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2042如何提前试玩?战地2042可以在11月12日提前试玩了,许多小伙伴不知道怎样才能提前玩到这款游戏,下面小编就带来战地2042提前试玩教程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官方公布预购黄金版或终极版的玩家11月12日可以抢先体验开启游戏,EA订阅者也将有10个小时的抢先试玩时间。
战地2042游戏即将正式上线,不过对于PC玩家来说,origin平台的问题很多,比steam上的多,接下来分享下origin卡在正在安装最新版本的origin解决方法:
离线下载后直接启动
1、进入origin的安装目录下
2、复制part前面的这部分文件名(注意是看自己的那个)
3、把文件名加在下面的这个链接后面,并复制完整链接下载
https://download.dm.origin/origin/live/OriginUpdate_10_5_105_49133.zip
4、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上面地址回车即可看到下面的提示。
5、大约6分钟左右下载完成,把原文件删除,把下载好的安装包复制进去。
6、看下面图示操作
6、启动origin即可正常登陆,更新文件已经下载完成。
那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二十年会变化多少?
二十年前,在智能手机刚刚开始研发和使用的时候,面对很多人的质疑,智能手机一步步走到今天,也带给很多人不一样的惊喜。
外观越来越美观,性能越来越强大!
就像很多人一样,不知道明天和惊喜哪一个先来!可能二十年后的手机不用触屏,只用意念就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十年后会变化多大?
二十年,完全有充足的时间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改变,如果提前用上二十年后的手机,可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你使用的是一部手机。
或者很多人都会惊叹,二十年后的手机竟然能发展到这种地步。
因为没有人敢想象二十年后的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也许到了二十年后,我们也会惊叹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
别说提前20年,就是提前用上200年后的手机也于事无补!因为大环境根本不匹配。
今天是2022年3月8日,20年后就是2042年3月8日,20年时间如果智能手机没有啥革命性的产品出现,那这个行业就会跟PC行业一样,陷入很长时间稳定期,每年的产品就是常规迭代,不会有质的突破。每年就是升级性能、系统、拍照、快充、屏幕,然后在外观设计、材料颜色这些上做区分。
老实说,我真没想出来20年后的手机是什么样?屏下摄像头技术跟折叠屏肯定已经成熟了,但还有没有新的花样出现,这要打个问号,难道OPPO那种拉轴屏也会成为主流,如果真是那样,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携带是方便了,难道每次用手机还得拉开,太厚了不方便携带,太薄了这大屏怎么摊开?挤公交、挤地铁的时候被人挤着是不是就不能用了?)。
至于性能嘛,那肯定是每年都有更新。现在是4nm,再然后就是3nm、2nm、1nm,nm的尽头还怎么突破到下一个纪元呢?如果不能正常突破,那性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会停滞。不过就目前的状态来看,除了一些极致游戏,常规应用已经出现性能过剩的情况。要不是这两年高刷流行,《原神》这样的3D大作可能也足够了。或许以后会出一些更真实的3D大作,但一款游戏想要火起来,得先跳出目前的模式,
剩下的就是屏幕、拍照、快充这些常规升级,比起这些,我更希望电池技术在这20年有新的突破,把石墨烯电池落地量产就足够了,目前的锂电池,真的制约了手机、电动汽车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期待的点,电池续航增加,才会有更多可能、
提前20年真的就可以为所欲为?
虽然现在我不确定20年的手机是什么样?但我们想象一下,要是在20年钱,用上现在的手机,那会是什么情况?
在2002年,那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手机的。我记得手机真正开始普及还是在06年左右,那时候的小灵通起到很大的推广,当然,实际上在2000年后手机就逐渐普及了,但要是在哪个彩屏手机都是稀罕玩意的年代,你弄一部iPhone13过去会是什么情形?
这手机块头就比当时的手机大不少,屏幕也是翻了很多倍,这清晰程度就跟大头电视和液晶电池的差距。这时候你打开相机,咔嚓一声就拍出了一张用相机才能拍出来照片,别提周围人有多羡慕,再播放一手音乐,别提有多拉风了。这时候你再把手机丢进水里,然后再捞出来,展示一下IP68防尘防水,非常的哇塞。要是把Magsafe充电器拿出来,啪嗒一声,别提有多高科技。
但是,,,这一通操作下来又有啥用呢?在2002年没有5G、没有WiFi、没有王者、吃鸡,也没有微信、抖Y,不能看直播,也不能逛淘宝,更不会有外卖、地图导航这些APP。所以在2002年,即使你用着最牛的iPhone1roMax,超越这个时代的硬件,但你一样没有用武之地,整个大环境根本就支撑不起来。
这让我想到了《神话》里的小川,从现代穿越回古代,虽然带了一部手机,但是除了当个玩具外,压根就没用。没有信号不说,甚至连电也没有,听歌也只能听手机里自带的,玩游戏也只能玩个单机的消消乐这种,凡事联网的一律不行,妥妥的一单机存储玩意儿,甚至带来的烦恼比使用体验还多(不信自己把网络断了,看看手机还有多少价值)。
所以假如现在拿到20年后的手机,依然只能当个单机版的使用,毫无体验可言,无非就是屏幕好点、性能强点,但总的来说感知不强,毕竟目前最高的网络就是5G,最好玩的游戏也就市面上这些。
没人知道二十年之后手机会变成神样,就像是二十年前从来没人会想到指纹解锁一样
提前用上20年后的手机,是怎样的体验?
你这个所谓的手机是指智能手机,所以我认为你这个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或许有人可以说提前用上四年后的手机,这个只要经常阅读科技和手机行业各种报道的人,差不多都可以想象出四年后的智能手机可能是什么样的,比如更多摄像头并配以更大底的成像介质,也许四年后的手机照片画质真的可以逼近单反相机了,比如折叠手机估计应该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价格更合理、折叠展开后的屏幕更大了,由此可能真的威胁到了平板电脑……四年后的智能手机,这些我个人认为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如果今天有谁能够生产出来,也未必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或者五六年后、十年以内,智能手机的发展估计不会有什么重大的、革命性技术突破,所以大体上我认为不会距离我想象中的智能手机差距太大,也就屏幕更好一些、芯片性能更强大一些、拍照成像性能逼近相机,以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折叠屏可能在十年之内全面普及,平板电脑近乎被淘汰,同时单反相机也真正的开始受到了威胁。
但是,20年后的智能手机,有谁可以描绘出是什么样的?如果还是上述那样子,那说明仍然没有突破性的进步,但太遗憾了——
如果二十年后的智能手机仍然没有革命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那么按照现在的技术思路推演,我个人认为折叠屏技术就可能成为了主流,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折叠屏可能更薄了、可以更多折叠,可以三叠、甚至四叠,五、六寸的折叠屏手机一旦全部展开,其屏幕可以放大到十六寸、甚至超过二十寸,商务人士可能人手一个这样的多折叠屏幕手机。
二十年后的智能手机在摄像摄影方面技术演进,如果没有技术突破的话,那么就可能1、成像介质的尺寸增大到可以与微单一样,甚至更大,2、一种专门用于手机的镜头转接环出现,智能手机可以用转接环接上现在各种主流镜头,不论长焦还是变焦。手机的摄影摄像真的进入了单反相机水准的时代,加上折叠屏的展开,你在二十年后或许看到下列景象属于正常情况:
一个在外滩拍照的人,他的手机用转接环连接了一个50倍的硕大的变焦镜头,三脚架支撑着镜头,而镜头后端连接的是一个展开屏幕达到32寸的智能手机,此人坐在大屏幕前,随手点击划动的画面,看到合适的,摁下快门。拍完结束,他先把手机的折叠屏叠好,然后一手卡住转接环,取下手机放入口袋里,再从镜头上卸下转接环放入摄影包,在将硕大的镜头从三脚架取下放入摄影包,最后收拾好三脚架、折叠椅走人。这时候手机铃声响了,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台手机,看上去也就五六寸大小的样子,可刚刚它还完全就像一台32寸屏幕的平板电脑:
“喂……好、好,回来了……”
有些功能比别人超前也没有用啊 不能互动啊
感谢邀请
提前用上20年后的手机,是怎样的体验?
题主问题的核心是提前用上20年后的手机,是怎么样的体验?实际对于20年后的手机,确实每个人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的外观设计形态来说,我觉得领先的还会是OV系列手机,实际我们并不是说故意要吹捧,而是说他们确实算是目前手机中的一股清流,因为每年他们都会对于自家的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方面的升级,实际我们说几个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比如当初虽然大家都在学习iPhone的刘海设计,但是后期OV手机水滴屏幕的设计方式,确实火了起来,相比之下对于屏幕的整体格局影响更小。而之后vivoNEX作为全球首款升降式镜头的手机出现,也成为了各个厂商模仿的一个对象。而现在打孔的设计虽然看似好像没有区别,但是我们会发现vivo的打孔是最小的2.98mm等等这些。包括OPPO系列手机,就像是最近发布的reno5系列的配色,全新星河入梦配色在不同角度、光源的照射下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镜头部分和机身顶部还加入夜光材质,整体的视觉体验和触感确实也是其他品牌手机所没有的。
我们也知道每年vivoAPEX的到来,虽然是作为概念机出现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技术都慢慢被应用在自己的手机中,最早的真正全面屏,以及包括120W的快充,等等诸如此类,实际我们想象一下之后的手机形态发展。
实际我算是有幸接收到了APEX2020这款概念机型,从外观设计方面来说,我首先是被他的真正全面屏所吸引,因为他这次确实没有采用升降式镜头,而是屏下镜头的设计方案,和打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把前置镜头模块隐藏在了手机屏幕下面,也就是说手机是真正的全面屏没有打孔,也不是升降式镜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外观的设计和创新,确实vivo再次走到了最前列。而且这次在APEX2020直接上了1600万像素的四合一感光元器件,6倍前置区域透光率表现,这说明接近量产了,而之后我觉得这会再次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设计趋势。
镜头方面。实际微云台的效果,我们确实已经看到了。而且成功在vivoX50系列手机中打搭载,而且包括即将发布的vivoX60微云台第二代,我觉着也会成为了一个风口,因为相比普通镜头的防抖来说,微云台的方案是把镜头放在了微云台模组上面,带来的好处就是镜头的运动校正幅度更大,同时也可以进行多个方向运动,相比一般的光学防抖来说效果会更好更加直接。
另外连续的光学变焦我觉得也会成为现实,vivoAPEX2020搭载的是5X-7.5倍连续光学变焦。很多人说连续光学变焦和现在的光学变焦有什么不同吗?不同的点在于,现在的手机拍照,实际都是通过几个镜头的相互作用搭配截图算法,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在拍照或者是拍照的时候边缘过渡不够好,这实际就是因为他们确实是不同镜头配置之下来完成的,所以画面算是截取出来的。
而APEX 2020的变焦镜头特别采用了“四群组镜片组合”——两群组固定,两群组可移动,同时实现了高倍率连续变焦和实时对焦功能,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可以真正做到无损变焦,以及在拍摄视频的时候画面的完整性更高,这款手机因为是年初的时候发布的,所以搭载的是IMX586的镜头,但是从这种方案来说,确实是未来的一个确实,连续的光学变焦带来的优势确实是现如今手机所不能相比的。
续航和快充。实际我觉得以后120W的快充可能会成为标配,同时vivo确实已经实现了。因为电池的问题,确实是得不到解决。要想采用大电池,必然是手机厚度或者是尺寸增加,同时这款手机还有搭载了60W的无线充电技术,虽然目前还没有应用,但是无线充电随着功率的提升,确实体验更好,同时也会成为标配。
当然很多人说折叠手机。我觉得这只能算是一个创新性的方案,因为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手机的镜头尺寸,以及电池的容量,以及屏幕工艺方面,确实对于折叠手机来说是一个考验,确实确实要去牺牲掉一些创新的功能,再加上实用性方面铰链以及屏幕长时间使用带来的褶皱问题目前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就像我们开头所说,OV确实还是会成为外观设计的佼佼者,实际在折叠屏幕方面也是如此,就像前一段时间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确实通过触控边缘就可以自动延伸屏幕的设计方式,而平时就像普通的手机设计,我觉得这确实是其他厂商所不能及的。
实际对于未来的手机,我们知道每个厂商都可能有自己的创新方式。而我之所以举例子说APEX2020,就在于确实这款手机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有一些未来手机的映射。一方面是真正的全面屏,无打孔,无升降镜头,但是要解决前置镜头透光率的问题。第二个是拍照方面,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点,而微云台防抖确实是目前手机防抖最稳定大的,如果加上连续的光学变焦优势,我觉得确实无敌了。而且因为电池技术方面的问题,充电速度也会成为了厂商们关注的点,而且120W快充确实已经应用,所以之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功率。未来的手机,我实际比较关注的还是外观,续航和拍照,因为处理器方面确实每年都会提升,这个不用担心,而除此之外前三者确实是更多人选择手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回答完毕
欢迎留言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就和佳能尼康每次发布新品时一直默契地错开主力产品定位一样,战地和COD这俩老“搭档”的时光圆盘似乎也总是倒着来的,今年就轮到COD回到过去,战地近未来一把了。
不消说,尽管战地系列在各代都向玩家提供了多种游戏模式,但最经典隽永的招牌菜当属征服和攻防模式。在大战场上以步兵身份出战,亦或者借助飞机、坦克等载具在战场上挥洒出死亡之雨——这种无拘无束感受战场炽热气氛,在其中慢慢找到自己舒适空间的感觉,是战地玩家们难以舍却的那一口味儿。
而在《战地2042》,最大的革新点也来自经典大战场:两倍于以往作品的128人大战场,大幅扩张的大地图,更具科幻感的专家和专家技能。至少从纸面上看,你完全可以在脑内构筑出一个比以往更宏伟、更激烈、更有趣的战场。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地图与载具:每当有步兵脱下靴子时,待机室里的气息就又浓重了几分先来聊聊地图吧。
在Open Beta测试中,DICE想必已经收获到了一系列反馈——这个地图大到可以再塞点儿收集要素做个沙盒游戏了。由于在测试中玩家只能接触到库鲁航天发射中心这一张地图,加上对新地图不甚熟悉,在最早阶段几乎社区上人人都在抱怨地图既大且空,好好的战地乱斗变成了步行模拟器,打完一天微信步数都能上第一的那种。
步兵的窘境不难想象,就拿官方给的数据来说,在场人数只是乘以2,但地图面积却乘以了4,那肯定会感到地图更空旷,区域之间的距离更远的。官方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将一些据点分成了几份,比如B点可能会分成B1 B2 B3,但玩家的反馈而言,似乎并没有成功缓解步行焦虑。
在正式版中,由于地图池得到扩充的关系,步战体验其实是有所和缓的。并非所有地图都有着库鲁航天发射中心那样空旷且广袤的构筑,譬如“沙漏”这张地图,主战区就在B点,你完全可以随时再部署到任何一个小点,然后跟着弟兄们朝最近的红点开冲,双方的拉锯中总能形成一条战线,实际从复活到参战的距离并不会很远。
同理可得,诸如万花筒、松岛等地图,如果D1失守了,那么从D2复活去打D1没几步就能到战区。有老哥聊过战地中的“兵线”概念,那我觉得《战地2042》这种广袤的地图设计,更能诱使玩家选择就近复活,其实是吻合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你没有一颗敌后突击队的浪漫心脏,以及能够妥协自己适时利用载具乘客位来转移。
但上面我所说的都是理想状况。在据点拉扯的过程中,战局风云变幻,“跑图”这一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下图中的这样一种情况:我在进攻俄国区域伊本塔里克大街的战斗中牺牲,再部署时本应该是投放到最近的B3点,但在等待部署时B3被夺,只能从B1步行跑到B3,结果跑到时队友又把B3夺了回来,只能跟随大部队继续进攻街道。
一来一回,我等于是从B1出发跑了半个地图的直径,在这时如果刚好幸运地被暗哨狙击手喂了颗花生米,人生又得从B1继续开始。这事儿换谁都挺崩溃的。
步兵的状况如此这般,载具兵那边可就是另一番光景。
一方面是载具地位有了更替。在我游玩的20小时里,但凡驾驶武直的机师技术都是稀烂不堪,小鸟那边反而是各种骚控操作,优秀的机师以用脚投票的形式选出了2042的空中新王。
而在地面这一边,坦克的人气完全被气垫船碾压——气垫船的移动速度甚至要比步兵RPG的速度更快,除非正面直击,否则想要在纷乱战场上命中一辆高速重装的气垫船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依靠步兵很难避让的冲撞和反步兵机枪塔,气垫船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步兵屠戮者,对载具玩家来说,抢到了气垫船的2042和没有抢到的完全就是两款游戏。
当然,气垫船现在君临天下靠的不仅是这些,立体机动之类的功能也是在做的。就这么一瞬间,2042的科技感不再仅存于C4绑无人机,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
嘛,当然这些也是图一乐。气垫船估计很快就会在机动性or耐久度上选一个被砍,目前的强度实在太过分,以至于很影响对局了,至少我就看到过有人空投气垫船在高楼收割步兵,玩得太过火,挨刀子也是迟早的事。
专家与武器:自由组合是很好,可是…会不会太肝了点儿?和Open Beta中的展示一致,《战地2042》中玩家扮演的角色都是有名有姓的专家,他们依照突击、工程、侦查、支援四大类别依次排开,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一个主动技能和一个被动技能。以爱尔兰佬为例,他的主动技能是放下一面半身掩体,被动技能则是吃护甲包时能得到更多护甲,充分体现了防御角色的定位。
目前服役的10位干员技能设计都相对保守,比如突击队员里的日舞的技能其实只是丢出去后会集束爆炸的手雷和被动的一套飞鼠服,但也存在着“钩爪”之类看似朴素实际上限极高的技能,亦或者是空降C4这样阳光大男孩的玩法。好在这不是一款小规模对战的游戏,目前还不需要过分关注专家平衡性的问题,如果发现某个专家玩起来很赖,完全可以选择加入他。
比如说在混战场景中最容易捞人头的鲍里斯·姜武。
比较让人满意的设计是专家的技能和枪械、道具没有做任何绑定,可以自由组合。这非常显著的提升了孤狼系玩家的游戏体验。就好比我如果是生存意志较强、希望获得传统FPS乐趣的对枪哥,完全可以用医疗兵奶奶配箱的组合,既能回血又能回弹,突出一个一人成军。类似这样的组合方式很多,玩家可以选择喜欢的专家,又不会被其他因素束缚。
不过枪械这一边就没那么自由快乐了。
目前在《战地2042》中服役的枪械并不少,全类枪械算下来有22把,但是只要你有一些军武知识,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现实世界已有枪械的延伸形态,比如DSR-50……
就在《战地2042》里披上了马甲摇身一变成了DXR-1。其余枪械基本都遵循这类规则。老实说,枪械一端开的脑洞既少,又显得有些得过且过。从配件和射击模式上,也没有展现出“近未来”的那种感觉,我在等待下载的时段里一直在收看一位小主播的2042直播,他可能是在表达上贪图省事,描述枪械时多次提到“就像战地5的XXX”,其实也能说明在一些战地玩家眼中,这些枪械不过是换了一版更现代化的皮肤。
如果说枪械完全没有科幻感也不尽然,因为你现在可以随时按下T键呼出的配件更替面板。这个功能算得上实用而且舒适。你不再需要担心自己选错了配件而吃瘪,诸如突击步枪能够更换瞄具,在部分场合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战地2042》维持了前作的老传统,不但枪械需要达到等级才能解锁,连枪械配件都是专枪专用,想给哪把枪刷配件,就得用哪把枪累积杀人数。一把枪想要解锁全部配件,大概需要300个人头。对于想得到完整体验的玩家来说,刷配件的路途是可以想见的漫长。
既然是传统,本来也没啥好说的,可在游戏早期拿着初始的M4未来版,连一个基础款的握把和枪口配件都没有,这手感只能用稀碎来形容,更不要说还存在服务器吃子弹的现象。我不止一次在高台游刃有余地对着半静止的步兵进行持续短点射,挨吞的次数至少超过三次。
其他模式掠影如果要以我这个《战地5》KD刚刚过1的头铁猛冲野猪型玩家来评价本作的征服和突破模式,我其实还是会给前者一个“不错”,给后者一个“进攻方就像在坐牢”,而除了这两大主流玩法之外,门户模式和危险地带则算得上是各有各的槽点了。
首先是门户模式。在上市之前,门户模式背负了玩家们不少期望,大家都期待着能玩到一个各代精髓交融的有趣模式。但在我体验的流程中,门户模式几乎变成了刷配件专用模式;而在官方紧急推出补丁BAN掉收益之后,门户模式又很快乏人问津,变为了一些情怀玩家们单人刷BOT的PVE玩法。不论是哪种,其实都和门户模式中“关公战秦琼”的欢乐大乱斗设想差距甚远。
目前已经内置了一些官方特邀创作者的门户地图,但是没啥人玩
在后续,门户模式或许会被某个天才创作者拯救,也或许会沦为《孤岛惊魂5》中那样乏人问津的编辑器模式,尚待时间印证。
官方提供的体验模式地图
而危险地带,不客气的说,它的爆冷状态可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这个混合了大逃杀+撤离玩法的多人模式,其实有着相当详尽的设置和资源系统,但过高的学习门槛以及4人小队这种和《战地》系列完全不相符的小规模作战的设置,让大部分战地玩家对此非常不感冒。
在初次试玩的夜晚,我进入危险地带时尚且只需要等待一分来钟,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可以挂机等待匹配超时给予的经验奖励了。我很少能看到一个开服即鬼服的游戏模式……呃……或许,如果DICE觉得这个玩法的底子还不错的话,可以考虑大改一下。
天气系统:可以让两边都很难受的弄潮儿《战地2042》这一次确实把战场的动态感做得很不错。同一张地图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会呈现出非常多变的面貌,而新加入的天气系统参与感也很强。举例而言,在海岛地形的松岛,登录的天气系统会是龙卷风,而在沙漏这样的中东区域则会是沙尘暴。
不论哪种天气状态,都会在地图上非常直观标注出影响范围。在外圈进行作战,只会令你的设备偶尔失灵,HUD出现闪烁,而当位于风暴中心点时,不但HUD会全部下线,你的角色也可能被卷动,甚至带飞到空中完全失去控制。
龙卷风会给HUD带来类似信号干扰的效果
像龙卷风这类的天气效果会随机出现在地图的某一处,诞生的大小也是随机,有时候会覆盖半个区域,有时又只能在一个据点范围里过家家。作为新要素来说,这种能在地图上制造变数的东西感觉还算有趣,只不过假如你们的阵营刚好在这个区域劣势,交战时又恰逢天灾,那就很有点搞心态了。
沙尘暴中的可见度非常低,对面山坡上的人影都是模糊的
滑铲滑了,但没有完全滑。我并不是很喜欢《战地2042》的滑铲,它没有针对不同地形做出一套特殊的物理反馈,在上坡和下坡时使用滑铲,滑的速度和距离都是一致的,且在大下坡时使用滑铲居然不能一次滑到坡底,颇有些反常识。
破坏系统实用高过浪漫的系统。《战地2042》的破坏没有《彩虹六号》来得自由,只有指定建筑物的指定区域可以被破坏,通常来说就是墙壁被轰掉一半给留下一个残骸,除此之外,你的子弹和RPG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战场上搞装修。但尽管如此,一栋建筑被破坏前后,其战术用途也会有很明显的变化——原本无法架枪的地方,在被轰烂后反而会多出架枪点,诸如此类。
结语聊了这么多,内容似乎主要都是倾向于指摘。其实对于《战地2042》,作为从BF3开始断断续续在玩的伪老玩家,我的心情又是有点儿复杂的。
一方面,我的确不喜欢现在的地图设计,也被万恶的气垫艇搞得心态稀烂,一度恨不得去社区开帖大骂一顿;但另一方面,当站上交火前线,能感受到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贵的确比前作多出许多,那种战场的实感是有加强的。也或许是这种感觉,让我气得跑去怒肝了几小时手游,临到半夜还是鬼使神差地再开了一局征服。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但这可能也是不少战地老玩家的心态。现如今拟真战场游戏并不少,但能将娱乐和拟真平衡到位,而且能做出载具和步兵体验相对平衡的大战场的,目前还真就《战地》一家,而《战地2042》将战场的规模陡然增大一倍,所带来的烈度提升,也的确让战场氛围更强,对核心玩法的体验提升是相当实在的。大概也正是这份经典玩法中蕴含的浪漫,让不少玩家还能“骂完记得买”吧。只是希望现阶段DICE能够重视玩家意见,并试着捞一下危险地带……没准稍微改一下关节,它就能变得好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