的镂空雕刻,又仿佛看到了唐代的王公贵族们佩戴着它在相互“斗香”。一枚香囊里,有动人的传说,有精巧的“高科技”,还能从中管窥唐代的香文化。一件精美的文物穿越千年,带着千年前人生活和艺术的气息,在一千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

它不仅仅是一枚香囊,它是葛老口中的宝藏,它见证了杨贵妃的华妆,它仿佛是大唐盛世的悠长余香,令人回味,令人神往。

古人认为“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一件无比温馨幸福的事,遗憾的是可是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心态早已被时代洪流追赶的疲惫而焦虑,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上一次打开一本书去阅读时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更不用说什么“红袖添香”了。而那些曾经感动我们,在精神上曾经给我们力量的书,好像我们现在也几乎快忘却了。

博物馆里的香囊还在,可是里面的袅袅香烟,早已在茫茫历史中烟消云散,而我们,似乎也早就远离了那种风雅的生活。我们看起来走了很远的路,可是记忆中的那些书我们却渐渐的抛弃了。我们把灵魂逐渐腾空,装进了越来越多的名利和是非,却总是忘记了曾经给我们那么多感动和收获的书本的力量。

所以,朋友,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尝试一下,为自己找一个独处的时间,焚香,然后好好的读一本你早就想去读的书。如果实在找不到熏香的用具的话,由“你好历史”与《国家宝藏》共同合作的文创产品,可以帮助你找到焚香读书的感觉。由“你好历史”团队所推出的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原型的创意书签,恰好可以陪伴你,度过与书相处的时间。

读书的时候夹上这枚红色的小书签,好像看到了一位添香的红袖,在不经意中,悄然陪伴你共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就好像一枚飘出氤氲香氛的香囊,让你在读书时,清心敛神,回味悠长。

那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枚“香囊书签”,一起去赶赴那场与好书的约会。

参考文献

1、《唐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 王雪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香囊:大唐的风流余韵》 张君卓 现代商业银行 2018年第10期

3、《唐代金银香囊研究》 段丙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4、《镂枝蕙风——唐代香囊》 唐文正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

5、《大唐香囊》 尚刚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第1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