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电影《志愿军》回应争议造型:幼年李晓角色是战争孤儿的缩影

电影《志愿军》回应争议造型:幼年李晓角色是战争孤儿的缩影

近日,《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引发网友热议。15日,电影官方微博发布59位演员的杀青照,其中幼年李晓的人物造型引发网友争议。对此,电影官方微博刚刚作出回应,介绍了该角色的成长背景。

据官方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幼年的李晓在战乱中被外国人收养,她被“养父”要求扮成小丑跳舞,在宴会上供人取乐。这是李晓屈辱的幼年时代,也是旧社会受尽列强欺辱、颠沛流离的战争孤儿的缩影。

对于这个角色造型的争议,电影制作方表示,他们本着还原历史、呈现人性真实面貌的原则,对这个角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认为,这个造型虽然看起来有些令人不适,但却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痛苦与磨难。

同时,制作方也表示,他们会尊重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期在电影上映时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电影志愿军》以雄兵出击为主题,通过李晓等众多角色的人生经历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和坚韧。虽然幼年李晓的造型引发了争议,但该电影的制作精良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依然备受期待。

总之,战争孤儿李晓的故事是令人心痛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期待在电影《电影志愿军》中看到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磨难与辉煌。

我的青春之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女兵》系列

口述:王代玲(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

整理:女儿张燕冰

我是重庆合川临江(现在的内口)人,生于农历1931年腊月28日。

父亲一生勤奋,待人宽厚,通达开明。当时家里有一些田地,一个油坊和一个布庄,还掌管着一个渡口。

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很忙碌,白天不常在家。要是有事找父亲,都要等到很晚。母亲的样子很清秀,温良勤俭。话虽不多,却透着一股坚韧的气质。父亲和母亲,夫唱妇和,鹿车共挽。辛劳抚养了我们兄妹七人,我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

我六岁多上学,就读于临江的一所私立学校(校址是现在的内口小学),由于好学,成绩一直不错。

1945年,饱受八年战火蹂躏的中国,经济凋敝,物价高涨,家里的生计也受到影响。要供五个儿女上学,父亲感到了压力。

考虑到我已读了七年书,又是个女孩儿,就打算让我停学。我知道后不甘心,就背着父母,只身跑到18里外的县城,考取了一所半公费的会计职业中学,学习统计。当弟弟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既无奈又欣喜。女儿虽然自作主张,但也很争气。便差人用滑竿接我回家。记得那天,家里做了好吃的饭菜,请了亲朋好友,就像过年一样。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是镇上的副保长,掩护过地下党的同志。还通过自家管理的渡口,把药品和物资从沱江运往华蓥山游击队。我所在学校的校长夫妇也是地下党,经常给我们讲一些要捣毁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道理。

我有一个孃孃,是地下党的交通员。看我年纪小,不显眼,又机灵稳重,就培养我帮她做些工作。

1948年夏的一天,孃孃让我去送一些字条。记得她表情严肃,一再叮嘱我,走哪条街,找哪个人……那天下着连阴雨,天色黢黑,街上没什么人。差不多一周后,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合川金子沱武装起义。猜想那一定是有关那次行动的重要信息。

震撼大西南的合川金子沱武装起义,是川东党组织为了配合解放战争的正面战场,牵制敌人,而组织川东纵队发动的。由于内无后勤补给,外无援军接应,牺牲了24名英烈,起义遭受失败,但它打乱了的战略部署。先辈们为人民解放而献身的精神,像“金子”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宣布解放。

此时,我已经从职业中学毕业,再一次背着父母,和同学一起跑到了重庆。本打算报考大学,和哥哥、表姐们(当时他们都在重大念书)一起,继续学业。

当我看到山城破晓,告别苦难的人们,脸上都挂满了喜悦。解放军纪律严明,礼貌有序地帮助百姓们恢复生活。街上各种店铺,照常营业,人心安定。不时有群众发自内心的高喊 “是大救星”“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远处还传来阵阵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解放军的宣传员充满的演讲,热血青年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在这一切的感召之下,我放弃了考大学的想法,于1949年12月毅然报考军校,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光荣的一员。

记得我随部队乘着军列(闷罐子铁皮火车)向璧山开拔的那天,哥哥和表姐们提着装着家乡腊肉的饭盒来送行。

他们追赶着火车,边跑边喊着我的小名:璧妹儿,别走了,留下吧......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我多少有些感伤。

在我17岁的生命里,上学读书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离开学校,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更没曾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和父母的永别。

入伍后,我们先被集中到璧山来福营的璧山军分区,在军政干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训练,有政治教育、军规军纪,队列射击等,也组织帮助当地人民恢复生产,解决生产问题。和我一起的还有刘文萍、张梦桃、李慧等。学习训练结束后,我和刘文萍、张梦桃被分配到了12军35师教导队,李慧去了师文工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12月1日,部队奉命到四川江津集结。下旬到达河北深县进行整编、改装、训练,学习简单韩语对话,了解朝鲜战场和地方武器装备的情况,了解近战、夜战和空袭战,准备入朝参战。

1951年3月21日,部队由辽宁宽甸县河口跨过了鸭绿江。我开始经历惊心动魄、终生难忘的战争生活,经受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考验。

记得跨过鸭绿江,映入眼帘的是,弹坑累累,一片废墟,田园荒芜。

也正是在此时,我从另一个部队的同乡那里,知道了父母双双去世的消息。

部队刚刚到达集结地,就接受了3兵团下达给12军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任务, 35师的任务是会同34师合歼土耳其旅。

部队立即进入待命状态,由于时间紧迫,补给不足,面对装备优良的外国联军,有些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师长和政委刘昌就大抓政治思想工作,使得全体指战员们的士气非常高涨,“为祖国争光”“为中朝人民立功”“保卫和平”的口号声响彻营地,决心书、保证书像雪片飞来。

指战员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打仗。营地处处燃烧着保家卫国的和抗击侵略的怒火,加上超大训练的负荷,这让我无暇顾及失去父母的悲伤情绪。

严酷的战争形势,和即刻到来从未体验过的,难以想象的战斗场面,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惶恐,同时又有些好奇和期待。

记得部队经常行军,每人自带干粮,加上武器装备,男兵负重达30多公斤。每个人脚上都磨了血泡,就用火烧过的针穿上头发丝把血泡挑破,然后继续前行。

带的干粮多半是炒面,用水和着吃。在冬季寒冷的气温下,水壶里的水,都冻成了冰,大家只好抓一把雪就着炒面吃下去。有时不注意吹口气,炒面就会喷一脸,看着连眉毛上都沾着炒面的样子,大家都会忍不住笑起来。正是这种不畏艰苦、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学生兵。

有的战友掉了队,就被后面的收容车收容。我始终紧跟着队伍,从没拉下过。也有路过的后勤装备车,喊我上车想捎我一段,都被我谢绝了。我总是自称,自己天生一双能跑路的脚。

最长一次行军,是配合12军主力部队安全转移。35师奉命殿后,部队连续行军9昼夜,每天100多里。其中有5天是在敌人的炮火下运动,有2天都没吃上东西

路上敌机追赶轰炸,炮弹不断在身边炸响,前后的战友不断倒下,能跟着部队前进,全凭意志和勇气。每走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由于白天敌人以空中飞机和地面炮火控制我军的行动,因此部队经常要夜行军。丛林荒野,伸手不见五指,每人胳膊上绑一条白毛巾以示目标。长时间的劳顿饥饿,难免眼花了跟错了目标。有的战友误跟着友邻部队走了,有的战友就这样失踪了,或被韩国部队俘虏,甚至被杀害了。

一次夜行军休息时,两个战友去方便,听见不远处有人说话,开始以为是自己人,仔细一听,叽里咕噜听不懂,才猛然意识到是外国联军。竟然离得那么近!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如果不小心被敌军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1951年5月14日,第12军转移到春川以东地区,参加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35师的任务是与34师合歼南朝鲜军第5师。

副师长蔡启荣,平日里喜欢开玩笑、和蔼可亲、如父如兄,在战场上却是一员战将。在这次作战中,他始终指挥奋战在加里山前线。5月17日,蔡师长率前移指挥所进入加里山毛老谷研究战况,遭敌人炮击,光荣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作战科副科长李超峰和105团副团长赵切源,参谋吕学政也负了重伤。

部队遭受了巨大损失,我被临时调去前沿指挥所,主要任务是绘制战场的路线地形图。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准确地描述战场地形。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要跟着指挥所去前沿实地侦察测量,有时离敌人工事也就几百米。再结合侦察人员的讲述,综合起来绘制地图。

耳边炮声轰鸣,眼前硝烟弥漫,要不时掸掉由于敌人炮火震落到图纸上的土,身边的战友时刻保护着安全。图纸绘好,再和侦察员核实一下,最后送给指挥部首长,为即将到来的战斗部署和行动路线提供依据。

华川阻击战中,我们绘制的路线地形图都基本没用到,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那一仗打的真是千难万险。我们12军好不容易跳出美第10军的包围圈,跳到洪杨公路以西,不料又遭遇美7师和韩军的截击,把12军一截为二。

军直机关和35师已经转移到华川东北,35师的103团在华川城西拼死阻击,其中一个连半天的苦战,打的就剩下4个人(就是后来12军著名的华川四勇士)。

置身前沿,近距离目睹了加里山歼灭战的激烈炮火和洪杨公路阻击战血流成河(即流传的血染洪杨公路),使我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1951年10月,金城防御作战时,师直属机关奉命上阵地接防。离开驻地后,机关驻地沙采洞就遭到了美军飞机的轰炸,留守的指战员和刚刚到达的文工队员们,有的牺牲,有的负伤。师政委鲁之沫鲁2号的爱人,因为快要生产了,就留守下来,结果也在那次轰炸中遇难了。如果那天我没有随机关转移,也许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35师师长张镰斧,我们叫他张1号,老同志们都称他为12军的一只虎。在朝鲜战场上,张1号也打出了威名。记得一次在阵地上,美军飞机低空盘旋,不断喊叫“张镰斧,投降吧”。

1952年初,美国公然违反国际公法,高空投放大量带细菌的毒虫,进行了细菌战。部队突击建立了传染病房和隔离室,全体指战员都要接种鼠疫疫苗。主要交通线两侧和防疫区的朝鲜人民,以及战俘营中的“联合”战俘也接种了鼠疫疫苗。部队卫生员为大家宣传讲解防疫知识和方法。要求全体人员带口罩,勤洗手。发动战士们清秽、灭鼠、灭蝇、灭蚤等。

1952年8月6日,35师104团4连副排长杨春增,率领一个班,坚守金城前线京畿山541高地,激战一昼夜,打退联合14次进攻,歼敌4000余人,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他和卫生员牟元礼。在人亡弹绝的情况下,敌人又大举进攻,为保住阵地,杨春增高举最后一颗手雷,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部队曾派我到基层连队报告英烈事迹。一个人骑着马,翻过一个山丘又穿过一个山坳,有时还要赶夜路,朝鲜的冬天特别冷。但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也就那时好像不觉得冷,也不知道怕了。

12军在朝鲜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粉碎夏秋季攻势、巩固阵地作战、战术反击与上甘岭战役、反登陆作战。这些载入史册的光荣事迹,是12军全体指战员创造的,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部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官兵平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特别温暖。有一次我生病,就想吃豆芽。当时是冬天,条件又艰苦,老炊事班长愣是从老乡家买了一点黄豆,用棉被捂着,还没等到发芽,部队又要转移了。每当想起这些,都感怀不已。

部队要求,要爱惜朝鲜的一草一木。每到宿营地,战友们都不顾劳累,帮助朝鲜老乡打扫卫生,担水劈柴,看病送药,与朝鲜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通过上前线,让我这一生都受益匪浅,就像是一次人生的蜕变。我看到战场上炮弹如洪水猛兽,血肉之躯是多么不堪一击。可是我们的战士却英勇地和敌人作战,至生死于不顾,为打败侵略者,保卫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当我们想起他们,就感到心里难过。我们这些幸存者,能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平静与安宁,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我们唯有努力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奉献一己之力,才能对得起那些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友和光荣牺牲的先烈们。

1954年,部队撤回国内,大部分女同志都退出了现役。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转业到地方后,一直坚持工作到退休。我总觉得,我们没有资格坐享先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成果。想想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我们唯有把自己融入到祖国建设的大军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自己微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付出努力,才能告慰天上的英灵。

我和老伴在朝鲜战场上结缘,携手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共同经历战火硝烟的洗礼,经受政治风云的考验。不论顺境逆境,我们都荣辱共当,甘苦同尝。当然,我们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光。难得空闲时,我俩会在棋盘上对弈一局,或一起练练书法,再相互圈点一下,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浪漫了。

悠悠岁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自己,我从一名普通的女学生,放弃校园学习的梦想,选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奔赴战场,在保家卫国中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我这一生,做过文化教员、作战参谋、国家公务员,先后在军队、国家外事单位、政府部门工作过,都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畏困难、恪守职责。

我这一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凡事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相信组织,相信党。

投笔从戎,征战沙场。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却给我的人生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我生命的底色,一个军人的底色。一路走来,尽管道路曲折坎坷,不平坦,也不平静,但我从未后悔过。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资讯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