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一个绝不能忘记的日子,在所有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下,日本侵略者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国内的矛盾,毛主席出于对人民大众和中国未来的考虑,决定接受赴重庆谈判的邀请,争取和平建国。
虽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毛主席的个人安危却是至关重要的,革命离不开毛主席,中国离不开毛主席,中国人民也离不开毛主席。
“一龙二虎三鼠”作为毛主席的红色战车,为毛主席此行保驾护航,不料消息被戴笠所知,戴笠一头雾水:毛主席还有一个三叔?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决定时刻早在日本准备发出公告无条件投降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消息,虽说日本投降是必然的结局,但他也没想到有这么快。
慌乱之际,一边准备致电冈村宁次,通知其向部队,向何应钦投降之外,一边在谋划着如何拖延时间让他可以调兵遣将占据有利局势发动内战。
戴笠(中)
结果思来想去,只有谈判这一条路,到底有没有决意在重庆谈判中加害毛主席?这一点,可以从存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员的《日记》看出端倪。
“对共问题,郑重考虑,不敢稍有孟浪,总不使内外有所藉口,或因此再起纷扰,最后惟有天命是从也。”
其实也是畏首畏尾的,毛主席来不来重庆赴约他不知道,但是他绝对不敢光明正大地杀害毛主席。
害怕背负骂名,害怕国际上对他进行谴责,最后他只好笃定毛主席不敢来重庆赴约,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顺势把“拒绝和平”的帽子扣在中国的身上。
结果毛主席就赴约了,伟大且目光如炬的毛主席早在8月10日日本投降之前,就向写了一份报告《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军任务的决定》
他在报告中指出:和一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斗了几十年的毛主席,岂能不明白他这个老对手心里在想些什么。
做出重庆谈判的决定也是在毛主席的逼迫下不得已而为之,各个解放区的八路军部队在对尚在抵抗的日伪军发动最后进攻,他如果晚一步,局势就更对他不利了。
另一方面,国际上,苏联和美国都在盯着中国,斯大林曾给中央发电报,称赞成毛主席走“和平”的道路,主张他去重庆赴约。
美国方面也是十分关注,就这样,一场势在必行的和平谈判定在了重庆,虽然没有流露出对毛主席的异样想法,但是有备无患,毛主席的个人安危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毛主席决定前往重庆赴约之际,中央召开了关于如何保卫毛主席在重庆期间安全的筹备会议,商议该如何做好万全准备保护毛主席。
周恩来周总理在会议上说道:“我的建议是主席先不要去,由我先去重庆,一来可以探探情况,二来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主席的安全也不会受到威胁”
结果毛主席不同意,“恩来的安全就不重要吗?再说了人家邀请的是我,我不去,不就给了他们把屎盆子往我们身上扣的理由了吗?”
“怕什么,就算是软禁我也不怕,现在局势是对我们有利的,而且苏联和美国都在观望,重庆可以去,也必须去。”
最后在毛主席的坚持下,终于同于由毛主席,周总理和身为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同志一同前往。
万全准备不过在会议上,中央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提议如果重庆之行出现问题,将由同志接替毛主席职务,陈云、彭真作为候补书记。
周总理在会议结束后,立即就密电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为毛主席重庆之行做好完全准备,除了住宿、饮食、交通上的安全外,警卫工作是头等大事。
在交待了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后,周总理还作出了两手准备,派出一队警卫贴身保卫毛主席,就怕有人在飞机上动手脚。
可是这个警卫的人选该选谁呢?除了机警,反应快,缜密之外,最好还要有经验,周总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龙飞虎和陈龙。
西安事变之际,周总理赶赴西安促成事情的和平解决,当时负责保卫周总理安全的就是龙飞虎和陈龙。
除了龙飞虎和陈龙外,还有颜太龙,颜太龙是贺子珍同志的老乡,从井冈山下来的老红军,参加过长征,能力上绝对是一把好手;
齐吉树,毛主席的贴身警卫班,负责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舒光才和戚继恕,是被推举出来的神,枪法如神,
一共6人,周总理忙活了大半天,总算是敲定了人选,相信毛主席的安全定能得到保证,正长舒一口气的时候,旁边的李克农拿着名单琢磨了起来。
“陈龙、颜太龙、龙飞虎,这不是两龙一虎嘛,好家伙,有龙虎护佑,什么妖魔鬼怪都伤害不了毛主席了!”
“不对,还有三鼠呢”周总理提醒李克农,齐吉树、舒光才、戚继恕,三人的名字都带有“鼠”字,树、舒、恕与“鼠”同音。
李克农哈哈大笑,“对,对,对,还有三鼠呢!一虎两龙三鼠,这下子更好了”真是无巧不成书,6个人的名字还有这番有趣的联系。
结果毛主席听到了这个说法后,还饶有兴致地说:“龙、虎、鼠,都给他们当了,我岂不是什么都当不了了?连当个钻地洞的老鼠都没机会咯!”
其实毛主席对这番前行也是忧心忡忡,国家饱受战乱多年,经济上凋敝不已,人民的生活也苦不堪言。
“最好是谈成了,和平建国,这样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就算是鸿门宴,我也不想当那个沛公,更不当霸王”
就这样,在“一虎两龙三鼠”的保护下,怀揣着“和平建国”希望的毛主席启程搭上了专门派来的飞机前往重庆。
走漏风声?另一方面在重庆,毛主席启程前来的消息炸开了锅,最为惊讶的还是的得力手下,军统头子戴笠。
他听闻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去找了,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让戴笠始终都想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保护好的安全,出了问题,我就把你送上国际法庭”对这个自己最大的对手,反而是要戴笠保护他。
难道不是杀了他吗?戴笠始终没问出这句自己心里的疑惑,其实他哪里知道,当时重庆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齐聚在这里的各国记者更是成为了毛主席的“保护符”。
不敢,戴笠自然也不敢,他遵从了命令,派出数队特务准备拱卫毛主席的安全,这个行为还让本来负责毛主席安全的警卫队大为紧张。
“一虎两龙三叔?这些都是些什么?尤其是这个三叔,怎么从来没听过?这怎么来谈判还带着三叔游山玩水来了?”
戴笠在收到手下提供的毛主席随行人员名单后大为疑惑,他的手下把“三鼠”写作“三叔”,戴笠还以为真的是毛主席的三叔随同前来了。
这下可把戴笠气炸了,自己这么紧张地保护,毛主席反倒是带着家人来游山玩水了,拿着名单就去找了。
也不明所以,于是就想去见一见这个“三叔”究竟是何人,让戴笠去安排一下,谨慎的戴笠派出一队特务保护着,一行人直奔毛主席下榻的林园而来。
这个三叔究竟是谁?戴笠心里没底,就找到了曾在重庆工作过多年的周恩来周总理,想从周总理这里套得三叔的秘密。
“什么三叔?”周总理起初也没明白,接着才反应过来,“什么三叔,三鼠吧,我们的警卫员就叫一虎两龙三鼠!”
戴笠听完恍然大悟,暗骂手下搞得自己也过分紧张,毛主席一行的沉着冷静,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戴笠也开始疑神疑鬼起来。
就在前一天的宴会上,毛主席还高兴地和碰杯,丝毫不害怕有人会在水杯里下毒,让接到保护命令的戴笠大为头疼。
随后他把真相告诉的时候,倒是没什么反应,嘱咐他继续做好安保工作,便同毛主席有了一次简单的交谈。
据的幕僚陈布雷回忆,在这次同毛主席的林园交谈结束后回来便对他透露:此人不可轻视,闻他嗜烟如命,但和我谈话期间竟一支烟都不抽,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不知道的是,毛主席早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就为了和他达成“和平协议”,倒是没啥准备,一切都要毛主席牵头。
毛主席对此也不在意,既然没有准备,那就按我们的方案来,自然不是真心地要和谈,所以毛主席提出的方案他总是一句“再想想”打发过去。
这一来二去,竟拖了43天的时间,可苦了随行“一虎两龙三鼠”,深入虎穴,6人丝毫不敢大意,24小时守卫连一眼都没有合上。
在林园附近,戴笠安排了不少特务,名为保护,实则是在监视毛主席一行人的动向,龙飞虎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几天下来实在是熬不住了。
他找到周总理说:“总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人少,力量不够,迟早会疲倦的,万一到时候疏忽了,就怕主席的安危出现问题”
周总理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就建议毛主席搬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那里人手众多,而且周总理也安排好了警卫力量。
毛主席几天下来,对于龙飞虎、陈龙等人的辛苦也是看在眼里,便同意了周总理的建议,一行人入住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
毛主席在尽心竭力地为中国人民的将来谋幸福,和斗智斗勇的同时,也在操心着自己的警卫员,真不愧是一代伟人。
化险为夷重庆谈判的结果虽然是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但历史早已经证明,并不是真心的,于是在毛主席准备离开之际,他动起了“杀心”。
1945年10月8日,他对戴笠下了一道命令,“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要趁毛主席离开之际,在飞机上制造意外害死毛主席。
《日记》中也有记载,“如此罪大恶极之祸首(指毛主席),如若不加审治,何以对我为抗战而死军民在天之灵?”
他决意要扣押和审判毛主席,却找了个告慰为抗战而死的军民的理由,简直荒诞至极,戴笠也很奇怪,明明之前要自己一心保护毛主席安全,如今却又要他害死毛主席。
不过他还是照办了,可最后为何毛主席还是平安地回到了延安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负责保卫毛主席安全的“一虎两龙三鼠”和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正是张治中,张治中虽然是的手下,深得其信赖,但他本人却对和平一事极为赞成,尤其反对发动内战。
戴笠策划害死毛主席的计划就被他得知了,他立马将消息转告了周总理,然后亲自登门找到了。
“一个多月了,该说的都说了,谈也谈好了,协议也签了,现在人家要走了校长()还愈加阻拦,这是为何?”
张治中的话让大为光火,明明是自己的手下,现在却站在了对立面,正要发作之余,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犹豫了起来。
“即便今日害死了他(毛主席),整个世界都在看着我们,日后该如何解释?背信弃义的不是他,将会是我们。”
毛主席成功返回延安
本欲置毛主席于背信弃义的地步,现在把自己推上了背后开黑枪的档口,他就犹豫了,这一犹豫,戴笠迟迟没有收到动手的命令,结果就让毛主席坐上飞机离开了。
结果后悔不已,1945年10月13日,也就是毛主席离开的第三天,他就秘密发布了命令,准备发动对军队的进攻,10月底,30军和40军进犯晋冀鲁豫解放区。
毛主席回到延安也是松了一口气,亲自找到了陈龙,将自己戴了多年的手表送给了他,可以说“一虎两龙三鼠”护卫了毛主席的安全,也间接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公元1035年的一个深秋之夜,在一座大宅院子里,26岁的苏洵遥望明月,若有所思。
细细回首这几年,可谓历尽人间悲欢离合。母亲病故,长女夭折。二哥、小舅、朋友均进士及第,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家中夫人添次女嗷嗷待哺。活脱脱的现代人的“中年危机”。
上有老父,家有妻小,人到中年,学无功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我们的男一号苏洵面对“中年危机”,且看他是如何完美逆袭的。
01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的“三苏”之一(且是唯一一个没中科考的文学大家)。这三苏又是谁呀?苏洵,人称老苏,是父亲; 苏轼,大苏,大儿子; 苏辙,小苏,小儿子也。父子俩,同时入榜八大文豪!一家占了三个名额,“一门三文豪”!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当时的苏家家境殷实,家风甚好。父亲苏序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专门请老师在家中教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书房的藏书更是布满半壁。
虽然苏洵天生聪明,但生性顽皮,不爱读书只爱捣蛋,认为自己已读懂了,经常逃课跑到外面去玩耍。气得教书先生只能摇头叹息。而父亲也只是说一句:“非忧其不学者也。”不用担心小儿子苏洵不爱读书,非常淡定,其实父亲是因材施教呢。
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从小时候开始就非常用功读书,而且都是天生聪明,属于别人家的孩子那类。不过大哥苏澹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二哥苏涣不负家族众望,于公元1027年考取进士。
02
公元1027年,苏洵娶妻程氏,是当时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因为父亲健在,家境富实,苏洵毫无养家糊口的烦恼,继续成天游山玩水,所谓历练人生。看来成亲也改变不了苏洵不爱读书的本性。
老父苏序也是“纵而不问”,他深知家风良好,深信儿子们“是金子总会发光”,也不一定非得科考才算成功。这样的苏洵可谓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公元1028年,苏洵喜得长女,本是幸福的事情,不料未满一岁就夭折了。公元1030年大儿子景先出生。但此时的苏洵还是没想到要读书。
公元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突然生病去世。痛失母亲,让苏洵深深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和无常!似乎该开始思考人生了。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二哥苏涣期间也回家奔丧。他知道弟弟不思进取,不爱读书,有心帮弟弟一把。二哥知道弟弟喜欢踏游山河,于是让他写有关山水的文章。
苏洵欣然答应。只是细细斟酌,却无从下笔,只恨腹中无墨。苏涣只能换另外一计,执行B计划。让苏洵重新修订苏氏族谱,希望弟弟能从中一边感受族人勤奋优良家风,一边能受到激发而发奋读书。
这是关系整个家族的大事,苏洵无法推脱。于是他从了解族谱开始入手,再考虑修订。在此期间,苏洵重新认识了苏氏家族。看到族人先辈如此勤奋好学,争取了家族功名和财富,联想自己,面临中年危机,各种的变故,顿觉羞愧万分,悔恨自己荒废学业、虚度岁月。
03
苏洵终于觉醒了,决心发奋图强,刻苦读书。老父苏序甚是欣喜万分,其妻程氏更是大力支持,包揽家中大小事,让他潜心苦读。
这一年,已经是公元1035年,苏洵已经二十六岁,对于古代人均寿命来说,实在是妥妥的中年了。所幸的是,苏洵面对“中年危机”,突然觉醒,奋起直追,苦读求学。
期间,夫人程氏1033年、1035年各生下一女,1036年生下苏轼。1037年、1038年苏洵均参加科考,只是功名跟苦读并不一定成正比,苏洵都没中榜。1037年,长兄苏澹病逝,1038年,长子夭折。1039年,程夫人生下幼子苏辙。
04
苏洵多次科考,却屡考屡败,简直就是“考渣”。难道是上天惩罚他?苏洵整理自己的人生规划后,重新调整了人生目标,决心不再参加科考,决定走自己的读书之路,为自己读书,不为科考读书。
此时的苏洵已经三十有七,这是他人生的第二大转折点。他为了彻底放下科考,把以前所有关于科考的文章书稿找出来,堆放成小山,噗呲一把火,一瞬间即刻烟消灰烬,到此终结。
妻子程夫人看到苏洵的奋发图强,更是大力支持,包揽了家中大小事务。有一次,程夫人给苏洵准备了一碟粽子和一碟白糖送到书房,然后即退出继续做事。回来收碟子时发现粽子吃完了,糖还在,而苏洵嘴边尽染墨汁,像极了小花猫。原来苏洵把墨汁当糖粘粽子吃了。
有了夫人的定心后盾,苏洵博览群书,寻师访友,潜心精读《四书五经》《论语》《孟子》诸子百家学说。经过苦心沉淀,苏洵已经变得文思敏捷,下笔之间有如滔滔江水,澎湃而驰骋,再也不是以前想书写秀丽山水都词穷得“中年”人了。
05
苏洵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也没忘记教育苏轼苏辙。而兄弟俩完美传承了父亲小时候的顽皮,活泼爱动。苏洵为了不让孩子们像他一样年少不懂事,虚度好时光,于是跟他们斗智斗勇。是不是又是现代人教娃鸡飞狗跳的模样?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苏洵充分利用了儿童的好奇心,假装背着孩子们偷偷读书,待他们看到,赶紧藏起来。于是孩子们顺利上当,心想这老爹背地里偷看什么好书了,不行,我们也得瞧瞧,到时候还可以向娘亲告密邀功去,说不定能奖好东西吃吃呢。
诱导成功!孩子们果然上当,父亲一走,赶紧找出书来,好好研究细读一番。完了还不忘向娘亲解说解说。苏洵带着孩子们游遍名山名水名寺,拓展孩子们的境界,提升孩子们的格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于时机成熟。公元1057年,苏洵亲自带着苏轼苏辙去赶考。同时也顺便把自己写的文章,向当时的文坛及政界的名人欧阳修请教。这一看可不得了,欧阳修直接赞扬他的文章可以跟贾谊、刘向相比了。要知道贾谊是中国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刘向则是汉朝的宗室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中国目录学鼻祖呢。
更神奇的是,苏轼苏辙这哥俩竟然同时金榜题名!于是,父子仨一下子名扬汴京,所有的文人学者都在争相传阅三苏的文章。民间传闻只要精读三苏文章,就能科考成功。
以至于苏洵这位老苏调侃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两儿如拾芥。”人家都说科考很难,但苏洵两个儿子一考即中,少年得志,那是科考很容易吗?当然不是,苏洵老爹却是科场考渣,科考比登天还难。不过,苏洵最终大器晚成,名扬千古。
莫道中年危机难,苏洵却成功逆袭。学习永不为迟,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三苏父子,才名远扬,璀璨了人生,惊艳了后世!
作者:阳光灿烂
唐宋八大家,这家人占了三席!没错,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
苏门三父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苏轼,但其实父子三人个个有其殊才,真应了那句“一门父子三词客”。
名垂青史的
“三苏”父子是怎样炼成的?
01
许多人对苏洵的印象,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是面目较为模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很多人知道他,则是因为他被写进了《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这当然不是说苏洵在27岁之前都不读书,事实上,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考过一次进士,但没考上。古代科举难考,屡败屡战的大有人在,但苏洵却在考了一次之后就不考了,非但不考,连书也不想读了,整日游山玩水。
苏洵的父亲苏序对此的态度是“纵而不问”,但与此同时,却对苏洵的两个哥哥督责有加。苏序的“区别对待”也可以说是“因材施教”,宋科举,读的都是“声律记问之书”,这是苏洵不擅长读也不爱读的,父亲苏序深知这一点。再加上苏序自己也“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自己读书写诗只观其大略,所以也不勉强儿子,任他“野蛮生长”去了。
到了27岁,苏洵大概是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摆烂”了,生出了重新读书的想法,他的妻子程氏也十分支持。就这样,27岁“高龄”的苏洵开始专心读书备考。
在苏洵27岁开始用功读书之后,他相继有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与日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始终未能科举成功。终于,在37岁这年,他下定决心,彻底不考了,他要自由地读书,不为应付考试而读书。他也因此成了八大家中“学历”最低的一个,只有他没有进士资格。
但在他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在他走上一条自觉的、自由的探索之路后,他的学问反而突飞猛进,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均创作于闭门读书这十多年间。苏洵的读书之路,似乎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02
在苏洵闭门读书的时间里,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
苏洵的教育非常有特色,首先就体现在他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上。(两兄弟都是先有小名,及至读书时才正式取名)
“轼”是指古代车辆前端供手扶的横木,看似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为人当如车轼,虽处于显要位置,却也要懂得掩藏自己,避免锋芒过露。
“辙”是指车轮辗过的痕迹,对车子来说,功过祸福都跟车辙无关,既能避祸也能让功,如此安度一生。
知子莫如父,苏洵把对儿子性格的了解,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都凝聚在了名字上。苏轼性格外露,父亲担心他在社会上生存口无遮拦,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苏辙性格沉稳,是十分让人放心的。对照苏轼苏辙此后的人生境遇,不得不说,苏洵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尽管自己屡考不第,但在教育两个儿子上,苏洵却很有一套。他自己就不是死读书的人,对苏轼苏辙的教育自然也很灵活,比如藏书,对一些好书奇书,苏洵自己看后故意藏起来,引得苏轼兄弟二人因为“猎奇”而偷来看。或者以奖励的方法,鼓励兄弟俩读书并提问。又如抄书,他让二人以抄书来读书,规定古籍经典须抄一遍阅一遍。还有游学,苏洵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坚定践行者,他也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走访名师高仕。
他还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搞同题作文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并通过不同视角的探讨交流,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现存的三苏同题《六国论》,既各抒己见,又各有千秋,十分值得一看。
在苏洵的引导下,苏轼苏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培养了成熟的思想和写作手法。两兄弟初出茅庐参加制科考试时,便一举成名,双双高中。苏辙后来回忆说:“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可见父亲这位良师对他们的影响。
03
和名满天下的哥哥苏轼相比,弟弟苏辙似乎完全埋没在了兄长的光芒之下。很多人对苏辙的了解,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头衔外,其他的几乎一片空白,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又好像说不出来他有什么代表作。
虽然名气不如苏轼,但苏辙同样有着光彩耀人的传奇人生,他的才情和才干同样不容小觑。连苏轼自己都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无论他人和后人如何比较评价,苏轼和苏辙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都是不容置疑的,贯穿了彼此的一生。
苏辙只比苏轼小两岁,年纪相仿的兄弟二人,从小一起读书与成长,科场共搏击,仕途同起落。彼此不仅是手足,更是人生路上最为信任和持久的知音与挚友。青少年时期,他们一起在老家眉山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入仕后,二人聚少离多,但从未中止过联系,诗文唱和伴随着他们的一生。那些互相交流的诗词佳句,既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更是他们兄弟情深的明证。
苏轼一生当中的许多著名诗词,都与苏辙有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旷世名句,“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的毕生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喟叹……
乌台诗案时,苏辙得到消息后,积极展开营救,写下情深切切的传世名文《为兄轼下狱上书》,向朝廷请愿:只要能为兄长赎罪,愿免一身官职。心情低落的苏轼在狱中,也给弟弟写下诀别诗,把一家人都托付给弟弟照顾,“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因。”可见兄弟情深。
此后,两兄弟又多次被贬调迁,但在艰难时局中,一直相互支持勉励,不曾断联。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兄弟二人最后一次相见。
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苏辙在祭文里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而苏轼也曾在写给好友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轼和苏辙,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和挚友,纵然人生漂泊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从未疏远,“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04
三苏,为父、为子、为兄、为弟,都是人间理想。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部分资料来自/央视《百家讲坛》节目
新华每日电讯《苏门三父子:文章传千古,家风润神州》 等
图/截自纪录片《苏东坡》
你最喜欢“三苏”的哪句诗词?
监制 | 李浙 主编 | 王若璐
编辑 | 杨瑜婷 校对 | 高少卓
十几岁就开始去盗墓,经验极为丰富。曾经工作于市井之中,当一个地痞的小混混,而后从事也一些考古工作,在此过程中察觉了汪家的存在并追查听雷的秘密。后遇裘德考,得到了一些信息,通过文锦的情侣关系混入张起灵和文锦的西沙考古队,后因为半夜私自下海底墓盗取裘德考需要的物品,被解连环发现,解连环跟踪至海底墓,在墓下吴三省发现有人跟踪,该人由真正的吴三省杀死,随后2人发生口角,最后两人达成一致共同对付组织,之后整个西沙考古队成员,全部下入海底墓,却被墓下的三叔给用一种特别的迷香迷倒,后所有人昏迷并被送回组织。西沙事件结束后,一边与解连环共用“吴三省”的名字以联手对付组织“它”,一边不懈寻找在疗养院神秘失踪的陈文锦。此后解连环与吴三省在吴家扎根,伴随吴邪成长。一直充当吴邪三叔的解连环在蛇沼鬼城中身受重伤,和文锦把真实身份告知了吴邪后消失。而真正的吴三省随后沿着早就被汪家人定好的轨迹进入了陵墓深处,将信息存储于鸡冠蛇中和黑金古刀让黑眼镜交给吴邪等人,随后进入陨石与陈文锦重逢,二人彻底诀别。汪家覆灭后为治好吴邪的肺病,引导吴邪探索听雷的秘密;但再未出现在吴邪的面前。故事起源於1952年,主角吴邪的祖父吴老狗在长沙的血屍墓里发现战国帛书,而引发後来吴邪从帛书解谜途中的一段段冒险。五十年後,吴邪一个看似单纯的吴家富二代,大学毕业後便经营著古董店,日子过一天是一天,殊不知其身世冒险之离奇,因为发现先人笔记中一个秘密就此展开。抱著好奇和一颗想见世面的心,他硬是跟上他三叔及一群盗墓高手的鲁王宫之旅,欲解开帛书之谜。在这个过程中他遇见了闷油瓶和胖子。在途中,很多他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或是连想都没想过的东西,一个接著一个出现。遭遇的每件事,越来越离奇。就在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满是谜题,并欲寻求解答时,唯一的线索──「三叔」却消失了。不甘放弃的吴邪,决定追根究柢,也决定今後不凡但却不为人知的冒险旅程。
各部剧情
七星鲁王宫
五十年前一群长沙土夫子(盗墓贼)挖到了一部战国帛书,残篇中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那群土夫子在地下碰上了诡异事件,几乎全部身亡。五十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先人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在这个古墓中发现很多诡异事物: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最后发现,这个战国古墓“七星鲁王宫”的主人竟是当时最大的盗墓贼,他利用自己的墓穴在死后几千年来一直跟所有想盗他墓的盗墓贼较量,无数人死在其中。
怒海潜沙
从机关重重的七星鲁王宫脱身之后,主角一群人随即被卷入一桩盗墓阴谋,经历了惊险万分的海底盗墓之旅。潜入神秘的明代船墓过程,先是在暴风雨中遇上鬼手、幽灵船、勾人魂魄的“海猴子”,接着遭遇“禁婆”等恐怖怪物攻击,又被奇门遁甲层层机关困住,他们如何从这趟生死一瞬的惊魂之旅突围,这个神秘船墓的主人又是什么谜样的人物?
秦岭神树
朋友老痒出狱,给刚从西礁海底墓归来、在家赋闲没有几日的主人公——“我”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诡异的六角铃铛,古老的厍族,巨大的青铜树,遥远的秦岭腹地。“我”不由得跃跃欲试。接下来,“我”和老痒二人孤身深入到神秘莫测的秦岭探险。但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什么?——各种诡异事物接踵而来,哲罗鲑,黄泉瀑布,尸阵,麒麟竭,烛九阴。这棵巨大的青铜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是一棵许愿树,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图腾?他们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探险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努力,可怖的人物与可憎的面孔交织出现。最后,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超乎所有想象都无法猜透,却又似乎是真实可信的结局。
云顶天宫
十年前,顺子的父亲带领一批神秘人进入茫茫的大雪山,闯入凶险莫名的地宫墓室,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但他们非但不能带着这些财宝离开,反而被困此地,几乎全部死于非命。十年后,“我们”和顺子一行人再次踏足云顶天宫,这更是一次直逼死亡的惊险大穿越:昆仑胎、墙串子、百足神龙等前所未见的怪异事物接替出现,藏尸阁、排道、火山口、门殿、殉葬渠等诡异恐怖之所带来超强的感官刺激。云顶天宫是一代奇人汪藏海为万奴王修建的陵墓。上次出现在海底墓穴中的土夫子几乎齐聚云顶天宫,两地之间有着奇怪的联系。三叔总是在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时机出现。三叔的出现就意味着谜团的最后答案,但这些谜团意然又要追溯到五十年前,而真相远远不止这些。一切的现象表明,更加恐怖、惊悚的场景已经到来。
蛇沼鬼城
从云顶天宫顺利脱出之后,吴邪和苏醒后的三叔进行了一次长谈。吴邪了解到在二十年前海底古墓里发生的三叔没有透露的隐情。关于解连环的神秘死亡以及背后牵涉到战国帛书和老长沙的恩怨,也理出了端倪。就在吴邪认为事情接近真相的时候,两盘来自张起灵的录像带,又让事情重新进入了重重迷雾之中……寻着录像带中支离破碎的线索,吴邪只身一人来到了陌生的青海。顺着前人留下的线索,吴邪发现了考古队最后的去向。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吴邪混入了阿宁前往柴达木盐沼的探险队。
谜海归巢
深入西王母的蛇沼鬼城之后,吴邪一行经过三天三夜极其紧张的搜索,终于在隐藏于密林中的神庙附近找到了进入西王母宫的入口。在入口的泥潭处,他发现三叔的队伍几乎全部离奇死去,但他并没找到三叔的尸体。他们继续涉险,进入西王母城庞大的地系,终于遇到文锦,得悉西沙的秘密,三叔鲜为人知的真正过去也浮出水面。事情并没有完结,路途的终极点就在前方,西王母古城承载一个诡异的文明。浮雕上的巨蛇是否真的存在过。那个如影随形的“它”,究竟来自何方。他们最终看到了一个颠覆一切的秘密。
阴山古楼
在十万大山的腹地,在广西巴乃,为了帮助闷油瓶找回记忆,吴邪与胖子再入险境,搜集西沙事件残存的蛛丝马迹。死而复生的考古队队员,充满奇怪气味的铁块,离奇暴毙的当事人。经由盘马老爹的口述,一切更加扑朔迷离。而噩梦只是刚刚开始,他们几入魔湖,发现了位于水下数百米的瑶族古寨,发现了隐藏其中的汉式大院,更发现了比古墓更令人胆寒的所在!惊竦的事件远不止此:铁人葬、雷王像、石中影、活人祭。他们九死一生,它的意图如此不可捉摸。这个被水淹没的千年瑶寨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大阴谋,随着麒麟文身与古寨的呼应,闷油瓶的身世前所未有地明朗起来。
邛笼石影
回到北京,我们和老九门后人的约见正撞上拍卖会,由于误“点天灯”,我们不得不携拍卖的玉玺逃走。然而,随后交换到的消息,却令双方都大吃一惊。神秘失踪的考古队,闷油瓶非同寻常的身份,连续多年收到的录像带。所有的秘密,最后竟都指向同一处。为了得到这一切的答案,吴邪和闷油瓶兵分两路,前往四川和广西。样式雷上的张家古楼究竟承载过往。幕后操纵的势力难道另有其人。折损了老九门上代全部精英的墓穴吴邪将如何面对,嗜血的毛发、移动的铁衣、诡异的浮雕……谜题终结之前的最后一步,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道石壁后。
大结局(上)
吴邪戴上了三叔的人皮面具,以三叔的身份整顿了三叔在长沙的产业,三叔手下盘口的马仔无不归顺。吴邪、潘子和小花等人兵分三路,从杭州、长沙和北京出发前往广西。在广西巴乃的村寨中,吴邪假扮的三叔再遇裘德考的队伍,并见到了一个肩膀融化垮塌的鬼影。他们发现,这个鬼影就是三十年前张家古楼考古队的队员,名叫张起灵。鬼影是解开这一切秘密的钥匙吗?在鬼影的推动下,他们终于深入这苍茫诡异群山中的巨大秘密——在群山中有一群以食人为生的密洛陀,前往古楼密境的通道在它们的遏阻下凶险万分,波诡云谲。吴邪和胖子终于进入了张家古楼。
大结局(下)
吴邪带着潘子和小花等人终于到了巴乃的大山中,企图进入张家古楼寻找三叔、胖子和闷油瓶等人。而在巴乃的村寨中,吴邪他们见到了一个肩膀都融化塌掉的人,并且最终发现,这个人就是二十年前考古队的队员,并由他揭示了张家古楼大山中的秘密,由此,吴邪和胖子再次进入到张家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