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拯救远征骑士dlc成就有哪些?远征骑士dlc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剧情与成就,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天国拯救远征骑士dlc成就玩法一览,一起来看一下吧。
追踪者
追踪袭击了农场的入侵者。
第一次巡逻任务,和斯蒂芬交谈获得线索,往农场西北部一路寻踪,找到袭击者后报告库诺大人。
骑士之魂
说服库诺立刻进攻磨坊。
第二次巡逻任务,库诺大人本想等袭击者喝得酩酊大醉后进攻,为了磨坊的姑娘不受侵犯,你必须说服库诺大人立即进攻!
拷打专家
留下杰克反思错误。
第三次巡逻任务,整个队伍渡河时遭到伏击,库诺判断是侦查的杰克叛变卖主,亨利主动要求追寻杰克。
在林中酒馆南部森林,找到被少女绑在树上的杰克,不通过口才魅力武力值,把他留在树上反省。原地等待几个小时,杰克会嘴硬不说,在等待几个小时还是不说,等待大概一天后,杰克会招供,解锁成就。
小手拉钩
不计代价遵守约定。
找到杰克时直接选择放他走,他会遵守约定告知你他被哈根收买,并且警告你库诺大人也可能会被收买,让你小心。
佣兵的荣耀
激起佣兵的荣誉感。
追寻到哈根,劝说库诺完成对拉德季大人的承诺,维护地区治安消灭袭击者。
遗失首饰
你不是唯一一个在玩这个戒指游戏的人,所以小心其他人!
拿到戒指后不急着交给他人,先在营地睡一晚,戒指就会被人偷走。
游戏结束
巴克斯之戒回到了它的原主人身边。
完成巴克斯之戒任务,把它交给库诺大人。
1.从杰克那里接到第一个任务,偷走“追女者”身上的戒指给“石头”。
2.斯蒂芬让你制作安眠药剂给他,或者从“石头”身上偷走戒指。
3.贝尔曼兄弟也想要拿到戒指,从斯蒂芬那里得知他把戒指藏在鸟窝里,鸟窝在营地旁的大路边一棵树上。
4.打倒贝尔曼兄弟拿回戒指。
这本书我读过,但说实话,真心没读懂村上君到底想表达什么。1、书火爆的程度大于书籍的思想厚度
当时这本书出来的时候网上可以火爆得一塌糊涂,马上就位列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是居高不下,很多平台、书评人也马上就跟进写了拆书稿、讲书稿。我也是跟风者之一,迅速购买和阅读了。但读完后一直get不到到底村上想说啥。
比如里面写到了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还有神秘的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再到偶然间知道了“骑士团长”与“长面人”。
其实我能想到,村上是在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里面还反思了一些二战时期的事情。但可能是村上表达的思想过于丰厚了吧,我一直get不到这本书的主线是什么。如果你get到了,还请留言告诉我哦。
2、书籍离不开反思人性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畅销书籍,最后都会涉及到“人性”两个字,村上君作为陪跑多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手自然也懂得这点。所以,在他的这本书里,他也一直在反思反思战争与人性之恶。
村上君认为战争对于人们内心的摧残是非常厉害的,足以击垮一个本性纯真的年轻人对于生活的所有向往。我们也在很多电视、电影里看到,原本挺好的一个年轻人,因为去打过仗,回来后整个人变了。
比如《刀锋》这本书,毛姆写的就是一个战后回来的年轻人的巨大转变。
所以,村上君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来反思为什么战争会产生,为什么战争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人性如何在战争中胜出,这些都会他想要讲述给读者的。
但,很不幸,我好像没有get到,是不是有些low?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已读640本)、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今年有两本简体的村上春树作品出版,而这本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以下简称骑士团长)又是读者最为期待的,去年日本版一上市就引起读者的疯抢,而中文版,特别是简体版的版权引起了国内几家出版社的疯抢,最终上海译文以一个极高数字(超过百万美金预付)的版权费拿下,最终在今年年初上市。小说的内容依旧是村上的风格,这本小说营造的氛围有点像《挪威的森林》,可读性依旧很高。具体需要专业文学评论家来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水准做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在这里再说三点关于这本书出版方面的看法:
第一,从目前的日文版,大陆简体版,以及大陆繁体版来看,大陆简体版的封面设计明显处于下风,过于直白的设计让这本书看起来有些“廉价”,可以看看繁体版的封面设计,高下立见。
第二,已经讨论了很多的村上作品的翻译,林少华和施小玮谁翻译的好,起码从这本骑士团长来看,林少华的翻译依旧是增加太多译者个人的部分,影响到了阅读原书作者的文字。还无法知道施小玮翻译的话,能翻成什么水准。倒是可以比比赖明珠翻译的繁体版,就知道林的翻译的问题。
第三,出版社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营销都没有将村上这本书舒缓的节奏做出来,基本是走到哪算哪的方式,市场销量上也有了相应的反馈。
用一周时间把这部40多万字村上春树的新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看完,真是一气看完的。说实话,小说的前2/3部分很有悬念,让人欲罢不能,算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本小说中的男主角没有名字,只是第一人称的——“我”,是一个36岁画家,除了画些肖像画挣钱家用外,也没有什么成就。妻子向“我”提出离婚,但没有什么理由,后来好友雨田政彦说她是认识了一个很帅的男子。 “我”在外地出走一个半月后,住到了好友雨田政彦父亲在半山坡上的旧居,并在山下绘画班任教。政彦的父亲是著名画家。小说从“我”在阁楼发现一幅雨田具彦的“刺杀骑士团长”画作开始,发生逆转,之后产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半夜神秘铃声,挖出洞口和古铃,神秘邻居免色出现,疑似免色女儿的秋川真理惠,画中人“骑士团长”作为理念出现,“我”在医院见到“长面人”,我和秋川真理惠同时失踪,我被“理念”牵引走到洞中……
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的性描写不少,“我”和前妻,“我”和绘画班的两位,免色与秋川真理惠的妈妈,等等。小说虽然写到雨田政彦在维也纳刺杀纳粹、雨田政彦的弟弟参加南京大等,但总的来说社会场景较少,几个人的莫名恩爱较多,还是村上春树的小清新外加悬疑特色。我看完说不上是很喜欢,但感觉村上春树笔力依然不弱。
感觉小说结尾略有些仓促,有几个问题无法回答。如,既然秋川真理惠的失踪回归与“我”没有关系,那她的企鹅附身符是怎么跑到洞里面的?“我”追随“长面人”钻到地下受尽磨难跑回洞里差点死掉,不是平行解救了秋川真理惠,那又有什么意义?骑士团长被“我”杀死了,好像对小说的走向没什么影响,那“长面人”最后是什么结果?小说中“理念”化身为人物现形到底是寓意什么?“我”最后与妻复合感觉有些不合情理,原来对妻子离开他都不可理解,现在还带回一个不知什么男人的孩子,反而平静接受了。总之有一串疑问,有待解答。
村上春树的书读的不多,最开始了解到他算是他的自传《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觉得村上是个十分可爱的人,也会吐槽,也会无奈。他认为写小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经历去做的事。从这本书之后开始认识他,接着又读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这些还是不过瘾,还是想读读他的小说,正好2017年年底他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上市了,于是就挑选了这一本作为村上的第一本小说来读。
这本书的翻译依旧是林少华,可能是村上的随笔读惯了,突然变成这种叙述性语言有些不适应。刚开始读的有点累,但后来也算是渐入佳境。
这本书的了不起,在于他试图去呈现以往没有深挖过的三大主题:一是创作者的心法,如何坚持为自己而创作,如何去捕捉事物中最动人的核心部分;二是年近70岁的村上春树,对死亡的脚步,感受到的切实逼真的靠近;三是即将走到人生尽头,没有孩子的村上春树,认真的考虑了孩子对自己的一生有何价值,他所失落的这部分对他有何影响。这些思考,都是我很有兴趣,也有切身体会的部分,于是很多段落,都有被点化到的感觉,读完大有收获。
这本书涉及艺术的地方也很多,推荐喜欢在艺术领域探索的人。
阅读方式:蜗牛读书-电子书
可读性:★★★ 推荐指数:★★★★
(友情提醒:以下内容适合已经看完小说的朋友观看,有剧透哦~)
就故事本身,在我阅读过程中,心情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觉有一股气盘旋于胸口,最后看到小说的结尾“我”和前妻柚重归于好的时候得到了释然。“一个人的心结不能藏在地下,必须要放在阳光下暴晒甚至一剑刺死,否则就永无宁日。”故事当中有三个「心事重重」的人:「我」、雨田具彦、免色涉
「我」的心结:①被妻子背叛的痛苦和愤怒。心结对应的符号:白色斯巴鲁男子。白色斯巴鲁男子的画像一直在说「你小子干了什么事,我可是一清二楚的哟」心结的化解:终于对妻子说出了那句话「再次回到你这里来可以吗?」,最后与妻子重归于好。②对妹妹小路的死亡耿耿于怀,以至于产生了幽闭恐惧症,电梯都不能坐。心结对应的符号:自然就是幽闭恐惧症了。心结的化解:在异世界,「我」用真理慧的护身符作为过河费过了「有无之间」的河,这象征着真理慧在我心中成为了小路的一个替代,对妹妹的思念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点;而后,「我」忍着剧痛拼命从异常狭窄的洞穴中钻了出去,此间有一个很像小路的声音一直在指引,幽闭恐惧症的克服,意味着「我」终于走出了阴影。
雨田具彦雨田具彦的心结:创伤记忆。雨田具彦年轻时在维也纳参与一起针对纳粹高层的刺杀活动,事情败露被抓,其女友参与其中被处决,而雨田具彦因为自身作为一个画家小有名气以及家族的权势只是被遣送回国,但是被要求不能向任何人提起关于那次刺杀活动的内容。心结对应的符号:雨田具彦把不能说出口的秘密画成了带有隐喻的画——《刺杀骑士团长》。他的心结以画中的骑士团长的形象显形并与「我」产生了互动。心结的化解:《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被「我」看到之后,这个阴暗的秘密其实已经被化解了:他们不让我说,但是最终还是有人循着这幅画的隐喻,看到了历史的真相!就像地窖中射进来一束阳光,黑暗随之退散。最后,「我」一剑刺死骑士团长,其实只是告诉向雨田具彦:我看到了你的画,我知道了关于那场刺杀的真相。奄奄一息却又一直痛苦支撑的雨田具彦,在心事了结之后,终于放心地走了,死的时候「嘴角甚至浮出类似微笑的表情」。
免色涉
免色涉的心结:女友——即真理慧的生母(后面简称真母)——不辞而别,两月后与别的男人结婚,这对免色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后来得知真理慧可能是自己的血脉,免色涉便想尽办法接近真理慧(这是整个故事的主线)。故事中仿佛只能看出免色涉对真理慧的爱,事实上免色涉的感情要复杂得多,对真母的爱和恨都转移到了真理慧身上。心结对应的符号:「我」为免色涉所做的肖像画。画作完成时「我」对免色涉说「很可能画出了自己不应该画的(免色涉身上的)什么」,而免色涉自己也说「这幅画中,我被如实展示出来」,这个不应该画出来的东西大概是免色涉内心潜藏的恶,或者说是某种怨恨。而免色的这一理念极有可能以免色涉肖像画的形象显形于真实世界(就是真理慧躲在免色涉家中衣帽间时,门外的那个「站着不动的人」,后面简称为木头人),类似于雨田具彦的理念借骑士团长的形象显形。因为这幅肖像画是由「我」所画,木头人和「我」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木头人与「我」的心是相连的。(这纯属我自己的大胆推测,对于整个故事的闭环极其重要)。骑士团长告诉真理慧现在她的处境非常危险,甚至是「致命」的。那么危险到底来自哪儿呢?显然是门外那个「站着不动的人」——免色涉的理念,木头人想置真理慧于死地!这是因为免色对真母的恨。木头人最后为什么没进来?因为真理慧按照骑士团长教他的那样,紧紧抓着衣帽间的衣服,虽然她不知道这是她母亲的衣服,木头人似乎念旧情而暂时放过了真理慧。木头人想杀死真理慧,这是免色涉的潜意识,免色涉自己也对此毫无知觉。而这个潜意识恰恰暴露出了免色涉确实怀恨在心,如果不是对真母恨之入骨,又怎么会潜意识里面甚至想杀死二人共同的骨肉呢?再加上上面这段对话中提到金环胡蜂的暗示(真母过敏体质,被金环胡蜂蛰死),我们甚至可以再做一个大胆的推测:真母被蜜蜂蜇死不是偶然,而是出于免色涉的策划,真母是被免色涉谋杀的!心结的化解:前面我已经说过,木头人出自「我」的创作,因此与「我」的内心是相连的。「我」在异世界历尽千难万险,在爱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出路。「我」把对小路的爱转移到了真理慧身上,又在爱的激励下克服幽闭恐惧症,一个路人都会为之感动,木头人不可能不为所动,他毕竟还是真理慧的父亲!经历一番感化之后,几天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对真理慧下手,木头人应该是彻底打消了杀死真理慧的想法。
结语: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在异世界的探险和真理慧的得救终于关联上了,故事完美闭环!
小说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行文上比较啰嗦一点,会有很多重复性的东西,太多明显的伏笔和看来无关紧要的十分细致的服装描写,而且还反复写。小说里非常多的“隐喻”,甚至有时出现在本不需要的地方,很明显,又是略显生硬。但就故事本身的戏剧性和关联性还是十分新奇有意思的。
《刺杀骑士团长》到底写了什么?
《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采用的是极为罕见的第一人称“私”的叙述方式。这本书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年画家的人生境遇。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发现妻子有了外遇,便离家去北海道流浪。之后发现一幅画,开始了虚构与现实、历史与现代的奇妙故事。
《刺杀骑士团长》艺术特点?
书中涉及到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代、国家与个人、政治与艺术、精神与肉体、强权与自由、人性与疯狂、地狱与人间、加害与被害等各种看似矛盾的种种因素。
《刺杀骑士团长》的书评?
日本评论家
中国评论家:
说起来我并不是村上春树忠实的粉丝。他早年的作品,比如《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等都错过了,直到《没有色彩的多岐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出版。但是,一读之下有些失望,那套《1Q84》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不过,村上春树的散文写得真好!《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间》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四五遍,深深佩服他将难以用文字表达的音乐感受,能呈现得那么恰切又感人至深!以为是他占了资深古典音乐乐迷的便宜,就又去读他的《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无比芜杂的心绪》等散文集,跑步也好、怀旧也好、日常生活也好,村上春树总能用他独有的轻捷笔调,将风云变幻里的感悟写成了时代的小确幸。 散文优,小说一般,已成了我对村上春树作品的个人判断。假如没有那样的造势,我会阅读村上春树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吗?他在书里对南京大做了客观的描述,日本本土因此掀起了轩然大波——《刺杀骑士团长》就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小说吗?这让我有些意外:村上春树擅长的,不是再现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况吗? 还是一本试图为中产阶级的生存焦虑寻找出路的小说。 “我”与柚的婚姻进入第6年时,柚突然告诉“我”,打算结束与“我”的夫妻关系。此时,从美院毕业以后在创作上找不到自我的“我”,正打算从求生存转型到实现职业梦想,柚这一将军,让快要中年的“我”,陷入事业与家庭的双重窘境。 以上,是《刺杀骑士团长》在开篇里为读者做的一个局,读者诸君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个局跟骑士团长能有什么瓜葛?这就是《刺杀骑士团长》比《没有色彩的多岐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丰厚的地方:任何一个微末人生,都被天地玄黄的力量密布在了蝴蝶的翅膀上,这只蝴蝶的翅膀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微微一抖动,谁的命运都不可逃脱地会发生震颤。且,在村上春树的构思里,这只蝴蝶不仅仅是空间概念,更是时间概念。有了这个构思,“骑士团长”就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跨越到当下“我”猝不及防地跌入人生低潮时。 村上春树让“我”喜欢按部就班地早起工作、下午悠闲、晚上与柚享受生活,让“我”喜欢咖啡而不是茶,喜欢意大利面而不是寿司,喜欢古典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而不是日本演歌……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都知道,这都照搬了作家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会冒昧揣测,那是村上春树在假托一个画家为自己的人生做总结。 其实,这样的尝试,在《没有色彩的多岐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我们已经读到,只是,那次尝试的结果过于单薄。想必,村上春树也嫌《没有色彩的多岐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不够尽意,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来增加自己作品的厚度?《刺杀骑士团长》的确让人非常吃惊,只用了7年他就让自己的作品长出了令人瞠目的厚度。 这种厚度,是让“我”住进著名日本画家雨田具彦独居的老宅来实现的,后者,因为老年失智进了养护院。 这个安排,让“我”有可能看到雨田具彦从未发布过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也让“我”有可能寻着午夜铃声找到旧宅院子树荫下草丛里那个洞穴,更让“我”结识了姓氏奇异、人生更加难以捉摸的男人免色涉和疑是免色涉的女儿、13岁的邻居真理惠。一幅画、一个洞穴、3个主角,拧成了一股悬疑、年代、穿越、家庭伦理、青春偶像等等戏码夹缠在一起的五彩绳,很村上春树,是吗?但,是最丰厚的村上春树! 所以,小说开始时已经分不清锅盖和唱片的雨田具彦,是《刺杀骑士团长》的灵魂主角。这个灵魂主角,贡献给小说两个关键道具,一幅画和一个洞穴。不过,老宅院子里树荫下杂草丛中那个精心挖掘的洞穴,到合上书页我还没有找到答案:谁挖的?挖来干吗?这倒也不是最让我疑惑这个细节的地方。让洞穴里出来一个“理念”,能显形为雨田具彦画笔下的骑士团长和长面人,总是在关键时候相助于“我”和真理惠,村上春树新作里的这一小出穿越剧,真让我讶异和不解呀,可一点儿也不能伤害作为小说的灵魂主角雨田具彦的深意。 这个人,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的情节,创作了一幅在“我”看来堪称杰作的《刺杀骑士团长》, 可画作完成以后为什么要束之高阁?是为悬疑。为解疑,村上春树不得不带领读者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一段年代戏里,我们获知,画《刺杀骑士团长》是雨田具彦的宣泄手段,什么样的情感冲突得用这么浓烈的画面来宣泄?画家在维也纳留学时与纳粹正面交锋后留下了难易平复的情感和肉体创伤,以及最爱的弟弟、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参与过南京大后自杀身亡带给他的巨大打击。其实,就以雨田具彦为主角写一本小说,也不会差,但是,村上春树对《刺杀骑士团长》似乎有着更远大的期许,于是,他让“我”日趋衰竭的创作冲动,被老画家的旧作重新激发,这个构思,发散出多元的解读途径,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政府怎么否认南京大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都是徒劳的。时光流逝,创伤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改变着我们。 改变了“我”的《刺杀骑兵团长》,成就了“我”的转型,媒介是免色涉的肖像画。 为什么是免色涉的肖像画?刚刚年过半百就发如雪,这个总是衣冠楚楚的男人,有豪宅豪车,也有过轻狂的过往,免色涉是时代的弄潮儿、新经济的受惠者。这个成功者,在与“我”相识时,与“我”一样也掉进了人生的洼地,两个人缺失的东西不同,却同样被《刺杀骑士团长》救赎了。 由雨田具彦到“我”到免色涉,村上春树勾连起来的这一条纵贯线,让人信服又无力:谁又能不随着煽动的蝴蝶翅膀而震颤?那个才13岁的少女真理惠,不也是蝴蝶翅膀上的一个点吗。 读过《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间》的读者都知道,理查·施特劳斯并不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可是,他却选择了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来串场他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第1部的第111页出现了他的《玫瑰骑士》,第2部的第47页再度提及《玫瑰骑士》,第187页出现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双簧管协奏曲》,到了小说快要结束的第249页,村上春树又让“我”和免色涉听起了《玫瑰骑士》。 理查·施特劳斯是一位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作曲家,世界大战让靠音乐过上优渥生活的作曲家一度捉襟见肘,二战结束后更是因为其与纳粹合作过而受审,最后只好蛰居在家乡苦度余生。一个说过“纵使一把扫帚,我也能用音乐精确描述出来”的音乐狂人,人生的结局竟然如此苦涩,我们能说村上春树频繁地让理查·施特劳斯出现在小说里,是信手拈来吗? 著名乐评人刘雪枫先生在评述歌剧《玫瑰骑士》时这样说:“这个剧情并不伟大,所描写的爱情也不崇高,但是剧情背后与当时的时代有关。当时的贵族认识到过去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而对于未来既向往又恐惧,剧情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于一个时代逝去的忧心。”有着丰富的聆听古典音乐心得的村上春树,是通过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来强化一个永久的命题,“知我者谓我心忧”。
谢谢邀请!
整个故事场景很小,不像其他作品有那么大场景的变换描述。例如《奇鸟形状录》把时间从二战和现代来回拉,地域也从东京到蒙古再到西伯利亚或者沈阳动物园;《舞舞舞》也是远征夏威夷之类,《骑》就描写一间房前后院基本就这么大地方。故事也没有以往的诡谲,就两条线并行在推,很容易理解。相关隐喻也比较明朗简单。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不妥当。这部作品没有那么多的暴力元素,这本身就是它折服人的因素之一。出场人物不多但是个性鲜明,表层下面也有着意味深长的深层。最可贵的是林少华的译笔也有了很大进步,这是地地道道的村上的文字。
这本书可以理解为。一个步入老年人对自己人生历程的思考。比如生儿育女的问题(村上没有孩子),战争遗留问题(村上的父亲是和尚也曾参战)以及隐喻与现实(作家也好画家也罢,艺术家的世界)。
《运动》
【英】海伦·尼克尔森 著
赵凯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运动
论你是否熟悉欧洲中世纪历史,大概都听过“”这个名号,这一场绵延了几个世纪的运动,波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无数人前赴后继。然而,在这场以信仰为名的战争中,敌人不只是异教徒,目的地也不只是遥远的圣地,矛头还转向了其他教国家或地区。
那么,这场运动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最终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运动始于何时?
以运动为背景的电影《天国王朝》
大部分学者都同意运动的开端是1095年11月,其时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兰西东南部的克莱芒举办的宗教会议上布道。他具体说了什么,已经无从知晓了。但这次布道导致的结果是一场针对小亚细亚的突厥人的远征,收复了一些直到不久之前还属于拜占庭皇帝的领地。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远征军占领了许多要塞和城市,并最终于1099年7月攻占了耶路撒冷。战士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建立了新的教国家。这些国家随后一直在遭受邻近穆斯林统治者的攻击,直至1291年完全灭亡。不过,此后西欧人依然保有塞浦路斯岛,战士在地中海东部还活跃了好几个世纪。
什么是运动
关于运动的任何一种定义都无法让所有学者达成一致。翻翻一些近期由研究运动的领军学者撰写的著作,可以将它们的不同意见大体分为4种不同的类别。
(1)多数专家将“运动”定义为任何以上帝的名义发动的教宗教战争,并将现代人对于定义“运动”所作的尝试视为虚假和误导。他们会认为,在对这项中世纪事业的精确定义的争论中,现代学者正在试图将现代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强加给一个世界观有巨大差异的社会。
(2)持有大众立场的学者们认为,“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为群众和/或战士们准备的宗教事业,而不是为神职人员准备的。
(3)持有传统观点的学者们相信,“运动”是一场“军事—宗教”远征,目的是收复或保卫耶路撒冷。
(4)而多元主义学者们研究的是的招募和组织模式,他们认为任何符合这种招募和组织模式的军事运动都属于“运动”,如果不相符,则不能称为。
不过,抱持着这些不同意见的学者们都能在一些观点上达成共识。他们都认为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中世纪的现象:至16世纪,它已经变得不太常见,而至17世纪时几乎已经消失。他们一般也会同意,战士们相信运动是补赎的一种形式。他们是拉丁徒,笃信他们犯下的罪——违背上帝的意旨(比如杀害其他徒)——触怒了上帝。他们认为,如果在死前这些罪没有得到补赎,那么死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补赎的一种方式就是去朝圣,也就是一趟去某个特别神圣的地方的旅行。耶路撒冷是徒公认的朝圣目的地,因为他们相信那是耶稣的死亡、葬身之所和复活重生之地,也是信仰的发源地。因此,前往耶路撒冷的运动是朝圣的一种形式。
运动是否足以抹除人的罪行
马丁·路德
同时代的人很快注意到运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为宗教组织的边缘人提供了一条获得上帝恩惠的途径。远征是军事任务,但也是一次朝圣,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其中,不仅包括战士和他们的仆从,还有神职人员和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老人、青年、妇女和儿童……教皇们和传教士们想要阻止非战斗人员加入,但都没能成功。1213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通谕《事出紧急》(Quia maior)中试图重新组织征募,让每个人都能在远征中受益,但只有武士才能参加。其他“接受了十字架”和许诺参加的人将被要求缴纳一笔钱,可以此来代替他们实现誓言。他们被告知,会从上帝那里得到与亲身参加一样的奖赏:他们过去犯下的所有罪行的惩罚都将一笔勾销。这笔钱就算是他们的补赎。
运动是否足以抹除对一个人所犯罪行的全部惩罚?神学家们对此意见不一,但教皇英诺森三世对此言之凿凿。通过参加来抹去所有惩罚,这被称作“特赦”(indulgence),同时,通过支付款额来代替亲自参与的整个制度,也被看作一种“特赦”。在之后的岁月里,传教士出售赎罪券的行为被指责为给教皇赚钱,而不是为了帮助事业。
在16世纪,修道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辩称,教皇声称上帝赋予他能够抹去惩罚的权柄,这是完全错误的。的赎罪券和税收给教世界带来的是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围绕着赎罪券是否有效的争论,是16世纪新教徒从大公教会中出来的原因之一。
以上文章节选自《运动》引言,有删减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