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5:歼灭敌方战力
建议选择:Gripen E
特殊武器:LACM
能以超远距离进行攻击的大型空对地寻戈飞弹。
虽然能期待命中时的高威力与大范围的爆炸,但由于武器大小难以在近距离适用,需要注意与目标的距离来进行运用。
本关在时间限制内打到指定分数15000,
这次的分数累计需要大量的空中战斗,地面设施的分数远远不够。
时间结束后会出现5辆SU-30M2,X先生也在其中。
难点在于如何尾随敌机而不被甩开,以及尾随敌机的切入角度,本关需要反复练习。
最后远方发生爆炸,X先生所在敌机离开战场。
齐魏“桂陵之战”孙膑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策大败庞涓。十年后齐魏大战于马陵,这两位曾经的师兄弟再次在战场上交手,孙膑采用“减灶”之计策诱敌深入,最终庞涓兵败身亡,魏国10万大军被歼灭。
马陵之战背景
《史记》: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
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吃了败仗,但并未元气大伤,魏惠王把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跟各诸侯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准备与秦国决战。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驱使12个小诸侯国,带甲36万朝见周天子,秦国惧之。商鞅认为就秦国目前的实力无法与魏国抗衡,于是商鞅游说魏惠王,奉其称王,让魏惠王号召大国朝见周天子,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魏惠王中秦国之计,召开逢泽之会,想实现霸主之梦,在会议上赵国、秦国都派人参加,唯独韩国没有参加。公元前343年,魏惠王举办登基大典正式称王。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发兵讨伐不出席会议的韩国,韩国抵抗不住,向齐国求援,马陵之战爆发。
孙膑是如何以弱胜强,歼灭敌军10万的?
《史记.孙子列传》: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齐国决定支援韩国,孙膑认为不要过早派兵增援韩国,先通知韩国齐国必救之,暗地与韩建立良好关系,让他们追随齐国。等魏军疲惫之时齐国再趁机伐之。这样一来齐国便可名声大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孙膑还提出不需直接发兵韩国,跟桂陵之战一样功敌军之所必救。
公元前342年田忌率领齐国大军十万浩浩荡荡直奔魏国首都大梁。魏惠王听闻后怒发冲冠,齐国又来搞破坏。于是魏惠王下定决心一定要歼灭齐国主力军,以此来教训齐国。不久庞涓率领军队与太子申的部队会和,准备给齐国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齐将田忌听闻魏将庞涓率领魏国精锐部队“魏武卒”迎战之时便开始胆怯,齐国兵力一直不如三晋,常常被他们嘲笑,如果“齐技击”与“魏武卒”交战,齐国必败无疑。
此时孙膑提出采用“减灶退兵”之策诱敌深入,方可灭之。孙膑认为三晋是老霸主一项瞧不起齐兵,他们称齐兵为怯懦之兵,所以齐军要非常狼狈的逃跑,让魏军觉得齐军无路可走,孙膑的目的是为了让敌军轻敌而诱之深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
庞涓听闻齐军逃跑,立即追击,第一天庞涓发现齐军的行军灶够10万人吃饭,庞涓开始担心,他没有想到齐军有10万,但是还是继续追击。第二天庞涓发现齐军军灶只够五万人吃饭,庞涓开心之余说:“都说齐军是乌合之众果然如此,还没有交战就逃跑一半”。于是庞涓继续追,到了第三天,齐军的军灶只够3万人吃饭,庞涓又开始担心,如果继续追击齐军,恐怕追上齐兵之时,齐兵早已逃光。于是庞涓决定让大部分魏军撤退,自己与太子申带着一支精锐部队继续追击齐军。
齐军一路逃跑来到马陵,马陵大致方位在今天山东鄄城附近,孙膑就在鄄城长大,他对鄄城的地形再熟悉不过了,于是孙膑在马陵摆阵等待魏军的到来,那么孙膑摆了什么样的阵势呢?
孙膑来到马陵之后命人用石头将前方的道路堵塞,之后将路旁一棵树的树皮剥下,写上庞涓死于此。孙膑料事如神,他知道魏军傍晚会赶到马陵,魏军赶到马陵之后,定会疏通道路,随后点火查看树上的刻字。于是孙膑在山头埋伏上万名弓箭手,只要魏军一点火,立即乱箭射之。
当魏军来到马陵之后,庞涓发现前方道路堵塞,他并没有察觉可能其中有诈,庞涓觉得是齐军畏惧魏军而将路堵塞,从而延缓魏军的追击。于是庞涓命人清除道路,结果发现旁边的树上刻有字,但是又看不清楚,于是庞涓命人点火查看。魏军一点给齐军发送的是军事信号,齐军立即万箭齐发,庞涓试图突围,但是前方后方道路已被堵死,无路可走,魏军十万精锐部队全部覆灭,魏国战神庞涓和魏太子申被射死。
孙膑和庞涓出身同门,都是鬼谷子门生,庞涓学业有成后出仕魏国,为魏国的霸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受魏惠王信任。庞涓自知师弟孙膑的才能高于他,担心孙膑将来出仕后会超越他,所以在强烈的妒忌下,庞涓将孙膑从家中骗到魏国,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残忍的将孙膑的双膑给剔除了,使孙膑再也无法威胁到他。
然而,令庞涓失算的是,孙膑在强烈的仇恨下,居然神不知鬼不觉的说服了从齐国出使魏国的齐相田忌,并令其将他带到了齐国。从此之后,孙膑在齐国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
孙膑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后,立马被委以军师的重任,跟随田忌与魏国争雄,两师兄弟第一次交锋是桂陵之战,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在桂陵成功的伏击了庞涓派来救援魏国的军队,并生擒了庞涓,后来由于齐魏的联盟,庞涓才得以返回魏国。
第二次交锋就是“马陵之战”了,魏国攻韩,韩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派田忌和孙膑进攻魏国。这次庞涓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亲自带领十万魏武卒准备在魏国本土截击齐军。孙膑知道庞涓亲征后,故意示弱,装作畏惧的样子未战先退,令士兵把做饭的锅灶一天天减少,故意造成齐军士兵溃逃的假象。
庞涓大意之下不知是计,认为齐军不过如此,于是在急功近利之下,他立即带领着小股部队先行追击齐军。孙膑得到消息后,知道庞涓已中了他的诱敌深入之计,遂在马陵这个险要的地方布下埋伏。孙膑计算出庞涓到达马陵后应该是夜晚,所以他将马陵中显眼的一颗大树树皮去除,露出一大片发白的地方,然后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的标语。
待庞涓来到马陵后,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在察看地形时发现了这颗大树上似乎写着什么,于是在好奇之下举火察看。孙膑看见明火后一声令下,埋伏在两边高地上的齐军士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死伤惨重。庞涓自知大势已去,遂拔剑自刎,然后齐军趁着胜利的余威将后来赶到的魏军一网打尽,并一举俘获了魏国的太子申,十万魏武卒全军覆没。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彻底将魏国的霸业消弥殆尽,齐国趁势取代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新的霸主。
60万对阵80万,这是解放战争期间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投入的兵力:60万,80万。
淮海战役,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与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战役结果是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 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因为此次国共会战,战场主要位于华东地区,而的剿总指挥就设在拱卫南京重要的门户重镇徐州,因此,此次精锐极多,装备也极为精良。然而,战后在统计敌我战损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整个淮海战场,投入了80万军队,其中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但缴获的总数仅16万余支,占被我军消灭和改编敌军数量的30%左右。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数据之差呢?指尖交流认为,原因有二:
淮海战役烈度太高,武器损耗惊人作为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的战争强度和烈度远超其他战役。我们来列举一组数字: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战后人员伤亡超过13万,伤亡率达到20%左右,意味着解放军每5个参战官兵,就会有一人伤亡。
由此可见,淮海战役的战争烈度有多大?
事实上,淮海战役中的,并不是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淮海战役是精锐、嫡系部队投入最多的一次战役,很多甚至是走过抗战时期的精锐,战斗力极强,官兵士气非常高,甚至不亚于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除了杜垏明集团被困一个月,官兵士气崩溃出现大量逃兵和投诚官兵外,黄百韬的第7兵团以及黄维的第12兵团都经历了与解放军参战部队的死战,装备损耗高是必然的。
淮海战役中重兵团投入大,官兵配比并非1:1在很多人看来,军人一支枪是标配。但其实并不是,即便是解放战争精锐部队云集的东北和华东战区,的人枪配比也最多达到2:1,人多枪少是军事常识,很多影视剧中人手一支长枪加一支短枪,是不符合军事事实的,只有少数人有资格配一支长枪外加一支短枪。
再者说,淮海战役中,投入了相当一部分的精锐,这些精锐大多是美械师,重装备居多,很多士兵是不需要配的。比如重机枪连,需要4名士兵甚至更多人“伺候”一挺机枪,而口径较大的榴弹炮则需要10多个人组成一个班来使用,这些人也不需要配备。
另外,除了大量的一线部队外,还有很多非战斗部队,比如通讯兵、工程兵、伙夫等,因为参加一线战斗有限,一般都不会配发。
所以淮海战役尽管消灭了五十余万主力部队,但实际缴获比例却很低。其实,放眼整个解放战争甚至是国际战争,大多数激烈战役缴获都不如预期:损耗太大了。比如,1947年5月,同样是华东野战军,在全歼张灵甫王牌74师的战役中,消灭敌军3.2万人,缴获不过1.1万支,比例也在三分之一左右。整编74师是五大主力之一,装备仅次于驻印军新1军新6军,但人枪比却同样不高,由此可见当年的战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