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自己像个废物,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现在每天晚上失眠、脾气暴躁,变得自卑又抑郁,我该怎么办?”
原本温柔又乐观的闺蜜,最近忽然变得消极又自卑了。我当时心里一咯噔,急忙丢下手头事一个电话过去,才知道事情的起始。
原来,受疫情影响,她已经在家连续待了4个多月!更让她难受的是,一直期待的“复工通知”最终变成了“破产通知”。现在的她,彻底成了被困在家中的“无业游民”。
而她的父母也不理解她,他们不懂什么叫做“互联网行业”,只认为女儿每天除了玩手机电脑没做其他事,于是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导”。
作为“放荡不羁爱自由”的90后,90%的人都不能忍受父母整天在身边“叨叨我的缺点”。而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和父母朝夕相处几个月的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尴尬又微妙。
这样的情况长期以往,只会有两种结果产生,一是子女占据主导地位,也变得越来越叛逆,和父母关系闹僵,二是父母占据主导地位,子女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就像我闺蜜那种。
受疫情影响导致变得“失眠、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人不占少数,男女皆有,而我自己也作为曾经的“受害者”,针对这一现象思考了很久。后来发现,其实让我们觉得自己“没用”的本质原因不是没工作,而是没成就和没安全感,以及充满质疑否定的生活环境。
不是没工作让你感觉自己是废物,而是没成就“原来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这是很多人疫情下的“大彻大悟”。
但是工作是不是就真的这么重要,一旦失去了工作,人就失去了价值呢?
我有个朋友很喜欢写故事,但平常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写,但一有空就把脑袋里的奇思异想记录下来,后来隔离在家,她正好把这段时间用在写故事上,把之前的想法整理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发表在头条上,没想到一两个月还涨了不少粉丝,也有了一两百块的收入。
我问你,你会觉得失去工作后就变得敏感自卑,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吗?
她的回答是:“当然不会。我很享受没有工作的日子,我正好可以把之前落下的故事整理出来。发表后有粉丝喜欢看,甚至还有了点意外收入,虽然收入很少,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很棒很厉害。”
我又问,那如果这时候你的公司发给你“辞退通知”,你会怎么办?
她说,“那我就等疫情结束继续找工作呗,正好发展一下我的文学事业,反正我的存款够我不工作大半年,就当给自己放个假。”
“那你不怕父母说你吗?”
“我又不跟他们住一起,也听不到他们的唠叨,周末回个家,平常打个电话问问就够了,距离产生美!”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让人失去工作也不变得消极自卑背后的支撑动力是:一件能让自己产生成就感的事,稳定的经济收入与和谐积极的周边环境。
父母的唠叨,是动力,也是利刃前段时间大火的《大明风华》中,由于太后(汤唯饰演)从小对皇帝(张艺兴饰演)管教过于严格专制,导致母子不和。其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您对我的爱,就像湿棉袄,穿着沉,脱下来冷。”
生活传统家庭的父母,大多都遵循着“打是亲骂是爱”、“棒槌下面出人才”、“虎妈虎爸”的原则,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一定要“快、准、狠”。
父母总说,要不是关心你,我才懒得管你。话虽如此,但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总是使得亲情像湿棉袄,关心像利刃。
表妹因上火长痘,落下了“痘根”,每个月总有一两颗痘痘“突袭”。她皮肤白皙,衬得痘痘越发明显。姑姑(也就是表妹她妈妈)认为女子的容貌很重要,且表妹到了适婚年龄,便担心表妹会因痘痘影响婚姻。
于是,每次打电话,姑姑第一句话都是“痘痘好了没”,每次视频聊天,她都会截图然后放大寻找痘痘的痕迹,甚至当着表妹的面和亲戚说羡慕不长痘的女儿。哪个女孩子不想漂漂亮亮的,表妹试了无数种祛痘霜、祛痘中药等,但始终没好转,她也很焦虑和难过。
她悄悄跟我说,不敢回家,因为每次在家呆都会怀疑自我、消极自卑。
我也是如此,前年结束了一年辛勤工作后,我在家只想享受为数不多的假期,不想再每天化妆、穿搭。 处于“一件睡衣可以过一个冬天”状态。
但这在父母眼中,就是好吃懒做、邋里邋遢、毫无形象。于是他们不由怀疑:女儿/儿子在公司是不是也是这样?
为了让子女积极向上,父母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而用“严酷的语言进行鞭笞“,企图激励他们,就是计划第一步。
但是父母忽视了一点:来自最亲近的人的否定和质疑,杀伤力极大。
爱需要表达,但更重要的是正确的表达。当与父母发生矛盾时,不如分开一段时间,要相信,距离真的产生美。
长期处在被打击、质疑、否定的环境中,人的确是很容易变得自卑、敏感、抑郁甚至心理扭曲的。
如何让自己感觉不是“废物”1.看清自己的能力与内心,寻找到一件能让你产生成就感的事情
这一点,可以拆分成两个问题:看清能力和内心,和寻找成就感。
因为有了对自己能力清晰的认识,才更容易明辨来自外界的声音;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坚定想法,不被负面的词汇打倒。
总之,就是要变得“成熟”。我认为,除去岁月的历练,阅读和学习是最能让心智变得成熟的途径了。
通过阅读,你能从未经历过灾难,却知道当它来临时第一件事做什么;通过阅读,即使你从未去过南极,也知道那里的极光很美,企鹅很可爱;通过阅读,你能走在别人的故事里,收获自己的戏剧。
最重要的是,你能通过读书,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踏进社会的第一步该怎么做,知道有哪些人生道理可以让你避免走弯路,知道怎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人。
我推荐几本书,帮助我们更快看清内心,心智变得成熟。
①.《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副标题又叫《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必定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们需要时间和经历才能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根本意识不到某些深层次的问题。而这本书就是积累了作者的所闻所思,将问题清晰明白地梳理出来,供世人参看。心智成长类的必读书籍,经典之作。
②.《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的著作,全书主要是从人性出发,分为“受人欢迎的原则”、“打动人心的原则”、“改变对方的方法”、“创造家庭幸福的原则”四个方面,主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阐述道理,看不进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③.《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除去了解自己,更要了解社会。要想心智变得成熟,一定要先认识人的心智是什么样的。看完了前面两本书,就可以进阶了。先看清基本人性的本质,再来看社会的本质。
④.《活着》,余华
这算是少见的出现在“推荐让人心智变得成熟”项下的小说了,余华的代表作绝对的经典,如果看不下去去专业书籍,不如来看看小说,不正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收获自己的戏剧”吗?
那么如何寻找成就感?
找一件你喜欢且有意义的小事,然后一直坚持就可以了。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
去年,我买了一台古筝,每天坚持弹奏1~2小时,到现在也能完成简单曲子的弹奏,虽远不到登台表演的级别,但自己听着悦耳静心的琴音,再分享给一两好友听着他们的点评,我也能收获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即使是哪一天我不得已乞讨为生,我也能自豪地说,我是个会熟练弹奏中国传统乐器的人。
有人每天坚持记单词打卡,收获了别人的敬佩,有人钻研厨艺,收获了家人的赞美,有人仅仅是唱了一首歌,收获了路人的掌声……只要有人肯定,他们就不会自卑和抑郁。
成就感,源于自己的欢乐,和来自外界的肯定,而你选择的那件小事,只是一个载体。
2.在最亲密的人面前也要保持“战斗”的姿势
“战斗”的姿势,是指保留你最后的体面。
为什么恋人一旦同居就容易分手?因为彼此都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但是,你所认为的“真实”,在他眼里可能是“邋遢、不顾形象”;他眼中的“诉说心事”,在你看来可能是“脆弱、不上进”。
在家人面前也是如此,我们不必假装,但是要保留体面,良好的形象不能一时建成,却可以一瞬间垮掉。
而一旦我们被打上了“她变了”、“原来他是这样的人”的标签,就很难再回到当初“纯洁无暇”的形象。
记住,你与世界的边境,是身体的轮廓。
3.安全感来自经济收入——稳定的存款,发展副业,拒绝使用花呗等借贷软件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经过了物物交换和货币交换的更替,毫无疑问金钱已经等同于能力。
在某些特殊语境下,财富的多少直接反应了人的价值。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拥有经济收入的确会比没有经济收入更加安心。
那些容易患得患失的家庭主妇敏感抑郁的背后,首先是缺乏成就感,其次是缺乏经济来源。
疫情期间,年轻人们纷纷意识到了存款的重要性,更别说那些亟待还信用卡、花呗的人了。
我认为,每个月应该存下收入的30%,剩下的30%用于食住,20%用于生活和社交,10%留作备用金。
别相信“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要知道“借的终究是要还的”。
忍不住时,请默念三遍:“信用卡、花呗是魔鬼”。
除了工资,最好能发展副业:会写文的,去到各大自媒体平台写文发文,或者公众号投稿,会画画设计的,也可以去站酷、花瓣、千牛等发作品,有才艺的,可以注册抖音号表演才艺,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由于篇幅原因,不再展开介绍副业,如果有朋友感兴趣,下篇介绍一下如何理财以及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副业。
结语本文认为没成就感、没经济来源和否定打压的生活环境,才是疫情过后导致年轻人变得敏感、自卑甚至抑郁的原因,而我们能做的有依靠阅读书籍提高心智,坚定内心信念、存款增加生活保障、发展副业增加经济收入三个途径摆脱自我贬低至“废物”的情况。
推荐书籍名单依次为:
1.《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派克
2.《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3.《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4.《活着》,余华
何以自救,唯有读书。我是灵魂自救者,关注我一起阅读、思考与写作,做个闪着光的赶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