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玩手游网

《星际战甲》剧毒之触仲裁配卡推荐 毒妈仲裁怎么刷

《星际战甲》剧毒之触的技能搭配集团卡后可以给武器增加build,许多玩家用剧毒之触在仲裁任务刷生命精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配卡,下面请看《星际战甲》剧毒之触仲裁配卡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结论

1.毒妈拉高技能强度与持续,不要效率与范围;光环卡侦敌雷达/腐蚀投射/成长之力都行,并建议上光环福马。

2.毒妈技能移植牛吼{战吼},比丑3{黯然失色}加成高。打仲裁推荐替换4技能。赋能最好有[充沛],没有充沛拍井盖也没问题,续上技能就行。

3.感染毒雾(集团3) 打C佬G佬这张卡上不上都行,影响不大,打i佬推荐上,低波i佬能被毒雾毒死。可替换为暗影卡、预言系的卡、甚至翻滚防护。

4.u福马想上就上,暗影强度卡比金强度卡多14%强度。

5.食人女魔捅冰,上双毒MOD或单毒+手感/穿透卡。紫卡推荐属性:多重弹匣+毒/装填+负变焦,不要负投射物、弹匣、装填和其他你懂的伤负属性。

配卡方案

玩法解答

毒炸就是用毒妈集团1和3技能给武器(通常是炸比武器)带来巨大增伤的build。

这个增伤有多离谱呢,就是用布莱顿能几枪打死190白富美的程度。

腐蚀投射和成长之力用哪个?

直接上光环福马,队友需要啥上啥。

技能移植丑3{黯然失色}行不行?

行,增伤效果不如牛吼{战吼}

集团1集团3要不要上,效果如何?

捅冰配病毒的情况下,集团1可以极大提升女魔的直伤,打G佬C佬推荐上;集团3的毒雾能吃到牛吼增伤,刷怪点固定,怪多怪脆(i佬)的情况下也推荐上。

要不要上u福马,上几个?

上一个就行,上了可以多14强度。想上就上,不上也无所谓。

食人女魔用什么赋能?

[主要无情],不上无情就30发子弹,够用?

食人女魔要不要穿透卡,要多少合适?

看地形,只要是刷怪点离输出点隔了几层障碍的都需要。

需要的有:水星g拦、赛德娜g防、金星ic防、阋神星i防、冥王星c防。

不需要的有:谷神星g拦、阋神星资源回收。

需要的时候上一张合金钻头或者撕裂Prime就够了。

食人女魔紫卡怎么洗?

仲裁1小时不缺伤害,最能抢的是{多重+弹匣+毒/装填}。

至于{基多元素}{基多装填},抢不过弹匣,这是我玩了6张紫卡(基多电 基多火 多毒填 多冰填 多填弹匣 多毒弹匣)之后得出的结论,不信的话自己去试。

暴击属性效果差,不建议用;负属性负暴击可以,负爆伤不行。

如果非要杠日常不用,建议再收一张紫卡。

紫卡属性值有没有要求?

上面说的最佳属性卡,弹匣有就行;多重65+(普通版数值113+)的,无伤负(变焦 最大值)。

多重低于65的面板看着膈应,但实战和65+的差不多。

《星际战甲》剧毒之触仲裁配卡推荐 毒妈仲裁怎么刷

《星际战甲》剧毒之触的技能搭配集团卡后可以给武器增加build,许多玩家用剧毒之触在仲裁任务刷生命精粹的时候不知道怎么配卡,下面请看《星际战甲》剧毒之触仲裁配卡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结论

1.毒妈拉高技能强度与持续,不要效率与范围;光环卡侦敌雷达/腐蚀投射/成长之力都行,并建议上光环福马。

2.毒妈技能移植牛吼{战吼},比丑3{黯然失色}加成高。打仲裁推荐替换4技能。赋能最好有[充沛],没有充沛拍井盖也没问题,续上技能就行。

3.感染毒雾(集团3) 打C佬G佬这张卡上不上都行,影响不大,打i佬推荐上,低波i佬能被毒雾毒死。可替换为暗影卡、预言系的卡、甚至翻滚防护。

4.u福马想上就上,暗影强度卡比金强度卡多14%强度。

5.食人女魔捅冰,上双毒MOD或单毒+手感/穿透卡。紫卡推荐属性:多重弹匣+毒/装填+负变焦,不要负投射物、弹匣、装填和其他你懂的伤负属性。

配卡方案

玩法解答

毒炸就是用毒妈集团1和3技能给武器(通常是炸比武器)带来巨大增伤的build。

这个增伤有多离谱呢,就是用布莱顿能几枪打死190白富美的程度。

腐蚀投射和成长之力用哪个?

直接上光环福马,队友需要啥上啥。

技能移植丑3{黯然失色}行不行?

行,增伤效果不如牛吼{战吼}

集团1集团3要不要上,效果如何?

捅冰配病毒的情况下,集团1可以极大提升女魔的直伤,打G佬C佬推荐上;集团3的毒雾能吃到牛吼增伤,刷怪点固定,怪多怪脆(i佬)的情况下也推荐上。

要不要上u福马,上几个?

上一个就行,上了可以多14强度。想上就上,不上也无所谓。

食人女魔用什么赋能?

[主要无情],不上无情就30发子弹,够用?

食人女魔要不要穿透卡,要多少合适?

看地形,只要是刷怪点离输出点隔了几层障碍的都需要。

需要的有:水星g拦、赛德娜g防、金星ic防、阋神星i防、冥王星c防。

不需要的有:谷神星g拦、阋神星资源回收。

需要的时候上一张合金钻头或者撕裂Prime就够了。

食人女魔紫卡怎么洗?

仲裁1小时不缺伤害,最能抢的是{多重+弹匣+毒/装填}。

至于{基多元素}{基多装填},抢不过弹匣,这是我玩了6张紫卡(基多电 基多火 多毒填 多冰填 多填弹匣 多毒弹匣)之后得出的结论,不信的话自己去试。

暴击属性效果差,不建议用;负属性负暴击可以,负爆伤不行。

如果非要杠日常不用,建议再收一张紫卡。

紫卡属性值有没有要求?

上面说的最佳属性卡,弹匣有就行;多重65+(普通版数值113+)的,无伤负(变焦 最大值)。

多重低于65的面板看着膈应,但实战和65+的差不多。

《Warframe》新活动:奥影之毒 单刷36思路及配卡分享

作者:NGA-璀璨丶星空

先上图

这次活动的难度并不大,最高为36波,怪物等级110左右,只要机甲毕业即可轻松过关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地图的母舰刷新点都为固定的三个点。也就是说,可以三个人一人守一个点以达成原地站着不动打完全程的目的。而一次任务打满为固定的55分钟,无法加快,组队只能让游戏更轻松,而不能加快游戏进度。

所以基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挂机等母舰降临(有一次玩手机等母舰的时候,忘记在打游戏了,差点翻车)

机甲配卡

机甲我选择的是虚空锐将,因为他的2技能无敌+4技能显赫可以实现无缝无敌爆炸输出前30波的情况下,机甲修复+机甲狂暴化可以无脑乱打,甚至连无敌都不用开,基本蓝量和血量都属于用不完的。

后6波s佬的伤害机甲已经顶不住了,需要一直续无敌以保证不会炸(因为一旦炸掉了就需要等60秒才能重新召唤),而机甲预言能在每次开无敌的时候顺便将护盾保险卡上去以保证不会瞬间死亡。而简化和川流保证蓝条始终能够打完一次母舰。

而因为往往能在20秒以内打完一个母舰,所以中间的真空期很长。(打完之后建议用茶妹的后勤技能给机甲补蓝,我将其移植在了猴子上面,方便跑图和补蓝的轻松)。

武器配卡

眼珠及其他s佬均弱腐蚀,而不是辐射。钩铳可以说是这次活动的核心武器,无论是清怪还是打眼珠,伤害都极其爆炸,往往只需要一瞬间就能打掉眼珠的一个阶段(其他武器根据我的体验并不理想)。

其次是要带巨浪打柱子,因为忘记截图所以就没有图了,巨浪因为无限穿透(但射程只有50米),所以可以轻松的原地打掉所有柱子,配卡只需要基伤元素多重射速即可,不需要暴击,因为柱子不能暴击。

“毒妈”谋杀4孩入狱 20 年,科学家介入后案情反转……

7.24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源:Pixabay

撰文|蛇杖观察家

责编|李珊珊

●  ●  ●

因“杀害”四个孩子入狱的澳洲女子凯瑟琳·福尔比格,于今年6月5日获释。

据新闻报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总检察长迈克尔·戴利宣布,鉴于最新的调查结果,对其杀死四名子女的罪行存在合理怀疑,因此提出对其无条件赦免,已获批准。

科学界对这一结果赞不绝口。著名的《自然》《科学》[1][2]官网均给予了大篇幅新闻报道,推动案情反转的科学家卡罗拉·维努埃萨也表示:“今天是庆祝科学被听到,并产生影响的日子”。

二十余年来,凯瑟琳一直是媒体报道中罪大恶极的“毒妈”,残杀了她的4个婴儿。她是如何得以昭雪,还把科学界扯进来了呢?

1个婴儿猝死是悲剧,那4个呢?

凯瑟琳·梅根·福尔比格(Kathleen Megan Folbigg)已经蹲了 20 多年大牢。她出生于 1967 年,是个不太普通的澳大利亚妇女。

不普通之处在于,从出生起,凯瑟琳的人生似乎就与死亡联系在了一起。当她只有 18 个月大时,爸爸杀了妈妈,她自己也先后被数个寄养家庭和机构收养。这段人生往事,后来也成了定罪她的依据之一。

好在凯瑟琳平安长大成人。1987年,20岁的凯瑟琳与丈夫克雷格(Craig Gibson Folbigg)结婚。

起初两人的婚姻比较美满,但奇怪的是,他们的4个孩子相继在婴儿期不幸离世[3][4][5]。

● 大儿子卡莱布(Caleb),生于1989年,只有19天大时,在睡梦中死于父母卧室隔壁的床上。

● 二儿子帕特里克(Patrick),生于1990年,出生第4个月的某一天由于呼吸暂停被送往医院,又过了4个月死于癫痫发作。

● 大女儿莎拉(Sarah),生于1992年,10个月大时死于咽喉充血窒息及链球菌感染。

● 二女儿劳拉(Laura),生于1997年,1999年18个月大时死于心肌炎及多种细菌感染。

四个孩子相继死亡,用疾病、意外、巧合来解释未免有点不合常理。丈夫不禁怀疑起了自己的妻子。

关于婴儿猝死[6][7],20世纪后半叶,著名的英国儿科医生罗伊·梅多 (Roy Meadow) 曾经提出过一条“梅多法则”(Meadow's law)[8]:

1个婴儿猝死是悲剧,2个有疑点,3个是谋杀——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

依据这条法则,梅多和其他的生理学家一起,将多位被控连续谋杀婴儿的母亲送进了监狱[9]。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在审判其中一位母亲莎莉·克拉克(Sally Clark)的法庭上,梅多指出:富裕家庭连续发生两次婴儿猝死的概率是“ 7300 万分之一”。换言之,这是不可能自然发生的。

当然,梅多法则不完全是梅多一个人的创见,而更像是当时医学界不少专家的共同观点。

当时认为,有些母亲和护士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10]。患有这种疾病的照顾者可能会为了获取关注,故意夸大受照顾者(如孩子)的健康问题,甚至亲手造成这些问题。

因此只要同一个家庭或医院内,多名婴儿相继死亡,司法机构会首先怀疑照顾者谋杀孩子。

1999 年,丈夫克雷格状告妻子谋杀4个孩子。2001 年凯瑟琳被逮捕,作为“澳洲最毒妈妈”,成了英语世界轰动一时的新闻。[11]

直到 21 世纪前十多年,梅多法则一直是部分西方国家司法系统调查、审判婴儿谋杀类案件所依据的科学金律之一。

20年前审判时,凯瑟琳·福尔比格案存在明显的疑点,如大儿子患有喉软化症导致呼吸困难,二儿子在医院里死于癫痫,两个女儿都患有感染性疾病。孩子们并不是被掐死的,母亲并未虐待孩子,作案手段未能明确,也没有目击证人和物证。

然而,即便如此,法庭依旧根据梅多法则和“7300万分之一”,判定凯瑟琳有罪。

澳大利亚没有死刑,“谋杀”了4个孩子的凯瑟琳被判入狱 40 年。

在狱中的 20 多年间,凯瑟琳一直坚称自己无罪,并不断提起申诉。她的喊冤一次次被驳回,她又一次次提请,她的律师也不断为她奔走。

而为凯瑟琳翻案的科学新证据,也正是在 20 年前开始铺垫。

被“梅多法则”冤枉的,绝大多数都是妈妈

实际上,梅多法则从来就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述。不但各大数据库中找不到什么“梅多法则”相关的研究论文,梅多本人也一直拿不出更多实锤来证明这条法则属实。

至于 “7300万分之一”,更是个被严重滥用的数据。这个数字暗含着一个前提,就是两次婴儿猝死是互相独立、彼此无关的。但实际上,某个家庭里发生了一次婴儿猝死,可能代表着家中存在某些风险因素,使得婴儿猝死更容易发生[12][13][14]。

2001年,英国皇家统计学会还特地发表声明[15],认为这个数据不应该用于证明“重复出现的婴儿猝死一定属于谋杀“。

真正让梅多法则备受质疑的,则是上文提到的莎莉·克拉克案。

莎莉·克拉克是英国人,1999年因为“谋杀”了自己的两个宝宝而入狱,2000年10月上诉,维持原判。

不过,在2003年1月的第二次上诉中,后续调查发现,另一位专家证人——病理学家艾伦·威廉姆斯 (Alan Williams) ,隐瞒了在死亡婴儿脑脊液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证据[16]。

这个关键证据被恶意隐瞒长达三年之久。最后,居然是莎莉丈夫的离婚律师觉得案子不对劲,才将有关信息从医院里找出来,提供给了丈夫[17]。

真相大白于天下,莎莉的孩子是死于感染而非谋杀,同一家庭发生两次则纯属不幸的巧合。

其后,《柳叶刀》杂志的一篇研究指出,高达80%~90%的婴儿重复猝死是出于自然原因。

这个案件动摇了司法系统对于梅多法则的信任。数百个类似的案件被发回重审,由梅多出庭作证的多个案件获得纠正。艾伦·威廉姆斯被停职调查[18],梅多则成了医学错误的“背锅侠”,于2005年被英国医学委员会(GMC)除名[19]。

值得一提的是,被梅多法则冤枉的,绝大多数都是妈妈,几乎没有爸爸。

母亲往往是最先发现孩子状态不对的人。

而被冤枉的莎莉再也没有从丧子之痛和三年牢狱之灾中缓过来。这位曾经的女律师从此一蹶不振,酗酒并醉死于 2007 年[20]。

事实证明,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婴儿突然死亡,可以是巧合导致的。那么,4个呢?

遗传学家发出决定性的一击

卡罗拉·维努埃萨(Carola Vinuesa)是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一名遗传学家。

2018年,凯瑟琳·福尔比格的律师找到卡罗拉,请求她为凯瑟琳和4个孩子做基因检测,看一看是否存在某些遗传病,可能导致了孩子们的死亡。

凯瑟琳的案子发生在21世纪初,人类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刚完成,耗费了30亿美元。如今,测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只需要不到100美元。

二十年间,基因测序成本的飞速降低,为获取新证据提供了条件。

卡罗拉的确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21]。凯瑟琳的两个女儿都携带有 CALM2-G114R 基因突变,这个突变是母系遗传的,会让孩子获得有缺陷的钙调蛋白变体,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儿童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主要分两大类。中老年人常见冠脉性猝死——与冠心病有关;年轻人发生的心源性猝死则大多属于非冠脉性的,其中不少与遗传有关,诸如遗传性的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估计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童猝死可以用遗传原因解释。

钙调蛋白病非常罕见,它属于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母亲凯瑟琳也携带这个特定突变。研究表明,13.5%的携带致病性CALM变异的患者没有经历过心脏事件,凯瑟琳并不属于这13.5%,因为她也偶尔会因为剧烈运动、情绪刺激等短暂昏厥。不知该说幸运还是不幸,她健康但充满波折地活到了五十多岁。

两个儿子并不携带CALM2的突变,但他们携带BSN基因的另外一个罕见错义突变。在小鼠中,这个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癫痫,在生命的前6个月内致死率为50%。或许这可以解释大儿子的突然离世和二儿子的癫痫发作。

很可能,没有什么“毒妈”,凯瑟琳的孩子只是抽中了“基因彩票”中最不幸的组合。

这个结论并不容易说服过去20年间已经相信她有罪的公众和司法人士。卡罗拉·维努埃萨联系到了澳大利亚科学院,并在州长委派的调查专员——前州首席大法官托马斯·巴瑟斯特 (Thomas Bathurst) 的支持下,展开了盛大的科学辩护与请愿。

学院推荐了约30名科研人员,从各个角度重新论证凯瑟琳的孩子们由疾病致死的可能性。控辩双方还引入了其他专家证人,纳入了各个研究领域最新的进展。

这些科学证据仍不足以绝对排除凯瑟琳作案的可能性,但学者们证明了基因突变带来的后果也足以导致四个孩子的悲剧。本着疑罪从无的原则,2023年6月5日,凯瑟琳获得了释放。

科学界对于这个结果一片欢呼,《自然》官网直接起了个新闻标题叫:“科学被听见了”。

而今,凯瑟琳获释,却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深思。

梅多法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有罪推定。它试图告诉我们,只要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母亲就一定有罪,除非她能自证清白。

但全球八十亿人,每秒钟就有数个孩子呱呱坠地,千万分之一的概率难道就真的不可能发生吗?

世上固然存在主动杀害孩子的恶父恶母,但有时,一切却只是概率问题。

法律与科学需要更密切地合作,才能在这种情形下为被告提供更有力的辩护,在惩治恶棍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不幸的普通人,不让她们陷入更深重的苦难中去。

参考资料:

[1] Travis J. How a geneticist led an effort to free a convicted serial murderer[J]. Science (New York, NY), 2023, 380(6650): 1096-1097.

[2] Lewis D. ‘Science was heard’: woman who was convicted of killing her children pardoned after inquiry[J]. Nature, 2023, 618(7965): 445-446.

[3] Kathleen Folbigg: Woman jailed over infant deaths pardoned, BBC.https://www.bbc/news/world-australia-65806606

[4] Mothers accused of harming their babies are turning to the same science that freed Kathleen Folbigg,CNN,https://editionn/2023/06/17/australia/australia-kathleen-folbigg-pardon-intl-hnk-dst/index.html

[5] Kathleen Folbigg: Mother who served 20 years for killing her four babies pardoned,CNN,https://editionn/2023/06/04/australia/australia-kathleen-folbigg-attorney-general-hnk-intl/index.html

[6] Mitchell E A, Krous H F.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infanc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15, 51(1): 108-112.

[7] Loughrey C M, Preece M A, Green A.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infancy (SUDI)[J].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05, 58(1): 20-21.

[8] Bamford F. ABC of child abuse[M]. London: BMJ Publishing Group, 1997.

[9] Meadow R. A case of murder and the BMJ[J]. BMJ, 2002, 324(7328): 41-43.

[10] Craft A W, Hall D M B. 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 and sudden infant death[J]. BMJ, 2004, 328(7451): 1309-1312.

[11] Kathleen Folbigg: Misogyny helped jail her, science freed her.BBC.https://www.bbc/news/world-australia-65830799

[12] Carpenter R G, Waite A, Coombs R C, et al. Repeat sudden unexpected and unexplained infant deaths: natural or unnatural?[J]. The Lancet, 2005, 365(9453): 29-35.

[13] Duncan J R, Byard R W.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n overview[J]. 2018.

[14] Milroy C M, Kepron C. Ten percent of SIDS cases are murder—or are they?[J]. Academic forensic pathology, 2017, 7(2): 163-170.

[15] https://webve/web/20110824151124/http://www.rss.uk/uploadedfiles/documentlibrary/744.pdf

[16] Dyer O. Meadow faces GMC over evidence given in child death cases[J]. 2004.

[17] Suspicious mind.https://www.theguardian/society/2005/aug/03/childrensservices.guardiansocietysupplement

[18] Dyer C. Pathologist in Sally Clark case suspended from court work[J].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5, 330(7504): 1347.

[19] Dyer C. Professor Roy Meadow struck off[J]. 2005.

[20] Sally Clark, mother wrongly convicted of killing her sons, found dead at home.https://www.theguardian/society/2007/mar/17/childrensservices.uknews

[21] Brohus M, Arsov T, Wallace D A, et al. Infanticide vs. inherited cardiac arrhythmias[J]. EP Europace, 2021, 23(3): 441-450.

更多攻略
游戏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