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非洲,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挨饿”两字。全球四大粮食产区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黑海周边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和中国等区域。全球粮食不安全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地区以及不稳定和发生冲突的加勒比海地区。
2022年,受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等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加工、贸易、港口、码头等物流与贸易供应链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问题越发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全球8.5亿饥饿人口中约有1/3在非洲。特别是非洲之角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长、最严重的干旱,该地区约2100万人处于饥荒之中。
非洲土地不适合农业吗?
“非洲需要学会养活自己,非洲拥有世界上65%的未开垦耕地和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有巨大资源可供开发。”塞内加尔总统麦基·萨勒指出。大多数人认为非洲气温极高,土地干旱,不长农作物,所以才会饿死人。犯这种错误的,不是没看过世界地图,就是不懂世界地理。
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非洲大陆的气候分布特点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终年高温,干湿两季。人家没有一年四季的概念,经常就是雨季一年,旱季一年。
整个非洲大陆确实有1/3的面积被沙漠覆盖,但也拥有占全世界60%的可耕种土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有31个非洲国家,那里贫穷、疾病、饥饿和战争频发,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
但引发这些非洲国家贫穷和饥荒的原因,并非是地理位置或气候不适宜耕种。恰恰相反,非洲的土壤是标准的沃土,甚至要优于我们的四川盆地和东北,而且是无农药、无化肥的纯有机土地!
非洲的土壤因为有机物含量太高,土地松软,根本不需要机器去翻地。常规操作是黑人妇女睡到太阳晒屁股,听着鸟鸣声醒来带上种子,拿一个尖嘴锄刨个坑,丢种子下去就种完地了。
非洲人不喜欢种地,原因如下:
一、物产太丰富。非洲非常穷,生活中缺电,缺少工业品,住破房子,穿旧衣服,但不缺满足基本生存所需的东西,那就是食物。中国人纳闷,为什么非洲人不大规模储藏食物?非洲黑人也纳闷,为什么亚洲人和白人老喜欢堆积食物?土地多为什么一定要种上庄稼,林子里到处都是吃的,为什么不吃些新鲜的东西?
二、气候因素。非洲大陆处于赤道附近,常年高温少雨,头顶烈日工作,没兴趣长时间劳作,工作效率低。非洲独特的旱季和雨季气候,旱季降水量极少,雨季降水量极多,庄稼要么旱得旱死,要么涝得涝死。再加上非洲是动植物的天堂,病虫害多得丧心病狂,植物常患黄热病和立枯病等,不用农药的话,粮食产量会大幅下降。
三、文化因素。非洲历史悠久,但有成就的帝国不多,除了埃塞俄比亚、曾经的苏丹帝国、桑海帝国外,非洲几乎没拿得出手的历史。中国人习惯了对庄稼精耕细作。但非洲人更习惯于采摘和打猎生活,自由散漫惯了。在非洲请工人都不敢日结,因为你当天结完工资,他拿了钱可能晚上就去潇洒了,第二天肯定见不到人,直到他们没钱了才会回来工作。
人口大爆炸拖累经济
非洲也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受黑奴贸易和殖民统治影响,如今的非洲一直保持着贫穷落后的状态。当年法兰西人、葡萄牙人、英格兰人、……为什么选择大规模移民北美或南美,而不是更近的非洲呢?
很简单,疾病流行!当年的医疗技术太过落后,西方世界还无法抵御非洲的那些疾病。英国人和法国人后来干脆另辟蹊径,开始大规模的黑奴贸易,把劳动力人口整到温带去……二十一世纪,等到医疗事业发达,白人再想回非洲大陆,“现代殖民战争”的成本就高了(主要通过金融和扶持代理人)。
非洲人炸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生得太多了,而是因为医药事业发展,婴幼儿死亡率大幅降低,造成人口总量的剧烈上升。要是气候稳定,非洲很难出现饥荒。即便雨季推迟了,也能去其他地方找到食物。但现在人口多了,土地被瓜分殆尽。干旱的时间稍久一点,哪怕是多一个月,植物枯萎动物迁徙,再加上非洲人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普遍又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所以很容易造成饥荒。
非洲人的主食
面包树生长周期特别长,成年的面包树可以长到20米,因果实的外形和口感都酷似面包得名。等到面包树开花结果的时候,会有很多猴子爬上去摘果实。所以也叫猴面包树。面包树本身可以储水,雨季过去之后,每个面包树都可以存两三吨的水,等到旱季来临,人们就把树剁开饮用 。
香肠树可以结出类似香肠的木质浆果。也含有淀粉,吃不完的香肠树果实还可以酿酒。不过,香肠果成熟后,会散发出像老鼠一样的怪味,那是因为它要这个吸引蝙蝠来授粉。
在处处积贫,粮食缺乏的非洲,并没有所谓的主食和配菜一说。只要能吃饱,主食、配菜、水果,甚至是虫子都行。芋头、木薯等高产、易管理的碳水化合物最受欢迎。
木薯的老家在南美洲的巴西,16世纪跟随葡萄牙商人来到非洲,与红薯、马铃薯构成世界三大薯类。木薯的70%-80%是淀粉,饱腹感很强,填饱了约6亿人的肚子,属于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之后的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
木薯是非洲人的主食,但不经过处理的木薯有毒。木薯中的“氰苷亚麻苦苷”物质跟胃酸反应,会生成一种名为氢氰酸的神经毒素,被人体吸收轻则头晕呕吐,重则毒发身亡。我国在清朝时期引进木薯,20世纪90年代之后木薯淡出中国人的餐桌。不过经过古人多年的培育,低毒的木薯品种只要食用前去皮,浸泡煮熟,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木薯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不光是耐干旱、耐贫瘠,强抗病性。非洲人只要将切成多段的木薯茎秆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土壤中浇浇水即可。之后更是省心不用打理,木薯就能自然生长。最关键的是它的产量还不低。在贫瘠的自然环境中,木薯的亩产量都能高达两吨左右,如果环境稍微好一点,亩产量甚至能达到6吨。2021年,非洲木薯收获面积高达2840.73万公顷,占全球比重达82.99%。
木薯有着“淀粉之王”的美称,还可加工成零食和小吃,例如鲜芋仙的芋圆还有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都是用木薯粉加工的。木薯有毒,吃多了积食胀气,而木薯粉不会,因此更受欢迎。
在加纳,人们常把木薯做成FuFu,就是把木薯削皮、蒸熟、捣成泥,加水,捏成面团发酵后,配菜和汤吃。
制作FuFu的过程比较辛苦,通常都是两个人捣,一个人加水,捣到杵臼都难的时候,差不多就好了。把捣好的木薯泥,揪成一块一块的,等待发酵,然后准备汤汁。木薯泥是没什么味道,基本上汤汁决定这顿饭的味道。
木薯的另外一个吃法叫Attiéké。不是捣成泥,而是捻碎发酵成颗粒。做起更方便,有点像米饭,口感略酸,可以混着汤汁一起吃。
在喀麦隆,人们常把木薯做成Bobolo,用叶子把磨好的木薯粉包起来,用细绳捆起,蒸制而成。当然也可以搭配酱汁、调料食用,吃起来很筋道,有点像灌肠,烤着吃也很美味。
中国此前对非洲地区实行多项援助,其中就包括对其水稻、小麦等方面种植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个也好理解,尽管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大国,有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但到了非洲落后地区,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等选择匹配的水稻品种,教会非洲人如何耕种,祈祷天公作美才能实现丰收。
小麦变成面包或者面食,需要一系列的加工。水稻同样需要经过脱皮、去壳、过筛等一系列流程,才能形成可食用的大米。这样相比,木薯的加工烹饪就更简单。加点盐巴,轻松解决一餐。对非洲人来说,木薯是主食;对我们来说,木薯则是饭后甜品。
非洲国家要想解决本国的粮食危机,就要舍得加大农业投入。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扔种子的问题,还涉及到系统的育种、农资产品、农机、农业化工四个主要行业,数十个的二级行业。
没有钢铁厂,农业用具无法制造;
没有化工厂,农药、化肥依赖进口;
没有水泥工业,水渠全是泥渠,大雨可能会冲破堤坝;
没有轻工业,连喷农药的喷雾器你都要进口;
没有“农大”人员教育,育种改良无从谈起……
粮食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非洲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怎样才能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或者社会红利呢?让这些人有工作,发展工业最原始的形态,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国土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人口增长,就会爆发饥荒和战乱。非洲曾经有两个工业强国,一个是远在北非的埃及,一个则是最南端的南非。
在各国分工合作,金融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政治透明化为核心的三化一作全球浪潮中,埃及和南非率先倒下,工业开始起步的尼日利亚,东非大裂谷南段的赞比亚以及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接连迷失了方向。
非洲的产油大国尼日利亚,坐上了美国的战车,美元的任何一次波动都会导致尼日利亚经济巨大的震荡;安哥拉、中非,莫桑比克等资源性国家,只是超级战车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得不依靠西方的金融贷款来发展经济。
现在的非洲,已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业国家了。发展农业需要长期投入,不然就“吃了上顿没下顿”。
4月2日,袁隆平铜像在湖南省农科院揭幕,上面刻着“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夫人邓则为丈夫袁隆平铜像献花时,她戴口罩上的一句话,瞬间让人破防: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的一生,就像这样一粒好种子。今天清明,我们一起怀念他。
一、
1936年,时局不稳,6岁的袁隆平随父母逃到汉口,后又辗转湖南、重庆等地,亲眼目睹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心里十分同情那些饿肚子的老百姓。
到了1949年,19岁的袁隆平不顾父母反对,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来院系调整,袁隆平随学校一起,并入了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大学期间,袁隆平“文武双全”,不仅专业课好,小提琴拉得好,游泳也很棒。
只是袁隆平并未经过专业培训,完全是自己练出来的野路子,所以在与专业运动员比赛时,还是略逊一筹,与国家队失之交臂。
他还阴差阳错,差点上了空军预备班,不过最终毕业后,还是选择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当了一名老师。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上课认真负责,下课与学生打成一片,很多同学都喜欢上他的课,有的学生毕业后还一直跟随袁隆平搞科研,一搞就是60多年……
1956年时,26岁的袁隆平去学校对门的黔阳一中代课,认识了一位教化学的女老师,两人常常见面,日久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可惜这段初恋只持续了3年,后来,女老师嫁给了一位出身、工作都比袁隆平好的男人。袁隆平情场失意,但还没来得及伤心,就接到了历史的考验。
二、
1960年,大饥荒席卷中国,30岁的袁隆平顾不得为失恋痛苦,决定寻找一种更为高产的水稻,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这一年,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种长势极好的水稻。他想以此培育高产水稻,便拿它的种子做试种。
袁隆平对这株水稻寄予相当大的期望,每天用心给它施肥除害,像照顾心肝宝贝一样伺候,可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没有一株有它老子那么好。”
但在无明显外界干扰下,同一批种子居然千奇百怪,反而让袁隆平灵光一现:“(长势极好的水稻)这个家伙,很可能是个天然杂种。”
有了这个推断,他立马开始实验论证。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水稻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正当袁隆平准备放手开干,尝试培育杂交水稻时,意外来了。
一次教研组开会,袁隆平发言,提出“农业八字宪法”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虽好,还差了一个“时”字:农业生产要注意季节,不能耽误农时。
后来好友提醒他,说你好大胆,这个“农业八字宪法”可是毛主席提的,袁隆平吓一跳,但仍未改口,只是补充了一句:毛主席不是学农的,他应该不会提的。
原本只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会议,可却有一个动机不明的女老师,偷偷把会议内容、时间、地点都记在了小本本上,而且唯独落下了袁隆平补充的那句话。
袁隆平继续扑在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中,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踩了雷”。
三、
但这颗雷并没有马上就爆。爆雷之前,同事给33岁的大龄青年袁隆平,撮合了一个小他8岁的女朋友。
女朋友叫邓则,曾是袁隆平的学生,当时25岁,在安江农校做干部。
两人早就认识,相知恨晚,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就在1964年正月初十,在安江农校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因为当时生活拮据,两人婚礼就只买了一些喜糖,新娘穿的还是参加职工业余篮球赛时的红色球衣。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两人后来的甜蜜。
结婚当天晚上,袁隆平为了庆祝婚礼,还拉着新婚妻子一起去游泳。因为害怕邓则会被渔民的渔网缠住脚,袁隆平还细心地带了一把小剪子,让邓则深受感动。
婚后的袁隆平化身“宠妻狂魔”,虽然日常工作很忙,但各种纪念日都会给妻子精心准备礼物。
邓则也明白袁隆平心之所向,十分支持他搞杂交水稻,一心一意做好他的贤内助。
1965年,35岁的袁隆平终于通过实验繁育出了杂交水稻,虽然杂交水稻的特性还不能稳定地遗传下去变成种子,但起码证明了此前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二年,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高度重视。
随后,赵局长以科委九局的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指出了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若能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增产。
然而,袁隆平的科研还没进入下一轮,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席卷中国。当初他曾踩过的那颗雷,终于炸了。
四、
当初那个拿小本本记“黑料”的女老师,添油加醋,举报了袁隆平,还怂恿调查人员“新账旧账要一起算”,恨不得直接把袁隆平拉到牛棚批斗。
就这样,袁隆平被“革命小将”控制起来,展开调查,没想到查来查去,忽然查到了那封来自国家科委九局的公函,上面赫然写着:
“即责成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重视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科研工作。”
女老师虽然有小本本,记了“黑料”,但和国家科委的红头文件比起来,分量自然还是弱很多,一时间,调查小组慌了神,不敢自专,只好上报。
结果,地委书记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说袁隆平当然是重点保护对象,不能批斗。
36岁时发表的一篇论文,换来一纸公函,而这公函,居然在数月以后,救了袁隆平一命,不得不说,世界上有些事,真的有如天定。
然而,去牛棚挨批斗的厄运虽然躲过了,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仍不得不中断。
袁隆平只能开始理论设计未来杂交水稻的科研方向。
在当时,这些先进的知识只能从前苏联或者西方的书中才能学到。可正值特殊时期,西方的书都被列为“洋奴哲学”,成了禁书。
情急之下,袁隆平想了一个办法:他把《人民日报》当做“书皮”打掩护,如果有人来了,就赶紧把书放下,用《人民日报》盖好……
最终,袁隆平确定了通过“三系法”来培育高产杂交水稻的设计方案。此时,找到或者培育出一株雄性不孕株,就成了杂交水稻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而寻找雄性不育株,必须要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袁隆平夫妻二人不得不经常顶着烈日、踩着烂泥、忍受蚊虫的叮咬,一株一株,宛如大海捞针般寻找。
有的时候中暑了,两人随便吃一点解暑片,又起来接着工作……
可是当初那些举报袁隆平没有成功的小人,眼看拿袁隆平本人没有办法,竟然对毫无还手之力的稻苗下了手……
一天晚上,一些不法分子趁袁隆平外出开会,将袁隆平所有试验田里的稻苗都连根拔起……
如果是单纯的泄愤,那么砍掉稻苗也就消气了,而且稻苗也能再长出来。可这些人是连根拔掉,分明就是想把袁隆平这些年的努力彻底毁掉!
袁隆平开会回来,发现这一幕,伤心欲绝,可当时没有监控,这事只能不了了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袁隆平和妻子,最终又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株残存的试验苗。经此一劫,见识到了人性的卑劣,袁隆平干脆带着研究小组远赴云南。
可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九九八十一难”。
五、
云南之行,袁隆平一行不仅没有找到合适的稻苗,还遇上了7.2级大地震。房屋濒临倒塌,袁隆平想都没想就冲了进去,只为抢救那些宝贵的种子……
后来,云南试种失败,袁隆平等人又不得不奔赴其他地方。
旅途中,因为害怕错过最佳育苗期,袁隆平和“战友们”就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给种子“加热”,时间一长,都得了严重的腰疾……可试种依然没能成功。
危难之时,四面楚歌,国内各路“妖魔鬼怪”纷纷跳出来指责袁隆平,污蔑他们就是一帮骗子,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然后再跑到全国各地去潇洒挥霍……
面对种种质疑,为了心中的理想,袁隆平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同时暗自发誓:无论再难,也要把杂交水稻搞出来,让那些质疑的人闭嘴!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这让袁隆平的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袁隆平给这株稻苗取名为“野败”,对“野败”进行二次培育,成功培育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
1971年春,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的科研继续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因为时期特殊,妻子邓则没能随调。
妻子对此表示支持理解,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成了袁隆平最坚定的后勤保障。
1973年,袁隆平团队正式攻克难关,通过了“三系法”的实验。随后袁隆平发表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尤其是在水稻方面有先天优势的日本,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仍然没搞出个头绪,不禁对此刮目相看。
可就在袁隆平,准备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时,他的后方阵地却出了事。
六、
1974年底,袁隆平妻子邓则接到一封电报,说袁父病危,她火速赶到重庆,一看情况不好,十分为难。
通知袁隆平吧,他肯定不顾一切赶回来,这样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不通知吧,又不合人情,那岂不是让袁隆平成了不孝之子?
就在邓则左右为难之时,袁父主动和儿媳说:“现在隆平忙着搞杂交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也不要让他回来,国家的事大,咱家的事小呀……”
邓则含泪答应,瞒着袁隆平送走老公公,独自一人料理了后事。
后来,袁隆平得知父亲去世,悲痛万分。妻子把袁父临终前的话转告他时,父亲那山一样厚重、海一样深沉的大爱,令他既感动又心疼,不由得泪如雨下。
再后来,袁隆平带着父亲的遗愿继续奔波在全国各地,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渐渐地,他终于把杂交水稻种在了所有能种的地方……
然而,梦想开始照耀中国之时,不幸再次从天而降。
1982年,52岁的袁隆平时隔多年第一次在家中过年。可春节刚过完,妻子就突然病倒,紧急送到医院后,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抢救了半个多月才醒过来。
袁隆平看见妻子醒来十分高兴,每天悉心照顾,寸步不离。好不容易盼到妻子出院,袁隆平的母亲又住进了医院。万般无奈,袁隆平只能每天两头跑。
后来,妻子邓则身体好了一点,看出袁隆平心系工作,内心如焚,就跟他说:“你去做你的大事吧,家里有我,我会把两位妈妈都照顾好的。”
袁隆平见妻子如此深明大义,顿时如释重负,再次投入工作,跟随团队去了国外考察。万万没想到,等他回来时,又一位亲人,天人永隔了……
七、
袁隆平结束国外的考察,回到家时,意外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了……
他悲痛难抑,盖住眼睛,难过地对妻子说:“真是忠孝两难全,两位老人去世,我都没能送终,我真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啊……”
妻子见他如此难过,赶紧宽慰他说:“不,先有国事,才有家事。你把杂交水稻搞成功,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后来,袁隆平真的不负众望,他的杂交水稻让很多人吃饱了饭,震惊全世界,为此国际上还有人给他的杂交水稻起了一个魔幻的名字,叫做:“东方魔稻”。
甚至,还有人称他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布朗曾说:到了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会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谁来负责?
他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还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
中国不仅有能力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的问题!
袁隆平说到做到,他的杂交水稻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亲自来中国,请他去指导、去教学、去支援……
巴基斯坦政府甚至还送过他一幅画像,尊敬地称他为:“终结饥饿的人”。
这是中国农业第一次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可袁隆平却并不满足,他想要向更高的山峰发起冲刺,他想要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1997年,早已拿下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等大奖,并获“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的袁隆平,以67岁的高龄,准备再次出征,开始研究“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时任国务院总理知道后,在他报告上批了四个字。
八、
那四个字是:“非常同意”。然后,朱总理还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立即划拨100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
面对袁隆平永不停歇的脚步,有记者问他:准备什么时候才真正退休?袁隆平说自己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在实现这两个梦想之前,能干到多久是多久。
2000年,深圳上市了一家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公司。网上便有网友冷嘲热讽,说袁隆平如今不种地,改做资本家了。
可事实上,袁隆平只是“隆平高科”的名誉院长,其他的与他一点关系没有。
湖南省一家评估事务所早就认定,“袁隆平”3个字的品牌价值可达1000亿。可袁隆平听到后,只是淡淡一笑,却不允许子女亲朋以自己名义注册公司。
袁隆平自己对于物质生活极易满足,即便他经常手握千万的科研经费,可他身上始终穿着几十块一件的格子衬衫。
而网友那些言论,袁隆平因为工作忙,从来都不放在心上,更没空计较。
不过,其他有正义感的网友看不惯了,他们做了一张袁老的表情包,配了几个非常朴素却饱含哲理的字,搞得那些冷嘲热讽的网友,自己也感觉很不好意思。
毕竟,袁老是真的让很多人吃饱了饭。
据统计,到2006年时,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累计种植达55亿多亩,增产稻谷5000多亿公斤,光是增产的水稻,每年就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
鉴于袁老对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大贡献,2009年3月,袁隆平79岁时,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袁隆平》在中国大陆上映。
十年后,2019年9月,89岁的袁隆平获得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因为身体原因,袁隆平坐在轮椅上被抬进了人民大会堂,但他坚持走完了最后一段红毯。
这一次,以往那些冷嘲热讽的网友,又有什么酸话要说吗?
九、
实际上,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就连那些向来苛刻的网友,都不再有任何质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袁隆平值得这份荣誉。
领奖时,袁隆平已身体不适,但有学生想要跟他合照时,他依然会主动起身相迎。
因为在他的心中,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教育好茁壮成长的下一代,祖国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2021年5月22日,平地惊雷,袁隆平在长沙病逝,享年91岁。83岁的结发妻子邓则悲痛过度,坐着轮椅,挥泪送别。
国人听到这个噩耗,都很悲痛,纷纷在朋友圈刷屏,以自己的方式,悼念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
当袁隆平灵车经过,长沙所有车辆自动让行,鸣笛送别。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送别百姓心中的英雄。还有外省群众,通过网络订花,表达对袁老的哀思。
回顾袁隆平的一生,有苦难,有抗争,有委屈,也有辉煌和荣耀。
他的荣誉很多,曾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以及有“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沃尔夫农业奖等各种大奖。
还有一颗临时编号为1996 SD1的小行星,被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 Yuanlongping)。
今年清明节,袁隆平铜像揭幕之际,袁老的家人和学生前往祭拜。学生们给袁老带来了好消息:杂交水稻已实现双季亩产3000斤,耐盐碱水稻都在稳步推进……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而袁老“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另一梦,也正在不断延伸,因为,只有好的种子才能让更多人吃上饱饭,美好的梦最有生命力。
袁老走了,但凡是杂交水稻生长的地方,凡是白米饭管饱吃的地方,袁隆平的印迹,弥漫山野,无处不在,梦想常青。
吃饱了饭,更有力量的人们,才有可能走到更远的地方,攀登更高的山峰,欣赏更美的风景,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一定不能忘了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袁隆平!
清明怀念袁老。
关注@万小刀 头条号,阅读更多人物故事爆文。比如《“女星收割机”的香艳往事》《竹联帮大佬是如何搅动娱乐圈的》《港圈花花公子风流史》《孙红雷情史》《港圈“女神”的瓜》还有四大天王、周润发、成龙、周星驰、李连杰、林青霞、 张曼玉等明星的隐秘往事。
《饥荒:联机版》是Klei Entertainment开发并发行的一款生存冒险游戏,是《饥荒》的多人联机独立资料片。该版本不仅包含了原始游戏的内容,还增加了新的角色、季节、生物、怪物和巨人等丰富的游戏元素。
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没有任何指引和教程的世界中。玩家需要克服恶劣的环境和怪物的袭击,以生存下去。时间、饥饿和理智的管理成为了玩家的重要任务,而玩家需要谨慎地平衡各种资源和生存需求。
那作为新手刚入这游戏,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那么小编向各位新手玩家们推荐一些自己新手期使用的MOD。
首先介绍的是两个本地模组,很多朋友在搜索到这些本地模组后,却在联机时没有勾选本地模组,导致没有产生任何效果。他们甚至以为这可能是模组之间的冲突。因此,订阅本地模组后,请务必记得勾选并应用它们。
1、综合状态 (Combined Status)
这个模组可以显示人物和季节的状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生命值、饥饿度和精神值,还能了解当前季节剩余的天数。这样你就能有足够的准备,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变化,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久。
2、烹饪锅 [DS, ROG, SW, DST] (Craft Pot [DS, ROG, SW, DST])
这个智能烹饪锅是个懒人神器,你再也不需要查看食谱了。当然,要完全解锁食谱还是需要一些努力的,但是这个模组可以提示你制作出的食物是什么,最大程度地减少变成潮湿或黏糊状态的几率。不过,如果你安装了太多其他模组,有些食物生成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基本上仍有九成的可用性。所以有了这个锅,你基本上不用再担心浪费材料了。
3、额外装备槽 (Extra Equip Slots)
从第三个模组开始就是服务器模组了。勾选此模组后,所有进入服务器的玩家都将拥有额外的装备槽,可以装备多个背包和护符。
在原始版本中,穿上衣服后就不能同时携带背包,这样很不方便。遇到战斗时还需要切换护甲,而护符可以增加许多属性和能力,使玩家更容易生存。
4、全球定位 (Global Positions)
这个是联机游玩时必备的功能。没有这个功能,几个玩家分头行动后很难找到彼此,地图探索也无法共享。想要完整探索整个地图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有了全球定位,你可以准确了解其他玩家的位置,并在关键时刻去帮助他们。
5、Always fresh
冰箱永远是新鲜的,众所周知食物是有保鲜期的,即使放到冰箱中也会变坏。但是这个mod的加入让食物永远保持新鲜,再也不用担心制作太多食物而浪费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但在游戏中这个mod非常适合后期过上舒适的生活。
6、999堆叠
接下来的三个mod都适合冒险。无论你出门冒险多远,所需的资源往往都很多。当每个格子的堆叠上限提高到999后,你就能带回更多的东西。
7、Multi Rocks/或者其他掉落增多的mod
在饥荒中,像石头这样的资源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更多的资源是很困难的。因此,多倍资源的mod对于后期游戏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像我一样在游戏中养老,那么这个mod是必备的。
8、Wormhole Marks [DST]
这个mod可以显示虫洞的颜色标记,饥荒的地图非常大,而虫洞是连接两个地方的重要路径。如果没有颜色标记,很容易记错虫洞的位置。使用相同颜色进行标记,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虫洞通向何处。当然,后期可以使用小木牌mod来替代这个功能。
9、简易血条DST
在野外与怪物战斗时,这个mod非常必要。提前知道怪物的血量,才能准备好应对的策略,是勇敢地上前战斗,还是选择逃跑。
10、Display Food Values
这个mod可以显示食物的属性,与智能锅非常搭配。当你制作食物后,如果提前知道它能回复哪些属性,就不容易浪费。如果你缺乏饱食度,就选择吃回饱食度高的食物;如果缺少精神值,就找到对应属性高的食物。尽管后期由于mod的增多和角色的不同,回复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以上是关于这十个mod的介绍,如果大家有自己使用还不错的MOD,缺少饥荒搭子的,可以打在评论区里找一下。
关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