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一张照片测出两个结果!AI算命App套路多,专家:警惕个人信息被滥用

央广网北京5月14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打着人工智能的幌子,披着面相学、心理学的外衣,“AI算命”应用程序曾吸引了不少用户。目前,在苹果应用商店仍有多款App提供类似服务。记者了解到,大多此类App需要用户上传照片、填写姓名,从而生成部分面相分析结果。若想获得详细运势分析,则需支付一定费用。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类分析结果并不准确,关于运势的描述都来自软件后台数据库的模板。

事实上,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重点整治任务之一就是加大炫富拜金、封建迷信等问题治理力度,要求严厉打击以自动算命、网络占卜等方式,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或实施等行为。

AI算命App是否真智能?

近日,央广网记者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AI算命”,出现了近10款类似的应用程序。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一款名为“AI算命”的App。

“AI算命”App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介绍显示,其通过融合现代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中国五千年来所传承的周易人文思想、八字命理学、面相学的知识来解答用户运势变化的奥秘所在。其中,“AI扫脸智能算命”的功能是:“AI算命由人工智能实验室工程师结合国内相学大师整理的面相学基本概念,运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语言让AI学习近20万拥有108个定位点的真实人脸样本数据,通过人脸识别进行AI数据的测算,匹配相学概念,最大可能还原《面相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其规律之美。”

记者下载该款App体验发现,在上传一张照片后,系统通过“测量三庭长度”“定位五官”“综合分析”,生成了AI面相报告。想要获取面相报告,“限时特惠68元,原价108元。”该报告包含“事业、爱情、财富分析”“三庭五官详解”“面相格局分析”“五行面相详解”“流年运势”。生成报告的页面上显示,“210316人已领取(报告)”。

(截图自“AI算命”App)

在苹果应用商店的另一款名为“面相占卜专家”的应用程序,记者上传照片约2秒后,即显示“报告已生成”,同时让用户输入姓名以领取面相报告。进入面相报告页面后,系统出现了一段“面相概述”,以及解锁眼相、嘴相、鼻相和流年运势的按钮,每项解锁需12元。

一位不愿具名业内人士告诉央广网记者,用户上传照片得到的分析结果,来自软件后台数据库。换句话说,数据库里存有大量面相测试结果的模板,这些针对用户运势的描述就来自数据库里的模板。

“这些测试结果是随机出的,也就是说两次上传同一张照片,可能出不一样的分析结果;两次上传不同的照片,可能出一样的分析结果,这里头是概率的问题。”

记者多次在“面相占卜专家”App上传同一张照片,输入同一个名字,“面相概述”的内容却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张照片的面相概述,其中一次表述为“进入30后会因身体状态导致思考力欠缺,心有余力不足”,另一次则表述为“30岁后会因28-30岁的正确决定而崛起”。

(截图自“面相占卜专家”App)

此外,记者从苹果应用商店看到,不同于多款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为个人,“面相占卜专家”App的开发者是布谷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布谷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移动平台策划、APP开发、APP定制服务,为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移动营销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京丰市监罚字﹝2021﹞24号)显示,布谷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曾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被罚款20万元。

律师:需警惕个人信息被滥用及财务风险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算命、占卜这类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往往是基于用户的照片、姓名,乃至出生日期等敏感个人信息,因此用户使用这类应用程序,存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同时,还可能面临财产方面的风险,即这类应用程序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诱导(消费)的行为。

“还可能存在软件开发者基于其掌握的用户信息,把照片进行AI合成,做成某种具有侮辱性或负面性的图片,以此来进行敲诈勒索的情况,存在这样先例。”胡钢补充道,“算命本身就不符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违背了基本的科学原则。因此这类服务本身就不具有正当性,那么(应用程序开发者或应用商店)由此获得的每一分钱实际上都是一种不正当服务的收入,甚至可以认为是某种消费欺诈乃至。”

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任务之一就是加大炫富拜金、封建迷信等问题治理力度,遏制不良网络文化传播扩散,要求从严查处宣扬封建迷信等问题,排查清理打着高科技名义宣扬迷信思想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以自动算命、网络占卜等方式,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或实施等行为。

记者在vivo、华为等多个安卓应用商店输入“AI算命”等关键词,均未搜索到类似算命、占卜、面相测算等应用程序;在国内某电商平台搜索“算命”时,页面则跳转至“绿网计划”,提示“不信偏方,拒绝迷信。健康生活,崇尚科学。”

那么,仍在提供此类AI算命应用程序下载服务的应用商店,应该担什么责?

胡钢指出,依据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应用商店应对上架的应用程序承担主体身份核验责任。“谁提供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否合法合规?”

今年1月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当对申请上架和更新的应用程序名称、图标、简介、信息服务、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行为等进行审核,发现与注册主体真实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发现含有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的,存在数据安全风险隐患、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或者损害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停止提供服务。

“至少目前来看,这类AI算命服务本身就是不合法不合规的,并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对应用商店来说,就应该对此类App进行必要的屏蔽。简单来说,就是不应该此类应用程序上架,或对已上架的此类App进行下架处理。”胡钢表示。

扫码“测试面相”?1张照片竟测出不同结果!除隐私外,还有更可怕的风险…

近日,有不少人发布截图称,

可以在线扫码上传个人照片测试面相,

并称“测试很准”。

测试中,要获得用户信息并上传照片,也有网友因此担心上传照片会对人脸识别支付安全带来隐患。

记者试验后发现,扫码面相测试需获得用户公开信息,过程中还存在多个收费环节,同一张图片两个手机测试结果也并不相同。

手机测面相本来就是挺悬乎的事儿,

记者发现测面相还能招下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面相测试,“运程报告”需付费

近日,一种“面相测试”在网上引发不少关注,网友称在扫码进入应用界面后,可以上传个人照片并进行面相测试,有不少人还在微博和朋友圈等晒出了自己的测试结果。

但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转发称,“不要进行扫码面相测试,用户面部识别信息可能会被盗用”。

记者扫码后看到,“面相测试”提示要获得用户的公开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在选择“允许”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在上传一张照片后,系统再次提示要确认照片是本人,并称“每人仅有一份免费报告,首次检测到的面部数据会与您的账号绑定”。点击“是本人照片”后,系统有几十秒的分析时间,随后生成面相概述、五官评分和五官的介绍等。

但除了眼睛和嘴巴等五官介绍外,应用提示要付2元才可以解锁鼻相解读。

此外,应用中还提供所谓的“面相事业运程报告”和“面相情感运程报告”,但都需要付费19.8元。截至2月20日下午,应用内显示,“事业运程报告”已经有122245人购买,“情感运程报告”已有151402人购买。而除了第一次测试免费外,第二次之后测试则需要付费9.9元。

一张照片测出不同结果

不仅如此,记者再次上传一张表情包图片,

但却仍通过审核,

经系统分析后生成了一份面相报告,

并给这个表情包照片打出了66分的五官评分。

但在另外一个手机上,

记者上传了同一张表情包截图,

此次测试结果却显示为53分,

而且对五官的描述也不相同。

据应用中介绍,除了面相测试以外,

系统中还提供299元一次的

“资深大师在线私人看相”服务,

并在招募推广渠道。

不同链接指向同一个平台

记者搜索看到,

有不少公众号内都提供这种“面相测试”的链接,

但很多链接点开后都导向同一个测试平台。

根据介绍,这款面相测试

是由杭州算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

2月20日,记者联系到该公司推广经理薛先生。

薛先生称,用户如果不放心数据安全,在进行测试后可以自行删除报告,并称公司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到的是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标准,且有专业的运维工程师维护。对于近日不少网友建议不要进行面相测试,会有泄露信息的风险的提示,薛先生回应称“是有人在黑我们”。

寻找代理“变现能力好”?

除了测试本身以外,薛先生称公司确实在针对“面相测试”寻找渠道推广代理。

记者获取到的一份“代理指引”中介绍,目前后台数据显示80%的付费人群是女性,付费率高的时间则集中在中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

根据推广工作人员介绍,招募代理的推广渠道主要包括朋友圈、微信私聊、微博和贴吧等网络平台。

公司会给代理提供一些推广的经验,比如会介绍,文案要尽量让女性有好奇心参与进来,女性偏爱娱乐八卦,所以借助名人热点事件是不错的选择。或是借助一些特定的节日,比如“今天就是情人节,给我点赞的第2个人和第14个人,我介绍你们认识,顺便测个面相, 看你们有什么缘分”。

其他文案,包括我们经常会在微博或者朋友圈中看到的“测试你和TA有夫妻相吗”、“通过测面相,更容易追到心仪对象”等等,这些其实可能都是推广代理的“生财之道”。

这份“代理指引”还提供了一些推广话术文案及关键词,例如在微信私聊中,会假定对方与代理的聊天内容,并教代理如何根据对方回复的内容,“抓住痛点做转化”。同时,指引还会教代理追踪付费用户发展成下级代理、在微信群中发红包做推广,以及花钱“勾引”微信好友做代理等。

推广人员分享的代理收益似乎也很诱人,截图显示,有代理依靠这些“高成交”的文案获得了2.8万余元的收益。

薛先生称,目前公司已招募到很多代理推广,因为这个测试“变现能力好”,代理会有属于自己的后台小程序,小程序里可以看到付费用户。对于代理而言,薛先生称“用户测试付费就可以变现”。

那么公司如何盈利?

薛先生只称是“互助互利”。

生物信息不能轻易泄露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对记者介绍,用户对这一类需要上传照片的应用要高度警惕,原则上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胡延平介绍,涉及到用户上传照片的行为已经不只是隐私问题,而是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轻易泄露,不能轻易放弃。”

胡延平进一步解释了用户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原因:

其一,对于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和开发者来说,他们的安全防护水平以及数据保护水准都还比较低,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二,人的生物信息,比如指纹、视网虹膜和人脸识别,这三个方面的关键信息一定不能轻易提交。“如果仅仅是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随时更改,但是指纹信息和面部特征等只有一次,不能随意更改。”胡延平强调。

360信息安全部移动安全团队负责人周烨也对记者表示,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多个环节会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相关程序开发公司所在服务器的安全性如果不高,也容易被黑客攻击。另外,相关公司或者团伙如果是灰黑色产业,本身就是为收集数据所开发的相关程序。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建议,用户应提高风险防范认知水平,了解此类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于应用方,应当增加风险提示说明。另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消费者教育,对应用方依法加强管理。如果应用方存在非法利用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来源: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